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超声弹性成像和MRI构建早期乳腺癌介入消融效果的预测模型
目的 探讨基于超声弹性成像和磁共振成像(MRI)构建早期乳腺癌介入消融效果的预测模型。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选取2021年1月至2024年1月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接诊的女性早期乳腺癌患者126例,年龄(49.46±5.17)岁,所有受试者均在超声引导下行乳腺癌射频消融术治疗。术后6个月,依据病理结果分为病理完全缓解(pCR)组和非pCR组,比较两组超声弹性成像中的剪切波速度(SWV)与MRI指标[T1加权(T1WI)信号、T2WI抑脂低信号、强化信号、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分析早期乳腺癌介入消融效果的影响因素,构建评估早期乳腺癌介入消融效果的预测模型。组间比较采用t、χ2检验,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因素,Hosmer-Lemeshow检验评估拟合度,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评估预测效能。结果 126例乳腺癌患者中pCR 114例,非pCR 12例。肿瘤长径、病变侧与对侧的SWV比值(SWVr)、T1WI低/等信号、T2WI抑脂高信号、强化信号是早期乳腺癌介入消融非pCR的危险因素,ADC是早期乳腺癌介入消融非pCR的保护因素(均P<0.05)。列线图模型预测早期乳腺癌介入消融非pCR的灵敏度为0.862,特异度为0.874,曲线下面积为0.879。结论 肿瘤长径、SWVr、T1WI信号、T2WI抑脂低信号、强化信号、ADC值能够评估早期乳腺癌的介入消融效果,构建预测模型有助于甄别早期乳腺癌的介入消融效果。
超声评价内托生肌法治疗溃后期肉芽肿性乳腺炎的疗效
目的 探讨溃后期肉芽肿性乳腺炎(GM)的影像学特点及内托生肌法治疗溃后期GM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选取2021年1月至2024年1月在广东省妇幼保健院门诊就诊符合溃后期GM患者20例,年龄27~40岁,均接受内托生肌散治疗。受试者于治疗前及治疗后进行超声检查,详细记录病灶情况,分析GM的超声影像学特点,并通过超声评价内托生肌散治疗溃后期GM的临床疗效,随访0.5~6个月观察复发或加重情况。统计学方法采用非参数检验。结果 GM的超声影像学主要表现为结节型、片状低回声型、弥漫型3种声像图特征。20例溃后期GM患者经过治疗后,痊愈2例、显效7例、好转8例、无效3例。治疗前,溃后期GM患者病灶长径为31.5(21.50,42.75)mm,高于治疗后的10.50(7.25,17.50)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960,P=0.003)。平均随访2.6个月,未出现复发或加重。结论 溃后期乳腺炎的治疗重在调补气血、托毒生肌。内托生肌散为主方治疗溃后期GM,可以大补气血,化腐生肌,缩短GM患者疗程,提高疗效,降低复发,是一种上创伤小、能保留乳房外形且有效的治疗方案。
自动乳腺容积成像联合miR-22-3p、PDGF对乳腺癌患者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的关系
目的 分析自动乳腺容积成像(ABVS)技术联合miR-22-3p、血小板内皮衍生因子(PDGF)对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ALN)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9月汉中市中心医院收治的97例乳腺癌患者,其中年龄19~75岁,绝经患者25例,于术前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PDGF水平,使用ABVS技术检查,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血清miR-22-3p。均接受改良根治术治疗,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将有无发生ALN分为发生组(20例)和未发生组(77例)。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ABVS技术联合miR-22-3p、PDGF水平与乳腺癌患者发生ALN的关系;门诊复查或电话方式随访1年,统计患者复发、死亡、生存等发生情况,根据患者预后状况分为预后不良组(17例)和预后良好组(80例),比较两组患者基础资料;采取二元logistic逐步回归模型分析影响乳腺癌患者预后的因素;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评估诊断效能。统计学方法采用t检验、χ2检验。结果 发生组miR-22-3p水平为0.81±0.23,低于未发生组的1.14±0.28;病变大小≥2 cm、病灶距乳头≥2 cm及PDGF水平均高于未发生组[60.00%(12/20)比29.87%(23/77)、65.00%(13/20)比32.47%(25/77)、(602.30±52.56)ng/L比(543.85±49.74)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miR-22-3p与乳腺癌患者发生ALN呈负相关(r=-0.592,P<0.001);病变大小≥2 cm、病灶距乳头≥2 cm、PDGF水平与乳腺癌患者发生ALN呈正相关(r=0.612、0.601、0.584,均P<0.001)。预后不良组miR-22-3p水平为0.86±0.27,低于预后良好组的1.22±0.36;PDGF水平及TNM分期Ⅲ~Ⅳ期、边缘不规整、有微小钙化灶均高于预后良好组[(586.32±56.41)ng/L比(521.31±54.02)ng/L、58.82%(10/17)比26.25%(21/80)、64.71%(11/17)比30.00%(24/80)、70.59%(12/17)比36.25%(29/8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iR-22-3p、PDGF、TNM分期Ⅲ~Ⅳ期、有微小钙化灶、边缘不规整为影响乳腺癌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均P<0.05)。ROC分析显示,miR-22-3p、PDGF、TNM分期Ⅲ~Ⅳ期、有微小钙化灶、边缘不规整联合预测乳腺癌患者预后不良的价值较高(曲线下面积=0.896)。结论 ABVS技术与miR-22-3p、PDGF联合检测评估乳腺癌患者预后不良的效能较好,且ABVS技术联合miR-22-3p、PDGF与乳腺癌患者ALN的发生存在一定相关性。
原发性乳腺血管肉瘤合并卵巢血管肉瘤的超声诊断1例并文献复习
原发性乳腺血管肉瘤(primary breast angiosarcoma,PBA)及卵巢血管肉瘤均为罕见的、具有高度侵袭性和转移潜力的肿瘤,临床上同时罹患以上两种肿瘤的病例极为罕见。以上两种肿瘤在临床上均无明显特征性表现,容易发生漏诊、误诊。为帮助临床医生早期诊断此病,现回顾性分析2023年8月收入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例PBA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超声表现。该患者术后4个月经阴道超声发现左侧卵巢肿物,术后病理提示为成熟囊性畸胎瘤合并血管肉瘤。本文亦提及卵巢血管肉瘤的二维超声图像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图像特点,并结合文献进行总结、归纳。
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在慢性鼻窦炎中的影响
慢性鼻窦炎是一种鼻腔和鼻窦黏膜的慢性炎症,根据其临床表现分为慢性鼻窦炎不伴鼻息肉(chronic sinusitis without nasal polyps,CRSsNP)和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chronic sinusitis with nasal polyps,CRSwNP),目前保守治疗效果欠佳,且术后复发率较高,极大地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慢性鼻窦炎的发病机制可能与鼻腔黏膜上皮破坏、组织重塑、细菌感染等因素有关。有大量研究表明,组织重塑在慢性鼻窦炎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至关重要作用。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的异常降解是组织重塑的一部分,其中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s)和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matrix-metalloproteinase inhibitor,TIMPs)是调控ECM代谢的关键因子。因此,本文就MMPs和TIMPs对慢性鼻窦炎的影响进行综述。
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研究进展
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发病率逐年上升,其中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ncer,PTMC)检出率因医疗检测技术进步而显著增加。PTMC侵袭性低,生存率高,但最佳治疗方式存在争议。传统甲状腺切除术可能导致并发症。因此,射频消融(radio frequency ablation,RFA)作为新型治疗手段备受关注。RFA利用高温破坏癌变组织,具有微创、低并发症发生率的特点。多项研究证实了RFA治疗PTMC的效果和安全性,且长期随访结果显示完全消失率高,无局部肿瘤进展。此外,RFA治疗复发性甲状腺癌也有一定优势。因此,RFA已成为治疗PTMC传统手术的有效替代方案。
胸苷酸合成酶基因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研究进展
胸苷酸合成酶(thymidylate synthase,TYMS)基因编码蛋白是DNA合成必需的限速酶,也是重要的DNA损伤修复酶,在多种生理病理情况下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主要对TYMS基因在不同类型肿瘤中的表达和临床意义、对肿瘤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及化疗药物敏感性的影响和作用机制、调控TYMS基因表达的多种因子以及靶向TYMS基因的抗肿瘤应用进行综述。
自噬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ICVD)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具有发病急、致残与致死率高的特点。近年来,ICVD发病率逐年上升,且发病年龄愈发年轻化。自噬为真核生物所特有的一种自我修复过程的生命现象,是细胞内溶酶体降解吞噬物的生理过程。研究发现,缺血性脑损伤后可以激活自噬,从而影响蛋白质表达及内环境,进而加速或阻止ICVD的进程。自噬的双面性目前研究尚不明确,适度调控自噬激活可能是发挥自噬保护作用的关键。本文从ICVD、自噬相关内容及自噬在ICVD中可能的保护和损伤作用展开论述,以期为ICVD诊治提供新方案和新靶点。
MSI-H/dMMR亚组局部晚期结直肠癌患者新辅助免疫治疗研究进展
近年来,全程新辅助治疗广泛应用于局部晚期结直肠癌(locally advanced colorectal cancer,LACRC)患者的治疗,显著提高了患者术前肿瘤消退率,降低了术后局部区域复发风险。新辅助免疫治疗在LACRC患者中的应用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新辅助免疫治疗单用或联合新辅助放化疗续贯手术治疗成为了LACRC患者新的治疗方式。根据错配修复蛋白表达,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可分为微卫星高度不稳定/错配修复功能缺陷(microsatellite hyperinstability/mismatch repair functional defects,MSI-H/dMMR)和非微卫星高度不稳定/错配修复功能完整(non-microsatellite high instability/mismatch repair is complete,非MSI-H/pMMR)2个亚组。MSI-H/dMMR亚组患者从放化疗中取得的临床获益有限,但由于其肿瘤组织中免疫细胞浸润丰富,可以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s)治疗中获得良好的效果。本文对新辅助免疫治疗在MSI-H/dMMR亚组LACRC患者中的临床应用进行综述,讨论其治疗LACRC患者的优势,为LACRC患者术前新辅助治疗提供参考。
赤芍总苷抑制甲状腺癌细胞恶性行为的机制研究
目的 探讨赤芍总苷(TPG)对甲状腺癌细胞(SW579)恶性行为的影响和机制。方法 收集2016年6月至2019年12月西安工会医院收治的90例甲状腺癌患者癌组织及癌旁组织,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PCR(RT-qPCR)检测甲状腺癌组织中circ_HOMER1表达水平,并探讨circ_HOMER1表达与甲状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将SW579细胞分为对照(con)组、TPG 50 mg/L组、TPG 100 mg/L组、TPG 200 mg/L组、si-NC组、si-circ_HOMER1组、TPG+anti-miR-23a-3p组、TPG+pcDNA-circ_HOMER1组。RT-qPCR检测circ_HOMER1和miR-23a-3p表达,Transwell法检测细胞迁移和侵袭,平板克隆实验和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circ_HOMER1和miR-23a-3p的靶向关系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确定。评估circ_HOMER1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统计学方法采用χ2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甲状腺癌组织中circ_HOMER1表达上调。circ_HOMER1表达与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包膜浸润均相关(均P<0.05)。TPG 50 mg/L组、TPG 100 mg/L组、TPG 200 mg/L组circ_HOMER1水平均低于对照组(0.78±0.04、0.47±0.03、0.23±0.02比1.00±0),miR-23a-3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1.49±0.03、2.11±0.06、2.89±0.09比1.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 425.931、1 904.071,均P<0.05);迁移数、克隆数、侵袭数均低于对照组,细胞抑制率高于对照组(均P<0.05)。si-circ_HOMER1组SW579细胞迁移、增殖和侵袭行为均低于si-NC组(均P<0.05);TPG+pcDNA-circ_HOMER1组、TPG+anti-miR-23a-3p组增殖、迁移和侵袭行为均高于TPG组(均P<0.05)。miR-23a-3p是circ_HOMER1的靶基因。结论 TPG可能通过下调circ_HOMER1/miR-23a-3p轴抑制甲状腺癌细胞恶性增殖、迁移和侵袭行为。
自拟银翘清解汤联合强脉冲光治疗玫瑰痤疮患者的效果研究
目的 探讨自拟银翘清解汤联合强脉冲光对玫瑰痤疮患者面部皮肤微生态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6月至2023年8月安康市中医医院收治的100例玫瑰痤疮患者进行随机对照试验,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50例。对照组男27例、女23例,年龄(40.60±9.75)岁,开展强脉冲光治疗;试验组男26例、女24例,年龄(40.30±9.62)岁,在对照组基础上增用自拟银翘清解汤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3个月。对比两组临床疗效、中医症状积分、面部皮肤微生态变化状况及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7(IL-17)、白细胞介素-23(IL-23)]。统计学方法采用t检验、χ2检验。结果 试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6.0%(48/50)比82.0%(41/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05,P=0.025)。治疗后,试验组丘疹脓包、灼热、红斑、瘙痒评分,面部皮肤pH值、皮脂分泌率(SER),IL-6、TNF-α、IL-17、IL-23水平分别为(1.60±0.45)分、(1.22±0.31)分、(1.20±0.36)分、(1.16±0.34)分,5.12±0.25、(1.40±0.25)μg/(cm²·min),(19.53±5.23)ng/L、(30.48±6.82)ng/L、(34.51±6.21)ng/L、(46.28±5.88)ng/L,均低于对照组[(2.50±0.67)分、(2.08±0.45)分、(2.12±0.46)分、(2.04±0.68)分,5.34±0.31、(1.68±0.29)μg/(cm²·min),(25.71±7.21)ng/L、(41.20±8.01)ng/L、(43.97±8.62)ng/L、(61.39±9.21)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885、11.129、11.137、8.185、3.906、5.171、4.906、7.205、6.296、9.778,均P<0.05)。结论 自拟银翘清解汤联合强脉冲光治疗玫瑰痤疮患者疗效较好,可显著改善患者面部皮肤微生态及炎症反应。
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SIRI、pro-ADM、MDH1水平与妊娠结局的关系
目的 研究全身炎症反应指数(SIRI)联合前促肾上腺素(pro‐ADM)、乳酸脱氢酶1(MDH1)水平与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ICP)患者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选取2021年7月至2024年6月西安市第三医院收治的124例ICP患者。根据妊娠结局分为不良组和良好组。不良组51例,年龄(28.94±3.27)岁,发病孕周(30.55±1.35)周;良好组73例,年龄(29.33±2.69)岁,发病孕周(31.12±1.29)周。比较两组患者发病孕周、发病程度、白蛋白(Alb)、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汁酸(TBA)、pro‐ADM、MDH1、SIRI水平。logistic回归分析ICP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因素,评估SIRI联合pro‐ADM、MDH1水平对不良妊娠结局的预测价值。统计学方法采用t检验、χ2检验。结果 不良组发病孕周低于良好组,重度发病占比、Alb、ALT、AST、TBA、pro‐ADM、MDH1、SIRI水平高于良好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395,χ2=6.529,t=3.001、2.345、2.366、2.628、6.156、4.319、8.007,均P<0.05)。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ICP患者发病孕周、发病程度、Alb、ALT、AST、TBA、pro‐ADM、MDH1、SIRI水平均是影响妊娠结局的重要因素(均P<0.05)。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结果显示,pro‐ADM、MDH1、SIRI联合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2.4%、93.2%。结论 pro‐ADM、MDH1、SIRI水平与ICP患者妊娠结局密切相关,提高监测有助于改善临床管理和预后。
红核妇洁洗液治疗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作用机制
目的 探讨红核妇洁洗液抗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的作用机制。方法 取60只SPF级SD雌鼠(体质量180~220 g),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两性霉素B阴道泡腾片组及红核妇洁洗液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0只,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均通过皮下注射戊二酸雌二醇注射液0.2 g+经阴道口注入白色念珠菌菌悬液(5×107cfu/ml)20 μl建立VVC大鼠模型。药物组大鼠经阴道给予相应药物,空白组和模型组大鼠给予生理盐水,每天1次,持续7 d。末次给药24 h后,麻醉大鼠,取阴道组织,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大鼠阴道组织学病理,分析红核妇洁洗液修复阴道黏膜的情况;应用透射电镜观察红核妇洁洗液作用白假丝酵母菌后菌体的变化状态;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技术,检测增强白假丝酵母菌毒力的HWP1、ECE1基因,促进白假丝酵母菌黏附的ALS3基因,调控菌丝生长及影响真菌质膜完整性的ECE1、EFG1、ERG1、ERG7基因的表达情况。利用GraphPad Prism 8.0进行数据分析及作图,组间比较采用Student’s t检验,图像资料采用Image J(NIH)软件分析。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阴道组织可见明显水肿增生、上皮细胞脱落,并伴有大量炎症细胞浸润;与模型组比较,各药物组大鼠阴道组织病变均有不同程度改善;透射电镜结果提示红核妇洁洗液可破坏菌体的形态结构,导致菌体胞浆内容物外漏,最终使菌体死亡。qRT-PCR研究结果表明,红核妇洁洗液能使增强毒力的HWP1、ECE1基因下调(P<0.05或P<0.01),促进菌丝黏附的ALS3基因及调控菌丝生长及影响真菌质膜完整性的ECE1、EFG1、ERG1、ERG7基因下调。结论 红核妇洁洗液对白假丝酵母菌具有显著抗菌作用,作用机制可能与其通过调控影响真菌毒力、菌丝黏附、真菌质膜完整性相关基因表达有关,同时可通过破坏成熟期生物膜结构,促进药物进入生物膜内发挥杀菌作用。
不同修复方式对4~5 mm后牙缺损患儿治疗效果的影响
目的 评估树脂充填、金属预成冠和瓷嵌体三种修复方法对4~5 mm后牙缺损患儿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设计,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榆林市第一医院收治的163例(180颗患牙)4~5 mm后牙缺损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55例,60颗)、B组(54例,60颗)、C组(54例,60颗)。A组男27例、女28例,年龄(6.87±1.52)岁,采用树脂充填修复;B组男28例、女26例,年龄(6.92±1.46)岁,采用金属预成冠修复;C组男27例、女27例,年龄(6.95±1.49)岁,采用瓷嵌体修复。对比3组患儿疗效、牙周状况[菌斑指数(PI)、牙龈指数(GI)、探诊深度(PD)]、咬合功能、儿童口腔健康影响程度量表(COHIP)及儿童口腔健康生活量表(ECOHIS)评分,并随访1年,统计3组牙体情况(边缘密合性、邻接关系、磨耗情况、修复体情况)。统计学方法采用t检验、χ2检验、方差分析。结果 B组、C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1.7%(49/60)、91.7%(55/60),高于A组的63.3%(38/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878,P<0.001)。修复3个月后,B组、C组PI评分[(0.62±0.07)分、(0.57±0.06)分]、GI评分[(0.53±0.06)分、(0.50±0.05)分]、COHIP评分[(15.21±2.17)分、(12.47±1.78)分]均低于A组[(0.86±0.09)分、(0.72±0.08)分、(29.27±4.37)分];ECOHIS评分[(85.74±12.25)分、(86.89±12.41)分]均高于A组[(78.19±10.98)分];PD[(2.04±0.21)mm、(2.00±0.20)mm]均小于A组[(2.36±0.24)mm];最大咬合力[(2.21±0.23)kg、(2.05±0.20)kg]、咬合面积[(72.82±10.40)mm2、(74.14±10.59)mm2]均大于A组[(1.23±0.17)kg、(61.31±8.75)mm2];咬合接触时间[(1.02±0.19)s、(0.98±0.18)s]均短于A组[(1.26±0.21)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60.602、204.960、542.108、9.468、49.457、408.473、30.198、36.661,均P<0.05)。随访1年后,B组、C组在边缘密合性、邻接关系、磨耗及修复体情况等成功率上均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8.291、10.179、10.015、12.975,均P<0.05)。结论 与树脂充填修复相比,金属预成冠及瓷嵌体修复对治疗4~5 mm后牙缺损患儿疗效较好,在改善牙周状况、咬合功能及口腔健康相关生活质量方面更为有效,且在长期牙体维护上也显示出较好效果。
通窍涤痰汤联合针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患者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通窍涤痰汤联合针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选取2021年2月至2024年2月漯河市中医院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患者96例,根据用药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中男27例、女21例,年龄(74.35±3.28)岁,发病时间(5.42±1.26)h,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组中男25例、女23例,年龄(73.84±3.46)岁,发病时间(5.63±1.18)h,采用通窍涤痰汤联合针刺治疗(1次/d,6次/周);均连续治疗2个月。对比两组疗效、神经因子指标[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神经生长因子(NGF)]、凝血功能[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评分及不良反应情况。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χ2检验进行统计比较。结果 治疗2个月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83%(46/48),高于对照组[83.33%(40/48)];观察组BDNF[(35.06±3.12)μg/L]、NSE[(48.25±3.17)ng/L]水平高于对照组[(31.87±2.75)μg/L、(44.16±3.02)ng/L],NGF[(13.72±1.24)μg/L]、FIB[(2.65±0.34)g/L]、D-D[(0.38±0.07)mg/L]水平低于对照组[(15.85±1.43)μg/L、(3.48±0.41)g/L、(0.49±0.09)mg/L],APTT[(18.95±1.21)s]短于对照组[(22.79±1.46)s];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14.92±1.24)分比(21.87±1.68)分],FMA、ADL、GQOLI74评分高于对照组[(67.52±4.15)分比(40.26±3.43)分、(61.56±3.24)分比(50.48±2.75)分、(69.46±3.68)分比(61.57±3.45)分];两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窍涤痰汤联合针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效果显著,可改善神经功能、肢体功能,促进脑功能恢复,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安全性较佳。
肠内营养在脑卒中吞咽障碍合并焦虑患者中的价值分析
目的 探究脑卒中吞咽障碍合并焦虑患者应用肠内营养的价值。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于2020年6月至2023年12月,选取河南省人民医院130例脑卒中吞咽障碍合并焦虑患者,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65例。对照组男37例、女28例,年龄(62.00±11.05)岁,脑卒中轻度27例、中度25例、重度13例,轻度焦虑36例、中度19例、重度10例;研究组男35例、女30例,年龄(65.00±11.05)岁,脑卒中轻度38例、中度15例、重度12例,轻度焦虑35例、中度18例、重度12例。对照组进行吞咽训练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行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营养指标、预后效果、免疫功能指标、焦虑情绪及并发症发生率,统计学比较采用t、χ2检验。结果 治疗后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5.38%(62/65),高于对照组[81.54%(53/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营养指标[血红蛋白(Hb)、白蛋白(ALB)、总蛋白(TP)及前白蛋白(PA)]、Brathel及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免疫功能指标(IgA、IgG及IgM)均高于对照组,NIHSS、SAS、SDS评分与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应用肠内营养支持能有效改善吞咽训练对脑卒中吞咽障碍合并焦虑患者的营养状况,缓解焦虑情绪,且并发症较少,安全性高。
超声影像学特征联合TgAb、TSH鉴别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价值
补肾养血调经汤对异常子宫出血患者的影响
目的 探讨补肾养血调经汤对异常子宫出血患者子宫内膜厚度、凝血功能及血清激素水平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选取2021年1月至2024年1月在杨凌示范区医院治疗的异常子宫出血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0例)。对照组年龄(33.13±7.29)岁,病程(3.79±0.65)年,予以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年龄(32.89±7.51)岁,病程(3.83±0.61)年,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补肾养血调经汤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中医症候积分、临床相关指标、凝血功能指标[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性激素指标[卵泡刺激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2)]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统计学方法采用t检验、χ2检验、秩和检验。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8.0%(49/50),高于对照组的80.0%(40/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腰膝酸软[(1.12±0.23)分]、头晕目眩[(1.23±0.32)分]、性欲减退[(1.16±0.27)分]、口干舌燥[(1.05±0.16)分]、舌红少苔[(1.13±0.15)分]、脉沉细评分[(1.03±0.12)分]及FIB[(2.19±0.13)g/L]、FSH[(14.27±1.45)mIU/L]、LH[(6.15±1.12)mIU/L]、E2指标[(179.23±15.35)ng/L]均低于对照组[(1.65±0.31)分、(1.78±0.36)分、(1.64±0.35)分、(1.46±0.19)分、(1.49±0.23)分、(1.54±0.35)分、(2.61±0.12)g/L、(22.29±2.19)mIU/L、(8.28±1.65)mIU/L、(254.68±20.35)ng/L];月经周期[(31.21±3.15)d]、APTT[(28.65±3.12)s]、PT[(14.23±1.35)s]均短于对照组[(44.26±4.19)d、(30.35±3.26)s、(15.68±2.39)s];月经量少于对照组[(46.29±10.42)ml比(65.15±13.82)ml];子宫内膜厚度小于对照组[(5.25±0.16)mm比(7.05±0.21)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71,P=0.603)。结论 补肾养血调经汤治疗异常子宫出血患者疗效较好,可改善患者体征、症状、凝血功能和性激素水平,并促进月经量、月经周期、子宫内膜厚度的恢复,安全性较高。
lncRNA-MEG3通过TLR4/NF-κB信号抑制胰腺癌细胞迁移和侵袭
目的 通过Toll样受体4(TLR4)及转录因子-κB(NF-κB)信号探究长链非编码RNA(lncRNA)-母系表达基因3(MEG3)对胰腺癌细胞迁移、侵袭的影响。方法 研究时间: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将PANC-1(人胰腺癌细胞株)分为空白组(无转染PANC-1细胞),空转组(PANC-1转染pCDHEF1-copGFP pCDH-Scramble),MEG3组(PANC-1转染pCDH-EF1-MEG3–copGFP pCDH-MEG3)。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胰腺癌细胞中lncRNA-MEG3、TLR4/NF-κB表达量,克隆法形成实验检测克隆形成率,流式细胞仪检测PANC-1细胞凋亡率,Transwell小室及划痕实验分别检测胰腺癌细胞侵袭数量、迁移距离。Western blot检测胰腺癌细胞中TLR4、NF-κB、NF-κBp65、髓样分化因子88(MyD88)蛋白表达水平。统计学方法采用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SNK-q检验。结果 MEG3组PANC-1细胞克隆形成率、侵袭数量及迁移距离均低于空白组和空转组,PANC-1细胞凋亡率高于空白组和空转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3.070、99.390、23.980、265.000,均P<0.05)。MEG3组和抑制剂组PANC-1细胞中TLR4、NF-κB、NF-κBp65、MyD88蛋白表达均低于空白组和空转组(均P<0.05)。结论 lncRNA-MEG3能通过抑制TLR4/NF-κB基因表达,调控PANC-1细胞的迁移和侵袭。
扩大淋巴结清扫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治疗胰腺癌患者的效果
目的 探讨扩大淋巴结清扫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pancreatoduodenectomy,PD)治疗胰腺癌患者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12月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78例胰腺癌患者进行随机对照试验。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扩大清扫组与标准清扫组,各39例。扩大清扫组男22例,女17例,年龄(59.85±3.26)岁,体重指数(22.71±1.08)kg/m2,肿瘤长径(3.38±1.01)cm。标准清扫组男24例,女15例,年龄(60.05±3.34)岁,体重指数(22.78±1.12)kg/m2,肿瘤长径(3.40±0.97)cm。两组均行PD治疗,标准清扫组标准清扫淋巴结,扩大清扫组扩大清扫淋巴结。比较两组术中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淋巴结清扫总数、阳性淋巴结清扫个数)、术后恢复指标(下床时间、首次流质饮食时间、引流管拔出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淋巴结转移率、原位复发率及生存率。采用χ2检验与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扩大清扫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淋巴结清扫总数、阳性淋巴结清扫个数分别为(401.36±38.90)min、(293.66±31.68)ml、(145.89±22.17)ml、(24.41±4.33)枚、(13.69±2.12)枚,标准清扫组分别为(376.52±33.22)min、(276.85±29.41)ml、(133.34±20.64)ml、(16.98±3.86)枚、(11.12±2.05)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下床时间、首次流质饮食时间、引流管拔出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总发生率、淋巴结转移率、原位复发率及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扩大淋巴结清扫PD治疗胰腺癌患者可提高淋巴结清扫总数及阳性淋巴结清扫个数,但扩大淋巴结清扫会增加手术创伤,延长手术时间,并不能提高患者生存率。
温肝通络法治疗乙肝肝硬化代偿期患者的临床效果
目的 探讨温肝通络法治疗乙肝肝硬化代偿期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8月至2024年7月泰安市中医医院收治的76例乙肝肝硬化代偿期患者进行随机对照试验。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8例。对照组年龄(40.61±4.98)岁,病程(5.61±1.46)年。观察组年龄(41.30±5.11)岁,病程(5.85±1.63)年。两组均行常规保肝、抗病毒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添加吴茱萸温肝汤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添加脐部灸疗。比较两组中医证候积分、肝功能[天冬氨酸转氨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AST)、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transaminase,ALT)、白蛋白(albumin,ALB)、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肝硬化[肝硬度值(liver stiffness measurement,LSM)]及肝纤维化指标[血清层粘连蛋白(laminin,LN)、透明质酸(hyaluronicacid,HA)、Ⅳ型胶原(tpye Ⅳ colagen,Ⅳ-C)、Ⅲ型前胶原(tpye Ⅲ precollagen,PCⅢ)]。采用t检验、χ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治疗后,两组腹胀、乏力、纳差、面色萎黄等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AST、ALT、ALB、TBil水平均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LSM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LSM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LN、HA、Ⅳ-C、PCⅢ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89%(3/38),观察组为2.63%(1/3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校正χ2=0.264,P=0.607)。结论 温肝通络法治疗乙肝肝硬化代偿期患者可以有效改善其中医证候、肝功能,并降低其肝硬度及肝纤维化程度,且安全性良好。
多普勒超声与炎症指标诊断T2DM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的价值
目的 探讨多普勒超声联合炎症指标诊断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4年1月延安市中医医院收治的T2DM合并下肢血管病变患者185例为观察组,选取同期T2DM无下肢血管病变患者50例为对照组。对照组男26例(52.00%),女24例(48.00%),年龄(65.24±3.64)岁,病程(8.53±1.64)年。观察组男102例(55.14%),女83例(44.86%),年龄(65.57±3.57)岁,病程(8.64±1.35)年。两组研究对象均接受多普勒超声检查。比较两组下肢血流动力学指标、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率、斑块发生位置及足背动脉狭窄情况。采集两组研究对象血液样本,检测血清生化指标及炎症指标水平。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对多普勒超声指标及炎症因子水平诊断T2DM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的价值进行分析。采用χ2检验、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观察组股动脉、腘动脉、足背动脉血流峰值流速均低于对照组[(120.88±0.95)cm/s比(135.15±0.88)cm/s、(71.93±0.45)cm/s比(79.65±0.31)cm/s、(33.64±1.11)cm/s比(42.42±1.35)cm/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5.679、114.122、47.300,均P<0.05)。观察组股动脉、腘动脉、足背动脉的搏动指数均高于对照组(5.56±1.22比4.59±1.12、6.31±1.12比5.54±1.23、8.21±1.14比7.52±1.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073、4.223、3.860,均P<0.05)。对照组胫前动脉、胫后动脉、足背动脉、股动脉、腘动脉狭窄血管段数少于观察组,足背动脉狭窄程度低于观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4.023、165.489,均P<0.05)。观察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分别为(3.55±0.51)mmol/L、(8.78±1.12)%,均高于对照组的(2.78±0.47)mmol/L、(7.57±0.8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626、7.102,均P<0.05)。观察组血清白蛋白、25羟基维生素D3[25(OH)D]水平分别为(33.21±4.38)g/L、(19.37±3.65)μg/L,均低于对照组的(39.34±5.31)g/L、(25.12±4.38)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377、9.456,均P<0.05)。观察组血清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免疫球蛋白A(IgA)水平均高于对照组[(140.63±20.14)mg/L比(118.65±16.65)mg/L、(25.64±5.11)ng/L比(18.32±4.41)ng/L、(9.63±3.65)mg/L比(5.97±2.10)mg/L、(1.12±0.29)g/L比(0.55±0.20)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087、9.239、6.787、16.110,均P<0.05)。多普勒超声参数联合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白蛋白、糖化血红蛋白、25(OH)D、IL-6、TNFα、CRP、IgA诊断T2DM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的ROC下面积(AUC)为0.980,诊断价值最高,其灵敏度为99.50%,特异度为98.00%,约登指数为0.975。结论 多普勒超声检查联合炎症指标能够有效提高T2DM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的诊断准确性,有助于早期识别和干预高危患者,进而改善临床治疗策略和患者预后。
芪龙通络汤联合针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效果
目的 观察芪龙通络汤联合针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患者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9月至2023年9月陕西省中医医院收治的DPN患者86例进行随机对照试验;其中,男46例,女40例;年龄28~75岁,DPN病程1~10年;其中,20例伴有冠心病,32例伴有高血脂症,8例伴有视网膜病变;体重指数19.68~26.84 kg/m2。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针刺组和针药组,各43例。两组均给予西医对症治疗。针刺组在对症治疗基础上联合针刺八髎穴、八风穴治疗,针药组在对症治疗基础上给予芪龙通络汤联合针刺八髎穴、八风穴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4周。比较两组肠道菌群总数、单个核细胞Kelch样ECH相关蛋白(kelch-like ECH-associated protein 1,Keap1)/转录因子核因子红细胞2相关因子2(nuclear factor E2 related factor 2,Nrf2)/抗氧化反应元件(antioxidant response element,ARE)通路的蛋白相对表达量、氧化应激因子、颈总动脉血管压力应变弹性模量(common carotid artery pressure strain elastic modulus,Ep)、神经传导情况、中医症状评分。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针药组治疗后梭杆菌属菌群总数高于针刺组[(10.25±1.20)cfu/g比(8.23±1.14)cfu/g,P<0.05];针药组治疗后类杆菌属菌群总数低于针刺组[(7.57±0.61)cfu/g比(8.96±0.74)cfu/g,P<0.05]。针药组治疗后Nrf2、ARE、醌氧化还原酶1[NAD(P)H:quinone oxidoreductase 1,NQO1]相对表达量均高于针刺组(1.39±0.31比1.10±0.28、0.98±0.14比0.81±0.11、1.73±0.31比1.42±0.28,均P<0.05);针药组治疗后Keap1相对表达量低于针刺组(0.43±0.12比0.59±0.14,P<0.05)。针药组治疗后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水平均高于针刺组[(85.56±8.65)U/ml比(78.41±9.44)U/ml、(278.85±38.96)U/ml比(249.56±32.06)U/ml,均P<0.05];针药组治疗后颈总动脉血管Ep、中医症状评分、MDA均低于针刺组[(115.12±5.98)kPa比(124.65±8.75)kPa、(9.44±1.46)分比(13.25±2.14)分、(4.15±0.53)μmol/L比(4.82±0.74)μmol/L,均P<0.05]。针药组治疗后正中神经与腓总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ensory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SNCV)与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otor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MNCV)均高于针刺组[(53.47±4.22)m/s比(49.58±4.36)m/s、(50.97±3.06)m/s比(48.75±3.12)m/s、(52.89±4.26)m/s比(50.66±4.01)m/s、(50.63±3.75)m/s比(48.79±3.14)m/s,均P<0.05]。结论 芪龙通络汤联合针刺治疗DPN患者可减轻症状,改善神经传导速度,可能与调节Keap1/Nrf2/ARE通路和肠道菌群有关。
血小板衍生值在儿童常见血小板减少症诊疗中的临床价值
目的 探讨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大血小板比例(P-LCR)在儿童常见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诊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研究,选取2021年12月至2024年1月在南阳市中心医院治疗的76例ITP患儿,其中男47例、女29例,年龄2(7,11)岁;另选择白血病患儿(淋巴细胞白血病、髓系白血病)80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75例作为骨髓相关组,其中男95例、女60例,年龄9(5,13)岁;同期选取体检正常的健康儿童182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103例、女79例,年龄8(4,14)岁。使用迈瑞BC-7500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血常规,收集PLT、PCT、PDW、MPV、P-LCR结果,采用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分析血小板衍生值在ITP组、骨髓相关组及对照组之间的差异。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不同血小板衍生值的相关性。利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评估血小板衍生值对ITP的诊断效能。结果 ITP患儿PLT、PCT值均低于对照组[14.00(4.25,41.75)×109/L比308.00(276.50,347.25)×109/L、0.02(0.01,0.07)%比0.27(0.24,0.30)%],MPV、P-LCR值均高于对照组[11.00(9.50,12.70)fl比8.70(8.20,9.33)fl、40.00(31.00,50.00)%比16.80(13.50,21.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ITP患儿PLT、MPV、PCT值均显著低于白血病组或再生障碍性贫血组,P-LCR则显著高于白血病组或再生障碍性贫血组(均P<0.001)。ITP患儿MPV与PCT、P-LCR均呈正相关(r=0.50、0.83,均P<0.001),而PCT和P-LCR之间无相关性(P>0.05)。MPV对ITP的鉴别诊断价值较高,曲线下面积(AUC)为0.87,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9.99%、81.30%,当约登指数较大时,其截断值为14.05 fl。MPV、PCT、P-LCR三者联合检测有助于ITP的鉴别诊断(AUC=0.96)。ITP患儿治疗后PLT、PCT值均高于同组治疗前[189.00(118.00,320.50)×109/L比12.50(4.00,34.00)×109/L、0.20(0.15,0.31)%比0.02(0.01,0.06)%],PDW、P-LCR值均低于同组治疗前[16.00(14.65,16.40)fl比16.50(15.95,17.60)fl、29.85(22.33,38.78)%比40.00(30.85,50.40)%],且ITP患儿治疗后PDW、MPV、P-LCR值均高于对照组,PLT、PCT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PCT、MPV、P-LCR在儿童ITP和骨髓相关的血小板减少症之间存在差异,三者联合检测有助于ITP的鉴别诊断。
苯磺酸瑞马唑仑联合舒芬太尼在无痛胃镜检查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苯磺酸瑞马唑仑联合舒芬太尼在无痛胃镜检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3年6月至12月于陕西省荣誉军人康复医院接受无痛胃镜检查的120例患者进行随机对照试验,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男33例,女27例,年龄(45.62±14.85)岁。对照组男36例,女24例,年龄(46.15±11.08)岁。对照组采用舒芬太尼联合丙泊酚麻醉,观察组采用苯磺酸瑞马唑仑联合舒芬太尼麻醉。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情况、不同时间点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心率(heart rate,HR)、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率。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观察组麻醉起效时间、苏醒时间、复苏室停留时间分别为(1.56±0.41)min、(4.69±0.85)min、(28.77±2.64)min,均短于对照组的(1.99±0.54)min、(5.77±1.12)min、(31.06±3.83)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913、5.950、3.813,均P<0.05)。观察组检查开始时、检查结束时MAP、HR分别为(85.94±7.21)mmHg (1 mmHg=0.133kPa)、(91.25±6.83)mmHg、(70.11±6.84)次/min、(78.13±6.18)次/min,均高于对照组的(81.66±6.31)mmHg、(85.61±6.95)mmHg、(65.47±6.70)次/min、(74.58±5.69)次/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460、4.483、3.754、3.273,均P<0.05)。观察组苏醒后10 min、20 min时MMSE评分分别为(25.18±2.11)分、(27.18±1.63)分,均高于对照组的(23.57±1.95)分、(26.06±1.7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341、3.605,均P<0.05)。结论 在无痛胃镜检查患者中,应用苯磺酸瑞马唑仑联合舒芬太尼可维持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对患者术后认知功能影响更小。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LNM)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选取2020年1月至2024年6月安康市中心医院收治的237例PTMC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34例、女203例,年龄(45.96±6.05)岁。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将其分为CLNM组(83例)和非CLNM组(154例)。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特征,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PTMC患者CLNM的危险因素。统计学方法采用t检验、χ2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 PTMC患者CLNM发生率为35.02%(83/237)。CLNM组年龄及伴发桥本氏甲状腺炎占比均低于非CLNM组[(42.16±5.91)岁比(47.96±6.13)岁、15.66%(13/83)比27.27%(42/154)],肿瘤内钙化占比、肿瘤侵犯被膜占比、肿瘤多灶性占比、肿瘤最大径、肿瘤纵横比、FT4水平分别为34.94%(29/83)、59.04%(49/83)、39.76%(33/83)、(7.11±1.72)mm、1.15±0.16、(20.98±2.31)pmol/L,均高于非CLNM组的16.23%(25/154)、25.97%(40/154)、19.48%(30/154)、(5.13±1.03)mm、0.94±0.11、(16.67±1.94)p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年龄、肿瘤最大径、肿瘤纵横比、肿瘤多灶性、肿瘤内钙化、肿瘤侵犯被膜、FT4水平均是PTMC患者CLNM发生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 PTMC并发CLNM者存在年龄小、肿瘤最大径长、纵横比大、多灶、钙化、侵犯被膜、FT4水平高和伴发桥本氏甲状腺炎的特征,其中年龄小、肿瘤最大径长、肿瘤纵横比大、肿瘤内钙化、肿瘤侵犯被膜、肿瘤多灶性、FT4水平高为PTMC并发CLNM的危险因素。
骨髓细胞形态学联合Hb/RDW比值评估DLBCL CAR-T治疗失败的价值
目的 探讨骨髓细胞形态学联合血红蛋白(hemoglobin,Hb)/红细胞分布宽度(red bloo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RDW)比值评估弥散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cell,CAR-T)治疗失败的价值。方法 选取2022年2月至2023年12月咸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88例DLBCL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CD19 CAR-T治疗,随访6个月,根据随访结果分为治疗成功组39例[男20例,女19例,年龄(57.35±7.93)岁]和治疗失败组49例[男26例,女23例,年龄(58.09±8.53)岁]。比较两组骨髓细胞形态学和Hb/RDW比值。构建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评估骨髓细胞形态学和Hb/RDW比值预测DLBCL CAR-T治疗失败的价值。采用t检验、χ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治疗成功组细胞体积大于2倍普通淋巴细胞体积、细胞形态呈不规则形、有伪足或突起、胞浆存在核周淡染区、细胞核呈不规则形、有多核情况、有瘤细胞聚集存在的比例低于治疗失败组[35.90%(14/39)比79.59%(39/49)、17.95(7/39)比75.51%(37/49)、38.46%(15/39)比65.31%(32/49)、5.13%(2/39)比24.49%(12/49)、15.38(6/39)比81.63%(40/49)、0比16.33%(8/49)、0比24.49%(12/4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7.308、28.781、6.289、6.085、38.202、7.004、11.059,均P<0.05)。治疗失败组Hb/RDW比值低于治疗成功组[(0.79±0.18)比(1.04±0.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010,P<0.001)]。骨髓细胞形态学、Hb/RDW比值及两者联合评估DLBCL患者CAR-T治疗失败的Kappa值分别为0.657、0.426和0.861。结论 骨髓细胞形态学联合Hb/RDW比值评估DLBCL CAR-T治疗失败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低Hb/RDW比值可能是评估CAR-T治疗失败的一个重要指标。
血清Hcy及凝血功能在急性脑梗死患者短期转归评估中的应用
目的 评估血清同型半胱氨酸(serum homocysteine,Hcy)水平和凝血功能指标在急性脑梗死患者短期转归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3月至2023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七医院收治的7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访1个月后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53例mRS评分≤2分的患者纳入预后良好组,将25例mRS评分>2分的患者纳入预后不良组。比较两组患者Hcy水平及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分析血清Hcy水平及凝血功能指标预测急性脑梗死患者短期转归的价值。结果 预后良好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发病至就诊时间、严重程度与预后不良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预后良好组Hcy水平低于预后不良组[(12.75±1.47)μmol/L比(16.96±1.39)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009,P<0.001)。预后良好组PT、APTT、TT长于预后不良组[(12.31±1.86)s比(10.07±1.71)s、(36.32±4.71)s比(28.73±3.09)s、(18.48±1.95)s比(11.27±1.26)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247、8.483、19.605,均P<0.001);预后良好组FIB水平低于预后不良组[(2.99±0.34)g/L比(4.31±0.48)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364,P<0.001)。血清Hcy联合凝血功能评估急性脑梗死患者短期转归的灵敏度与特异度分别为92.0%、94.3%,均高于任一单项检测;联合检测的ROC下面积(AUC)为0.977,高于Hcy(0.880)、PT(0.802)、APTT(0.863)、TT(0.908)、FIB(0.889)单一项检测的AUC。结论 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Hcy水平和凝血功能指标与患者的短期预后密切相关,可作为有效的预测因素。联合检测在评估急性脑梗死患者短期转归方面显示出更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
惠州市结核病防治手机一体化管理系统的应用实践与成效
为提高结核病防治工作的信息传递效率、服务能力以及服务质量,惠州市结核病防治研究所自主研发并推广应用“结核病防治手机一体化管理系统”。经过10多年来的实践应用与完善,该系统实现了市域结核病防治机构、综合医疗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教育机构间的信息共享,有效助力了惠州市结核病防治工作,医防合作更加紧密、高效,为患者提供了更加高效、优质的服务模式和内容。
腕踝针联合湿润烧伤膏治疗痔疮术后疼痛的临床效果
目的 腕踝针联合湿润烧伤膏治疗痔疮术后疼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前瞻性研究,选取2023年7月至2024年7月在江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肛肠科治疗的混合痔术后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男12例、女18例,年龄(44.39±3.58)岁,病程(3.14±0.53)年,予以湿润烧伤膏治疗;观察组男11例、女19例,年龄(44.45±3.63)岁,病程(3.17±0.59)年,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腕踝针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疼痛情况[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创面及排尿情况。统计学方法采用t检验、χ2检验。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28/30),高于对照组的73.33%(22/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20,P=0.038)。两组术后当日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3、5、7 d,观察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3.59±0.46)分比(4.43±0.58)分、(3.12±0.42)分比(3.99±0.55)分、(2.69±0.38)分比(3.26±0.42)分、(2.09±0.31)分比(2.86±0.39)分、(1.57±0.23)分比(2.42±0.3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215、6.886、5.512、8.466、10.898,均P<0.05)。观察组创面愈合及恢复排尿时间均短于对照组[(15.45±1.24)d比(17.86±1.70)d、(6.56±0.72)h比(8.33±0.79)h],创缘水肿评分、残余尿量均低于对照组[(1.12±0.20)分比(1.89±0.23)分、(125.42±5.10)ml比(141.73±8.77)ml],排尿量高于对照组[(594.02±19.81)ml比(562.49±15.22)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273、9.070、13.837、8.806、6.913,均P<0.05)。结论 腕踝针联合湿润烧伤膏治疗混合痔术后患者效果显著,可减轻疼痛,促进创面愈合,改善排尿功能。
CICARE沟通模式联合结构式心理干预对急性胰腺炎患者的影响
目的 观察CICARE沟通模式联合结构式心理干预对急性胰腺炎(AP)患者自我效能及自护能力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研究,选取2023年2月至2024年2月九江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90例AP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5例)和观察组(45例)。对照组男27例、女18例,年龄(45.37±3.25)岁,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男25例、女20例,年龄(46.02±3.28)岁,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CICARE沟通模式联合结构式心理干预。对比两组自我效能[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评估]、自理能力[采用自我护理能力量表(ESCA)评估]、身体健康状况[采用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估]、症状改善时间及住院时间。统计学方法采用t检验、χ2检验。结果 干预前,两组患者自我效能、自理能力、身体健康状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2周后,观察组GSES及ESC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31.25±5.43)分比(27.62±4.37)分、(147.48±7.49)分比(133.62±6.48)分],APACHEⅡ评分低于对照组[(10.58±1.38)分比(12.34±2.54)分],发热、腹痛消失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2.86±0.64)d比(4.25±0.85)d、(4.26±0.74)d比(5.15±0.97)d、(15.42±0.86)d比(18.67±1.25)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494、9.388、4.084、8.764、4.894、14.369,均P<0.05)。结论 CICARE沟通模式联合结构式心理干预可提高AP患者自我效能及自护能力,改善躯体疾病健康状况,促进疾病康复进程,缩短症状消失及住院时间。
心理弹性理论干预在预防早产儿母亲产后创伤后应激障碍中的作用
目的 分析心理弹性理论干预在预防早产儿母亲产后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中的作用。方法 前瞻性研究,选取2022年2月至2024年2月河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早产儿母亲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年龄(28.34±3.52)岁,分娩孕周(30.12±5.26)周,给予常规护理;试验组年龄(28.76±3.16)岁,分娩孕周(30.58±5.02)周,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心理弹性理论干预。采用心理弹性量表(CD-RISC)、创伤后应激障碍自评量表(PCL-C)、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症状自评量表(SCL-90)比较两组产妇的心理弹性、PTSD症状严重程度、社会支持情况及心理健康水平。统计学方法采用t检验。结果 对照组PTSD产妇有17例,发生率为28.3%;试验组PTSD产妇有16例,发生率为26.7%。干预后,试验组CD-RISC及SSRS总评分均高于对照组[(56.47±6.82)分比(49.41±6.74)分、(30.56±2.31)分比(26.41±2.67)分],PCL-C及SCL-90总评分均低于对照组[(42.86±5.14)分比(49.89±5.23)分、(14.38±2.68)分比(16.15±2.74)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703、9.105、7.426、3.577,均P<0.05)。结论 心理弹性理论干预能有效提高早产儿母亲的心理弹性,降低产后PTSD的发生风险,改善社会支持情况和心理健康水平。
个性化护理在丁苯肽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 分析个性化护理在丁苯肽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选取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2022年6月至2023年5月收治的9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护理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参照组与试验组,每组48例。参照组中男25例、女23例,年龄(62.58±8.14)岁,发病时间(4.12±1.21)h;试验组中男27例、女21例,年龄(62.51±8.23)岁,发病时间(4.09±1.23)h。两组均采用丁苯酞治疗,参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试验组给予个性化护理(包括心理护理、康复护理、饮食指导、用药护理以及健康教育),两组患者药物治疗及护理干预均为14 d。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颅内动脉血流动力学、生活质量以及护理满意度。采用t、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干预后,试验组NIHSS评分低于参照组[(13.05±1.12)分比(19.49±1.73)分],MMSE评分高于参照组[(26.05±2.32)分比(20.01±1.9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血管搏动指数(PI)、血管阻力指数(RI)均低于参照组[(1.35±0.12)%比(1.49±0.23)%、(0.95±0.11)%比(1.04±0.15)%],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均高于参照组[(87.72±6.23)cm/s比(79.80±5.81)cm/s、(22.02±2.23)cm/s比(19.76±2.61)cm/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评分均高于参照组[(78.01±4.26)分比(71.46±4.34)分、(80.02±4.23)分比(73.41±4.36)分、(85.37±4.29)分比(77.42±4.45)分、(83.61±4.25)分比(76.51±4.31)分、(84.01±4.21)分比(75.72±4.31)分、(85.91±4.21)分比(74.65±4.31)分、(86.08±4.22)分比(76.35±4.52)分、(88.05±4.52)分比(77.10±4.4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护理满意度为95.83%(46/48),高于参照组的77.08%(37/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丁苯肽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中,个性化护理干预不仅能够改善患者神经功能与认知功能,还能优化颅内动脉血流动力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基于患者需求的康复护理联合正念疗法在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基于患者需求的康复护理联合正念疗法在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纳入2022年2月至2024年3月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1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55例。对照组中男25例、女30例,年龄(61.90±6.05)岁,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中男28例、女27例,年龄(61.35±5.17)岁,予以基于患者需求的康复护理联合正念疗法。均干预1个月,于干预前后比较两组患者心理健康[症状自评量表(SCL-90)]、肢体功能[简式Fugl-Meyer量表(FMA)]、生活能力[改良巴氏指数(MBI)]。统计学方法采用χ2检验、t检验。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SCL-90评分低于对照组[(97.85±9.36)分比(157.91±14.96)分],FMA、M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75.59±6.94)分比(68.79±7.15)分、(74.44±6.94)分比(67.37±6.55)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基于患者需求的康复护理联合正念疗法可以改善脑梗死患者的心理健康,提高肢体功能及生活能力。
互联网随访系统在急性脑梗死患者延续护理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互联网随访系统在急性脑梗死患者延续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选取2020年7月至2021年10月柳州市工人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0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52例。对照组男36例、女16例,年龄(59.56±9.34)岁;观察组男37例、女15例,年龄(59.27±9.88)岁。对照组根据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IS)导出的出院信息进行随访及记录,观察组通过互联网随访系统对入组的人群开展全面及个性化健康随访指导。均干预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满意度、生活方式情况、复诊及服药依从性。统计学方法采用非参数Z检验、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 干预3个月后,观察组的MRS评分低于对照组[1(0,1)分比1(1,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980,P=0.048);观察组的满意度、经常运动、服药依从性、门诊复诊率均高于对照组[92.31%(48/52)比71.15%(37/52)、76.92%(40/52)比46.15%(24/52)、98.08%(51/52)比84.62%(44/52)、94.23%(49/52)比80.00%(40/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吸烟率低于对照组[11.54%(6/52)比26.92%(14/5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962,P=0.047);两组饮酒及复发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互联网随访系统在急性脑梗死患者延续护理中的应用不仅能满足患者的健康需求、降低吸烟率、促进经常运动,还能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复诊及服药依从性,改善预后。
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的康复护理在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PCI围手术期中的效果
目的 探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的康复护理在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围手术期的干预效果。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铜川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50例冠心病合并糖尿病PCI围手术期患者为研究对象,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开展常规护理的75例患者为对照组,2022年7月至2023年12月开展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的康复护理75例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男45例、女30例,年龄(55.07±3.06)岁,病程(1.36±0.81)年。观察组男46例、女29例,年龄(55.12±3.14)岁,病程(1.28±0.75)年。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及干预后3个月的血压、血糖、生活质量评分(躯体功能、角色功能、情绪功能、社会功能)及并发症发生率,采用t检验、χ2检验进行统计比较。结果 护理干预后3个月,观察组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均低于对照组[(134.12±5.31)mmHg(1 mmHg=0.133 kPa)比(136.11±6.31)mmHg、舒张压(92.22±4.12)mmHg比(94.25±4.22)mmHg、(4.53±0.70)mmol/L比(4.89±0.87)mmol/L、(7.31±1.13)mmol/L比(7.89±1.42)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躯体功能(17.52±2.05)分、角色功能(17.36±1.91)分、情绪功能(16.27±2.50)分、社会功能(16.81±2.13)分,对照组分别为(16.16±2.83)分、(16.39±2.27)分、(14.98±2.28分)、(15.74±1.74)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99%(3/75),低于对照组[13.30%(9/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72,P=0.042)。结论 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在PCI围手术期中采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的康复护理,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血压、血糖,提高生活质量评分,降低并发症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