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清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热休克蛋白47(HSP47)水平变化及其与神经功能的关系。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选取2023年6月至2024年6月于陕西省核工业二一五医院治疗的124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62例,女62例,年龄≥18岁。根据住院治疗1个月内复查评估改良Rankin量表(mRS)分为预后良好组(mRS评分0~3分)76例与预后不良组(mRS评分4~6分)48例。收集两组患者的性别、出血部位、吸烟史、饮酒史、糖尿病、高血脂、手术方式、血常规等资料。比较两组GFAP、HSP47、白细胞介素(IL)-6、神经元特异度烯醇化酶(NSE)、出血量等差异,研究预后状态与GFAP、HSP47等指标的相关性,分析GFAP、HSP47对预后状态的影响,探究GFAP、HSP47在预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预后状态的灵敏度与特异度。采用秩和检验、χ2检验进行统计比较,Spearman相关性分析预后状态与GFAP、HSP47、IL-6、NSE、出血量、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分析各指标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预后中的诊断效能。结果 预后良好组GFAP、HSP47、IL-6、NSE水平及出血量均低于预后不良组,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高于预后不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预后状态与GFAP、HSP47、IL-6、NSE、出血量呈正相关(r=0.499、0.388、0.479、0.736、0.491,均P<0.001),与GCS评分呈负相关(r=-0.775,P<0.001)。GFAP、HSP47预测预后状态的曲线下面积均大于0.7,表明两者均具有一定的诊断效能(均P<0.05)。GFAP、HSP47、NSE、出血量是预后状态的危险因子,GCS评分为保护因子。结论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清GFAP、HSP47与神经功能有关,GFAP、HSP47水平越高,患者神经功能越差,是评判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危险因素。
目的 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血清清蛋白、微小核糖核酸(miR)-134及多时相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mCTA)侧支循环评分对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选取2022年6月至2024年6月榆林市星元医院收治的124例AIS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病历资料,年龄42~72岁,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分为轻中度组(59例)与重度组(65例),根据患者发病90 d后的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分为预后不良组(mRS评分>2分,46例)与预后良好组(mRS评分≤2分,78例)。比较不同病情程度、不同预后的AIS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血清清蛋白、miR-134水平及mCTA侧支循环评分;采用t检验、χ2检验进行统计比较,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各指标对AIS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预后的预测效能。结果 重度组血清清蛋白水平及mCTA侧支循环评分分别为(34.13±6.34)g/L、(3.11±0.58)分,低于轻中度组的(40.29±5.80)g/L、(3.90±0.35)分;miR-134水平为4.60±0.93,高于轻中度组的2.58±0.4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预后不良组血清清蛋白水平及mCTA侧支循环评分分别为(35.55±5.94)g/L、(3.28±0.51)分,低于预后良好组的(39.62±6.33)g/L、(3.84±0.40)分;miR-134水平为4.13±0.75,高于预后良好组的2.81±0.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分析显示,血清清蛋白、miR-134、mCTA侧支循环评分及联合检测对AIS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预后预测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08、0.766、0.807、0.896。结论 AIS大脑中动脉闭塞的预后不良患者血清清蛋白水平及mCTA侧支循环评分更低,miR-134水平更高,以上指标对其预后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目的 探讨奥拉西坦联合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疗效及神经修复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选取2021年3月至2024年3月西安大兴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00例TI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信封抽签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奥拉西坦组。对照组50例,男29例、女21例,年龄(63.87±5.84)岁,病程(1.57±0.35)d,椎基动脉18例、颈内动脉32例。奥拉西坦组50例,男31例、女19例,年龄(63.74±5.71)岁,病程(1.62±0.42)d,椎基动脉15例、颈内动脉35例。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治疗,奥拉西坦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奥拉西坦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的神经修复功能、相关评分、实验室指标及氧化应激水平。采用t、χ2检验进行统计比较。结果 治疗后,奥拉西坦组总有效率[94.0%(47/50)]高于对照组[80.0%(40/50)](P<0.05);奥拉西坦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为(25.25±2.92)g/L、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为(39.17±4.47)μg/L、神经生长因子为(189.37±25.45)ng/L,均高于对照组的(22.45±2.53)g/L、(33.77±4.13)μg/L、(170.12±22.38)ng/L(均P<0.05);奥拉西坦组的单核趋化蛋白-1为(136.64±15.18)μg/L、肿瘤坏死因子-α为(7.36±0.90)μg/L、基质金属蛋白酶为(95.78±10.71)ng/L,均低于对照组的(150.75±18.24)μg/L、(9.75±1.11)μg/L、(117.12±13.85)ng/L(均P<0.05);奥拉西坦组超氧化物歧化酶为(83.53±8.28)U/L、一氧化氮为(83.25±3.25)μmol/L、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为(92.72±6.13)U/L,均高于对照组的(77.52±7.82)U/L、(74.67±3.31)μmol/L、(85.68±5.21)U/L(均P<0.05);奥拉西坦组的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评分为(27.10±3.14)分、简易精神状态量表评分为(23.45±2.85)分、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为(53.56±7.45)分,均高于对照组的(24.76±2.82、21.13±2.43、49.97±6.56)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为(12.69±1.44)分,低于对照组的(15.78±1.52)分(均P<0.05)。结论 奥拉西坦联合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对TIA患者疗效及神经修复功能的影响较为显著。
目的 基于磁共振高分辨血管壁成像指标探讨大脑中动脉(MCA)狭窄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选取2020年1月至2024年5月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预后不良的MCA狭窄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组(出院3个月后Rankin量表评分≤2分),男49例、女31例,年龄(58.54±9.54)岁;另纳入同期收治98例预后良好的MCA狭窄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对照组,男61例、女37例,年龄(60.01±10.67)岁。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及磁共振高分辨血管壁成像指标,并予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MCA狭窄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构建回归方程,其预测价值通过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进行分析,采用χ2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比较。结果 研究组中,MCA重度狭窄~闭塞患者占比为75.00%(60/80),高于对照组的23.47%(23/98);研究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低于对照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高于对照组(均P<0.05)。研究组最狭窄处管腔面积小于对照组,T1加权成像(T1WI)信号强度指数、T2加权成像(T2WI)信号强度指数、斑块强化率、管壁标准化指数(NWI)高于对照组,血管总面积(TVA)、管壁面积(WA)大于对照组(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MCA重度狭窄~闭塞(OR=1.966)、NIHSS评分高(OR=2.784)、最狭窄处管腔面积小(OR=2.396)、T1WI信号强度指数高(OR=1.988)、T2WI信号强度指数高(OR=3.047)、NWI高(OR=1.721)、TVA大(OR=2.221)、WA大(OR=2.998)是MCA狭窄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构建回归方程,按照诊断概率logit(P)绘制预测MCA狭窄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不良ROC,当率logit(P)>11.73时,曲线下面积(AUC)及χ2值分别为0.872、13.596,95%CI为0.814~0.917,诊断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85.00%、79.59%。结论 MCA重度狭窄~闭塞、最狭窄处管腔面积小、NIHSS评分高、T1WI信号强度指数高、T2WI信号强度指数高、NWI高、TVA大、WA大是MCA狭窄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回归方程具有较高预测价值。
目的 观察火龙罐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脑卒中后疲劳的临床效果。方法 开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取2023年6月至2024年10月西安市中医医院收治的60例脑卒中后疲劳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65.26±3.58)岁,病程(3.43±0.41)个月;脑梗死19例,脑出血11例。对照组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64.67±4.01)岁,病程(3.48±0.39)个月;脑梗死18例,脑出血12例。对照组采用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每次治疗20 min,每天1次,每周5次,每周间隔2 d,共治疗4周),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火龙罐(每次治疗30 min,每周3次,每周间隔2 d,共治疗4周)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的疲劳严重程度量表(FSS)、匹兹堡睡眠指数量表(PSQI)、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脑卒中生活质量量表(SS-QOL)、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MBI)评分变化。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t检验和χ2检验进行统计比较。结果 治疗4周后,观察组患者的FSS、PSQI、SAS、SDS、SS-QOL、MBI评分分别为(11.54±0.52、6.89±1.46、47.23±3.57、48.21±4.34、25.21±3.15、74.67±8.37)分,对照组分别为(14.25±0.85、9.83±1.67、53.36±4.85、53.31±4.46、19.04±2.13、71.27±9.43)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火龙罐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能显著缓解脑卒中后疲劳患者的疲劳程度,改善焦虑抑郁情绪及睡眠质量,提高生活质量。
目的 分析帕金森病患者并发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影响因素,并构建Nomogram预测模型。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选取2019年5月至2022年12月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200例帕金森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并发缺血性脑血管病分为并发组(96例)和非并发组(104例)。其中,并发组年龄(58.90±8.50)岁,男59例、女37例;非并发组年龄(60.20±8.90)岁,男60例、女44例。收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分析有统计学意义连续性变量的预测价值,logistic回归实验分析影响帕金森病患者并发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相关因素,决策曲线分析评估Nomogram模型临床效能,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χ2检验进行统计比较。结果 两组患者病程、收缩压、舒张压、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非并发组血糖为(5.30±1.60)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为(2.51±0.49)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为(1.43±0.30)mmol/L、同型半胱氨酸(Hcy)为(11.95±4.89)μmol/L、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为(0.73±0.19)mm,并发组分别为(6.60±2.00)mmol/L、(2.75±0.50)mmol/L、(1.20±0.25)mmol/L、(14.32±4.85)μmol/L、(0.89±0.15)mm,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血糖、LDL-C、HDL-C、Hcy、IMT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81、0.638、0.724、0.639、0.762(均P<0.05);血糖、LDL-C、HDL-C、Hcy、IMT是帕金森病患者并发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影响因素(均P<0.05)。基于危险变量构建Nomogram模型预测帕金森病患者并发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风险C-index为0.760(95%CI 0.719~0.775),且风险阈值>0.03。结论 血糖、LDL-C、HDL-C、Hcy、IMT是帕金森病患者并发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影响因素,Nomogram模型可以对帕金森病患者发生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风险进行较好评估。
突触可塑性的调节机制复杂多样,与神经系统多种疾病密切相关。在众多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和脱髓鞘疾病中,都可发现突触可塑性受损。什么是突触可塑性?突触可塑性受到哪些因素调节?是否可以通过调节突触可塑性来减缓疾病进展、改善预后?本文归纳和总结了突触可塑性的调节机制及其与神经系统疾病的关系,以及寻求新的治疗靶点及可能的机制进行治疗。
甲状旁腺自体移植术是治疗甲状腺术后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的有效方法。不同的移植部位对患者术后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的发生率和恢复速度均有影响。因此,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移植部位不仅能改善术后恢复,还能降低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的风险。本文旨在通过对各类移植部位的比较进行综述,提供有关保护甲状旁腺功能的新见解,帮助临床医生制定更为优化的治疗方案。
卒中后失语(post-stroke aphasia,PSA)作为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其高致残性严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对社会造成沉重负担。康复机制不明导致PSA患者的治疗难以精准。静息态功能磁共振能在无任务执行的状态下观察患者大脑局部及整体脑网络连接变化,是探索PSA恢复机制及科学预测预后的重要工具。本文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角度出发,围绕该技术在观察及预测PSA患者脑功能变化方面进行文献回顾,以期进一步指导PSA患者的康复治疗实践。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其早期诊断困难且预后较差。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技术的飞速发展,其在改进HCC诊疗方面的价值也得到了体现。基于机器学习及深度学习的AI模型可以整合影像学、血清学及肠道菌群等多模态数据,从而提高HCC早期风险预测和病灶检测能力。此外,AI模型也能够通过特定的算法为介入治疗和药物治疗方案提供决策参考,并改进对HCC患者临床预后评估,从而使患者获得生存获益。虽然AI技术的发展极快,但是目前仍不能替代临床医生。随着如ChatGPT及Deepseek等划时代AI算法工具的出现,相信AI能够成为临床医生治疗HCC的强大武器,从而使更多患者从中获益。
目的 分析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及血常规指标在呼吸道感染患儿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选取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榆林医院2021年5月至2023年9月收治的85例住院患儿,男52例、女33例,年龄3~12岁,体质量20~33 kg。根据感染情况将其分为呼吸道感染组(35例)和非呼吸道感染组(50例)。采用二元logistic逐步回归模型分析诊断呼吸道感染患儿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评估PCT、CRP及血常规指标在呼吸道感染患儿中的诊断价值。以患儿感染病原体类型为依据将其分为细菌感染组(11例)、支原体感染组(11例)、病毒感染组(13例)。分析不同病原体类型PCT、CRP、血常规指标。统计学方法采用t检验、χ2检验、F检验。结果 呼吸道感染组PCT、CRP、血小板计数(PLT)、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T)水平均高于非呼吸道感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537、4.472、4.570、4.297、4.453,均P<0.05)。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PCT(OR=16.750,95%CI 3.777~74.283)、CRP水平(OR=1.478,95%CI 1.193~1.831)、PLT(OR=10.071,95%CI 2.911~34.843)、WBC(OR=1.669,95%CI 1.257~2.216)、NEUT(OR=1.187,95%CI 1.083~1.301)均是诊断呼吸道感染患儿的影响因素(均P<0.05)。ROC分析,PCT、CRP、PLT、WBC、NEUT水平诊断呼吸道感染患儿的灵敏度分别为0.686、0.743、0.714、0.829、0.543,特异度分别为0.620、0.600、0.800、0.780、0.820;PCT、CRP、PLT、WBC、NEUT联合诊断呼吸道感染患儿的曲线下面积为0.897。结论 PCT、CRP联合血常规诊断儿童呼吸道感染价值较高。
目的 分析染色体罗伯逊易位患者细胞遗传学特征及其与不良孕产结局之间的关联。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选取2021年5月至2024年5月在西北妇女儿童医院遗传咨询门诊就诊的98例罗伯逊易位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女56例(57.14%)、男42例(42.86%),年龄(31.22±5.27)岁。统计患者的细胞遗传学检测结果以及不良孕产史(自然流产、死胎、胎儿畸形)发生情况,分析罗伯逊易位类型与不良孕产史的关系。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统计比较。结果 98例罗伯逊易位患者中,共记录妊娠次数256次,自然流产发生158次(61.72%),其中早期流产(<12周)120次(46.88%)、晚期流产(≥12周)38次(14.84%);死胎12次(4.69%),胎儿畸形10次(3.91%)。罗伯逊易位类型以t(13;14)(q10;q10)、t(14;21)(q10;q10)为主,分别占61.22%(60/98)、20.41%(20/98),其他类型有t(21;21)(q10;q10)、t(13;15)(q10;q10)、t(13;21)(q10;q10)、t(14;15)(q10;q10),分别占6.12%(6/98)、5.10%(5/98)、4.08%(4/98)、3.06%(3/98);t(14;21)(q10;q10)、t(21;21)(q10;q10)患者的胎儿畸形率均高于t(13;14)(q10;q10)(均P<0.05),t(21;21)(q10;q10)患者死胎率高于t(13;14)(q10;q10)(均P<0.05);8次胎儿21三体综合征中,涉及t(14;21)患者6例、t(21;21)患者2例;2次胎儿多发性畸形均涉及t(13;14)。结论 罗伯逊易位中,t(14;21)(q10;q10)和t(21;21)(q10;q10)型易位与较高的不良孕产结局如死胎、胎儿畸形,尤其是21三体综合征的发生风险密切相关。
目的 观察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transversus abdominis plane,TAP)神经阻滞在胃癌根治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0月在西电集团医院行胃癌根治术的104例患者进行随机对照试验。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52例。对照组男29例,女23例,年龄(50.81±5.75)岁,体重(61.05±7.53)kg,体重指数(23.82±3.14)kg·m-2,手术时间(124.35±10.71)min。试验组男27例,女25例,年龄(50.56±5.49)岁,体重(61.44±7.70)kg,体重指数(23.63±3.21)kg·m-2,手术时间(124.12±10.35)min。试验组超声引导下TAP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对照组单纯全身麻醉。比较两组术中麻醉药物用量,围手术期指标(术后苏醒时间、下床时间、术后首次补充镇痛时间),术后1 h、4 h、8 h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分和Bruggrmann舒适度评分(Bruggrmann Comfort Score,BCS),术前、术后24 h炎症因子和应激指标水平和良反应发生情况。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试验组丙泊酚、瑞芬太尼、顺式阿曲库铵用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术后首次补充镇痛时间分别为(11.39±1.70)h、(4.98±1.12)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BC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炎症因子和应激指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5.77%(3/52)比23.08%(12/52),P<0.05]。结论 胃癌根治术中应用超声引导下TAP神经阻滞有助于降低患者术后疼痛,减轻应激反应和炎症水平,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
目的 探讨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TVCD)在子宫腺肌瘤和子宫肌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设计,选取2023年3月至2025年3月在珠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妇科就诊的102例疑似子宫腺肌瘤或子宫肌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年龄(42.35±6.72)岁。均接受TVCD检查,记录声像图特征及血流信号特点,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采用t、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统计比较,计算TVCD诊断两种疾病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结果 102例患者中,经手术病理确诊为子宫腺肌瘤45例,子宫肌瘤51例,两者并存6例。6例两者并存患者不纳入敏感性、特异性等分析。TVCD诊断子宫腺肌瘤的灵敏度为93.33%(42/45)、特异度为92.16%(47/51)、准确度为92.71%(89/96)、阳性预测值为91.30%(42/46)、阴性预测值为94.00%(47/50)。TVCD诊断子宫肌瘤的灵敏度为94.12%(48/51)、特异度为91.11%(41/45)、准确度为92.71%(89/96)、阳性预测值为92.31%(48/52)、阴性预测值为93.18%(41/44)。在TVCD中,子宫腺肌瘤主要表现为子宫增大、肌层回声不均、囊性区域及子宫后壁增厚等;子宫肌瘤则主要表现为类圆形低回声或等回声肿块,边界清晰,后方回声增强或衰减。子宫腺肌瘤的血流呈弥散分布,阻力指数(RI)为(0.52±0.07);子宫肌瘤血流多呈周边环绕状,RI为(0.64±0.06);两者R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VCD对子宫腺肌瘤、子宫肌瘤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其特征性表现及血流特点可为临床鉴别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目的 探讨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心肌肌钙蛋白(cardiac troponin,cTn)与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IE)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9年5月至2023年12月铜川市人民医院收治的IE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依据是否存在并发症将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男101例,女49例,年龄(58.66±4.66)岁,病程(2.98±0.41)年。观察组男27例,女23例,年龄(58.44±4.36)岁,病程(3.03±0.48)年。所有患者均进行为期6个月的定期院外随访,并根据患者是否复发或发生死亡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血清PCT及cTn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探讨IE患者PCT、cTn水平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预后的相关性。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IE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评估相关指标的诊断效能。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例IE患者中,共有50例患者存在并发症(25.00%),将其纳入观察组;150例(75.00%)未发生并发症,将其纳入对照组。200例患者中,60例(30.00%)复发或死亡,将其纳入预后不良组;140例(70.00%)未复发或死亡,将其纳入预后良好组。观察组PCT、cTn水平均高于对照组[(0.35±0.02)μg/L比(0.04±0.01)μg/L、(0.29±0.03)μg/L比(0.08±0.01)μg/L,均P<0.05]。预后良好组PCT、cTn水平均低于预后不良组[(0.32±0.02)μg/L比(0.04±0.01)μg/L、(0.30±0.03)μg/L比(0.07±0.01)μg/L,均P<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PCT、cTn与IE患者并发症的发生及预后不良均呈正相关(r=0.731、0.628;r=0.718、0.669,均P<0.05)。PCT(OR=2.356,95%CI 1.421~4.413)、cTn(OR=2.354,95%CI 1.204~4.601)均为IE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ROC分析结果显示,PCT、cTn水平高对IE患者均存在中等预测价值(均P<0.05)。结论 PCT、cTn水平高与IE患者并发症的发生及预后关系密切,是影响IE患者预后的不良因素。
目的 探讨盐酸替扎尼定联合文拉法辛治疗慢性疼痛患者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4月至2023年4月烟台市烟台山医院收治的108例慢性疼痛患者进行随机对照试验。采用抽签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4例。对照组男32例,女22例,年龄(44.64±4.18)岁,病程(1.65±0.57)年,体重指数(BMI)(23.05±1.08)kg/m2,疼痛位置:腰部10例,头部29例,四肢15例。观察组男30例,女24例,年龄(44.18±4.03)岁,病程(1.72±0.62)年,BMI(23.15±1.01)kg/m2,疼痛位置:腰部12例,头部27例,四肢15例。对照组盐酸替扎尼定治疗,观察组盐酸替扎尼定联合文拉法辛治疗。比较两组总有效率、疼痛评分、抑郁评分、焦虑评分、睡眠质量评分、生活质量及不良反应。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4.44%(51/54)比79.63%(43/54);χ2=5.252,P<0.05]。观察组治疗2周、治疗4周及治疗后3个月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3.54±0.52)分比(4.42±1.01)分、(2.24±0.48)分比(3.05±0.84)分、(1.98±0.36)分比(3.45±0.79)分;t=5.692、6.152、12.442,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抑郁、焦虑、睡眠质量评分均低于对照组[(4.82±1.02)分比(7.42±1.42)分、(4.10±0.84)分比(7.05±1.03)分、(5.53±1.06)分比(8.42±1.84)分;t=10.927、16.310、10.001,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状态、总体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82.52±8.48)分比(75.45±7.19)分、(81.19±8.27)比(74.49±7.22)分、(82.82±8.51)分比(75.62±7.34)分、(80.05±8.28)分比(72.52±7.66)分、(81.69±8.28)分比(75.44±7.34)分;t=4.672、4.484、4.707、4.905、4.150,均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9.26%(5/54)、7.41%(4/5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21,P=0.727)。结论 盐酸替扎尼定联合文拉法辛治疗慢性疼痛患者效果较好,不良反应少,可缓解患者抑郁和焦虑情绪,提高患者睡眠质量和生活质量。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功能与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患者并发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的临床关系。方法 将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337例DN患者、150例单纯2型糖尿病患者和150例健康体检者依次归入DN组、糖尿病组和健康组。DN组男173例,女164例,年龄(60.89±10.78)岁。糖尿病组男80例,女70例,年龄(60.82±10.63)岁。健康组男79例,女71例,年龄(60.85±10.39)岁。检测其血管内皮功能指标[内皮素(endothelin,ET)、一氧化氮(nitricoxide,NO)、内皮超极化因子(endothelium-dependent hyperpolarizing factor,EDHF)、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并进行比较。统计DN患者缺血性心脑血管病发生率。按是否并发缺血性心脑血管病将DN患者分为发生组、未发生组,比较两组血管内皮功能指标与其他临床资料。采用χ2检验、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DN患者血管内皮功能指标与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DN患者并发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的影响因素。结果 DN组ET、vWF、VEGF高于糖尿病组、健康组[(62.15±7.59)pg/L比(51.58±6.88)pg/L、(40.82±5.97)pg/L,(728.35±95.48)U/L比(511.58±67.17)U/L、(179.99±22.48)U/L,(174.96±20.18)ng/L比(138.65±18.23)ng/L、(106.78±15.47)ng/L;F=490.30、2 618.32、727.35,均P<0.05],NO、EDHF低于糖尿病组、健康组[(51.27±7.02)μmol/L比(62.96±8.32)μmol/L、(70.45±9.58)μmol/L,(12.63±2.59)μmol/L比(17.56±3.35)μmol/L、(25.14±4.78)μmol/L;F=328.51、708.23,均P<0.05];糖尿病组ET、vWF、VEGF高于健康组(均P<0.05),NO、EDHF低于健康组(均P<0.05)。DN患者缺血性心脑血管病发生率为32.94%(111/337)。与未发生组比较,发生组年龄和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 Alc,HbA1c)、血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ET、vWF、VEGF水平较高[(70.93±10.05)岁比(55.96±9.24)岁、(12.66±2.67)%比(9.03±2.05)%、(120.56±15.98)μmol/L比(93.57±13.55)μmol/L、(67.95±8.89)pg/L比(59.31±7.45)pg/L、(789.15±80.85)U/L比(698.49±77.66)U/L、(191.36±20.64)ng/L比(166.91±19.75)ng/L;t=13.576、13.783、16.179、9.375、9.936、10.523,均P<0.05],DN病程较长[(6.34±1.26)年比(4.15±1.03)年;t=17.010,P<0.05],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R)和NO、EDHF水平较低[(77.12±10.68)ml/(min·173 m2)比(96.22±11.48)ml/(min·173 m2)、(44.66±6.82)μmol/L比(54.52±6.24)μmol/L、(9.15±1.78)μmol/L比(14.34±1.85)μmol/L;t=14.683、13.217、24.505,均P<0.05]。DN患者ET、vWF、VEGF与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的发生呈正相关(t=5.152、7.052、6.975,均P<0.001),NO、EDHF与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的发生呈负相关(t=-5.564、-6.272,均P<0.001);年龄、DN病程、HbA1c、ET、vWF、VEGF是DN患者并发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均P<0.05),GFR、NO、EDHF是保护因素(均P<0.05)。结论 血管内皮功能指标ET、NO、EDHF、vWF、VEGF与DN患者并发缺血性心脑血管病存在相关性,均是DN患者并发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的影响因素。
目的 探讨中药穴位贴敷对肿瘤合并肺结核患者化疗联合抗结核治疗相关消化道不良反应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2年1月至2024年10月在广州市胸科医院肿瘤科进行化疗联合抗结核治疗的中晚期肿瘤合并活动性肺结核的患者44例为研究对象。根据临床止吐治疗方案,将其分为常规止吐治疗组和穴位贴敷治疗组,各22例。常规止吐治疗组男21例,女1例,年龄(62.957±8.014)岁,肺癌患者14例,消化道肿瘤患者8例;穴位贴敷治疗组男20例,女2例,年龄(63.900±8.296)岁,肺癌患者12例,消化道肿瘤患者7例,其他类型肿瘤患者3例。穴位贴敷治疗组在常规止吐治疗方案基础上联合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消化道不良反应、肝功能损伤、骨髓抑制、化疗后营养指标、化疗后CD4和CD8细胞计数、住院时间等。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常规止吐治疗组消化道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穴位贴敷治疗组(P<0.05)。穴位贴敷治疗组转氨酶升高发生率、化疗后白蛋白水平[(38.012±4.304)g/L比(33.782±4.415)g/L]、上臂围[(34.700±2.203)cm比(30.200±1.936)cm]优于常规止吐治疗组(均P<0.05)。常规止吐治疗组住院时间(10.620±0.160)d,穴位贴敷治疗组(9.788±0.33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药穴位贴敷联合常规止吐治疗方案可以减轻肿瘤合并肺结核患者在化疗联合抗结核治疗中的消化道不良反应发生率,减少肝功能损伤的发生,降低化疗及抗结核治疗引起的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发生率,减少中重度化疗后骨髓抑制的发生,减少住院时间,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目的 探究内脏脂肪面积(visceral fat area,VFA)和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水平与桥本甲状腺炎(Hashimoto’s thyroiditis,HT)患者合并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subclinical hypothyroidism,SCH)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23年3月至2024年11月收治的194例HT患者进行病例对照研究。根据患者是否合并SCH将其分为合并组(38例)和未合并组(156例)。检测患者VFA与血清Hcy水平,收集临床相关资料。临床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独立影响因素,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分析诊断价值,Pearson法分析相关性。结果 合并组年龄[(61.31±4.72)岁比(57.36±4.78)岁]、女性占比[92.11%(35/38)比72.44%(113/156)]、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anti-thyroid peroxidase antibody,TPOAb)水平[(55.48±6.16)IU/ml比(52.43±5.83)IU/ml]、促甲状腺激素(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TSH)水平[(5.81±1.20)uIU/ml比(3.24±1.05)uIU/ml]、VFA[(87.36±24.96)cm2比(60.44±17.28)cm2]、Hcy水平[(17.21±4.30)mmol/L比(11.54±2.87)mmol/L]、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hyroglobulin antibodies,TgAb)水平[(46.32±5.15)IU/ml比(43.87±4.87)IU/ml]均高于未合并组(t=4.579,P<0.001;χ2=6.535,P=0.011;t=2.860,P=0.005;t=13.148,P<0.001;t=7.831,P<0.001;t=9.808,P<0.001;t=2.750,P=0.007)。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2.031,95%CI 1.178~3.502)、性别(OR=3.218,95%CI 1.229~8.424)、TSH水平(OR=2.375,95%CI 1.555~3.626)、VFA(OR=6.089,95%CI 2.197~16.872)、Hcy水平(OR=4.642,95%CI 2.296~9.381)是HT患者合并SCH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ROC显示,VFA、Hcy及二者联合诊断HT患者合并SCH的灵敏度分别为71.10%、73.70%、86.80%、,特异度分别为73.10%、75.00%、91.70%,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81、0.807、0.918(均P<0.001)。HT合并SCH患者VFA、Hcy水平与TSH水平呈正相关(r=0.632、0.577,P=0.001、0.003)。结论 VFA、Hcy是HT患者合并SCH的独立危险因素,且其水平与HT合并SCH患者血清TSH水平呈正相关,对HT患者发生SCH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目的 分析华法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三联治疗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患者的效果及对凝血因子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3年8月至2024年8月咸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AF患者104例为研究对象。其中,59例采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设为对照组;另45例采用华法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三联治疗,设为观察组。对照组男34例,女25例,年龄(64.39±6.48)岁。观察组男29例,女16例,年龄(63.82±4.61)岁。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凝血功能、血管内皮功能,并以房颤血栓危险度评分[Congestive Heart Failure,Hypertension,Age≥75 years,Diabetes Mellitus,Stroke(doubled),Vascular Disease,Age 65-74,Sex Category,CHADS2-VASc]和房颤出血评分(Hypertension and Other Bleeding Risk Factors,HAS-BLED)评估患者血管栓塞及出血风险。统计两组治疗过程中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其相关因素。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3.33%(42/45)比79.66%(47/59),P<0.05]。治疗后,观察组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D-二聚体(D-dimer,D-D)水平、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且血管内皮功能更好。两组治疗后CHADS2-VASc、HAS-BLED评分均降低(均P<0.05),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MACE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HAS-BLED评分均是影响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 华法林三联疗法可以有效调节AF患者的凝血功能与血管内皮功能,同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目的 基于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Smads信号通路探讨金匮肾气丸联合氯沙坦钾片对老年阴阳两虚型糖尿病肾病患者肾脏纤维化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3年1月至2024年1月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10例老年阴阳两虚型糖尿病肾病患者进行随机对照试验。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5例。观察组男29例,女26例,年龄(68.59±5.48)岁,糖尿病肾病病程(2.14±0.72)年。对照组男32例,女23例,年龄(69.25±5.74)岁,糖尿病肾病病程(2.37±0.68)年。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氯沙坦钾片,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金匮肾气丸;两组均连续治疗2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血糖水平[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餐后2 h血糖(2-hour postprandial blood glucose,2hPBG)]、肾功能指标[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24 h尿蛋白定量(24-hour urinary protein,24hUpro)]、肾纤维化指标[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onnective tissue growth factor,CTGF)、Ⅲ型前胶原(procollagen type Ⅲ,PCⅢ)、层黏蛋白(laminin,LN)、Ⅳ型胶原(collagen type Ⅳ,CⅣ)]水平及TGF-β1、Smad2、Smad3、Smad7蛋白及mRNA的表达。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采用t检验和χ2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治疗前,两组中医证候积分、FBG、2hPBG、BUN、SCr、24hUpro、LN、PCⅢ、CⅣ、CTGF水平及TGF-β1、Smad2、Smad3、Smad7蛋白及mRNA的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FBG、2hPBG、BUN、SCr、24hUpro、LN、PCⅢ、CⅣ、CTGF水平及TGF-β1、Smad2、Smad3蛋白及mRNA的表达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两组Smad7蛋白及mRNA的表达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2.73%(51/55)比72.73%(40/55);χ2=7.698,P<0.05]。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40,P>0.05)。结论 金匮肾气丸联合氯沙坦钾片治疗老年阴阳两虚型糖尿病肾病患者的效果较好,其或是通过抑制TGF-β1/Smads信号通路的表达,进而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肾功能,减轻肾脏纤维化程度。
目的 分析血清乳脂肪球表皮生长因子-8(milk fat globule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8,MFG-E8)、岩藻糖基化触珠蛋白(fucosylated haptoglobin,FUC-HPT)、内脂素(Visfatin)水平与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患者疾病活动指数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9年6月至2022年6月陕西省核工业二一五医院收治的UC患者170例为疾病组,另选取同期于陕西省核工业二一五医院体检的健康受试者170例为健康对照组。疾病组男87例,女83例,年龄(44.03±8.44)岁,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23.78±3.01)kg/m2。健康对照组男90例,女80例,年龄(45.17±7.59)岁,BMI(23.31±2.98)kg/m2。比较健康对照组、疾病组血清MFG-E8、FUC-HPT、Visfatin水平。疾病组根据UC活动度分为轻、中、重度活动组,比较轻、中、重度活动组血清MFG-E8、FUC-HPT、Visfatin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血清MFG-E8、FUC-HPT、Visfatin水平与Mayo评分的相关性。随访2年,记录疾病组患者预后情况,根据预后情况分为不良组、良好组,比较不良组、良好组一般资料及血清MFG-E8、FUC-HPT、Visfatin水平。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UC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血清MFG-E8、FUC-HPT、Visfatin水平与预后(预后不良赋值为0,预后良好赋值为1)的相关性。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方差分析、LSD-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疾病组血清MFG-E8水平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血清FUC-HPT、Visfatin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均P<0.05)。中、重度活动组血清MFG-E8水平低于轻度活动组(均P<0.05),血清FUC-HPT、Visfatin水平高于轻度活动组(均P<0.05);重度活动组血清MFG-E8水平低于中度活动组(P<0.05),血清FUC-HPT、Visfatin水平高于中度活动组(均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MFG-E8与Mayo评分负相关(r=-0.553,P<0.001),血清FUC-HPT、Visfatin水平与Mayo评分正相关(r=0.757、0.713,均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正性负性情绪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Affect Scale,PANAS)评分、肠外表现、基底浆细胞增加、FUC-HPT、Visfatin是UC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均P<0.05),MFG-E8是预后的保护性因素(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MFG-E8与UC患者预后不良负相关(r=-0.345,P<0.001),血清FUC-HPT、Visfatin与UC患者预后不良正相关(r=0.607、0.616,均P<0.001)。结论 UC患者血清MFG-E8水平异常降低,血清FUC-HPT、Visfatin水平异常升高,与疾病活动度具有相关性,是UC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
目的 分析解郁疏肝汤加减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肝郁肾虚证)的效果。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期间宝鸡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101例多囊卵巢综合征(肝郁肾虚证)患者,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50例,年龄(29.67±3.52)岁,病程(3.31±0.64)年;观察组51例,年龄(30.43±3.64)岁,病程(3.48±0.73)年。对照组口服炔雌醇环丙孕酮片,观察组服用炔雌醇环丙孕酮片+解郁疏肝汤加减方。两组均连续治疗12周。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及治疗前后的中医症候积分、血清激素[促卵泡生成素(FSH)、雌二醇(E2)、黄体生成素(LH)、睾酮(T)、抗苗勒氏管激素(AMH)]水平、子宫内膜容受性[子宫动脉搏动指数(PI)、子宫动脉阻力指数(RI)]。采用t检验、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4.12%(48/51)比78.00%(39/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医症候积分、血清LH、T、AMH水平及PI、RI值均低于对照组[(8.61±2.13)分比(14.52±3.27)分、(9.05±1.37)IU/L比(11.16±1.52)IU/L、(0.92±0.17)pmol/L比(1.11±0.23)pmol/L、(7.29±1.14)μg/L比(9.46±1.37)μg/L、2.16±0.26比2.52±0.39、0.62±0.11比0.73±0.10](t=10.783、12.026、12.534、15.904、5.468、5.256,均P<0.05),血清FSH、E2水平均高于对照组[(5.91±0.61)IU/L比(5.64±0.57)IU/L、(204.62±23.57)ng/L比(165.38±16.82)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84%(4/51)比10.00%(5/50),P>0.05]。结论 解郁疏肝汤加减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肝郁肾虚证),可提高治疗效果,减轻症状,调节血清激素水平,改善子宫内膜血流状态,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
超声造影血流灌注参数鉴别肝细胞肝癌病理分化程度的价值探讨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血流灌注参数对肝细胞肝癌病理分化程度的鉴别价值。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收集2022年5月至2024年3月在安康市中医医院诊治的134例肝细胞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96例、女38例,年龄(59.72±10.85)岁。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均行超声造影检查,记录血流灌注参数(始增时间、达峰时间、始退时间、峰值增强时间、廓清时间、始增强度、峰值强度、平均血流密度),并经病理检查结果明确组织分化程度。比较不同分化程度肝细胞肝癌患者超声造影血流灌注参数,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超声造影血流灌注参数对肝细胞肝癌病理分化程度的鉴别价值。统计学方法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134例肝细胞肝癌患者中,高分化31例、中分化59例、低分化44例。不同分化程度肝细胞肝癌患者的始增时间、始增强度、峰值强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高分化、中分化、低分化肝细胞肝癌患者的达峰时间[(38.29±8.19)s、(28.03±6.69)s、(23.55±3.61)s]、峰值增强时间[21.00(19.50,24.50)s、14.00(10.00,18.50)s、10.50(9.00,12.25)s]、始退时间[(131.97±37.10)s、(79.44±25.98)s、(56.11±18.59)s]、廓清时间[(76.45±23.58)s、(47.90±14.91)s、(33.05±10.32)s]、平均血流密度[(0.36±0.10)、(0.57±0.15)、(0.78±0.22)]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达峰时间、峰值增强时间、始退时间、廓清时间在高分化、中分化、低分化患者中均依次减短,平均血流密度依次增加(均P<0.05)。ROC分析结果显示,达峰时间、峰值增强时间、始退时间、廓清时间、平均血流密度鉴别肝细胞肝癌病理分化程度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67、0.778、0.830、0.824、0.828,5项联合诊断时的AUC(0.920)高于单项诊断(均P<0.05)。结论 超声造影血流灌注参数中达峰时间、峰值增强时间、始退时间、廓清时间、平均血流密度均可用于鉴别肝细胞肝癌病理分化程度,5项参数联合鉴别价值更高。
目的 分析顺行法设计分叶背阔肌皮瓣在局部晚期乳腺癌(LABC)切除后胸壁缺损即刻修复重建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0月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接收的乳腺癌根治术和即刻胸壁修复重建术的LABC女性患者59例,根据胸壁缺损修复重建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对照组。观察组28例,年龄(53.1±6.4)岁;对照组31例,年龄(52.6±6.5)岁。观察组采用顺行法设计分叶背阔肌皮瓣修复缺损,对照组采用带蒂腹直肌皮瓣修复缺损。比较两组围手术期相关指标(手术时长、术中失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皮肤缺损面积、术后引流时间及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外观满意度以及生存分析指标[总生存率(OS)和无病生存率(DFS)]。采用t检验、χ2检验、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和Log-Rank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和术后引流时间均短于研究组[(231.4±30.7)min比(249.3±36.8)min、(4.3±0.4)d比(4.5±0.3)d)],术中失血量低于对照组[(86.9±19.5)ml比(98.7±24.4)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淋巴结清扫数为(15.2±1.1)枚、术后住院时间为(8.7±0.7)d,对照组分别为(14.8±1.5)枚、(9.1±1.2)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10.7%(3/28)比32.3%(10/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75,P=0.046)。随访6个月观察组非常满意占比显著高于对照组[(60.7%(17/28)比32.3%(10/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整体满意度无显著差异(χ2=1.650,P>0.05)。观察组3年DFS率为71.4%(20/28),对照组为67.7%(21/31);OS率观察组为82.1%(23/28),对照组为77.5%(24/31)。Log-Rank检验显示,两组DFS(χ2=0.142,df=1,P=0.706)和OS(χ2=0.171,df=1,P=0.67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顺行法设计的双叶背阔肌皮瓣用于LABC患者术后即刻胸壁重建,可显著优化手术流程(降低操作难度、缩短手术时间及减少术中出血),同时确保皮瓣血供可靠并降低供区并发症,临床疗效确切,值得推广应用。
目的 logistic回归与贝叶斯方法构建老年患者结肠镜肠道准备失败预测模型及验证研究。方法 选取2023年1月至2023年12月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249例肠镜肠道准备失败患者,按1∶1.88的比例选取同期入院治疗的467例肠镜肠道准备未失败患者。根据治疗时间的不同将其分为测试组(501例)和验证组(215例)。测试组肠道准备失败174例,男性104例,女性70例,年龄(69.49±7.405)岁;肠道准备未失败327例,男性139例,女性188例,年龄(68.54±5.779)岁。验证组肠道准备失败75例,男性36例,女性39例,年龄(70.32±8.076)岁;肠道准备未失败140例,男性70例,女性70例;年龄(67.94±6.115)岁。本研究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和波士顿肠道准备评价量表收集数据,通过χ2检验和均值t检验分别比较分类变量和连续变量在不同组间的差异;随后在测试集中构建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和贝叶斯模型,并利用验证集进行验证,最后通过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评估两种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 2023年1月至2023年12月年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共收治716例患者,其中249例为肠镜肠道准备失败患者,发生率为34.78%。在测试组中,肠道准备失败组的以下指标均显著低于肠道准备合格组:本次肠镜检查的序次、高血压等级、腹部手术史、腺瘤检出率、服用泻药后首次排便时间以及检查前一天少渣饮食的依从性(均P<0.05)。本研究共纳入716例患者,其中男性349例(48.7%),女性367例(51.3%),年龄范围为60~95岁,平均年龄69岁。通过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肠道准备失败的影响因素包括:本次肠镜检查的序次、高血压等级、腹部手术史、腺瘤、服用泻药后首次排便时间及检查前一天是否少渣饮食。模型性能比较显示,logistic回归模型的AUC值为0.908(95%CI:0.881~0.934),显著高于贝叶斯模型的0.767(95%CI:0.701~0.833),表明logistic回归模型具有更好的分类性能。结论 logistic回归模型能提供各变量间的参数细节,为肠道准备失败预测提供详细的评分,可用于临床推广。贝叶斯模型在数据量大时算法更快捷,可作为临床辅助。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基于子午流注理论耳穴压豆联合经皮穴位电刺激预处理对乳腺癌术后患者睡眠质量、情绪状态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方法。选取2023年8月至2024年8月赣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20例乳腺癌术后患者,均进行乳腺癌根治术。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治疗组(A组)、耳穴压豆组(B组)、经皮穴位电刺激组(C组)及联合治疗组(D组,耳穴压豆联合经皮穴位电刺激),每组30例。A组年龄(41.35±3.28)岁,乳腺癌分期Ia期8例,Ib期12例,IIa期10例;B组年龄(42.05±4.17)岁,乳腺癌分期Ia期9例,Ib期11例,IIa期10例;C组年龄(42.13±2.73)岁,乳腺癌分期Ia期10例,Ib期11例,IIa期9例;D组年龄(42.42±3.47)岁,乳腺癌分期Ia期8例,Ib期13例,IIa期9例。4组患者均干预1周。比较4组乳腺癌术后患者的干预前后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抑郁量表(HAMD)和生活质量量表评分。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干预1周后,D组患者的PSQI、HAMA、HAMD评分均低于A、B、C组[(6.13±0.51)分比(11.48±1.37)分、(9.32±1.43)分、(8.22±1.28)分,(15.43±2.17)分比(23.89±1.78)分、(19.68±2.22)分、(19.73±2.34)分,(12.84±1.75)分比(17.93±1.68)分、(15.74±1.57)分、(15.46±1.64))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D组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A组[(84.39±3.26)分比(79.84±4.3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子午流注理论耳穴压豆联合经皮穴位电刺激预处理可显著改善乳腺癌术后患者的睡眠质量,改善焦虑、抑郁的状态,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目的 探讨不同参数1 565 nm非剥脱点阵激光治疗增生性瘢痕的疗效及对生长因子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选取2020年5月至2023年6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榆林医院收治的62例增生性瘢痕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两组,各31例。两组均使用非剥脱点阵激光治疗,仪器波长1 565 nm。A组男15例,女16例;激光参数设置能量30 mJ、密度 200 spots/cm²;年龄(25.85±4.54)岁,病程(2.98±1.36)年。B组男16例,女15例;激光参数设置能量45 mJ、 密度200 spots/cm;年龄(26.52±4.18)岁,病程(3.02±1.30)年。两组患者均每月治疗1次,连续治疗3次。比较两组临床指标、治疗前后瘢痕评分、血清生长因子水平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采用t检验、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治疗后,A、B两组水肿消退时间和红斑消退时间分别为[(2.59±0.48)d比(2.72±0.43)d、(4.72±1.25)d比 (5.07±1.29)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温哥华瘢痕评估量表(VSS)、观察者瘢痕评估量表(OSAS)、患者瘢痕评估量表(PSAS)评分均低于A组[(3.42±0.74)分比(4.31±0.82)分、(21.46±3.62)分比(24.68±3.47)分、(19.36±3.21)分比(21.75±3.1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486、3.575、2.968,均P<0.05)。B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皮生长因子(EGF)、转化生长因子-βl(TGF-βl)水平均低于A组[(185.43±51.64)ng/L比 (212.96±52.83)ng/L、(179.35±49.71)ng/L比(205.35±50.24)ng/L、 (243.21±48.78)ng/L比(275.64±52.46)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075、2.048、2.521,均P<0.05)。A组随访期间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B组[3.23%(1/31)比6.45%(2/3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 565 nm非剥脱点阵激光在治疗增生性瘢痕方面具有显著疗效,高能量(45 mJ)治疗组的瘢痕评分(包括OSAS和PSAS评分)以及血清生长因子(VEGF、EGF、TGF-β1)水平方面均明显低于低能量(30 mJ)治疗组,且不良反应发生无显著差异。因此,高能量设置的1 565 nm非剥脱点阵激光可作为增生性瘢痕治疗的有效选择。
目的 探讨广州地区大学生无偿献血感知风险的影响因素,为优化大学生献血招募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基于文献回顾和专家咨询设计半结构化问卷,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2024年9至2024年10月通过“问卷星”平台对广州6所高校学生进行匿名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175份,其中男75人,女100人;调查对象以大一新生(26.3%)和硕士生(24.0%)为主。问卷内容包括人口学特征、献血认知及感知风险量表,检验不同性别群体的感知风险差异,识别核心影响因素并构建献血意愿预测模型。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主成分因子分析、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研究发现,健康感知风险(解释方差29.378%)是首要影响因素,主要表现为对献血前后身体状况的担忧;其次是献血光荣感和认同感(解释方差11.320%)、信任感知风险(解释方差9.026%)以及献血环境与社交影响(解释方差6.467%)。女性在健康担忧和采血设备卫生顾虑的风险感知显著高于男性(3.62比3.06、3.66比3.1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2.458、7.578,均P<0.05)。logistic回归显示,健康担忧与献血意愿呈负相关(β=-1.029,OR=0.357,P<0.05),男性献血意愿更高(β=1.119,OR=3.063,均P<0.05),而献血认知水平与意愿呈正相关(β=0.237,OR=1.267,P<0.05)。结论 应针对影响大学生献血意愿的感知风险因素采取科学有效的宣传、招募策略,提高大学生献血认知水平及普及血液去向、献血者权益的知晓率,降低大学生献血感知风险,进一步开发大学生的献血潜能。
目的 以疼痛护理质量评价指标监测结果为切入点,组织开展基于监测结果的疼痛护理质量持续改进,提升老年癌痛患者的护理质量。方法 采用自身前后对照方法,选取95例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干部保健中心收治的老年癌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护理干预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持续质量改进的癌痛护理方案。对照组男、女例数分别为20例、10例;年龄62~83(72.45±5.18)岁;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10例,中学18例,大专及以上2例;癌症Ⅰ期8例,Ⅱ期8例,Ⅲ期10例,Ⅳ期4例。观察组男、女例数分别为42例、23例;年龄61~85(73.58±6.37)岁;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15例,中学38例,大专及以上12例;癌症Ⅰ期14例,Ⅱ期19例,Ⅲ期22例,Ⅳ期10例。参与本研究的20名女性护士5人(8.5%)具有大专学历,15人(25.4%)具有本科学历。干预时间为2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疼痛护理质量评价指标的达标率(包括疼痛评估频次完成率、健康教育知晓率、用药规范率等),以及持续质量改进措施的应用效果。采用t检验、χ²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观察组患者对疼痛管理的满意度较对照组明显提高[92.31%(60/65)比77.42%(24/31)](χ²=4.25,P=0.045);疼痛评估频次完成率、健康教育知晓率及多瑞吉贴剂使用规范率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前后入院时疼痛评估覆盖率、疼痛评估工具选择正确率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构建疼痛护理质量评价指标并对老年癌痛护理进行持续质量改进,有利于提高老年癌痛护理质量,提升患者的满意度。
“三早”健康教育配合护士-家属联合支持辅助产后手法按摩在初产妇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研究“三早”健康教育(TEHE)配合护士-家属联合支持(NFS)辅助产后手法按摩在初产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河南省人民医院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收治的94例初产妇,按护理方法不同分为常规组和联合组,各47例。常规组:年龄19~32(26.65±2.86)岁;孕周(38.45±0.73)周;顺产和剖宫产分别为31例、16例。联合组:年龄19~32(26.75±2.91)岁;孕周(38.52±0.69)周;顺产和剖宫产分别为33例、14例。常规组采用常规产后护理,联合组采用TEHE配合NFS辅助产后手法按摩护理。两组均持续干预7 d。比较两组产妇产后泌乳量、乳房胀痛情况、焦虑、抑郁情绪[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母乳喂养成功率、母乳喂养自信心量表(BSES)。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干预7 d后,联合组产妇产后泌乳量明显高于常规组(P=0.003);联合组乳房胀痛发生率较常规组低[12.77%(6/47)比36.17%(17/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65,P=0.008);联合组母乳喂养成功率较常规组高[80.85%(38/47)比57.45%(27/47)](χ2=6.034,P=0.014);联合组产后15 d、产后30 d BSES评分较常规组高[(84.96±5.63)分比(63.54±2.79)分,(128.36±6.78)分比(112.05±5.32)分](均P<0.05)。结论 TEHE配合NFS辅助产后手法按摩应用于初产妇中效果显著,能缓解乳房胀痛,改善产妇不良情绪,增加产后泌乳量,提高母乳喂养技巧和自信心。
目的 探究多学科协作护理干预在缓解乳腺癌化疗后周围神经病变(chemotherapy-induced peripheral neuropathy,CIPN)症状中的实际效果及其可行性。方法 采用单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选取陕西省肿瘤医院2022年2月至2024年1月期间收治的128例CIPN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64例。对照组男1例,女63例,年龄31~56(32.84±2.75)岁;研究组男1例,女63例,年龄36~52(33.27±3.17)岁。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措施,研究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多学科护理干预方案。两组患者均干预3个月。比较两组的医学应对方式问卷(MCMQ)、Herth希望量表评分(HHI)、焦虑自评量表评分(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美国癌症治疗功能评价系统神经毒性生活质量量表(FACT/GOG-Ntx)进行评估。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化疗结束3个月后,研究组屈服评分、回避维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12.57±2.64)分比(14.13±3.18)分、(14.62±2.23)分比(17.28±2.56)分],面对维度评分高于对照组[(19.13±2.82)分比(17.65±2.6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HHI评分相较高于对照组[(40.81±4.51)分比(36.67±4.26)分],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55.82±5.24)分比(60.19±5.73)分、(54.18±6.04)分比(59.57±6.3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化疗结束1个月、化疗结束3个月后的神经疼痛VAS评分低于对照组[(1.83±0.73)分比(2.46±0.86)分、(0.58±0.17)分比(1.04±0.39)分](均P<0.05)。研究组患者化疗结束1个月、化疗结束3个月后的FACT/GOG-Ntx评分均低于对照组[(7.23±1.86)分比(10.84±2.49)分、(3.56±1.12)分比(5.27±1.58)分](t=9.292、7.064,均P<0.05)。结论 多学科协作背景下的护理干预能有效改善乳腺癌化疗后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心理状态、疼痛程度及生活质量。
目的 探讨在食管癌化疗患者中应用基于“互联网+”模式的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试验。选取2022年6月至2024年6月南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86例食管癌患者,依据护理方式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男23例,女20例,年龄42~76(59.98±3.27)岁;观察组男23例,女20例,年龄42~76(59.98±3.27)岁。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基于“互联网+”模式护理。两组均持续干预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营养状况、心理状态水平、心理弹性水平、生活质量水平以及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采用t检验、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血红蛋白(Hb)、白蛋白(ALB)以及前白蛋白(PA)水平均高于对照组[(135.87±16.01)g/L比111.47±15.65)g/L、(43.76±4.41)g/L比(32.78±4.35)g/L、(253.77±22.75)mg/L比(210.15±22.60)mg/L](t=7.147、11.624、8.920,均P<0.05);观察组抑郁-焦虑-压力量表(DASS)中压力、抑郁、焦虑评分均低于对照组[(8.18±1.00)分比(12.23±1.01)分、(8.34±1.07)分比(12.19±1.13)分、(8.38±1.03)分比(11.89±1.0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8.685、16.223、15.573,均P<0.05);观察组心理弹性量表(CD-RISC)中力量性、乐观性、坚韧性评分均高于对照组[(25.52±2.10)分比(19.49±1.84)分、(12.31±1.13)分比(9.62±1.12)分、(40.53±4.22)分比(32.75±4.1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4.162、11.087、8.650,均P<0.05);观察组生命质量测定量表(QLQ-C30)中躯体功能、角色功能、认知功能、情绪功能、社会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81.18±4.36)分比(75.57±4.27)分、(83.37±4.35)分比(76.86±4.21)分、(86.63±4.38)分比(79.92±4.14)分、(85.51±4.29)分比(77.84±3.92)分、(86.67±4.77)分比(79.29±4.6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028、7.052、7.301、8.655、7.265,均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中需求满足情况、服务态度、心理疏导、护理及时性、护理操作技术评分均高于对照组[(85.71±3.94)分比(80.53±3.24)分、(86.16±3.62)分比(82.28±3.53)分、(85.54±3.91)分比(81.97±3.78)分、(86.67±3.61)分比(80.49±3.55)分、(86.86±3.70)分比(82.28±3.64)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659、5.032、4.305、8.004、5.786,均P<0.05)。结论 “互联网+”护理干预可以有效改善食管癌化疗患者营养状况,调节患者负面情绪,进而提升心理弹性,促进生活质量,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随之提高。
目的 探讨舒适护理联合正念疗法对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及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试验。选取2020年4月至2023年4月陕西省核工业二一五医院收治的112例肝硬化患者,根据不同的护理方式分为对照组(55例)和干预组(57例)。对照组男28例,女27例;年龄(55.21±14.32)岁;病程(11.21±3.66)年;身体质量指数(23.51±3.01)kg/m2。干预组男29例,女28例;年龄(54.27±15.88)岁;病程(10.47±4.39)年;身体质量指数(23.58±3.45)kg/m2。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干预组采取舒适护理与正念减压疗法联合护理干预。两组患者均持续护理4周。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SF-36生活质量量表评分、治疗依从性评分以及护理满意度。采用t检验、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护理后,干预组SAS和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23.12±9.58)分比(32.58±11.69)分、(31.52±12.03)分比(42.36±10.44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167、6.871,均P<0.05);干预组ALT及AST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32.55±13.88)IU/L比(58.31±21.06)IU/L、(35.81±12.03)IU/L比(59.22±23.69)IU/L](t=4.874、5.171,均P<0.05);干预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78.69±11.33)分比(67.39±12.36)分](t=4.165,P=0.003);干预组治疗依从性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总体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96.5%(55/57)比81.8%(45/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14,P=0.009)。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干预组ALT水平降低(t=-3.88,P=0.001)、SAS评分显著降低(t=-3.78,P<0.001)、生活质量评分增加(t=3.95,P=0.001)、护理满意度增加(t=3.36,P=0.001),且方差膨胀因子(VIF)值为1.15,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结论 舒适护理联合正念减压疗法在减少肝硬化患者负面情绪、促进肝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增强治疗依从性和提升护理满意度方面具有显著效果。
临床实践教学是生殖医学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生殖医学科患者群体的特殊性,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临床教学实践中存在较大局限性,导致学生们学习效果不佳。随着科技进步和医学教育手段的丰富,虚拟仿真技术的广泛应用为生殖医学教学提供了新视角。该突破了传统教学的局限,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显著提升了教学质量,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值得大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