目的 对比活动义齿与固定义齿在牙周病伴牙列缺损修复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前瞻性研究,选取2022年3月至2024年2月在南阳市中心医院口腔科治疗的90例牙周病伴牙列缺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参照组与试验组,每组45例。参照组男22例、女23例,年龄(46.52±8.14)岁,病程(3.06±1.05)年,予以活动义齿进行修复治疗;试验组男24例、女21例,年龄(46.81±8.33)岁,病程(3.11±1.12)年,予以固定义齿进行修复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后咀嚼功能(最大咬合接触面积、咬合力、咀嚼效率、咬合力不对称指数)、颞下颌功能[临床功能障碍指数(DI)及颞下颌关节紊乱指数(CMI)]、口腔相关功能(口腔疼痛、口腔健康、牙齿松动度、牙龈出血)及治疗有效率。统计学方法采用t检验、χ2检验。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咀嚼功能、颞下颌功能、口腔相关功能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试验组最大咬合接触面积、咬合力均大于参照组[(231.05±21.52)mm2比(205.49±20.03)mm2、(140.05±14.32)Ibs比(131.01±13.92)Ibs],咀嚼效率高于参照组[(86.72±7.23)%比(80.80±6.81)%],咬合力不对称指数、DI、CMI及口腔疼痛、口腔健康、牙齿松动度、牙龈出血评分均低于参照组[(14.05±1.32)%比(20.01±2.92)%、(4.21±1.06)分比(5.85±1.56)分、(0.08±0.02)分比(0.14±0.03)分、(3.66±1.01)分比(4.31±1.16)分、(16.08±1.72)分比(22.72±2.23)分、(4.48±1.02)分比(7.31±1.71)分、(1.16±0.51)分比(1.81±0.6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832、3.036、3.998、12.476、5.833、7.442、2.834、15.816、9.534、5.227,均P<0.05)。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56%(43/45),高于参照组的77.78%(35/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53,P=0.013)。结论 相较活动义齿,固定义齿在牙周病伴牙列缺损修复治疗中能够有效恢复患者咀嚼功能,提供均衡力量分布,减少对牙周组织损伤,改善颞下颌关节紊乱症状,同时提高口腔舒适度、整体健康状况及临床治疗效果,具有较好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