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美托咪定经STAT3/FoxO3a信号转导通路对减轻H9C2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的作用
目的 建立大鼠心肌细胞系H9C2细胞缺氧/复氧模型,探究STAT3/ FoxO3a信号转导通路在右美托咪定(Dex)保护心肌缺氧/复氧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实验时间:2023年7月至11月,地点:香港大学深圳研究院实验室。使用对数生长期的H9C2心肌细胞进行实验,将其分为不同组别:对照组(C组)、缺氧/复氧组(H/R组,缺氧6 h/复氧12 h)、Dex预处理后缺氧/复氧组(D组),以及添加STAT3抑制剂Stattic+Dex预处理后缺氧/复氧组(S组)。通过CCK8试剂盒检测细胞活力,乳酸脱氢酶(LDH)试剂盒检测细胞损伤,丙二醛(MDA)试剂盒检测氧化应激水平,使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相关蛋白的表达。统计学方法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H/R组H9C2细胞活力、Bcl-2和P62蛋白水平均低于C组,LDH、MDA、Bax、CC-3、LC3和Beclin-1蛋白水平均高于C组(均P<0.05)。Dex组细胞活力、P-STAT3/STAT3比值及Bcl-2、P62、FoxO3a蛋白水平均高于H/R组,LDH、MDA含量及Bax、CC-3、LC3、Beclin-1蛋白水平均低于H/R组(均P<0.05)。STAT3抑制剂可减弱Dex对心肌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结论 Dex预处理通过STAT3/FoxO3a信号转导通路,抑制心肌细胞的凋亡和自噬,降低氧化应激水平,减轻缺氧/复氧H9C2细胞损伤,从而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FIRRE在脂多糖诱导急性肺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目的 探讨FIRRE在脂多糖(LPS)诱导急性肺损伤(ALI)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研究时间为2020年6月至2022年5月,地点为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第一部分:FIRRE在LPS诱导A549细胞损伤中的作用研究。A549细胞分为4组,对照组采用生理盐水,低分子肝素钙组采用5 IU/ml低分子肝素钙,LPS组采用10 mg/L LPS,LPS+低分子肝素钙组采用10 mg/L LPS+5 IU/ml低分子肝素钙;处理24 h。采用CCK-8检测各组细胞活性;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白细胞介素(IL)-6、IL-10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表达;采用实时定量PCR检测FIRRE基因的相对表达量。第二部分:FIRRE在LPS诱导C57BL/6J小鼠ALI中的作用研究。将24只健康清洁SPF级雄性C57BL/6J小鼠(体质量25~30 g,6~8周)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腹腔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ALI组注射5 mg/kg LPS诱发ALI,低分子肝素钙组腹腔注射5 mg/kg LPS诱发ALI+低分子肝素钙5 AXa IU/kg。分别于6 h、12 h评估各组小鼠毛色、反应能力、对抗外界阻力等变化;肺组织切片HE染色观察肺组织损伤程度,并进行肺损伤评分;腹主静脉取血,采用ELISA检测血清IL-6、IL-10的表达情况;采用ELISA检测肺泡灌洗液IL-6、IL-10含量;采用RT-PCR检测FIRRE基因的相对表达量。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LSD-t检验、Dunnett-t检验。结果 第一部分:LPS组A549细胞活性低于对照组,LPS+低分子肝素钙组A549细胞活力高于LPS组,多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4.25,P<0.05)。LPS组、LPS+低分子肝素钙组IL-6、IL-10、TNF-α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低分子肝素钙组,LPS+低分子肝素钙组IL-6、IL-10、TNF-α水平均低于LPS组(均P<0.05)。LPS组、LPS+低分子肝素钙组A549细胞FIRRE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LPS+低分子肝素钙组低于LPS组,多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42.23,P<0.001)。第二部分:ALI组及低分子肝素钙组小鼠反应能力、对抗外界阻力能力均低于对照组。LPS注射后6 h、12 h,ALI组HE染色肺组织切片显示,肺泡腔内大量炎症细胞浸润,肺泡塌陷肺损伤评分为4分;低分子肝素钙组HE染色肺组织切片炎性损伤低于ALI组;ALI组血清及肺泡灌洗液中IL-6、IL-10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低分子肝素钙组血清及肺泡灌洗液中IL-6、IL-10水平均低于ALI组(均P<0.05);ALI组、低分子肝素钙组FIRRE表达量均高于对照组,低分子肝素钙组低于ALI组,多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7.23、6.51,均P<0.05)。结论 第一部分:低分子肝素钙可能通过抑制FIRRE基因的表达,下调炎症因子水平,减轻LPS诱导A549细胞损伤。第二部分:低分子肝素钙可能通过抑制FIRRE基因的表达,下调炎症因子水平,减轻LPS诱导C57BL/6J小鼠ALI。
芦荟大黄素联合靶向抑制FOXC1基因对胶质瘤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目的 探讨芦荟大黄素(AE)联合siRNA-FOXC1靶向沉默FOXC1基因调控Wnt/β-catenin通路对胶质瘤细胞U251增殖、凋亡、迁移的影响。方法 研究时间为2022年6月至2023年12月,地点为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医学实验中心。选择靶向沉默FOXC1基因效率最高的siRNA序列(FOXC1-siRNA-2102),采用脂质体法转染细胞。采用噻唑蓝(MTT)法检测不同浓度AE对胶质瘤细胞U251增殖的影响,并计算半数抑制浓度值(IC50)。CCK8法检测转染后24 h、48 h、72 h、96 h细胞增殖能力变化。将细胞分为对照组、AE组、siRNA-FOXC1组、AE+siRNA-FOXC1组,采用Annexin V-PE/7-AAD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细胞凋亡的影响,Transwell小室检测各组细胞的迁移能力,qPCR法检测各组FOXC1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各组FOXC1、β-catenin、C-myc蛋白表达水平。统计学方法采用F检验。结果 随着AE剂量的增加,胶质瘤细胞U251增殖抑制率增高[对照组为(0.04±12.86)%,30 μmol/L组为(24.45±6.96)%、60 μmol/L组为(48.41±5.67)%、90 μmol/L组为(60.63±9.96)%、120 μmol/L组为(78.23±13.34)%],AE在U251细胞的IC50值为61.43 μmol/L。随着时间延长,siRNA-FOXC1组、60 μmol/L AE组、AE+siRNA-FOXC1组细胞增殖抑制率均高于对照组,其中AE+siRNA-FOXC1组最高;siRNA-FOXC1组、AE组、AE+siRNA-FOXC1组的凋亡率均高于对照组,其中AE+siRNA-FOXC1组的细胞凋亡率最高;siRNA-FOXC1组、AE组、AE+siRNA-FOXC1组的FOXC1 mRNA表达水平及β-catenin、C-myc、FOXC1蛋白表达均低于对照组,其中AE+siRNA-FOXC1组最低(均P<0.05)。siRNA-FOXC1组、AE组、AE+siRNA-FOXC1组细胞迁移能力均低于对照组,其中AE+siRNA-FOXC1组最低[对照组迁移细胞数为(193.00±14.17)个,AE组为(84.00±14.22)个,siRNA-FOXC1组为(80.67±5.69)个,AE+siRNA-FOXC1组为(36.33±11.59)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3.55,P<0.05)]。结论 AE能抑制胶质瘤U251细胞增殖、迁移,促进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FOXC1基因、Wnt/β-catenin通路有关。
circMBOAT2靶向miR-526b-3p对肺癌A549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目的 探讨circMBOAT2是否通过靶向miR-526b-3p影响肺癌A549细胞的增殖和凋亡。方法 收集2021年6月至2023年9月在商洛市中心医院行手术治疗的47份新鲜肺癌组织和癌旁组织。实时定量PCR(qRT-PCR)测定肺癌组织中circMBOAT2和miR-526b-3p表达。肺癌A549细胞分为Con组、si-NC组、si-circMBOT2组、pcDNA组、pcDNA-circMBOAT2组、miR-NC组、miR-526b-3p组、si-circMBOAT2+anti-miR-NC组、si-circMBOAT2+anti-miR-526b-3p组。运用CCK-8、流式细胞术和免疫印迹实验分别测定细胞增殖、凋亡与Ki-67、Bcl-2、Bax蛋白表达。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分析circMBOAT2与miR-526b-3p靶向。统计学方法采用t检验、SNK-q检验。结果 肺癌组织中circMBOAT2表达高于癌旁组织[(4.25±0.22)比(1.00±0.05)],miR-526b-3p表达低于癌旁组织[(0.33±0.04)比(1.00±0.0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8.76、56.97,均P<0.05)。干扰circMBOT2或过表达miR-526b-3p能抑制肺癌A549细胞增殖及Ki-67、Bcl-2蛋白表达,并增加凋亡率、Bax蛋白表达(均P<0.05)。circMBOAT2靶向调控miR-526b-3p的表达,抑制miR-526b-3p表达逆转了干扰circMBOAT2表达对肺癌A549细胞增殖和凋亡的作用。结论 circMBOAT2在肺癌组织中高表达,通过靶向调控miR-526b-3p表达,促进肺癌A549细胞的增殖和抑制凋亡。
氧化应激相关通路在阿霉素诱导心脏毒性中的作用
阿霉素(DOX)是一种强效化疗药物,常用于单独或联合治疗多种癌症,临床应用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心脏毒性。氧化应激在阿霉素诱导心脏毒性(DIC)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该综述总结了DIC中与氧化应激有关的信号通路,包括Nrf2/Keap1/ARE、Sirt1/p66Shc信号通路,以及一氧化氮合酶(NOS)、氮氧化物(NOX)、亚铁离子(Fe2+)在氧化应激中的作用,尝试从氧化应激的角度解释DIC的发生机制,并为DIC防治的药物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或新思路。
网络药理学预测黄芩-虎杖抗慢性支气管炎潜在有效成分及作用机制
目的 网络药理学预测黄芩-虎杖抗慢性支气管炎(CB)潜在有效成分及作用机制。方法 在中药系统药理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以黄芩、虎杖为关键词检索潜在的生物活性成分,筛选标准为口服生物利用度(OB)≥30%、类药性(DL)≥0.18。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支气管炎”为检索词从OMIM和GeneCards数据库中收集经人工确认的CB疾病靶点,检索时限从建库到2024年4月。利用STRING数据库获取蛋白互作(PPI)网络;David数据库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利用Cytoscape 3.8.0软件绘制药物-成分-靶点图、成分-靶点-通路图。结果 通过TCMSP数据筛选及补充关键化合物,共获得黄芩-虎杖活性成分23个,作用靶点258个;在GeneCards和OMIM数据库检索疾病靶点,删除重复值后得到668个靶点,得到交集靶点80个;PPI网络分析确定TNF、IL-6、JUN、IL-1β、AKT1、VEGFA、TP53、CASP3、IL-10、CXCL8等为核心靶点;GO功能富集分析发现黄芩-虎杖抗CB的生物过程主要涉及炎症反应、氧化应激、细胞凋亡、血管生成和细胞自噬;KEGG通路富集分析发现黄芩-虎杖抗CB的通路可能涉及PI3K-AKT、TNF、IL-17和凋亡信号通路等。反向筛选有效成分结果显示,黄芩中野黄芩苷、汉黄芩素、黄芩苷和虎杖中槲皮素、虎杖苷、大黄素有效成分度值均较高。结论 黄芩-虎杖抗CB潜在活性成分涉及野黄芩苷、黄芩苷、汉黄芩素、虎杖苷和大黄素等,作用机制可能通过调控PI3K-AKT、TNF、IL-17和凋亡信号通路,进而减轻炎症反应、改善细胞凋亡,促进细胞自噬发挥治疗作用。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非小细胞肺癌:一项来自真实世界的回顾性研究
目的 本研究旨在评估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注射液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一线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粤北人民医院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接受至少4个周期抗肿瘤治疗的不可切除NSCLC患者484例,按治疗方法分为3组。E+ICI组85例中男58例、女27例,年龄68(61,76)岁,接受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注射液+ICIs治疗,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注射液每次210 mg持续化疗泵输注维持3 d,每3周注射1次;ICIs的使用参照说明书;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注射液和ICIs不允许降低剂量。C+ICIs组351例中男256例、女95例,年龄61(51,70)岁,接受化疗+ICIs治疗,化疗药物包括卡铂(AUC=5)或顺铂75 mg/m2,吉西他滨1 g/m2,多西他赛75 mg/m2,培美曲塞500 mg/m2或紫杉醇175 mg/m2,根据临床常规对化疗药物进行剂量调整,排除低于75%标准剂量患者。ICI组48例中男37例、女11例,年龄72(68,78)岁,接受ICIs单药治疗。4~6个周期姑息治疗后,E+ICI组以相同剂量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注射液及ICIs维持治疗,C+ICI组和ICI组以ICIs维持治疗,每个月注射1次直至疾病进展或出现不耐受毒性反应。主要研究终点是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次要研究终点是客观缓解率(ORR)和高龄亚组的PFS和OS。采用χ2检验、Kruskal-Wallis H检验、Log-rank检验。结果 E+ICI组与C+ICI组具有相似的PFS(mPFS:8.12个月比8.96个月,P=0.131)和OS(mOS:16.32个月比17.28个月,P=0.160),E+ICI组的PFS、OS均长于ICI组(mPFS:8.12个月比6.16个月,P=0.009;mOS:16.32个月比10.10个月,P=0.001)。E+ICI组、C+ICI组和ICI组的ORR分别为52.94%、48.43%、35.4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2)。E+ICI组3级以上治疗相关不良事件(AEs)发生率低于C+ICI组。E+ICI组、C+ICI组、ICI组就诊时年龄≥70岁患者分别有41例、111例、27例。在高龄(≥70岁)患者中,E+ICI组的mPFS、mOS均长于ICI组(10.08个月比6.16个月,P=0.003;16.68个月比10.03个月,P<0.001)。结论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注射液联合ICIs治疗NSCLC耐受性良好,疗效与化疗联合ICIs治疗相当,但优于ICIs单药治疗。
伏美替尼联合特瑞普利单抗治疗EGFR基因突变阳性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伏美替尼联合特瑞普利单抗治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阳性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本研究为随机对照试验。选取2019年2月至2021年2月安康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64例EGFR基因突变阳性晚期NSCLC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82例。试验组男45例,女37例;年龄(63.28±6.75)岁。对照组男45例,女37例;年龄(65.02±7.19)岁。基础治疗:静脉滴注培美曲塞500 mg·m-2,间隔21 d治疗1次,21 d为1个治疗周期。对照组口服甲磺酸伏美替尼片40 mg·次-1,2次·d-1。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静脉滴注特瑞普利单抗注射液3 mg·kg-1,间隔21 d治疗1次,21 d为1个治疗周期。治疗3个周期后,比较两组的疗效、不良反应、细胞角质蛋白19片段抗原21-1(CYFRA21-1)、糖类抗原-199(CA-199)、CD4+、CD4+/CD8+。随访2年比较两组的生存预后。采用χ2检验、t检验。结果 治疗期间试验组失访5例,收集试验数据77例;对照组失访8例,收集试验数据74例。治疗3个周期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的CYFRA21-1分别为(5.18±1.62)µg·L-1和(7.03±1.89)µg·L-1,CA-199分别为(36.71±6.93)U·ml-1和(49.46±8.02)U·ml-1,CD4+分别为(39.06±5.32)%和(31.92±4.15)%,CD4+/CD8+分别为(1.48±0.53)和(1.05±0.48),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467、10.465、9.171、5.219,均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的疾病控制率分别为88.31%(68/77)、75.68%(56/7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03,P=0.043)。截至随访结束,试验组死亡30例,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19个月,未达到中位总生存期(OS);对照组死亡35例,中位PFS 15个月,未达到中位OS;两组PF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rank χ2=2.608,P=0.031)。结论 伏美替尼联合特瑞普利单抗治疗EGFR基因突变阳性晚期NSCLC,能够提高疾病控制率,降低肿瘤标志物CYFRA21-1、CA-199水平,延长PFS,未明显增加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安全性良好。
LECT2水平与肺炎链球菌肺炎患儿发生坏死性肺炎的关系及临床意义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白细胞衍生趋化因子2(LECT2)水平与肺炎链球菌肺炎患儿发生坏死性肺炎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为肺炎链球菌肺炎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西安高新医院2022年1月至2024年1月收治的104例肺炎链球菌肺炎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坏死性肺炎,将患儿分为坏死性肺炎组(49例)和非坏死性肺炎组(55例)。坏死性肺炎组中男26例,女23例,年龄(7.62±2.58)岁;非坏死性肺炎组中男27例,女28例,年龄(7.18±2.03)岁。比较两组患儿的LECT2水平、血常规[C反应蛋白(CRP)、乳酸脱氢酶(LDH)、降钙素原(PCT)]以及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γ干扰素(IFN-γ)]水平。分析LECT2水平与坏死性肺炎的关系及肺炎链球菌肺炎患儿发生坏死性肺炎的影响因素。建立坏死性肺炎预测模型,并分析其预测效能。采用χ2检验、t检验。结果 两组患儿的发热时间、住院时间、有无胸腔积液、是否胸膜增厚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坏死性肺炎组患儿LECT2、CRP、LDH和PCT水平分别为(28.36±4.46)mg/L、(91.47±7.48)mg/L、(462.27±61.44)U/L、(0.25±0.10)µg/L,非坏死性肺炎组分别为(26.07±5.17)mg/L、(77.65±7.59)mg/L、(346.85±48.93)U/L、(0.11±0.04)µ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404、9.332、10.649、9.564,均P<0.05)。LECT2、CRP、LDH和PCT均是肺炎链球菌感染患儿继发坏死性肺炎的影响因素(均P<0.05)。预测肺炎链球菌感染患儿发生坏死性肺炎的各指标中,LECT2曲线下面积为0.636,各指标联合检测曲线下面积为0.988,联合检测具有更高的诊断价值。结论 LECT2水平与肺炎链球菌肺炎患儿发生坏死性肺炎密切相关,其水平的升高可能增加患儿发展为坏死性肺炎的风险。因此,LECT2可作为预测肺炎链球菌肺炎患儿发展为坏死性肺炎的潜在生物标志物,有助于临床医生在早期阶段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治疗措施,从而改善患儿预后。
植入式钛钉颌间牵引联合钛板内固定治疗下颌角骨折患者的效果分析
目的 探讨植入式钛钉颌间牵引联合钛板内固定对下颌角骨折患者疼痛、咀嚼和张口受限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为随机对照试验。选取2019年9月至2023年9月延安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下颌角骨折患者108例,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4例。观察组男31例,女23例;年龄(46.21±5.03)岁,骨折部位:左侧26例,右侧28例,接受植入式钛钉颌间牵引联合钛板内固定治疗;对照组男33例,女21例;年龄(45.79±6.18)岁,骨折部位:左侧29例,右侧25例,接受牙弓夹板颌间牵引外固定联合钛板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手术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咀嚼功能、张口度、下颌活动度变化,并评估两组术后3个月时愈合情况。采用χ2检验、秩和检验、t检验。结果 术后1个月、3个月,两组VAS评分均低于术前,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2.03±0.86)分比(2.49±0.71)分、(0.22±0.05)分比(0.29±0.07)分](t=3.031、5.980,均P<0.05);两组咀嚼功能评分均高于术前,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5.76±1.13)分比(5.02±1.07)分、(8.65±0.67)分比(8.23±0.59)分](t=3.494、3.457,均P<0.05);两组张口度、下颌前后活动度均大于术前,且观察组均大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一期愈合29例、二期愈合23例、三期愈合2例,对照组一期愈合22例、二期愈合21例、三期愈合11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971,P=0.046)。结论 植入式钛钉颌间牵引联合钛板内固定治疗下颌角骨折效果显著,可以减轻患者疼痛,改善咀嚼功能和张口受限程度,促进骨折愈合。
血清CCL11水平与T2DM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血清CC趋化因子配体11(CCL11)水平与2型糖尿病(T2DM)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AD)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2年1月至2024年4月商洛市中心医院收治的T2DM患者146例,按照是否合并CAD分为合并CAD组(CAD组)70例及单纯T2DM组(T2DM组)76例。CAD组中男43例,女27例,年龄(61.53±8.24)岁;T2DM组中男42例,女34例,年龄(59.30±6.86)岁。收集两组一般临床资料,检测血清CCL11水平及相关代谢指标。采用t检验、χ2检验。结果 CAD组T2DM病程长于T2DM组[(7.41±3.12)年比(6.08±2.58)年],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血清CCL11水平均高于T2DM组[(3.06±1.01)mmol/L比(2.60±0.78)mmol/L、(65.53±21.28)ng/L比(46.47±18.36)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815、3.094、5.807,均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2DM病程长、高LDL-C和血清CCL11水平均是T2DM合并CAD的危险因素(均P<0.05)。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分析显示,血清CCL11水平诊断T2DM合并CAD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51,灵敏度为65.7%,特异度为78.9%,约登指数为0.446。结论 T2DM病程长、高LDL-C和血清CCL11水平均是T2DM合并CAD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清CCL11水平对预测T2DM合并CAD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
痉挛型脑瘫患儿康复治疗预后不良的因素探讨及风险预测方案研究
目的 探讨痉挛型脑瘫患儿康复治疗预后不良的风险因素,并建立风险预测模型。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8年1月至2023年3月在西安中医脑病医院接受康复治疗的168例痉挛型脑瘫患儿,其中男105例,女63例,年龄(6.75±2.04)岁。康复治疗包括运动疗法、作业疗法、引导式教育、按摩、针灸、理疗等,连续治疗8周。随访1年,根据预后情况将其分为预后不良组与预后良好组。对比两组患儿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痉挛型脑瘫患儿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构建患儿预后不良的风险预测Nomogram模型,并验证模型的预测价值。采用χ2检验。结果 预后良好组患儿病情重度、四肢瘫、振幅整合脑电图(aEEG)重度异常、营养不良占比均低于预后不良组[32.11%(35/109)比55.93%(33/59)、12.84%(14/109)比28.81%(17/59)、13.76%(15/109)比59.32%(35/59)、22.94%(25/109)比40.68%(24/5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情重度、痉挛型四肢瘫、aEEG重度异常、营养不良均是痉挛型脑瘫患儿康复治疗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均P<0.05)。基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的4个危险因素,构建痉挛型脑瘫患儿康复治疗预后不良的风险预测Nomogram模型。对模型进行验证,校准曲线显示校正曲线与理想曲线贴合较好,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显示曲线下面积、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0.881、84.75%、83.05%,决策曲线显示当阈值概率在0.29~0.94时,该模型预测痉挛型脑瘫患儿康复治疗预后不良可获得净收益。结论 病情重度、痉挛型四肢瘫、aEEG重度异常、营养不良均是痉挛型脑瘫患儿康复治疗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基于上述危险因素构建的患儿预后不良风险预测Nomogram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可用于指导临床筛查高风险预后不良患儿,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Th1/Th2细胞平衡状态对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胎儿窘迫的影响
目的 探讨辅助性T细胞(Th)1/Th2细胞平衡状态对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患者胎儿窘迫的影响,为临床预防胎儿窘迫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择2023年1月至2024年1月西安市人民医院收治的96例ICP患者作为病例组,其中初产妇62例、经产妇34例,年龄(28.46±4.20)岁,孕周(33.70±2.34)周。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孕妇96例作为对照组,其中初产妇66例、经产妇30例,年龄(27.60±4.12)岁,孕周(32.85±2.42)周。病例组依据是否发生胎儿窘迫分为发生组和未发生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Th1型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FN-γ)和Th2型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4水平,并计算IFN-γ/IL-4和TNF-α/IL-4。比较病例组和对照组、发生组与未发生组之间的TNF-α、IFN-γ、IL-4、IFN-γ/IL-4和TNF-α/IL-4差异;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ICP患者发生胎儿窘迫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分析Th1/Th2细胞因子对ICP患者发生胎儿窘迫的预测价值。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χ2检验。结果 病例组TNF-α、IFN-γ、IFN-γ/IL-4、TNF-α/IL-4均高于对照组[(102.31±18.33)ng/L比(64.20±12.62)ng/L、(166.78±32.33)ng/L比(138.39±28.10)ng/L、(3.36±0.22)比(1.15±0.12)、(2.06±0.12)比(0.53±0.08)],IL-4低于对照组[(49.57±16.32)ng/L比(120.54±20.36)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6.779、6.494、86.407、103.943、26.649,均P<0.001)。96例ICP患者中发生胎儿窘迫22例(22.92%),其中急性胎儿窘迫8例、慢性胎儿窘迫14例。发生组血清总胆汁酸、血清总胆红素、TNF-α、IFN-γ、IFN-γ/IL-4、TNF-α/IL-4均高于未发生组,IL-4低于未发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总胆汁酸、TNF-α、IFN-γ、IL-4、IFN-γ/IL-4、TNF-α/IL-4均是ICP患者发生胎儿窘迫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绘制ROC发现,TNF-α、IFN-γ、IL-4预测ICP患者发生胎儿窘迫的曲线下面积(AUC)均>0.70,IFN-γ/IL-4、TNF-α/IL-4预测胎儿窘迫的AUC均>0.85。结论 ICP患者Th1/Th2平衡向Th1偏移,增加ICP患者胎儿窘迫的发生风险,且检测IFN-γ/IL-4、TNF-α/IL-4有助于预测胎儿窘迫。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指标与疾病活动度和骨密度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血清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及鸢尾素在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中的表达情况,以及与疾病活动度及骨密度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2年4月至2024年4月陕西省核工业二一五医院收治的123例RA患者作为观察组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疾病活动度分为低等活动度组(27例)、中度活动度组(58例)以及高等活动度组(38例)。选取50例同期体检的健康成年人作为对照组。观察组中男39例,女84例,年龄(47.49±9.31)岁,体重指数(21.41±1.72)kg/m²;对照组中男14例,女36例,年龄(48.02±10.08)岁,体重指数(21.39±1.66)kg/m²。通过血清样本分析NLR和鸢尾素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疾病活动度及骨密度的相关性。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χ2检验、Spearman相关性分析、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 观察组患者NLR(3.35±0.83)、鸢尾素(195.74±24.39)µg/L,对照组分别为(1.85±0.72)、(258.93±41.84)µ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1.179、12.381,均P<0.001)。低等活动度组患者NLR(2.46±0.22)、鸢尾素(213.84±12.27)µg/L,中度活动度组分别为(3.15±0.31)、(195.93±16.98)µg/L,高等活动度组分别为(4.39±0.55)、(184.27±9.14)µ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16.474、35.360,均P<0.001)。观察组患者的股骨颈骨密度(0.75±0.12)g/cm²、总髋关节骨密度(0.82±0.11)g/cm²、腰椎骨密度(0.84±0.09)g/cm²、大转子骨密度(0.90±0.18)g/cm²,对照组分别为(0.89±0.09)g/cm²、(0.96±0.08)g/cm²、(0.97±0.10)g/cm²、(1.05±0.23)g/cm²,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血清NLR与疾病活动度存在正相关(r=0.879,P<0.001),血清鸢尾素水平与疾病活动度存在负相关(r=-0.615,P<0.001)。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血清NLR与股骨颈、总髋关节、腰椎、大转子骨密度均存在负相关(r=-0.358、-0.366、-0.525、-0.174,均P<0.05),血清鸢尾素水平与股骨颈、总髋关节、腰椎、大转子骨密度均存在正相关(r=0.378、0.430、0.352、0.232,均P<0.05)。结论 血清NLR和鸢尾素的异常表达与RA患者的疾病活动度和骨密度密切相关,可以作为评估病情活动程度和预测骨密度的有效生物标志物。
高危妊娠剖宫产患者术中输血情况及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高危妊娠剖宫产患者术中输血情况,并分析其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3年8月西北妇女儿童医院收治的150例高危妊娠剖宫产患者,年龄29~43岁,孕周31~40周,根据术中是否输血将其分为输血组(63例)与未输血组(87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孕周、文化程度、既往史、病种分布、凝血指标等临床资料,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高危妊娠剖宫产患者术中输血的危险因素。采用t检验、χ2检验。结果 输血组孕周≥37周、34~37周、≤34周分别有15例(23.81%)、32例(50.79%)、16例(25.40%),未输血组分别有68例(78.16%)、17例(19.54%)、2例(2.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679,P<0.001);输血组前置胎盘、胎盘植入、血红蛋白(Hb)、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与未输血组比较[77.78%(49/63)比13.79%(12/87)、87.30%(55/63)比11.49%(10/87)、(103.21±8.69)g/L比(117.75±10.25)g/L、(11.59±2.35)s比(10.22±2.01)s、(29.63±4.14)s比(27.22±3.89)s、(18.15±3.02)s比(16.81±2.86)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孕周延长及Hb水平升高均为高危妊娠剖宫产患者术中输血的保护因素(OR=0.074、0.733,均P<0.05),合并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及PT升高均为术中输血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2.338、258.237、1.964,均P<0.05)。结论 在高危妊娠剖宫产患者中,孕周延长和Hb水平升高均是术中输血的保护因素,而合并前置胎盘、胎盘植入以及PT升高则是术中输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医生在进行高危妊娠剖宫产手术时应评估输血需求,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单核苷酸多态性对接受直接抗病毒药物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疗效的预测价值
目的 探讨单核苷酸多态性对接受直接抗病毒药物(DAAs)治疗的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 前瞻性收集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宝鸡市中心医院收治的CHC患者112例,其中男64例,女48例,≥60岁41例,<60岁61例。所有患者均给予索磷布韦片,400 mg/次,1次/d,口服;盐酸达拉他韦片,60 mg/次,1次/d,口服。连续治疗12周。患者治疗结束后依据有无病毒学应答分为有应答组和无应答组。比较两组患者IL-28B基因多态性,分析CHC患者预后与临床特征的关系,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CHC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评估影响因素对患者预后的预测效能。结果 112例CHC患者中89例(79.46%)存在病毒学应答,23例(20.54%)患者无应答。有应答组中rs8099917TT、rs12979860CC分别有79例(88.76%)、78例(87.64%),无应答组分别有10例(43.48%)、11例(47.8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2.969、17.754,均P<0.001);有应答组患者中无脂肪肝、Child肝功能分级A级分别有85例(95.51%)、35例(39.32%),无应答组分别有17例(73.91%)、6例(26.0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脂肪肝、Child肝功能分级C级、rs8099917TG、rs12979860CT均为CHC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RR=4.513、3.666、2.998、3.575,均P<0.05)。ROC分析结果显示,脂肪肝、Child肝功能分级C级、rs8099917TG、rs12979860CT在预测CHC患者预后中具有极高价值。结论 脂肪肝、Child肝功能分级C级、rs8099917TG、rs12979860CT均为CHC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可根据以上指标指导临床治疗。
食管癌组织中ErbB3、miR-27a表达情况及与临床预后的关系
目的 探究食管癌组织中Erb-B2受体酪氨酸激酶3(ErbB3)、微RNA-27a(miR-27a)表达情况及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9年6月至2023年6月杨凌示范区医院病理科收治的120例食管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PS)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97例)和预后不良组(23例)。选取50例同期体检的健康人员作为对照组。比较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一般资料,食管癌患者和对照组ErbB3、miR-27a表达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食管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并构建列线图。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ErbB3、miR-27a与预后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分析ErbB3、miR-27a对食管癌患者预后的预测效能。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χ2检验。结果 预后良好组男55例,女42例;年龄47~68岁。预后不良组男14例,女9例;年龄45~66岁。预后不良组肿瘤分期Ⅲ期、淋巴结转移人数占比均高于预后良好组,低分化程度人数占比低于预后良好组(均P<0.05)。预后不良组ErbB3[(1.59±0.45)]、miR-27a[(2.59±0.95)]表达水平均高于预后良好组[(1.28±0.37)、(1.84±0.52)]和对照组[(0.72±0.28)(0.85±0.33)],且预后良好组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分期、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ErbB3和miR-27a表达水平均是食管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均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食管癌患者ErbB3、miR-27a表达水平均与GPS呈正相关(r=0.294、0.282,P=0.001、0.002)。ROC分析结果表明,ErbB3、miR-27a联合预测的曲线下面积(AUC)大于ErbB3、miR-27a单独预测(0.873比0.715、0.715)。结论 食管癌组织中ErbB3、miR-27a表达水平对食管癌患者预后有良好评估价值。
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联合通心络胶囊在AMI患者PCI术后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联合通心络胶囊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11月至2023年10月在西安市中医医院行PCI治疗的194例AM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电脑编码,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97例)和联合组(97例)。对照组男56例,女41例;年龄36~74(55.83±8.42)岁;PCI术后1~6(3.49±0.63)h。联合组男53例,女44例;年龄36~75(55.87±8.46)岁;PCI术后1~6(3.53±0.58)h。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联合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口服治疗,联合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通心络胶囊口服治疗。两组均治疗8周,治疗后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分级、心功能[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炎症因子水平[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白细胞介素(IL)-6],随访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情况。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t检验、秩和检验和χ2检验。结果 治疗后,联合组TIMI血流分级优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LVESD[(32.44±4.29)mm]、LVEDD[(40.35±4.92)mm]均低于对照组[(38.64±4.82)mm、(47.82±5.73)mm],LVEF[(65.83±5.78)%]高于对照组[(58.36±5.36)%](均P<0.05);联合组hs-CRP[(3.11±1.28)mg/L]、IL-6[(12.43±3.27)ng/L]水平均低于对照组[(6.84±1.93)mg/L、(15.68±3.94)ng/L](均P<0.05)。随访期间,联合组MACE总发生率[12.37%(12/97)]低于对照组[26.80%(26/97)](P<0.05)。结论 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与通心络胶囊联合使用可改善AMI患者PCI术后心功能和炎症因子水平,降低MACE总发生率。
BIS监测下瑞马唑仑复合丙泊酚在老年髋关节脱位手法复位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 探究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下瑞马唑仑复合丙泊酚在老年髋关节脱位手法复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前瞻性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商洛市中医医院收治的75例需行手法复位的老年髋关节脱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44例,女31例;年龄60~85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Ⅱ级;体重指数(BMI)18.2~25.1 kg/m2。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A组(25例)、B组(25例)、C组(25例)。3组均行静脉全身麻醉,A组采用丙泊酚麻醉(静脉注射),B组采用瑞马唑仑麻醉(静脉注射),C组采用瑞马唑仑复合丙泊酚麻醉(静脉注射)。比较3组麻醉效果(麻醉诱导时间、麻醉苏醒时间、麻醉恢复时间、复位时间)、血流动力学指标[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应激指标[皮质醇(Cor)、肾上腺素、神经肽Y(NPY)]及不良反应(低血压、心动过缓、呼吸抑制、恶心呕吐、注射痛)。采用方差分析、LSD-t检验、χ2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 3组复位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麻醉诱导时间[(62.31±4.15)s]、苏醒时间[(17.26±3.45)min]、恢复时间[(6.25±1.56)min]均短于A组[(68.47±4.56)s、(21.47±4.29)min、(9.48±1.89)min]、B组[(69.85±4.66)s、(22.36±4.47)min、(9.24±1.85)min](均P<0.05);A组与B组麻醉诱导时间、苏醒时间、恢复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复位中、复位后,C组MAP[(85.77±4.29)mmHg(1 mmHg=0.133 kPa)、(85.36±4.27)mmHg]、HR[(75.21±3.76)次/min、(75.68±3.78)次/min]水平均低于A组[(89.29±4.46)mmHg、(88.73±4.44)mmHg、(79.24±3.96)次/min、(80.15±4.02)次/min]、B组[(90.21±4.51)mmHg、(89.56±4.47)mmHg、(78.33±3.93)次/min、(79.66±3.98)次/min](均P<0.05);A组与B组MAP、HR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复位后,C组Cor[(291.42±32.38)nmol/L]、肾上腺素[(211.47±14.11)μg/L]、NPY[(118.41±14.81)μg/L]水平均低于A组[(326.85±36.32)nmol/L、(231.46±15.43)μg/L、(137.65±17.21)μg/L]、B组[(321.54±34.73)nmol/L、(228.75±15.25)μg/L、(135.24±16.91)μg/L](均P<0.05);A组与B组Cor、肾上腺素、NPY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56.00%(14/25)]高于B组[16.00%(4/25)]、C组[12.00%(3/25)](均P<0.05);B组与C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BIS监测下瑞马唑仑复合丙泊酚用于老年髋关节脱位患者手法复位麻醉,不仅可减少用药剂量,还可增强麻醉效果,促进镇痛,且安全性良好。
益气温经活血方熏蒸治疗对结直肠癌术后辅助化疗患者奥沙利铂所致周围神经毒性及中医证候的影响
目的 探讨益气温经活血方熏蒸治疗对结直肠癌术后辅助化疗患者奥沙利铂所致周围神经毒性及中医证候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为随机对照试验。选取2022年3月至2024年3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中西医结合肿瘤科就诊的91例结直肠癌术后需要辅助化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46例和对照组45例。共脱落8例,最终治疗组42例,对照组41例。治疗组男23例,女19例;年龄(52.37±5.25)岁;病理分期:Ⅱ期11例,Ⅲ期31例。对照组男22例,女19例;年龄(54.21±5.23)岁;病理分期:Ⅱ期12例,Ⅲ期29例。对照组采用XELOX方案化疗[奥沙利铂(静脉滴注)联合卡培他滨(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益气温经活血方熏蒸治疗。两组均治疗6个周期(21 d为1个周期)。比较两组周围神经毒性发生率,治疗后外周神经毒性反应分级,中医证候评分,血清炎症因子水平[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神经生长因子(NGF)]。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t检验、χ2检验和秩和检验。结果 第4、6周期,治疗组周围神经毒性发生率[57.1%(24/42)、66.7%(28/42)]均低于对照组[92.6%(38/41)、97.5%(40/41)](均P<0.05)。治疗4、6个周期后,治疗组周围神经毒性反应分级均优于对照组(Z=-5.051,P<0.001;Z=-5.276,P<0.001)。治疗6个周期后,治疗组SOD[(69.63±9.11)kU/L]、NGF[(176.21±26.79)ng/L]水平均高于对照组[(55.23±8.77)kU/L、(139.24±21.78)ng/L],中医证候评分[(6.62±1.31)分]低于对照组[(8.94±2.97)分](均P<0.05)。结论 益气温经活血方中药熏蒸可减轻结直肠癌术后辅助化疗患者奥沙利铂所致周围神经毒性,改善中医证候。
第二产程侧卧位分娩对初产妇分娩结局及盆底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第二产程侧卧位分娩对初产妇分娩结局及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为随机对照试验。选取2020年11月至2021年3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住院分娩的360例初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侧卧组(180例)、仰卧组(180例)。侧卧组采用侧卧位分娩,仰卧组采用仰卧位分娩。因胎儿窘迫需产钳助产、产后失访等,两组均最终收集150例。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年龄、体重、体重指数、孕周)、产时指标[新生儿体重、第二产程时间、1 min Apgar评分、第二产程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产后2 h出血量、阴道分娩转剖宫产率]、会阴情况(会阴完整率、会阴侧切率)、产后42 d和3个月盆底肌力变化、产后3个月并发症(阴道松弛、子宫脱垂、尿失禁、腰骶部疼痛)、产后3个月生活质量(疾病影响程度量表)。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χ2检验。结果 侧卧组年龄(27.82±2.01)岁,孕周(38.62±1.12)周;仰卧组年龄(28.23±2.31)岁,孕周(39.24±0.95)周。侧卧组阴道分娩转剖宫产率[8.67%(13/150)]、第二产程时间[(48.65±9.41)min]、第二产程VAS评分[(3.22±1.18)分]均优于仰卧组[18.67%(28/150)、(62.11±10.21)min、(5.51±1.36)分](均P<0.05)。侧卧组会阴完整率高于仰卧组[10.67%(16/150)比3.33%(5/150)],会阴侧切率低于仰卧组[6.67%(10/150)比13.33%(20/150)](均P<0.05)。产后42 d及3个月,侧卧组盆底肌力≥3级人数占比[58.00%(87/150)、80.67%(121/150)]均高于仰卧组[30.00%(45/150)、64.00%(96/150)](均P<0.05)。产后3个月,侧卧组阴道动态压力,阴道松弛、子宫脱垂、尿失禁、腰骶部疼痛发生率、生活质量评分(3个维度及总分)均优于仰卧组(均P<0.05)。结论 第二产程侧卧位分娩可有效降低阴道分娩转剖宫产率,缩短第二产程时间,减轻会阴裂伤程度和产后盆底肌损伤,提高生活质量。
心脏疾病患者PCI术后行心脏综合康复治疗的效果观察
目的 观察心脏疾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行心脏康复治疗对其内皮素-1水平和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选取2022年3月至2023年10月驻马店市中心医院收治的77例PCI术后心脏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38例)和观察组(39例)。对照组男22例,女16例;年龄43~69(57.71±5.28)岁;病程1~7(3.76±1.25)年。观察组男24例,女15例;年龄44~70(58.12±5.32)岁;病程1~8(3.82±1.31)年。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心脏康复疗法。两组均治疗3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心脏康复的掌握程度(心脏康复认知调查量表)、自我管理能力[冠心病自我管理行为量表(CSMS)]、运动耐力(6 min行走试验)、血管内皮功能(内皮素-1、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心功能(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心输出量)、生活质量[简明健康状况量表(SF-36)]。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t检验和χ2检验。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心脏康复的掌握程度[(60.72±2.96)分]、自我管理能力[(82.98±3.79)分]、运动耐力[(496.88±27.34)m]均优于对照组[(55.49±3.45)分、(78.39±4.22)分、(451.69±35.45)m](均P<0.05);观察组内皮素-1[(3.79±0.51)ng/L]与血管性血友病因子[(219.64±29.15)%]水平均高于对照组[(3.12±0.45)ng/L、(197.89±28.46)%],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5.15±0.43)%]水平低于对照组[(5.97±0.62)%](均P<0.05);观察组左心室射血分数[(64.96±1.26)%]与心输出量[(6.13±0.45)L/min]均高于对照组[(61.99±1.31)%、(5.77±0.65)L/min],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37.79±1.37)mm]、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41.65±1.28)mm]均短于对照组[(39.35±1.24)mm、(48.43±1.42)mm](均P<0.05);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8个维度)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心脏康复治疗在PCI术后心脏疾病患者中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血管内皮功能与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基于定量磁共振成像技术的针刀对腰椎退行性病变疗效研究
目的 探讨采用定量磁共振成像技术(MRI)评价针刀治疗腰椎退行性病变疗效的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10月至2023年8月东莞市万江医院收治的71例腰椎退行性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50例,女21例,年龄38~76(52.14±3.48)岁,病程2~17(10.75±1.42)年。患者均采用针刀治疗,每周治疗1次,如连续3次无效即停止治疗。治疗前后,患者均行定量MRI检查,实施软骨延迟增强磁共振成像技术(dGEMRIC)与T2 mapping成像。分析MRI检查结果,比较治疗前后葡糖氨基糖类(GAG)浓度、蛋白多糖含量、T1和T2弛豫时间。采用配对t检验、方差分析。结果 在MRI检查中,32例纤维环退变,T2WI中20例腰椎部位见带状及片状高信号;27例可见椎间髓核内坏死细胞碎渣、反应性增生,T1WI均表现为髓核内斑点样低信号;8例纤维环内折,T1WI、T2WI均表现为椎间盘内突出髓核成角折区低信号;4例椎间盘软骨终板退变,T2WI均表现为低信号。治疗后12 h、24 h、48 h GAG浓度[(77.21±5.36)mg/L、(84.45±5.84)mg/L、(90.36±6.48)mg/L]、蛋白多糖含量[(5.23±0.12)μg/mg、(5.25±0.11)μg/mg、(5.18±0.13)μg/mg]均高于治疗前[(51.15±4.35)mg/L、(1.82±0.21)μg/mg](均P<0.05);T1弛豫时间[(712.25±58.86)ms、(698.85±57.12)ms、(684.45±56.89)ms]均长于治疗前[(356.52±37.25)ms],T2弛豫时间[(49.21±4.36)ms、(47.25±4.11)ms、(46.23±4.05)ms]均短于治疗前[(77.25±8.15)ms](均P<0.05)。结论 采用定量MRI技术可评价腰椎退行性病变患者针刀治疗前后软骨情况及成分变化,疗效评价准确。
阶梯式护理模式对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家庭关怀及肺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究阶梯式护理模式对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家庭关怀及肺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11月至2023年11月连云港市中医院胸外科和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胸外科收治的100例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50例)和干预组(50例)。对照组男31例,女19例;年龄(68.42±7.67)岁;TNM分期Ⅱ期32例,Ⅲ期18例。干预组男29例,女21例;年龄(68.56±8.46)岁,TNM分期Ⅱ期28例,Ⅲ期2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护理模式,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阶梯式护理模式。两组护理观察时间均为4周。比较两组家庭关怀水平[家庭韧性评估量表(FRAS)]、肺功能指标[用力肺活量(FVC)、肺活量(VC)、最大通气量(MVV)、肺总量(TLC)]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呼吸衰竭、肺感染、心律失常、肺不张)。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t检验和χ2检验。结果 干预后,干预组FRAS 6个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干预组FVC[(85.47±5.53)%]、VC[(2.47±0.50)L]、MVV[(89.46±5.47)%]、TLC[(6.45±1.32)L]水平均高于对照组[(80.53±3.66)%、(1.85±0.42)L、(83.58±4.63)%、(5.62±1.41)L](均P<0.05)。干预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2.00%(1/50)]低于对照组[16.00%(8/50)](P<0.05)。结论 阶梯式护理模式有助于改善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家庭关怀和肺功能,减少术后并发症。
新生儿早期吸吮指导对母乳喂养行为及乳房并发症的影响
目的 探讨新生儿早期吸吮指导对母乳喂养行为及乳房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于西北妇女儿童医院顺利分娩并进行母乳喂养的产妇194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97例)和观察组(97例)。对照组产妇年龄(29.82±2.56)岁,孕周(39.66±0.47)周,初产妇74例,经产妇23例;观察组产妇年龄(30.20±2.78)岁,孕周(39.15±0.52)周,初产妇61例,经产妇36例。对照组产妇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产妇在对照组基础上由助产士实施新生儿早期吸吮指导。两组均干预至产妇出院,并随访至产后6个月。比较两组产妇泌乳情况(首次泌乳时间、出院前乳汁充足情况)、母乳喂养率、母乳喂养效能[母乳喂养自我效能测量简表(Breastfeeding Self-Efficacy Scale-Short Form,BSES-SF)]及产后6个月内乳房并发症(乳腺炎、涨乳、乳头损伤)。统计学方法采用t检验、χ2检验。结果 观察组产妇首次泌乳时间短于对照组[(1.22±0.31)d比(2.43±0.78)d],乳汁充足率高于对照组[91.75%(89/97)比79.38%(77/97)],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产妇产后1个月、2个月、4个月、6个月母乳喂养率分别为93.81%(91/97)、88.66%(86/97)、84.54%(82/97)、78.35%(76/97),均高于对照组[81.44%(79/97)、73.20%(71/97)、64.95%(63/97)、56.70%(55/97)],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产妇产后1个月的母乳喂养效能中技能、内心活动维度评分分别为(33.37±3.88)分、(26.63±2.43)分,高于对照组的(29.60±2.46)分、(21.10±2.51)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乳房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9.28%(9/97)比21.65%(21/9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生儿早期吸吮指导能缩短产妇首次泌乳时间并增加泌乳量,有助于提高产妇的母乳喂养率,增强产妇母乳喂养自我效能,同时降低乳房并发症发生率。
早期肠内营养对重症脓毒症患者免疫调节与预后的影响
目的 探讨重症脓毒症患者采用早期肠内营养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本研究共纳入2022年9月至2024年1月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南阳市脓毒症转换重点实验室)收治的86例重症脓毒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所有患者按照进行肠内营养的时机分为研究组43例和对照组43例。两组患者均接受肠内营养治疗,在入院24 h内留置胃管,其中研究组患者在入院24 h内接受肠内营养治疗,对照组患者在入院48~72 h内接受肠内营养治疗。研究组中,男24例,女19例;年龄(64.32±15.21)岁;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19.85±4.10)分;感染部位:呼吸道32例,泌尿道6例,皮肤3例,其他2例。对照组中,男25例,女18例;年龄(64.17±14.89)岁;APACHEⅡ评分(20.06±3.87)分;感染部位:呼吸道33例,泌尿道7例,皮肤2例,其他1例。对两组患者治疗第1天、第7天肠黏膜屏障指标、炎症反应相关指标及免疫功能相关指标进行对比,对两组患者入住ICU时长、28 d病死率进行对比。采用t检验、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 治疗第7天,两组患者肠黏膜屏障相关指标水平均较治疗第1天下降,且研究组患者治疗第7天上述指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第7天,两组患者免疫球蛋白A(IgA)、IgG、CD4+、CD4+/CD8+比值均较治疗第1天上升,且研究组患者上述指标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第7天,两组患者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水平均较治疗第1天下降,且研究组上述指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研究组患者ICU入住时长较对照组短[(11.32±4.50)d比(15.02±3.78)d](P<0.05);研究组患者28 d病死率较对照组低[2.33%(1/43)比4.71%(2/4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较于延迟肠内营养,早期肠内营养用于重症脓毒症患者,可对肠道微循环起到改善作用,有助于提升机体免疫功能水平,减轻炎症反应,改善预后。
营养心理双轮驱动的ERAS护理对肝胆外科患者的干预效果
目的 探讨营养心理双轮驱动的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护理对肝胆外科患者的营养与心理应激的干预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7月至2022年6月就诊于咸阳市中心医院肝胆外科的20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3例。对照组中男75例、女28例;年龄18~65(45.25±6.30)岁;胰腺癌16例、胆囊癌20例、肝细胞癌53例、肝内胆管癌14例。观察组中男73例、女30例;年龄18~65(46.04±6.78)岁;胰腺癌17例、胆囊癌20例、肝细胞癌54例、肝内胆管癌1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围手术期加速护理方案,观察组采用营养心理双轮驱动的ERAS护理方案(构建多学科团队、进行营养与心理的同步评估及干预),干预至术后72 h结束。比较两组患者人口学资料、临床资料、伤口愈合情况、体重、住院天数、胃肠功能恢复情况、营养风险筛查2002(Nutritional Risk Screening 2002,NRS2002)评分、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食欲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综合线段长度。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χ2检验。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首次排气时间、首次进食时间、首次排便时间、住院天数、伤口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14.84±4.36)h比(16.47±5.08)h、(11.20±2.19)h比(12.65±2.50)h、(48.48±6.43)h比(54.16±7.38)h、(9.37±2.09)d比(10.26±2.47)d、(6.38±2.05)d比(8.76±3.14)d](均P<0.05)。两组患者入院时NRS2002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前24 h、术后次日的NRS2002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同期(t=2.487、3.481,均P<0.05);整体比较:组间、时间、交互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两组患者入院时SAS评分、食欲VAS综合线段长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次日的SAS评分低于对照组同期及本组入院时(均P<0.001);观察组患者术后次日的食欲VAS综合线段长度长于对照组同期及本组入院时(均P<0.001)。观察组术后次日体重与本组入院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次日体重较入院时有所下降(t=2.205,P=0.030),且观察组术后次日体重大于对照组(t=2.197,P=0.029)。结论 营养心理双轮驱动的ERAS护理方案能够有效缩短肝胆外科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促进患者营养状态改善,减轻术后焦虑情绪,促进食欲恢复,避免术后体重下降,有利于疾病的快速康复。
老年心脏外科术后呼吸系统急危重症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老年心脏外科术后呼吸系统急危重症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2年5月至11月于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就诊并接受心脏外科手术的住院患者686例为研究对象。依据是否发生术后肺部并发症(postoperative pulmonary complications,PPCs)分为PPCs组(122例)和对照组(564例)。收集患者基线信息后,对各项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获取P<0.05的指标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是否发生PPCs为因变量,以基线指标为自变量,确定PPCs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χ2检验。结果 PPCs组男65例,女57例,年龄≥70岁86例(70.49%),病程>3年82例(67.21%)。对照组男293例,女271例,年龄≥70岁304例(53.90%),病程>3年242例(42.91%)。由logistic回归分析可知,年龄≥70岁(OR=4.855,95%CI:1.981~7.728)、病程>3年(OR=4.678,95%CI:1.908~7.447)、吸烟史>3年(OR=23.248,95%CI:9.843~36.653)、术前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分级Ⅲ~Ⅳ级(OR=4.567,95%CI:1.984~7.150),高血压(OR=29.871,95%CI:11.390~48.352)、糖尿病(OR=4.343,95%CI:1.875~6.812)、哮喘(OR=31.134,95%CI:13.612~48.655)、呼吸暂停综合征(OR=3.282,95%CI:1.317~5.247),手术时长>45 min(OR=18.722,95%CI:6.781~30.663)、手术体位仰卧位(OR=4.299,95%CI:1.598~7.000)、肺顺应性T值<70%正常值(OR=6.826,95%CI:2.627~11.025)、贫血(OR=4.150,95%CI:1.696~6.603)、急诊手术(OR=23.495,95%CI:8.998~37.99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OR=5.663,95%CI:2.004~9.322)是老年心脏外科术后呼吸系统急危重症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 老年心脏外科术后呼吸系统急危重症logistic风险预测因子指标明确,可有效预测并发症发生,期待大样本、前瞻性循证临床试验开展以完善该预测方程。
哮喘患儿控制水平与家庭功能和环境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分析哮喘患儿控制水平与家庭功能和环境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1年3月至2023年3月于西北妇女儿童医院就诊的100例哮喘患儿及其监护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儿童哮喘控制测试(Childhood Asthma Control Test,C-ACT)对哮喘患儿及其监护人进行评估,根据C-ACT评分将患儿分为3组:完全控制组(≥23分)24例,男13例,女11例,年龄(8.95±2.14)岁;部分控制组(20~22分)26例,男15例,女11例,年龄(9.02±2.21)岁;未控制组(≤19分)50例,男28例,女22例,年龄(9.11±2.16)岁。比较3组患儿的一般资料,采用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amily Environment Scale - Chinese Version,FES-CV)、家庭功能评定量表(Family Assessment Device,FAD)评估患儿家庭功能及环境,并分析哮喘患儿控制水平与家庭功能和环境的相关性。统计学方法采用方差分析、χ2检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 完全控制组的FES-CV各维度得分均优于部分控制组和未控制组[控制性:(3.21±1.30)分比(3.93±1.62)分、(4.79±1.36)分;组织性:(6.33±1.20)分比(5.50±1.76)分、(4.85±1.46)分;宗教观:(6.16±1.01)分比(5.11±1.21)分、(4.42±1.32)分;娱乐性:(6.54±1.88)分比(5.29±2.10)分、(2.95±1.54)分;文化性:(6.59±1.10)分比(5.13±1.74)分、(3.65±1.58)分;独立性:(5.71±0.96)分比(5.11±1.10)分、(4.75±1.12)分;矛盾性:(1.40±1.24)分比(2.73±1.62)分、(4.47±1.56)分;情感表达:(6.99±1.10)分比(6.11±1.13)分、(4.72±1.34)分;亲密性:(8.29±0.82)分比(7.63±0.91)分、(5.94±1.6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完全控制组的FAD各维度得分均低于部分控制组和未控制组[问题解决能力:(1.91±1.67)分比(2.23±0.46)分、(2.82±0.76)分;沟通:(1.89±0.26)分比(2.18±0.28)分、(2.56±0.40)分;角色分工:(2.00±0.36)分比(2.32±0.29)分、(2.64±0.40)分;情感反应:(1.98±0.32)分比(2.42±0.63)分、(3.05±0.87)分;情感介入:(2.17±0.35)分比(2.50±0.38)分、(3.01±0.48)分;行为控制:(1.96±0.27)分比(2.18±0.30)分、(2.68±0.54)分;总功能:(1.79±0.18)分比(2.08±0.27)分、(2.42±0.3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哮喘患儿控制水平与FES-CV中的控制性、矛盾性得分呈负相关,与成功性得分无相关,与其余维度得分均呈正相关(均P<0.05);与FAD各维度得分均呈负相关(均P<0.05)。结论 哮喘患儿的控制水平与家庭功能和环境存在显著相关性。在护理过程中,应加强家庭教育和干预,优化家庭环境和功能,对提高哮喘患儿的病情控制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医防融合的慢病患者管理SOP的构建与实践
目的 探讨医防融合下的慢性疾病(慢病)患者管理标准操作规程(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SOP)的构建与实践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10月至2023年3月期间东莞市长安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13例慢病患者的门诊就诊与随访情况,将413例患者按管理方法分为常规组263例和标准化组150例。常规组男178例,女85例,年龄(45.69±7.24)岁,纳入社区慢病管理时长(4.57±1.65)年,高血压152例、2型糖尿病74例、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37例;标准化组男89例,女61例,年龄(44.28±8.65)岁,纳入社区慢病管理时长(4.39±1.43)年,高血压95例、2型糖尿病37例、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18例。常规组采用常规管理,标准化组在常规管理基础上构建并实施医防融合一体的全科诊疗与随访SOP。比较两组门诊病历、随访表书写质量,诊疗随访时长、服药依从性、患者满意度、患者知晓率、医护人员满意度。采用χ2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标准化组的门诊病历和随访表的书写质量均高于常规组[(92.31±5.89)分比(85.23±4.68)分、(93.54±6.24)分比(87.27±5.6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标准化组的诊疗随访时长、服药依从性均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标准化组的患者满意度、知晓率及医护人员满意度均高于常规组[98.00%(147/150)比84.79%(223/263)、98.66%(148/150)比84.79%(223/263)、95.00%(19/20)比71.73%(99/13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医防融合下慢病患者管理SOP可有效提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诊疗能力,融洽医患关系,提高患者自我管理依从性,提高工作效率、提高医护人员职业认同,改善患者服务体验。
上海市宝山区中小学生超重肥胖与视力不良流行趋势及其相关性研究
目的 了解2013—2019年上海市宝山区中小学生超重肥胖和视力不良流行趋势及其相关性,为预防中小学生超重肥胖和视力不良提供依据。方法 基于2013—2019年上海市宝山区中小学生体检数据,选取资料完整的507 993名中小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69 327人(53.0%)、女238 666人(47.0%),小学330 621人(65.0%)、初中131 796人(25.9%)、高中45 576人(8.9%)。分析中小学生超重肥胖和视力不良流行趋势及其相关性,趋势分析采用趋势卡方检验,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结果 2013—2019年中小学生超重肥胖和视力不良检出率均呈上升趋势(均P<0.001)。小学生超重肥胖率[35.47%(117 272/330 621)]高于初中生[31.88%(42 010/131 796)]和高中生[27.39%(12 485/45 576)](P<0.001),男生超重肥胖率[40.37%(108 725/269 327)]高于女生[26.41%(63 042/238 666)](P<0.001)。高中生视力不良率[89.13%(40 623/45 576)]高于小学生[51.08%(168 877/330 621)]和初中生[79.72%(105 065/131 796)](P<0.001),女生视力不良率[64.02%(155 191/238 666)]高于男生[59.17%(159 374/269 327)](P<0.001)。小学生超重/肥胖者中度视力不良检出率较高[20.19%(11 173/55 343)、20.73%(12 833/61 919)],初中生和高中生超重/肥胖者重度视力不良检出率较高[初中生:51.70%(11 790/22 804),49.31%(9 471/19 206);高中生:69.86%(5 422/7 761),68.88%(3 254/4 724)]。结论 2013—2019年上海市宝山区中小学生超重肥胖和视力不良检出率呈上升趋势,且超重肥胖与视力不良存在相关性,应采取综合防控措施。
仿真头模在口腔临床实践教学中的应用与展望
口腔临床医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要求理论与实践并重。口腔临床操作是口腔医学生不可或缺的基本技能,在掌握现代口腔医学理论知识的同时,口腔医学生还需要掌握一定的临床操作技能。仿真头模系统是一种模拟临床真实操作环境的口腔专业教学工具,能在一定程度上模拟临床诊疗环节及相应的口腔环境,帮助口腔医学生在实验教学及临床实习前体会并掌握一些基本的临床操作技能,规范操作流程,培养临床思维能力。目前,已有大量研究探索仿真头模系统在口腔医学教育中的应用,但随着数字化技术的飞速发展,仿真头模系统也面临造价高、模拟程度有限、互动性和实时性低等挑战。本文主要综述仿真头模系统在不同口腔医学学科实践教育及不同临床场景下的应用,分析其机遇及挑战,为口腔医学教育的进一步优化提供参考。
视频反馈联合情景模拟教学模式在PICC维护带教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视频反馈联合情景模拟教学模式在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维护带教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3年7月至11月于鹤壁市人民医院甲乳外科、消化内科、老年病科、肿瘤内科实习的80名女性护理实习生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科室进行随机分组,分为研究组(41人)与对照组(39人)。研究组年龄(20.29±0.64)岁,学历本科1人、大专40人;对照组年龄(20.18±0.82)岁,学历本科1人、大专38人。研究组采用视频反馈联合情景模拟教学模式进行PICC维护带教,对照组采取常规教学模式进行PICC维护带教,教学周期4周。对比两组一般资料、理论和操作成绩、教学满意度。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χ2检验。结果 研究组的理论成绩和操作成绩均高于对照组[(18.24±1.59)分比(15.46±1.00)分、(94.14±1.82)分比(88.57±1.99)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在激发对PICC专科护士的学习兴趣、团队沟通能力等6个维度的教学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将视频反馈联合情景模拟教学模式应用于PICC维护带教中,有利于护理实习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进而提高专科护士素养。
PBL联合反思性教学在老年医学科护理实习生带教中的效果观察
目的 评估问题导向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联合反思性教学在老年医学科护理实习生带教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将2022年6月至2023年3月期间,在茂名市人民医院老年医学科实习的62名护理实习生按照不同教学方法分为实施传统教学的对照组和实施PBL联合反思性教学的观察组(两组均实习21~35 d),比较不同教学方法对护理实习生成绩的影响。对照组男1人,女30人,年龄(20.52±1.46)岁,学历大专13人、中专18人;观察组男5人,女26人,年龄(21.10±1.37)岁,学历大专13人、中专18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非参数统计、χ2检验。结果 观察组护理实习生的理论成绩[(85.68±11.95)分比(78.52±8.29)分]、口腔护理技能考核成绩[(94.58±2.19)分比(93.16±2.03)分]、吸痰护理技能考核成绩[91.00(89.50,92.00)分比87.00(85.00,89.00)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PBL联合反思性教学显著提升了护理实习生的理论知识与临床技能水平,值得在老年医学科教育中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