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经IVF/ICSI助孕后无可移植胚胎患者再次助孕治疗意愿分析
目的 探讨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生殖医学中心首次行体外受精/卵胞质内单精子注射(IVF/ICSI)助孕患者无可移植胚胎后再次行IVF/ICSI助孕的意愿及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选取2016年1月至2024年10月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生殖医学中心首次行IVF/ICSI助孕且无可移植胚胎患者375例,截至2025年4月,根据患者是否于本中心再次进行IVF/ICSI助孕分为回诊组(280例)与未回诊组(95例)。通过电子病历系统检索收集并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可能影响再次助孕的因素进行统计。进一步分析回诊的280例中,根据半年内是否再次进行IVF/ICSI助孕分为半年内回诊组(218例)与超半年回诊组(62例)。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χ2检验比较两组差异性指标,纳入二元logistic回归,观察半年内意愿回诊的影响因素。结果 无可移植胚胎患者再次进行IVF/ICSI助孕患者占74.67%(280/375)。比较回诊组与未回诊组患者的数据特征,男方年龄和女方年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孕类型、不孕年限、不孕因素、是否有孩、居住地是否为天津市、获卵数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发现首次IVF/ICSI无可移植胚胎患者是否再次助孕与夫妇年龄显著相关[P=0.015,比值比(OR)=1.057,95%置信区间(CI)=1.011~1.106]。在回诊患者中,首次IVF/ICSI获卵数目(P=0.046,OR=1.063,95%CI=1.001~1.128)、不孕类型(P=0.002,OR=2.707,95%CI=1.425~5.139)与患者是否在半年内进行再次助孕相关。结论 夫妇年龄是影响首次行IVF/ICSI助孕治疗无胚胎患者进行再次助孕的重要因素;首次IVF/ICSI获卵数目、不孕类型可能预测患者是否于半年内再次回诊助孕。
中医序贯疗法治疗反复胚胎种植失败患者妊娠结局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影响中医序贯疗法治疗反复胚胎种植失败(RIF)患者妊娠结局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设计,选取2022年8月至2023年12月在广东省妇幼保健院接受胚胎移植的RIF患者48例,均在移植前后接受中医序贯疗法,按妊娠结局分为成功组(25例,活产)和失败组(23例),成功组患者年龄(33.1±5.3)岁,胚胎种植失败次数2~7次;失败组患者年龄(35.2±5.7)岁,胚胎种植失败次数2~8次。比较两组基本资料、优质胚胎数/率、促性腺激素(Gn)总用量、Gn启动时雌二醇(E2)水平。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比较,Spearman分析优质胚胎数/率、Gn总用量、Gn启动时E2水平与妊娠结局的相关性。结果 两组基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成功组优质胚胎数为(8.9±5.3)个,优质胚胎率为73.0(58.0,88.0)%,Gn启动时E2水平38.5(9.1,206.1)pmol/L,高于失败组[(5.9±4.8)个、67.0(33.0,80.0)%、32.2(25.9,54.1)pmol/L];Gn总用量为800(1 500,2 550)IU,少于失败组[1 950(1 500,2 700)IU];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优质胚胎数/率、Gn总用量及Gn启动时E2水平与RIF患者妊娠结局存在相关性(r=0.305、0.182、-0.117、0.287)。结论 优质胚胎数/率、Gn总用量及Gn启动时E2水平与RIF患者妊娠结局存在相关性。
染色体微阵列分析胚胎停育中的遗传学因素及预测模型建立
目的 探究胚胎停育遗传学因素分析中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MA)技术的应用价值,明确胚胎停育发生的风险因素并建立临床预测模型。方法 选取2023年7月至2024年12于西安高新医院就诊并行清宫术的120例胚胎停育患者,年龄(33.5±1.9)岁,体重指数(23.8±2.2)kg/m2,妊娠次数1~2次者84例、≥3次者36例,人工流产次数无25例、1~2次者79例、≥3次者16例;以同期正常妊娠且自愿要求人工终止妊娠的100例作为对照组,年龄(30.4±2.6)岁,体重指数(24.3±2.5)kg/m2,妊娠次数1~2次者85例、≥3次者15例,人工流产次数无60例、1~2次者33例,≥3次者7例。两组均行流产物绒毛组织CMA,观察胚胎停育患者染色体异常及分布情况。采用χ2、t检验进行统计比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胚胎停育的相关独立危险因素,并建立胚胎停育风险模型,Hosmer-lemeshow行预测模型拟合度评价,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验证模型的诊断价值。结果 观察组120例,CMA检出染色体异常82例(68.3%),其中染色体数目异常75例,结构异常5例,其他异常2例;对照组100例,CMA检出染色体异常3例(3.0%),均为数目异常;观察组染色体异常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98.202,P<0.001)。82例胚胎停育染色体数目异常中,以常染色体三体最为常见(52.4%,43/82),其中发生率较高的依次为16-三体8例(9.8%)、22-三体6例(7.3%)、21-三体5例(6.1%)和15-三体4例(4.9%);X性染色体异常次之,发生22例(26.8%)。年龄、人工流产次数、不良生活习惯、既往胚胎停育史、血β-HCG水平及染色体异常是引起早孕期胚胎停育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根据二元logistic回归法构建胚胎停育风险预测模型,Hosmer-lemeshow检验模型拟合优度良好;ROC验证预测模型曲线下面积为0.935(0.902~0.978),灵敏度为94.2%,特异度为80.8%,预测价值较高。结论 染色体数目异常是导致胚胎停育的重要原因,CMA技术应用于胚胎停育的遗传学诊断可为患者再生育风险评估提供指导;本研究构建的胚胎停育风险模型具有良好预测价值。
基于TGF-β1和E-Cad表达调控及相关信号通路探讨胚胎停育的发生机制
目的 基于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E钙黏蛋白(E-Cad)表达调控及相关信号通路探讨胚胎停育的发生机制。方法 采用成组设计研究,于2024年2月至11月完成。取处于合适孕期且确认胚胎停育的大鼠,分离其胎盘滋养细胞。构建TGF-β1过表达的滋养细胞,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联反应检测细胞中的TGF-β1、E-Cad、Smad依赖信号通路(Smad2、Smad3、Smad4)和非Smad依赖信号通路[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并观察Smad信号激活剂(SRI-011381)、PI3K激活剂(740Y-P)对E-Cad表达的影响,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pcDNA3.1-TGF-β1组TGF-β1、Smad2、Smad3、Smad4、PI3K mRNA水平均高于正常组(3.15±0.21比1.00±0.15、2.12±0.19比1.00±0.13、1.94±0.22比1.00±0.09、1.73±0.20比1.00±0.14、1.98±0.24比1.00±0.11),E-Cad mRNA水平低于正常组(0.51±0.08比1.00±0.12);SRI-011381组Smad2、Smad3、Smad4 mRNA水平均高于正常组(2.58±0.22比1.00±0.13、2.27±0.24比1.00±0.15、2.04±0.19比1.00±0.11),E-Cad mRNA水平低于正常组(0.47±0.07比1.00±0.09);740Y-P组PI3K mRNA水平高于正常组(2.36±0.20比1.00±0.12),E-Cad mRNA水平低于正常组(0.55±0.09比1.00±0.08);上述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TGF-β1可能通过激活Smad与PI3K信号通路,降低E-Cad表达,从而抑制胚胎停育。
PAI-1在膀胱癌中的功能和机制的研究进展
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1,PAI-1)属于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超家族成员之一,是发挥多种细胞效应的多效性因子,许多细胞效应潜在地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关,包括细胞迁移、侵袭、黏附和血管生成,为潜在的治疗方法和新药物的开发奠定了基础。PAI-1在许多类型的癌症中过表达被发现是预后不良的一个指标。研究表明,PAI-1可作为潜在预测性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点应用于膀胱癌的临床诊疗中。本文就PAI-1在膀胱癌中的功能和机制进行探讨。
注射治疗在雄激素性脱发中的应用进展
双歧杆菌制剂联合肠内营养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效果的meta分析
目的 评价双歧杆菌制剂联合肠内营养治疗重症胰腺炎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检索知网、维普、万方、PubMed、Embase等数据库,筛选临床试验,时间为建库至2024年6月。采用RevMan 5.3软件对纳入的研究进行meta分析,Cochrane handbook5.3评价纳入文献的质量。结果 共纳入19篇随机对照试验,meta分析结果示:两组C反应蛋白(CRP)(SMD=-3.72,95%CI -4.67~-2.78,Z=7.74,P<0.01)、白细胞介素(IL)-6(SMD=-2.44,95%CI -3.38~-1.48,Z=5.07,P<0.01)、IL-8(SMD=-2.66,95%CI -3.68~-1.64,Z=5.13,P<0.01)、肿瘤坏死因子(TNF)-α(SMD=-3.15,95%CI -3.98~-2.33,Z=7.51,P<0.01)、白细胞计数(WBC)(SMD=-1.26,95%CI -1.83~-0.69,Z=4.30,P<0.01)、淀粉酶(AMY)(SMD=-0.98,95%CI=-1.30~-0.66,Z=5.97,P<0.01)、二胺氧化酶(DAO)(SMD=-3.55,95%CI -4.61~-2.49,Z=6.54,P<0.01)、乳酸(Lac)(SMD=-2.93,95%CI -3.76~-2.10,Z=6.93,P<0.01)、内毒素(SMD=-2.26,95%CI -2.83~-1.68,Z=7.63,P<0.01)比水平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双歧杆菌制剂联合肠内营养可以有效抑制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的炎症反应,降低患者AMY水平,促进患者恢复。
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维生素D与空腹血糖的水平及差异
目的 探讨血清维生素D与空腹血糖在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中的表达差异。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选取2022年1月至2024年12月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就诊的20~40岁育龄期PCOS患者88例作为PCOS组,同时纳入87例20~40岁非PCOS女性作为对照组。比较PCOS组和对照组基线数据、维生素D与空腹血糖的表达差异。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比较,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分析维生素D和空腹血糖对PCOS高风险的预测效能。Pearson检验分别分析PCOS组、对照组维生素D与空腹血糖的相关性。结果 PCOS组患者体重[(65.330±12.031)kg]、BMI[(24.708±4.256)kg/m2]、空腹血糖水平[(4.953±0.495)mmol/L]均高于对照组[(59.989±8.438)kg、(22.737±3.169)kg/m2、(4.790±0.377)mmol/L],而血清维生素D水平[(42.804±23.084)nmol/L]低于对照组[(53.083±18.366)n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显示,单独应用指标进行预测时,体重的灵敏度为0.545、特异度为0.701,BMI分别为0.489、0.759,空腹血糖分别为0.545、0.724,维生素D分别为0.511、0.874;4项指标联合预测的灵敏度为0.545,特异度为0.828。PCOS组、对照组中,维生素D与空腹血糖的相关性均不强(r=-0.093、-0.017,均P>0.05)。结论 体重、BMI、空腹血糖水平、血清维生素D水平联合预测PCOS高风险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均优单一指标。曲线模型性能一般,可适当用于辅助临床中PCOS的高风险预测。
N6-甲基腺苷介导FAM83H-AS1/miR-485-5p/PAK1轴调控子宫内膜癌恶性进展的机制
目的 探讨lncRNA FAM83H-AS1被N6-甲基腺苷(m6A)修饰后介导miR-485-5p/PAK1轴调控子宫内膜癌细胞的增殖与侵袭机制。方法 收集2022年2月至2023年9月期间于郑州人民医院妇科进行手术治疗的76例患者子宫内膜癌组织及配对的癌旁组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分别检测子宫内膜癌组织、癌旁正常组织以及子宫内膜癌细胞(HEC-1A、JEC、Ishikawa)、人正常子宫内膜细胞(EEC)中的lncRNA FAM83H-AS1表达,检测m6A对lncRNA FAM83H-AS1表达的影响。通过生物信息学、双荧光素酶实验分析lncRNA FAM83H-AS1/miR-485-5p/PAK1的调控关系。调控细胞中lncRNA FAM83H-AS1及miR-485-5p表达,通过CCK-8和Transwell检测细胞增殖和侵袭。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联合Tukey事后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lncRNA FAM83H-AS1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表达高于癌旁组织(4.8±1.3比1.0±0.2,P=0.002 7);与EEC比较,FAM83H-AS1在子宫内膜癌细胞系中呈现梯度表达:Ishikawa(6.4±0.8,P<0.001),HEC-1A(3.2±0.5,P=0.017),JEC(2.7±0.3,P=0.032),且lncRNA FAM83H-AS1受m6A修饰的调控。与sh-NC组比较,sh-lncRNA FAM83H-AS1组细胞增殖和侵袭均减少(均P<0.05)。lncRNA FAM83H-AS1过表达对子宫内膜细胞增殖和侵袭有促进作用,而miR-485-5p能够逆转这种促进作用。PAK1基因是miR-485-5p的靶基因,与lncRNA FAM83H-AS1呈正相关(r=0.73)。结论 m6A修饰的lncRNA FAM83H-AS1作为ceRNA竞争性吸附miR-485-5p抑制其表达并上调PAK1,可能促进子宫内膜癌细胞的增殖和侵袭。
决策树和logistic回归模型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产后盆底功能障碍发生的预测价值
目的 探讨决策树和logistic回归模型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产后盆底功能障碍发生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22年9月至2024年9月于西北妇女儿童医院分娩并在产后42 d进行盆底功能筛查的204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年龄、孕前体重指数(BMI)等临床资料。根据产后盆底功能障碍发生情况分为盆底功能障碍组和非盆底功能障碍组,对比两组临床资料,构建决策树模型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产后发生盆底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χ2检验,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决策树模型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的风险预测效果。结果 两组年龄、产次、新生儿体重、第二产程时间、盆腔手术史、盆底功能康复锻炼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35岁(OR=3.702)、产次≥2次(OR=2.054)、新生儿体重>4 000 g(OR=2.516)、第二产程时间>1 h(OR=7.744)、有盆腔手术史(OR=9.052)、产后无盆底功能康复锻炼(OR=18.504)是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产后发生盆底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均P<0.05)。决策树模型显示,产后盆底功能康复锻炼与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产后发生盆底功能障碍的关联性最强(χ2=27.886,P<0.001)。ROC分析显示,决策树模型预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产后发生盆底功能障碍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39,高于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AUC=0.807)。结论 决策树和logistic回归模型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产后发生盆底功能障碍均有一定预测价值,其中决策树模型灵敏度较高。
基于临床特征构建个体化预测ICP患者并发胎儿生长受限的方案研究
目的 基于临床特征构建个体化预测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患者并发胎儿生长受限的Nomogram模型,并进行效能验证。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选取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济南妇幼保健院2018年1月至2024年1月收治的344例ICP患者临床资料,随访至分娩,根据是否并发胎儿生长受限分为发生组、未发生组,对比两组临床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χ2检验进行统计比较,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ICP并发胎儿生长受限的影响因素;应用R软件构建个体化预测Nomogram模型,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和校准曲线验证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 344例ICP患者中,并发胎儿生长受限51例,发生率为14.83%。发生组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占比、妊娠期糖尿病占比和总胆汁酸水平均高于未发生组(均P<0.05),羊水指数、叶酸水平均低于未发生组(均P<0.05);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OR=2.675,95%CI:1.382~5.179)、妊娠期糖尿病(OR=2.921,95%CI:1.494~5.711)、总胆汁酸(OR=1.956,95%CI:1.089~3.515)、羊水指数(OR=0.471,95%CI:0.285~0.780)、叶酸(OR=0.525,95%CI:0.322~0.856)是ICP患者并发胎儿生长受限的影响因素(均P<0.05);将影响因素作为风险预测因子构建ICP并发胎儿生长受限的个体化预测Nomogram模型,经ROC验证显示其预测ICP并发胎儿生长受限的曲线下面积、灵敏度、特异度依次为0.932(95%CI:0.869~0.970)、94.12%、85.67%,校准曲线显示模型预测概率和实际概率相近,经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显示拟合良好(χ2=1.905,P=0.312)。结论 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妊娠期糖尿病、总胆汁酸、羊水指数、叶酸是ICP患者并发胎儿生长受限的影响因素,基于上述临床特征构建的个体化预测Nomogram模型对ICP并发胎儿生长受限的预测效能佳,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小脑cTBS联合外周rTMS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临床疗效
目的 探讨小脑中枢爆发式磁刺激(cTBS)联合外周低频重复磁刺激(rTMS)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效果及其对ApoB和BDNF水平的影响。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收集2023年6月至2024年3月期间在陕西省康复医院接受康复治疗的120例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3组。常规组40例,男25例、女15例,年龄(67.38±6.17)岁,病程(4.28±1.10)年,行常规康复训练;中枢组40例,男24例、女16例,年龄(66.94±6.25)岁,病程(4.54±1.21)年,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接受双侧cTBS治疗;联合组40例,男26例、女14例,年龄(67.15±6.36)岁,病程(4.46±1.35)年,在中枢组的基础上增加外周上肢低频rTMS治疗。3组均治疗8周,1次/d,5次/周。通过临床痉挛量表(MAS)、上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卒中特异生活质量量表(SS-QOL)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HISS)评估治疗效果,同时监测治疗前后载脂蛋白B(ApoB)、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及上肢表面肌电图均方根(RMS)值的变化。采用t、F和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治疗后,联合组MAS评分为(1.35±0.54)分,低于常规组(2.52±0.78)分和中枢组(2.06±0.63)分;联合组FMA评分为(28.60±2.25)分,高于常规组(20.31±2.67)分和中枢组(23.08±2.86)分;联合组SS-QOL评分为(113.53±13.74)分,高于常规组(91.39±9.67)分、中枢组(100.82±10.21)分;联合组NIHSS评分为(8.32±1.49)分,低于常规组(10.42±2.86)分和中枢组(9.15±1.78)分。牵伸状态下,联合组肱二头肌RMS值为(13.35±3.21)μV/s,低于常规组(21.67±4.68)μV/s和中枢组(17.64±4.35)μV/s;联合组肱三头肌RMS值为(13.15±2.06)μV/s,低于常规组(21.35±3.59)μV/s和中枢组(16.79±3.27)μV/s。静息状态下,联合组肱二头肌RMS值为(10.25±1.66)μV/s,低于常规组(16.85±2.18)μV/s和中枢组(14.06±1.89)μV/s;联合组肱三头肌RMS值为(12.80±1.79)μV/s,低于常规组(17.14±2.32)μV/s和中枢组(15.48±1.95)μV/s。联合组ApoB为(0.86±0.15)g/L,低于常规组(1.42±0.37)g/L和中枢组(1.05±0.24)g/L;联合组BDNF为(20.65±3.08)μg/L,高于常规组(15.89±3.17)μg/L和中枢组(17.98±2.73)μg/L。上述指标3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cTBS联合外周低频rTMS能够有效改善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的痉挛程度和运动功能,同时显著降低ApoB水平,提升BDNF水平,疗效显著优于单一的中枢刺激或常规康复治疗。
视频眼震电图在后循环缺血性眩晕诊断中的研究价值
目的 探讨视频眼震电图在后循环缺血性眩晕(PCIV)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选取榆林市星元医院2020年8月至2023年8月收治的240例PCIV患者(PCIV组),男132例、女108例,年龄(61.37±10.36)岁。另选取同期健康志愿者80例作为健康组,男47例、女33例,年龄(61.45±10.49)岁。两组研究研究对象均接受视频眼震电图检查,比较自发性眼震、扫视试验、跟踪试验、视动试验、位置试验异常发生情况。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比较。结果 PCIV组自发性眼震异常发生率为8.75%(21/240),健康组为3.75%(3/8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IV组扫视试验中峰速降低、潜伏期延长、精准度降低、欠冲、过冲发生率为12.50%(30/240)、33.75%(81/240)、26.25%(63/240)、36.25%(87/240)、13.75%(33/240),均高于健康组[1.25%(1/80)、3.75%(3/80)、5.00%(4/80)、6.25%(5/80)、2.50%(2/80)],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CIV组跟踪试验异常发生率为48.75%(117/240)、视动试验异常发生率为68.75%(165/240)、位置试验异常发生率为73.75%(177/240),均高于健康组3.75%(3/80)、17.50%(14/80)、27.50%(22/80),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视频眼震电图对PCIV诊断具有一定辅助作用。
基于NHANES数据库结果的血硒含量水平与脑卒中关系研究
目的 分析血硒含量与脑卒中的关系。方法 研究数据来自美国国家健康和营养检查研究(NHANES)数据库2015—2020年。经过筛选,7 677名参与者被纳入研究。使用多元回归模型检验血硒含量与脑卒中的关系,交互作用检验用于评估在不同亚组间的血硒含量与脑卒中的关系,采用t、χ2检验进行统计比较。结果 在7 677例参与者中,男3 954(51.50%)例,女3 723(48.50%)例;脑卒中369(4.81%)例,非脑卒中7 308(95.19%)例。对所有变量进行调整后,血硒含量与脑卒中的发生呈负相关,比值比(OR)=0.47,95%置信区间(CI)0.27~0.80,P=0.005 3。使用平滑曲线拟合来分析剂量-反应相关性,发现血硒含量与脑卒中之间存在线性负相关(P=0.011 3)。亚组分析结果表明,血硒含量与脑卒中之间的负相关在各亚组间具有稳定相关性。结论 在20岁及以上的美国人中,血硒含量水平与脑卒中的发生呈负相关。
老年糖尿病足患者术中应用“领结征”髂筋膜多点阻滞联合腘窝上角坐骨神经阻滞的效果
目的 分析“领结征”髂筋膜多点阻滞与单点阻滞联合腘窝上角坐骨神经阻滞在老年糖尿病足(diabetic foot,DF)患者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4月至2024年2月铜川市人民医院收治的95例行DF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按不同麻醉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46例和观察组49例。对照组男29例,女17例,年龄(70.15±3.96)岁,糖尿病病程(13.02±2.98)年,DF病程(2.43±0.34)年;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级、Ⅱ级各23例。观察组男25例,女24例,年龄(69.52±3.45)岁,糖尿病病程(12.42±2.74)年,DF病程(2.30±0.31)年;ASA分级Ⅰ级26例,Ⅱ级23例。对照组进行“领结征”髂筋膜单点阻滞联合腘窝上角坐骨神经阻滞,观察组进行“领结征”髂筋膜多点阻滞联合腘窝上角坐骨神经阻滞。比较两组麻醉前(T0)、麻醉完成后10 min(T1)、术后20 min(T2)血流动力学指标、应激指标、感觉和运动神经阻滞起效和维持时间、疼痛程度、舒适程度及不良反应。采用χ2检验、t检验和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T1、T2时,观察组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84.25±3.69)mmHg(1 mmHg=0.133 kPa)比(75.41±2.69)mmHg、(85.26±3.89)mmHg比(79.41±3.08)mmHg、心率(heart rate,HR)[(70.23±3.26)次/min比(68.17±3.67)次/min、(71.05±3.54)次/min比(72.36±3.78)次/min]、血氧饱和度(blood oxygen saturation,SpO2)[(87.62±4.05)%比(84.19±4.59)%、(89.47±4.87)%比(82.05±4.99)%]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T1、T2时,观察组皮质醇(cortisol,Cor)[(280.36±26.74)μg/L比(295.16±25.74)μg/L、(272.20±24.96)μg/L比(286.78±25.11)μg/L]、内皮素(endothelin,ET)[(77.56±8.24)ng/L比(83.47±9.74)ng/L、(71.29±7.15)ng/L比(76.96±8.14)ng/L]、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67.52±3.54)μmol/L比(72.96±4.05)μmol/L、(61.47±3.28)μmol/L比(64.89±3.84)μmol/L]水平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运动神经阻滞、感觉神经阻滞维持时间均长于对照组[(356.24±19.57)min比(286.95±17.25)min、(382.41±23.62)min比(327.18±21.05)min,均P<0.05]。术后12 h,观察组疼痛评分、舒适度状态量表(Bruggman Comfort Scale,BC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2.63±0.41)分比(3.89±0.64)分、(1.85±0.32)分比(2.63±0.38)分,均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F手术患者进行“领结征”髂筋膜多点阻滞联合腘窝上角坐骨神经阻滞可有效稳定其血流动力学,降低其应激反应,缓解其术后疼痛,不增加不良反应。
基于SEER分析鼻咽癌患者生存周期及预测模型
目的 基于监测、流行病学和最终结果数据库(SEER)分析鼻咽癌患者生存周期及预测模型。方法 通过SEER收集2014—2022年鼻咽癌患者1 000例。回顾分析1 000例患者病例资料。利用R 3.6.3软件分析提取的数据;按7∶3的比例将患者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用χ2检验两集合间的可比性,并用训练集建立模型,进行Cox回归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列线图生存预测模型,利用C指数进行训练集和验证集区分度评价及校准曲线进行列线图拟合度检测。结果 1 000例中,男性患者占74.1%(741/1 000),女性患者占25.9%(259/1 000);角化型鳞状细胞癌患者占6.0%(60/1 000),非角化性癌患者占66.1%(661/1 000),基底样鳞状细胞癌患者占5.8%(58/1 000),其他病理类型患者占22.1(221/1 000);未分化占32.4%(324/1 000),低分化占33.0%(330/1 000),中分化占24.4%(244/1 000),高分化占10.2%(102/1 000);鼻咽癌患者总生存率33.9%(339/1 000),病死率66.1%(661/1 000)。为保证后续模型的稳定性,首先用χ2检验分析证实,训练集和验证集患者各项基线特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年龄、性别、病理类型、肿瘤分级、TNM分期、转移脏器个数、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化学治疗等均对鼻咽癌患者总生存造成影响(均P<0.05),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分化程度均未对鼻咽癌患者总生存造成影响(均P>0.05)。对单因素分析结果中P<0.05的因素进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性别、病理类型、肿瘤分级、TNM分期、转移脏器个数、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化学治疗等均是鼻咽癌患者总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50岁、女性、非角化型鳞状细胞癌、肿瘤分级高、局部分期晚、器官转移个数多和未接受手术、放疗、化疗的患者预后较差。为更方便直观地应用于临床,综合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构建鼻咽癌患者列线图,预测患者3年生存水平,在训练集中,列线图预测模型判断预后的C指数为0.828(95%CI 0.791~0.863),验证集中列线图预测模型判断预后的C指数为0.826(95%CI 0.787~0.862),说明该列线图的RFS预测效果较好。结论 年龄、性别、化疗、TNM分期、病理类型、转移脏器个数是影响鼻咽癌患者生存周期的危险因素。模型构建成功,构建的模型有良好的区分度和拟合度。
AR和EGR1与三阴性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预后的关系
目的 分析雄激素受体(androgen receptor,AR)、早期生长反应基因1(early growth response gene-1,EGR1)在三阴性乳腺癌中的表达情况,探讨二者与三阴性乳腺癌临床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陕西省肿瘤医院2022年3月至2024年3月收治的100例三阴性乳腺癌患者为研究组,年龄(48.21±7.52)岁,病程(16.12±3.21)个月;选取同期100例非三阴性乳腺癌患者为参照组,年龄(47.54±5.68)岁,病程(16.32±3.24)个月。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AR和EGR1表达情况,对比参照组、癌组织和癌旁组织AR、EGR1阳性表达率。分析癌组织中AR、EGR1表达与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将三阴性乳腺癌患者根据预后分成存活组和死亡组,对比两组AR和EGR1表达情况。统计学方法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χ2检验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癌组织AR阳性表达率为22.00%(22/100),EGR1高表达率为21.00%(21/100),低于参照组的52.00%(52/100)与45.00%(45/100)和癌旁组织的78.00%(78/100)与78.00%(78/1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2.838、52.415,均P<0.05)。浸润性导管癌、Ⅰ~Ⅱ级患者、Ki-67指数<14%的三阴性乳腺癌患者AR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9.17%(21/72)、27.94%(19/68)和45.95%(17/37),组间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χ2=7.696、4.371、19.625,均P<0.05)。肿瘤长径<3 cm、Ⅰ~Ⅱ级患者、Ⅰ~Ⅱ期患者、无淋巴结转移、Ki-67指数<14%的三阴性乳腺癌患者EGR1高表达率分别为42.22%(19/45)、27.94%(19/68)、27.69%(18/65)、40.74%(11/27)、48.65%(18/37),组间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2.212、6.171、5.014、6.573、27.062,均P<0.05)。存活组AR阳性表达率为43.18%(19/44),EGR1高表达率为45.45%(20/44),均高于死亡组(χ2=20.543、28.323,均P<0.05)。结论 三阴性乳腺癌患者AR、ERG-1异常表达,与疾病病理分期和Ki-67等病理特征密切相关,且对患者预后有显著影响。
咽鼓管球囊扩张联合鼻腔雾化治疗成人分泌性中耳炎疗效研究
目的 分析咽鼓管球囊扩张技术联合压力雾化鼻腔疗法在成人分泌性中耳炎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在陕西省人民医院接受诊疗的102例成人分泌性中耳炎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参照组(采用咽鼓管球囊扩张术治疗)和联合组(在参照组基础上联合压力雾化鼻腔治疗)。联合组51例,男29例、女22例,年龄(38.26±5.16)岁,病程(4.36±0.47)年;21例左侧,30例右侧;参照组51例,男27例、女24例,年龄(39.87±4.97)岁,病程(4.42±0.51)年;23例左侧,28例右侧。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听力功能、咽鼓管功能相关指标[咽鼓管功能评分量表(ETS-5)与七项咽鼓管功能障碍症状评分量表(ETDQ-7)]、生活质量[中文版慢性耳病调查量表(CCES)]及不良反应和复发率。采用t检验、χ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联合组的总有效率为96.08%(49/51),高于参照组的82.35%(42/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患者的气导听阈、骨导听阈、气骨导差均低于参照组(均P<0.05);联合组患者的ETS-5评分以及CCES各项评分高于参照组,ETDQ-7评分低于参照组(均P<0.05)。联合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与参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的复发率低于参照组[1.96%(1/51)比15.69%(8/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咽鼓管扩张技术联合鼻腔压力雾化疗法在成人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中展现出显著优势,治疗安全性高。
广州社区脑梗死高危人群危险因素的膳食纤维干预效果
目的 探讨广州社区脑梗死高危人群危险因素的膳食纤维(DF)干预效果。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收集2018年5月至2023年7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广州本地脑梗死高危人群DF每日摄入不足25 g者203例,男121例、女82例,年龄(69.26±9.50)岁。随机数字表法分为DF添加组(92例)和对照组(111例)。DF添加组在平时饮食的基础上添加魔芋精粉温水冲服,使其日均膳食纤维摄入量达到25~30 g;对照组保持平时日常饮食不变。比较两组患者膳食纤维干预3月前后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斑块积分(Crouse评分)、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差值(△值)。然后再分为高血压和非高血压及糖尿病和非糖尿病两个亚组,进行分层分析。采用t检验、Mann-Whitney U或Wilcoxon符号秩检验、χ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干预3个月后,DF添加组的△DBP明显低于对照组(Z=-2.412,P=0.016);其中,非高血压人群膳食纤维添加组△DBP的改善优于对照组(Z=-2.802,P=0.005);非糖尿病人群△DBP(Z=-2.196,P=0.028)及△HBA1C(Z=-2.216,P=0.027)改善均优于对照组;糖尿病人群DF添加组△HDL优于对照组(Z=-2.545,P=0.011)。结论 DF干预能显著降低非糖尿病和非高血压人群的DBP,上调糖尿病人群的HDL和降低非糖尿病人群的HBA1C。
膦甲酸钠氯化钠联合女性抗毒洁阴复合剂治疗宫颈高危型HPV感染的效果
目的 分析膦甲酸钠氯化钠联合女性抗毒洁阴复合剂治疗宫颈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的效果。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选取2022年3月至2024年1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榆林医院收治的89例宫颈高危型HPV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43例)与观察组(46例)。对照组年龄(40.45±6.97)岁,接受膦甲酸钠氯化钠治疗;观察组年龄(41.52±6.38)岁,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女性抗毒洁阴复合剂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免疫功能、炎症反应、阴道清洁情况、细胞因子及不良反应。统计学方法采用t检验、χ2检验。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3.48%(43/46)比72.42%(32/43)](P<0.05)。治疗后,观察组CD3+、CD4+水平高于对照组[(65.41±6.85)%比(60.57±5.74)%、(44.22±6.94)%比(36.38±5.67)%],CD8+水平[(20.06±3.24)%]低于对照组[(24.11±4.30)%](均P<0.05);观察组血清白细胞介素-4(IL-4)、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6.05±1.32)ng/L、(15.13±3.10)ng/L]低于对照组[(12.73±2.48)ng/L、(22.48±4.36)ng/L],血清γ干扰素(IFN-γ)水平[(197.42±22.58)ng/L]高于对照组[(181.36±19.45)ng/L](均P<0.05);观察组Nugent评分、阴道分泌物清洁度、辅助性T细胞2(Th2)水平均低于对照组[(2.18±0.42)分比(2.67±0.64)分、(1.12±0.21)分比(1.68±0.26)分、(4.79±0.65)%比(6.20±0.74)%],Th1水平高于对照组[(14.85±2.94)%比(11.53±2.40)%](均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膦甲酸钠氯化钠联合女性抗毒洁阴复合剂治疗宫颈高危型HPV感染效果确切,可减轻患者炎症反应,改善免疫功能与阴道清洁度,调节细胞因子,且安全可靠。
依达拉奉右莰醇联合瑞舒伐他汀钙治疗急性后循环脑梗死的效果
目的 探讨依达拉奉右莰醇联合瑞舒伐他汀钙在急性后循环脑梗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单盲、单中心临床试验研究,研究对象为西安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2021年1月至2024年1月接收的急性后循环脑梗死患者114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57例。对照组中男31例,女26例,年龄(67.19±7.26)岁;观察组中男29例,女28例,年龄(66.84±7.18)岁。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瑞舒伐他汀钙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依达拉奉右莰醇治疗,均治疗14 d。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NIHSS评分、mRS评分)和认知功能(MoCA评分)及脑血流灌注指标[峰流速(Vp)、平均流速(Vm)、阻力指数(RI)、脉动指数(PI)]、氧化应激指标[丙二醇(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神经营养因子水平,记录用药期间的不良反应。采用t检验、χ2检验进行统计比较。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23%(52/57),对照组为71.93%(41/5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NIHSS、mRS、MoCA评分分别为(5.19±1.01、1.81±0.37、24.10±3.02)分,对照组分别为(7.06±1.15、2.30±0.49、20.04±2.93)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RI、PI、MDA低于对照组,Vm、Vp、SOD和神经营养因子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依达拉奉右莰醇联合瑞舒伐他汀钙治疗急性后循环脑梗死疗效显著。
宫颈剪切波弹性成像联合Bishop评分对妊娠结局的预测价值
目的 分析宫颈剪切波弹性成像定量参数联合Bishop评分对单胎妊娠孕妇早产结局的预测价值。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选取2021年9月至2023年1月宝鸡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有早产风险孕妇116例,根据分娩结局分为早产组15例和足月组101例;足月组产妇年龄为(30.24±3.67)岁,早产组产妇年龄为(30.78±4.01)岁。采用剪切波弹性成像测量宫颈各项参数(宫颈长度、杨氏模量平均值、杨氏模量最大值),并于临产前对孕妇宫颈进行Bishop评分。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χ2检验比较两组孕妇宫颈长度、杨氏模量平均值(Emean)(A、B、C、D点)、杨氏模量最大值(Emax)(A、B、C、D点)以及Bishop评分之间的差异,并利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宫颈剪切波弹性成像各参数以及Bishop评分单独及联合检测对早产结局的预测价值。结果 足月组宫颈长度正常、Emean值(A、B、C、D点)、Emax值(A、B、C、D点)、Bishop评分均高于早产组(均P<0.05)。宫颈长度、Bishop评分、宫颈弹性Emean值(A、B、C、D点)、Emax值(A、B、C、D点)单独及联合预测单胎妊娠孕妇早产结局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88、0.674、0.777、0.717、0.771、0.754、0.812、0.672、0.742、0.727、0.924。结论 宫颈剪切波弹性成像定量参数联合Bishop评分可提高单胎妊娠孕妇早产结局的预测价值。
MALDI-TOF MS在碳青霉烯耐药肺炎克雷伯菌同源性分析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MALDI-TOF MS)检测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arbapenem-resistant Klebsiella pneumoniae,CRKP)同源性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24年5月至6月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ICU同一患者痰、尿、血分离的3株CRKP,分别采用MALDI-TOF MS与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差异位点变异检测对3株CRKP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 MALDI-TOF MS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3株CRKP中分离自痰和血的CRKP1与CRKP3同源性更高,表明该患者血液检出的CRKP3可能来源于呼吸道,该结果与SNP差异位点变异检测的同源性分析结果一致。结论 MALDI-TOF MS能够对同一患者不同来源菌株进行同源性分析,实现菌株溯源,对临床实现快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多模态超声构建肝细胞癌微血管浸润的术前预测模型
目的 基于多模态超声构建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微血管浸润(microvascular invasion,MVI)的术前预测模型。方法 选择2022年6月至2024年9月陕西省核工业二一五医院收治的HCC患者121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前病理检查结果将其分为MVI发生组和未发生组。所有患者均完成二维超声、超声造影等多模态超声检查,并记录相关参数;查阅两组病历资料,对HCC微血管浸润可能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绘制列线图,构建HCC患者MVI的术前预测模型,并完成预测效能分析和验证。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21例HCC患者中,35例发生MVI,占28.93%。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病灶长径和动脉相(arterial phase,AP)、门静脉相(portal phase,PP)、血管后相(posterior vascular phase,PVP)信号为HCC患者MV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构建模型公式:Logit(P)=12.151+4.280×病灶长径-AP×10.089-PP×6.231-PVP×4.710,利用该公式预测HCC患者术前MVI的发生;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结果显示,发生组曲线下面积(AUC)0.971(95%CI 0.934~1.000),未发生组AUC 0.886(95%CI 0.751~1.000)。决策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发生组阈概率在0~0.4和未发生组阈概率在0.1~1.0时,模型具有较高的正向净收益。临床影响曲线结果显示,发生组阈概率在0~0.4和未发生组阈概率在0~0.7时,该模型预测准确度高。结论 HCC患者MVI的发生常受到病灶长径、AP信号、PP信号及PVP信号的影响。基于多模态超声参数构建HCC患者MVI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效能。
糖尿病足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及感染病原菌分布情况调查
目的 调查分析糖尿病足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及感染病原菌分布情况,以期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改进医院抗菌药物管理。方法 收集济南市中心医院2017年1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2 990例糖尿病足住院患者,男1 876例,女1 114例,≥65岁2 396例,<65岁594例。统计抗菌药物使用及感染病原菌分布情况,分析抗菌药物使用率、各品类及剂型使用占比、药物联用情况及标本送检率等指标。使用Excel对数据进行分析与呈现。结果 患者使用的抗菌药物以头孢类药物为主,使用人次占比50.72%(843/1 662),其中,头孢唑肟使用频率最高;按等级分,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人次最多,占比56.56%(940/1 662);抗菌药物使用方式以静脉给药为主,占比达84.09%(2 473/2 941);总体标本送检率为43.14%(717/1 662);感染病原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检出率为35.84%(257/717)。结论 糖尿病足住院患者应用抗菌药物品种多,限制使用级、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率较高,使用限制使用级、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的患者标本送检率未达到国家规定,存在不合理用药情况,应加强医务人员相关规定培训及抗菌药物使用监督管理,减少临床不合理用药现象的发生。
超声联合ALB对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评估价值
目的 探究超声参数联合血浆白蛋白(plasma albumin,ALB)水平对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评估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3月至2024年3月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收治的126例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破裂出血分为出血组(54例)和未出血组(72例)。出血组男29例,女25例,年龄(61.12±6.21)岁。未出血组男41例,女31例,年龄(59.77±6.15)岁。比较两组一般资料。所有患者均行超声检查,测定超声参数。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影响因素并构建列线图,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分析超声参数联合ALB水平对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评估价值。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出血组肝功能Child-Pugh分级、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高于未出血组,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PLT)、ALB水平低于未出血组(均P<0.05)。出血组肝静脉内径、脾静脉流速低于未出血组[(5.65±0.85)mm比(6.07±0.92)mm、(11.55±1.66)cm/s比(18.15±2.21)cm/s],脾静脉内径、脾脏面积、脾脏弹性均值高于未出血组[(11.28±1.67)mm比(8.47±1.25)mm、(53.74±2.84)cm2比(51.32±2.08)cm2、(16.46±1.30)kPa比(12.24±1.15)kPa](t=2.649、19.143、10.376、5.288、18.936,均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PLT、PT、ALB、脾静脉内径及脾脏弹性均值是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影响因素(均P<0.05)。ROC结果表明,ALB、脾静脉内径及脾脏弹性均值联合的曲线下面积(AUC)、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0.977、94.4%、93.1%,明显高于ALB(AUC 0.748,灵敏度57.4%,特异度79.2%)、脾静脉内径(AUC 0.892,灵敏度81.5%,特异度88.9%)、脾脏弹性均值(AUC 0.936,灵敏度92.6%,特异度93.1%)。结论 超声参数联合ALB水平对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有良好的评估价值。
DSC-PWI定量参数联合血清α-HBDH和MMP-9对肺癌脑转移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动态磁敏感对比增强灌注加权成像(DSC-PWI)定量参数联合血清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对肺癌脑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前瞻性、单中心、随机研究,选取2019年6月至2023年6月在榆林市第一医院接受治疗的晚期肺癌疑似脑转移患者116例,其中男72例、女44例,年龄(61.93±9.21)岁。以病理学检查为脑转移诊断的金标准,将研究对象分为脑转移组和肺癌组,所有患者接受DSC-PWI检查,获取脑血容量(CBV)、脑血流量(CBF),并对肿瘤内异常灌注区与对侧镜像区的灌注参数进行标准化,获取平均局部脑血容量(rCBV)、平均局部脑血流量(rCBF)。比较两组DSC-PWI定量参数与α-HBDH、MMP-9水平,分析肺癌脑转移的危险因素,评价DSC-PWI定量参数、α-HBDH、MMP-9对肺癌脑转移的诊断价值。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χ2检验。结果 经病理学诊断,116例晚期肺癌疑似脑转移患者中确诊脑转移84例。脑转移组和肺癌组患者的rCBV分别为2.54±0.72、0.97±0.31,rCBF分别为2.31±0.75、1.16±0.41,血清α-HBDH分别为(176.31±38.54)U/L、(141.09±35.16)U/L,MMP-9分别为(114.35±26.98)ng/L、(98.51±17.04)ng/L,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rCBV(OR=3.691,95%CI:1.630~8.357)、rCBF(OR=3.647,95%CI:1.611~8.258)、α-HBDH(OR=4.104,95%CI:1.812~9.292)、MMP-9(OR=3.955,95%CI:1.747~8.954)是肺癌脑转移的危险因素(均P<0.05)。rCBV、rCBF、α-HBDH、MMP-9及联合诊断肺癌脑转移的灵敏度分别为0.82、0.73、0.71、0.80、0.89,特异度分别为0.78、0.77、0.69、0.59、0.91,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81、0.725、0.731、0.739、0.885。结论 rCBV、rCBF、α-HBDH、MMP-9与肺癌脑转移有关,可用于辅助诊断肺癌脑转移,诊断效能良好。
地佐辛和舒芬太尼对结直肠癌患者术后早期血清VEGF和MMP-9水平的影响
目的 观察舒芬太尼和地佐辛对结直肠癌患者术后早期血清血管生长因子(vascular growth factor,VEGF)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9)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4年1月至5月在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择期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的患者48例进行随机对照试验。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SF组和DE组,每组24例。SF组年龄(65.42±11.44)岁,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21.81±4.23)kg/m2,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Ⅱ~Ⅲ级。DE组年龄(66.38±12.04)岁,BMI(22.52±3.47)kg/m2,ASA分级Ⅱ~Ⅲ级。SF组采用舒芬太尼4 μg/kg进行术后患者自控镇痛,DE组采用地佐辛1.5 mg/kg进行术后患者自控镇痛。采用视觉模拟评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两组术后2、12、24、48 h疼痛程度。记录两组恶心呕吐、头昏头痛、皮肤瘙痒、尿潴留和呼吸抑制的发生例数。比较两组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和金属基质蛋白酶-9(metallomatrix proteinase-9,MMP-9)水平。采用t检验和多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两组术后2、12、24、48 h 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术后恶心呕吐、头昏头痛、皮肤瘙痒、尿潴留和呼吸抑制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DE组术后2、24、48 h血VEGF水平均低于SF组[(235.48±19.57)ng/L比(243.21±23.65)ng/L、(220.98±26.49)ng/L比(233.57±32.48)ng/L、(213.72±20.89)ng/L比(229.65±28.36)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术后2 h血MMP-9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E组术后24、48 h血MMP-9水平均低于SF组[(426.84±39.84)ng/L比(453.65±43.65)ng/L、(419.35±43.08)ng/L比(447.36±39.87)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与舒芬太尼相比,地佐辛可以更好地抑制结直肠癌患者术后早期血清VEGF和MMP-9的表达。
指压合谷治疗耳石症患者复位成功后头晕恶心的效果
目的 观察指压合谷治疗耳石症患者复位成功后头晕恶心的效果。方法 选取单县中心医院2022年6月至2024年5月收治的耳石症复位后存在头晕恶心症状的104例患者进行随机对照试验,其中男25例,女79例,年龄30~82岁,病程3 h~2周。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2例。观察组男13例,女39例,平均年龄63.6岁。对照组男12例,女40例,平均年龄63.8岁。观察组在手法复位后即刻指压合谷3 min,随后静坐休息。对照组仅进行常规手法复位后静坐休息。比较两组复位后以及复位后30 min可视物例数、眩晕障碍量表(DHI)和前庭症状指数(VSI)评分。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复位后30 min,观察组可视物例数为37例(占比71.15%),对照组可视物例数为23例(占比44.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DHI、VSI评分分别为(30.49±6.40)分、(29.32±4.70)分,对照组分别为(37.76±6.29)分、(34.78±4.94)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指压合谷在减轻耳石症患者复位成功后头晕恶心症状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
耳后穴位注射甲泼尼龙琥珀酸钠联合龙胆泻肝汤加味治疗感音神经性耳聋的效果
目的 探讨耳后穴位注射甲泼尼龙琥珀酸钠联合龙胆泻肝汤加味治疗感音神经性耳聋(SNHL)患者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4年1月至9月在宁夏医科大学附属银川市中医医院眩晕病科治疗的SNHL患者60例进行随机对照试验。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男15例,女15例,年龄(49.53±10.38)岁,病程(6.43±2.33)个月。对照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49.63±10.11)岁,病程(6.30±2.35)个月。治疗组耳后穴位注射甲泼尼龙琥珀酸钠联合龙胆泻肝汤加味治疗,对照组口服甲钴胺片治疗,均连续用药4周。对比两组治疗前、治疗后纯音听阈测定、耳鸣残障量表评分、听性脑干反应Ⅰ波潜伏期、临床疗效与不良反应情况。统计学方法采用t检验、U检验、秩和检验、χ2检验。结果 治疗前及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纯音听阈测定[低频(0.5 kHz)、中频(1.0 kHz)、高频(2.0 kHz)]、耳鸣残障量表评分、听性脑干反应I波潜伏期分别为(57.33±13.16)dB、(31.83±6.94)dB、52.50(45.00,65.00)dB、34.50(27.00,37.00)dB、(53.73±10.99)dB、(24.73±4.78)dB、(53.07±13.18)分、(29.20±6.99)分、0(0,0.50)s、0(0,0.20)s;对照组上述指标分别为(56.10±12.27)dB、(33.77±7.68)dB、53.00(44.00,65.00)dB、34.00(27.75,41.25)dB、(53.83±1.49)dB、(31.96±1.68)dB、52.60(26.30,78.90)分、35.50(28.50,42.25)分、0.15(0,0.50)s、0.10(0,0.40)s;两组治疗前后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6.67%(29/30),高于对照组的90.00%(27/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50,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总体耐受性良好,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耳后穴位注射甲泼尼龙琥珀酸钠联合龙胆泻肝汤加味治疗SNHL患者效果显著,安全性好,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听力状况。
调任通督法针刺与疏肝解郁汤在失眠伴焦虑症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调任通督法针刺与疏肝解郁汤在失眠伴焦虑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选取2021年1月至2024年6月汉中市中医医院168例失眠伴焦虑症(心肾不交证)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C、D组,各42例。A组男18例、女24例,年龄(55.12±9.63)岁,焦虑症病程22(14,31)个月,失眠病程34(20,48)个月;B组男16例、女26例,年龄(56.55±10.98)岁,焦虑症病程25(14,33)个月,失眠病程36(21,50)个月;C组男15例、女27例,年龄(54.64±9.27)岁,焦虑症病程24(12,32)个月,失眠病程34(21,51)个月;D组男16例、女26例,年龄(54.83±10.02)岁,焦虑症病程23(15,30)个月,失眠病程32(20,47)个月。A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B组采用常规西医联合疏肝解郁汤治疗,C组采用常规西医联合调任通督法针刺治疗,D组采用常规西医、调任通督法针刺联合疏肝解郁汤治疗。比较各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评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血清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水平;统计各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采用χ2检验、秩和检验、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SNK-q检验、Kruskal-Wallis H和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排除6例患者,纳入162例,包括A组39例,B组41例,C组40例,D组42例。治疗后,A组中医症状主症评分、次症评分、舌脉象评分、总分、HAMA评分、PSQI评分和血清5-HT、NE、DA水平分别为(7.92±1.25)分、(7.38±1.17)分、2(0,2)分、(16.36±3.36)分、(9.62±1.42)分、(8.33±1.54)分、(133.06±18.74)g/L、(25.31±4.82)μg/L、(394.49±72.32)mmol/L,B组分别为(7.02±1.06)分、(6.80±1.06)分、1(0,2)分、(14.80±2.81)分、(8.76±1.31)分、(7.37±1.41)分、(145.11±20.36)g/L、(19.99±3.96)μg/L、(343.19±59.63)mmol/L,C组分别为(6.95±1.03)分、(6.70±1.01)分、1(0,2)分、(14.60±2.75)分、(8.53±1.27)分、(7.45±1.36)分、(148.13±20.17)g/L、(20.05±4.03)μg/L、(340.13±58.49)mmol/L,D组分别为(5.83±0.98)分、(5.74±0.96)分、0(0,1)分、(12.38±2.44)分、(7.02±1.12)分、(6.79±1.24)分、(162.74±22.55)g/L、(15.98±3.36)μg/L、(318.53±50.17)mmol/L;治疗后各组中医症状主症评分、次症评分、舌脉象评分、总分及HAMA评分、PSQI评分和血清NE、DA水平均低于治疗前,B、C、D组低于A组(均P<0.05),D组低于B、C组(均P<0.05);血清5-HT水平高于治疗前,B、C、D组高于A组(均P<0.05),D组高于B、C组(均P<0.05)。A、B、C、D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6.92%(30/39)、85.37%(35/41)、87.50%(35/40)、97.62%(41/42),D组总有效率高于A组(P<0.05);A、B、C、D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常规西医基础上应用调任通督法针刺与疏肝解郁汤治疗失眠伴焦虑症(心肾不交证)均可缓解症状,减轻焦虑情绪,改善睡眠质量,调节血清神经递质水平。
四妙丸结合常规西医治疗多发性硬化病患者的效果
目的 观察四妙丸结合常规西医治疗多发性硬化病患者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4月至2024年6月西安中医脑病医院收治的86例多发性硬化病患者进行随机对照试验。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男16例,女27例,年龄(37.65±9.13)岁,体重指数(23.72±2.78)kg/m2,病程(4.28±1.07)年,发作次数(2.53±0.63)次,病灶部位:大脑半球18例、小脑9例、脑干13例、脊髓3例。观察组男14例,女29例,年龄(38.86±9.51)岁,体重指数(23.47±2.45)kg/m2,病程(4.16±1.04)年,发作次数(2.65±0.67)次,病灶部位:大脑半球17例、小脑10例、脑干12例、脊髓4例。对照组予以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予以四妙丸联合常规西医治疗,均治疗4周。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治疗前和治疗后神经功能、中医证候积分、免疫功能指标[辅助T细胞17(helper T cell 17,Th17)、调节T细胞(regulatory T cell,Treg),Th17/Treg]、炎症指标[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7、IL-23、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TNF-α)]。统计学方法采用t检验、χ2检验、秩和检验、校正χ2检验、Fisher’s精确概率检验。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扩展残疾状态量表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和Th17、Th17/Treg、IL-17、IL-23、TNF-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3.79±0.76)分比(4.51±0.92)分、(9.45±1.59)分比(11.27±1.88)分、(1.58±0.39)%比(1.82±0.46)%、0.79±0.21比1.05±0.26、(51.36±12.84)ng/L比(62.23±15.55)ng/L、(436.71±109.67)ng/L比(512.58±128.65)ng/L、(17.78±4.49)ng/L比(23.26±5.85)ng/L;t=3.891、4.766、2.566、5.018、3.476、2.894、4.794,均P<0.05],Treg水平高于对照组[(2.01±0.51)%比(1.73±0.43)%;t=2.701,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5.24%(40/42)比78.05%(32/41);χ2=4.822,P=0.028];观察组[14.29%(6/42)]与对照组[7.32%(3/41)]不良反应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校准χ2=0.771,P=0.380)。结论 四妙丸联合常规西医治疗多发性硬化病患者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和临床症状,调节Th17/Treg细胞平衡,减轻炎症反应。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药研究热点及趋势的可视化分析
目的 基于CiteSpace对中医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领域近10年的发展现状进行文献计量及可视化分析,总结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为该领域学者提供参考资料。方法 检索2014年1月1日至2024年12月31日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相关文献,通过CiteSpace知识图谱分析该领域作者、研究机构及关键词,并对其出现频次进行统计。结果 从文献发文量来看,早年整体呈上升趋势,但近年来整体呈下降趋势。从发文作者和发文机构来看,发文量前3名的是唐旭东教授、徐派的教授、张声生教授,发文机构前3名的是湖北中医药大学、湖南中医药大学、广西中医药大学。从关键词共现和聚类分析来看,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针灸、电针、胃动素、胃泌素、胃肠激素、脑肠轴等机制研究,以及莫沙必利和多潘立酮等。结论 发病和作用机制研究、脾胃虚弱证、对经典名方和名医经验的挖掘为我国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热点和趋势。
Robocare全流程护理模式对肿瘤患者的护理效果
目的 探讨Robocare全流程护理模式对肿瘤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 选取2023年1月至12月陕西省肿瘤医院收治的98例消化道和泌尿系恶性肿瘤患者进行随机对照试验。其中,男55例,女43例,年龄39~76岁;消化道肿瘤患者60例,泌尿系肿瘤患者3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9例。试验组建立Robocare护理团队,并根据Robocare全流程护理模式,对患者从入院至出院实施全过程护理。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方法。比较两组术后1周生存质量、术后疼痛程度、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采用χ2检验、t检验、F检验、非参数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术后1周,试验组生活质量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术后1、3、7 d,试验组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对照组住院时间11.0(10.5,13.0)d,试验组8.0(6.5,9.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7.338,P<0.001)。试验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护理满意度评分(87.74±3.46)分,试验组(95.56±3.5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507,P<0.001)。结论 Robocare全流程护理模式可改善肿瘤患者生存质量,减轻患者痛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和住院时间,提高护理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