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PI3K/AKT信号通路探析归肾丸对薄型子宫内膜的治疗机制
目的 探析归肾丸水提物治疗薄型子宫内膜的作用机制及与磷酸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信号通路的关系。方法 研究时间为2017年9月至2019年12月,从3周龄SD大鼠(3只,每只体重约50 g)的股骨中取得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制备原代细胞模型。采用归肾丸水提物及雌激素进行体外诱导,Western Blotting检测各组BMSCs中PI3K、AKT、磷酸化PI3K(p-PI3K)、磷酸化AKT(p-AKT)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免疫荧光法检测各组白细胞抑制因子(LI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各组BMSCs上清中整合素αvβ3(ITGαvβ3)的表达。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秩和检验进行统计比较。结果 归肾丸水提物干预组中的PI3K、p-PI3K、AKT、p-AKT的蛋白表达均高于空白对照组和雌激素组[0.69±0.03比0.56±0.02比0.56±0.05、0.55±0.01比0.43±0.04比0.45±0.02、0.52±0.06比0.42±0.00比0.35±0.02、0.32±0.05比0.26±0.02比0.18±0.01,均P<0.05];空白对照组未见LIF、VEGF蛋白表达,雌激素组和归肾丸组均有LIF、VEGF表达,且归肾丸组比雌激素组的表达量更高;各组细胞上清中的ITGαvβ3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雌激素和归肾丸均可通过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提升内膜血管生成因子,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并增加子宫内膜厚度,从而治疗薄型子宫内膜,且归肾丸水提物的诱导分化作用较雌激素单体强。
孕妇血清MIP-3α联合GATA3对胎膜早破并发宫内感染的评估价值
目的 探讨孕妇血清巨噬细胞炎性蛋白-3α(MIP-3α)联合GATA结合蛋白3(GATA3)对胎膜早破并发宫内感染的评估价值。方法 研究对象为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收治的121例胎膜早破孕妇,将其中发生宫内感染的35例设为观察组,未发生宫内感染的86例为对照组。收集所有孕妇的临床资料,检测孕妇产前血清中炎性因子[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白细胞介素6(IL-6)]、MIP-3α和GATA3水平。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χ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胎膜早破孕妇发生宫内感染的风险因素,并通过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评估MIP-3α联合GATA3检测在预测胎膜早破孕妇发生宫内感染中的诊断效能。结果 观察组产前血清CRP、PCT、IL-6、MIP-3α和GATA3水平分别为(20.23±3.41)mg/L、(10.15±2.03)μg/L、(8.31±2.76)μg/L、(47.02±6.13)ng/L、(263.41±28.61)μg/L,对照组分别为(11.13±3.12)mg/L、(5.97±1.34)μg/L、(4.89±1.03)μg/L、(25.63±4.20)ng/L、(301.39±32.28)μg/L,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MIP-3α、GATA3是胎膜早破孕妇发生宫内感染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ROC结果表明,MIP-3α联合GATA3检测对宫内感染的预测准确度为0.963。结论 胎膜早破孕妇产前血清MIP-3α、GATA-3水平增加可提高宫内感染的发生风险,联合检测可提高预测准确度。
子痫前期患者胎盘组织GPR124表达与螺旋动脉重铸的关系及临床研究
目的 探究子痫前期(PE)患者胎盘组织中G蛋白偶联受体124(GPR124)表达与螺旋动脉重铸水平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西安市第三医院收治的96例PE患者(PE组),年龄(33.12±5.07)岁,体重指数(27.86±2.34)kg/m2,分娩孕周(37.85±1.18)周,孕次(2.31±0.52)次,产次(1.52±0.34)次。选取同期50例健康足月孕妇作为对照,年龄(32.28±2.87)岁,体重指数(28.02±2.45)kg/m2,分娩孕周(38.13±1.12)周,孕次(2.28±0.60)次,产次(1.46±0.29)次。PE患者根据PE程度,分为轻度PE组与重度PE组。取所有受试者胎盘组织检测GPR124 mRNA和蛋白表达、胎盘螺旋动脉管壁厚度、管腔面积及血管生成因子[血管生成素2(Ang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胎盘生长因子(PLGF)]、炎症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6、IL-10、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Spearman或Pearson分析GPR124表达与PE患者胎盘螺旋动脉重铸、血管生成因子、炎症因子及临床特征之间的相关性。组间差异比较行t检验、LSD检验、方差分析。结果 重度PE组胎盘组织中GPR124 mRNA及蛋白表达分别为0.42±0.07、0.26±0.03,轻度PE组分别为0.51±0.11、0.34±0.05,对照组分别为1.02±0.03、0.47±0.06,3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轻度、重度PE组胎盘螺旋管壁厚度增厚,管腔面积减小,Ang2、VEGF、PLGF的mRNA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均P<0.05)。轻度、重度PE组胎盘组织中IL-6、IL-1β、TNF-α水平高于对照组,IL-10水平低于对照组(均P<0.05)。随着PE病情程度加重,GPR124表达、胎盘螺旋管壁厚度、管腔面积及血管生成因子、炎症细胞因子水平逐渐降低或升高(均P<0.05)。PE胎盘组织中GPR124表达与胎盘螺旋动脉管壁厚度及IL-6、IL-1β、TNF-α水平呈负相关(r=-0.631、-0.562、-0.529、-0.537,均P<0.05);与螺旋动脉管腔面积及Ang2、VEGF、PLGF、IL-10水平均呈正相关(r=0.705、0.629、0.604、0.597、0.548,均P<0.05)。GPR124表达与病情严重程度、24 h尿蛋白及入院时舒张压、收缩压均呈负相关(r=-0.605、-0.527、-0.554、-0.512,均P<0.05)。结论 胎盘组织中GPR124低表达与PE病情程度、胎盘螺旋动脉重铸、胎盘血管生成及炎症反应密切相关,可为PE诊断及病情评估提供一定指导。
经阴道分娩初产妇早期盆腔脏器脱垂的风险预测研究
目的 基于盆底超声参数和临床资料构建经阴道分娩初产妇早期盆腔脏器脱垂(POP)的风险预测模型。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选取2021年2月至2024年8月咸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29例经阴道分娩初产妇,年龄(28.11±3.77)岁,分娩孕周(38.41±1.82)周,均行盆底三维超声检查。根据产妇是否发生早期POP将其分为脱垂组(32例)和未脱垂组(97例)。比较两组盆底超声参数和临床资料,并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经阴道分娩初产妇早期POP的影响因素,另通过R3.4.3软件包绘制列线图模型,依托Bootstrap法对列线图模型进行验证,并绘制校准曲线、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列线图模型的校准度、预测效能。统计学方法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χ2检验。结果 脱垂组Valsalva动作下膀胱尿道后角、肛提肌裂孔前后径、肛提肌裂孔面积及分娩孕周>37周、会阴撕裂、会阴侧切、新生儿出生体重>4 kg占比均高于未脱垂组(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膀胱尿道后角、肛提肌裂孔前后径、肛提肌裂孔面积较高以及分娩孕周>37周、会阴撕裂、会阴侧切、新生儿体重>4 kg均是经阴道分娩初产妇早期POP的危险因素(均P<0.05);根据上述影响因素构建的列线图模型经Bootstrap法验证的一致性指数(C-index)为0.860,校准曲线与理想曲线拟合度良好;ROC结果显示,模型预测阴道分娩初产妇早期POP的曲线下面积(AUC)、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0.890、90.62%、85.57%。结论 盆底超声参数膀胱尿道后角、肛提肌裂孔前后径、肛提肌裂孔面积以及分娩孕周>37周、会阴撕裂、会阴侧切、新生儿体重>4 kg均是经阴道分娩初产妇早期发生POP的危险因素,据此构建的风险预测模型临床应用价值良好。
阿司匹林联合低分子肝素对胎儿生长受限孕妇子宫动脉及脐动脉血流的影响
目的 分析阿司匹林联合低分子肝素对胎儿生长受限(FGR)孕妇子宫动脉、脐动脉血流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选取2021年5月至2023年5月于宝鸡市人民医院确诊为FGR孕妇104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阿司匹林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组(联合组,52例)及单用低分子肝素治疗组(对照组,52例)。比较治疗前后两组孕妇子宫动脉、脐动脉血流变化[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与舒张末期血流速度比值(S/D)]及新生儿情况(体重、身长、呼吸评分)、妊娠不良结局。采用t检验、χ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治疗后,联合组孕妇子宫动脉、脐动脉血流参数PI、RI、S/D均低于治疗前(均P<0.05),且联合组低于对照组(1.03±0.33比1.17±0.35、0.67±0.13比0.79±0.11、2.46±0.59比2.69±0.51、0.72±0.26比0.83±0.23、0.61±0.11比0.71±0.10、2.17±0.43比2.39±0.3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联合组新生儿体重为(3 182.98±578.94)g、身长为(49.53±2.62)cm、1 min Apgar评分为(9.28±0.47)分、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为13.46%(7/52),对照组分别为(2 836.63±569.13)g、(47.25±2.71)cm、(8.71±0.64)分、30.77%(16/52),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阿司匹林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可改善FGR孕妇的血流参数,促进血液循环和胎儿发育,改善妊娠结局。
三维超声联合孕妇外周血miR-210水平对孕早期胎儿生长受限的诊断价值
目的 分析三维超声联合孕妇外周血中微RNA-210(miR-210)水平对孕早期胎儿生长受限(FGR)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收治的104例孕妇作为研究对象,年龄(31.16±4.66)岁,孕周(12.12±0.74)周。其中52例FGR孕妇作为FGR组,52例健康孕妇作为对照组。两组均行超声检查,采集外周血检查miR-210水平,分析其与FGR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分析三维超声、外周血miR-210单独及联合诊断性能。采用t、χ2检验与Pearson相关性分析进行统计比较。结果 FGR组新生儿体长、体重、头围、体重指数(BMI)均低于对照组[(48.17±2.04)cm比(50.02±1.85)cm、(2.22±0.35)kg比(2.98±0.62)kg、(31.75±1.58)cm比(33.95±1.52)cm、(9.57±1.25)kg/m²比(11.91±1.17)kg/m²],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FGR组阻力指数(RI)、miR-210高于对照组(0.71±0.28比0.56±0.24、3.24±1.55比1.43±0.63),孕妇胎盘容积(PV)、血管化指数(VI)、血流指数(VFI)、胎儿头臀长(CRL)低于对照组[(0.79±0.38)cm³比(1.03±0.42)cm³、(19.20±9.50)%比(26.72±9.69)%、(7.72±2.16)%比(9.08±2.35)%、(60.74±11.28)mm比(66.93±12.37)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miR-210与体长、体重、头围、BMI呈现负相关(r=-0.320、-0.419、-0.379、-0.402,均P<0.05),PV、RI、VI、VFI、CRL与体长、体重、头围、BMI之间相关性较弱(均P>0.05)。ROC分析显示,联合诊断灵敏度为88.5%,特异度为88.5%,曲线下面积(AUC)为0.943,约登指数为0.770。结论 三维超声联合孕妇外周血miR-210水平检测对孕早期FGR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以作为孕早期筛查FGR的有效方法,有助于早期识别风险孕妇,为及时干预提供依据。
妊娠期亚临床甲减胎儿结局影响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
目的 基于病例对照研究分析妊娠期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SCH)胎儿不良结局的影响因素,并构建风险预测模型。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选取2021年9月至2024年9月于西北妇女儿童医院产检并分娩发生胎儿不良结局的71例妊娠期SCH患者临床资料,纳入研究组,另选取同期本院产检并分娩未发生胎儿不良结局的142例妊娠期SCH患者临床资料,纳入对照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将两组存在差异的临床资料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妊娠期SCH胎儿不良结局的影响因素,构建风险预测模型;采用χ2检验、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统计比较,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评估风险预测模型的预测效能,校正曲线评估风险预测模型对胎儿结局的区分度。结果 研究组年龄大于对照组(P<0.05),妊娠前体重指数(BMI)、促甲状腺激素(TSH)、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水平及合并妊娠期贫血的构成比高于对照组(均P<0.05),血清叶酸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年龄大(OR=2.959,95%CI 1.491~5.869)、妊娠前BMI高(OR=2.142,95%CI 1.201~3.823)、合并妊娠期贫血(OR=2.680,95%CI 1.202~5.976)、高水平TSH(OR=2.811,95%CI 1.355~5.831)、高水平TPOAb(OR=3.131,95%CI 1.554~6.308)是妊娠期SCH的危险因素(均P<0.05),叶酸水平高(OR=0.518,95%CI 0.338~0.792)是保护因素(均P<0.05)。构建风险预测模型,ROC显示,该模型预测SCH胎儿不良结局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18(95%CI 0.873~0.951,Z=19.742,P<0.001),灵敏度为95.77%,特异度为85.92%。Hosmer-Lemeshow检验显示,风险预测模型预测胎儿不良结局的预测概率与实际概率的校准曲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15,P=0.398)。结论 年龄大、妊娠前BMI高、合并妊娠期贫血、高水平TSH、高水平TPOAb是妊娠期SCH胎儿不良结局的危险因素,高水平叶酸是保护因素,纳入上述因素构建的风险预测模型经验证具有良好的临床效能,可为胎儿结局的预测提供量化方案。
复发性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发生深部DIE的危险因素
目的 探讨复发性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EMT)患者发生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DIE)的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选取2020年8月至2022年11月在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进行治疗的120例复发性卵巢EMT患者,根据患者病理结果分为DIE组(35例)、非DIE组(85例)。DIE组年龄(34.25±4.17)岁,病程(2.36±0.25)年;非DIE组年龄(33.69±4.55)岁,病程(2.31±0.27)年。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t、χ2检验进行统计比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复发性卵巢EMT患者发生DIE的危险因素。结果 两组痛经程度与血清糖类抗原(CA)125、CA199、白细胞介素(IL)-8、肿瘤坏死因子(TNF-α)、IL-6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重度痛经与高血清CA125、CA199、IL-8、TNF-α、IL-6水平是影响复发性卵巢EMT发生DIE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 临床需加强对重度痛经及高血清CA125、CA199、IL-8、TNF-α、IL-6水平复发性卵巢EMT患者的检测,并及时采取干预措施,降低DIE发生风险。
PIVKA-Ⅱ、DKK-4、lncRNA H19在卵巢癌中的表达及其与卵巢超声血流参数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分析维生素K缺乏或拮抗剂-Ⅱ诱导的蛋白质(PIVKA-Ⅱ)、Dickkopf-4(DKK-4)、长链非编码核糖核酸H19(lncRNA H19)在卵巢癌中的表达及其与卵巢超声血流参数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前瞻性、单中心研究,纳入2019年4月至2024年1月在烟台市烟台山医院进行体检的95例健康女性(A组)及接受治疗的87例卵巢良性肿瘤患者(B组)、80例卵巢癌患者(C组)。A组年龄(54.73±6.93)岁,体重指数(21.16±0.63)kg/m2,合并高血压9例,糖尿病7例,高脂血症7例;B组年龄(55.49±7.72)岁,体重指数(21.09±0.72)kg/m2,合并高血压7例,糖尿病6例,高脂血症5例;C组年龄(54.90±6.84)岁,体重指数(20.95±0.68)kg/m2,合并高血压7例,糖尿病3例,高脂血症3例。比较3组血清PIVKA-Ⅱ、DKK-4、lncRNA H19水平及卵巢超声血流参数,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血清PIVKA-Ⅱ、DKK-4、lncRNA H19水平与卵巢超声血流参数的相关性,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分析三者对卵巢癌的诊断价值,采用χ2检验或秩和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SD-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C组、B组和A组血清PIVKA-Ⅱ、DKK-4、lncRNA H19水平及VM、PSV、EDV呈降低趋势(均P<0.05),RI、PI呈升高趋势(均P<0.05)。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结果显示,血清PIVKA-Ⅱ、DKK-4、lncRNA H19与卵巢RI、PI呈负相关(r=-0.649、-0.518、-0.537、-0.519、-0.527、-0.618,均P<0.05),与VM、PSV、EDV呈正相关(r=0.722、0.509、0.599、0.611、0.694、0.531、0.548、0.704、0.605,均P<0.05)。ROC分析结果显示,血清PIVKA-Ⅱ、DKK-4、lncRNA H19联合诊断卵巢癌的曲线下面积高于单独检测(均P<0.05)。结论 卵巢癌患者血清PIVKA-Ⅱ、DKK-4、lncRNA H19水平升高,其与卵巢超声血流参数存在明显相关性,且三者联合检测可有效提高对卵巢癌的诊断价值。
益气止鼽汤联合丙酸氟替卡松鼻喷雾剂治疗肺虚感寒型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
目的 探讨益气止鼽汤联合丙酸氟替卡松鼻喷雾剂治疗肺虚感寒型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本研究为随机对照试验,纳入2022年4月至2024年4月陕西省中医医院159例肺虚感寒型变应性鼻炎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79例,男41例,女38例,年龄(55.2±6.7)岁,体重指数(BMI)为(23.5±3.1)kg/m²;治疗组80例,男39例,女41例,年龄(54.6±6.5)岁,BMI为(23.8±3.2)kg/m²。对照组使用丙酸氟替卡松鼻喷雾剂,治疗组采用益气止鼽汤联合丙酸氟替卡松鼻喷雾剂治疗;治疗周期为4周。主要观察指标包括疗效、中医证候评分、鼻结膜炎生活质量、炎症因子水平、体液免疫水平及不良反应。统计学方法采用t检验、χ2检验。结果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6.25%(77/80),高于对照组的78.48%(62/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指标均低于治疗前(均P<0.05),且治疗组改善更为显著[鼻塞:(0.58±0.13)分比(1.31±0.18)分,咳嗽:(0.47±0.09)分比(1.46±0.33)分,流涕:(0.62±0.21)分比(1.76±0.41)分,喷嚏:(0.48±0.13)分比(1.99±0.37)分,咳痰:(0.53±0.11)分比(1.27±0.22)分比,气短乏力:(0.44±0.08)分比(1.43±0.28)分,均P<0.05]。治疗后两组鼻部症状、非鼻部症状、眼部症状、日常生活得分与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IL)-6、IL-12、γ-干扰素]、体液免疫水平[免疫球蛋白(Ig)A、IgG、IgE]均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益气止鼽汤联合丙酸氟替卡松鼻喷雾剂治疗肺虚感寒型变应性鼻炎能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基于网络药理学研究小檗碱治疗结肠炎的机制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实验验证探究小檗碱对结肠炎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 网络药理学分析的数据检索时间为2023年6月。结合PharmMapper、Swiss Target Prediction、Genecards等数据库筛选小檗碱中含有的有效成分及作用靶点,利用Cytoscape 3.9.1软件构建“疾病-靶点-化合物”网络。结合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筛选核心靶点;使用David数据库对共同靶点进行基因本体功能(gene ontology,GO)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富集分析,获取潜在信号通路,并对结果进行可视化。建立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的结肠腺癌细胞Caco-2细胞模型,探讨小檗碱治疗结肠炎的效果及作用机制。结果 通过数据库整理分析筛选出药物和疾病相关交集靶点共86个,主要核心靶点为JAK3、VEGFR2、ANXA5、NQO1;GO和KEGG富集分析结果表明,小檗碱主要是通过JAK3/STAT1信号通路发挥治疗结肠炎的作用。细胞实验结果显示,小檗碱可以抑制JAK3/STAT1信号通路,抑制LPS诱导的Caco-2细胞中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的表达,减轻炎症反应。结论 小檗碱可以通过抑制JAK3-STAT1信号通路减少LPS诱导Caco-2细胞的炎症反应,增强肠道屏障功能,达到治疗结肠炎的作用。
肝细胞癌组织AKR1B10基因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患者癌组织醛酮还原酶家族1成员B10(aldo-keto reductase family 1 member B10,AKR1B10)mRNA、蛋白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21年6月至2023年6月咸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HCC患者102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5例,女47例,年龄(56.9±6.4)岁。102例患者中,单发、多发病灶分别有44例、58例;TNM分期Ⅰ期、Ⅱ期及Ⅲ期分别有45例、40例及17例;微血管浸润(microvascular infiltration,MVI)41例,无MVI 61例。比较HCC组织、癌旁组织AKR1B10 mRNA表达水平。根据肿瘤长径、病灶数量、包膜侵犯与否、组织学分化情况、MVI状态以及淋巴转移等病理学特征,将HCC患者分成不同亚组,比较AKR1B10 mRNA及蛋白表达情况。比较不同生存状态HCC患者AKR1B10 mRNA及蛋白表达情况。采用t检验、χ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HCC患者癌组织AKR1B10 mRNA水平为1.5±0.3,高于癌旁组织的1.0±0.2(t=5.114,P=0.012)。肿瘤长径≥3 cm、存在包膜侵犯、中低组织学分化、伴有MVI以及有淋巴转移的患者癌组织AKR1B10 mRNA水平高于肿瘤长径<3 cm、无包膜侵犯、高分化、不伴有MVI以及无淋巴转移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551、4.768、-6.197、4.183、7.842,均P<0.05)。102例HCC患者中,AKR1B10蛋白高表达73例(71.6%)。存在包膜侵犯、中低组织学分化、伴有MVI以及有淋巴转移的患者癌组织AKR1B10蛋白高表达阳性率均高于无包膜侵犯、高分化、不伴有MVI以及无淋巴转移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277、-4.184、8.882、11.998,均P<0.05)。随访1年,102例HCC患者中,生存69例(67.6%),死亡33例(32.4%)。生存患者癌组织AKR1B10 mRNA水平低于死亡患者(1.3±0.3比1.7±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68,P=0.032)。生存、死亡患者AKR1B10蛋白高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2.3%(43/69)、90.9%(30/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968,P=0.003)。结论 HCC患者癌组织AKR1B10 mRNA、蛋白高表达可能与肿瘤细胞恶性程度相关,影响患者预后。
RNF31调控肝癌细胞顺铂耐药的作用及潜在机制
目的 探究环指蛋白31(ringfinger protein 31,RNF31)调控肝癌细胞顺铂耐药的作用及潜在机制。方法 收集2020年7月至2023年12月在陕西省肿瘤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40例肝癌患者癌灶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样本,及人正常肝细胞IHHA-1、人肝癌细胞系HepG2和人肝癌顺铂耐药细胞系HepG2/DDP进行研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和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检测RNF31在肝癌组织、肝癌细胞及顺铂耐药细胞中的表达水平。构建过表达RNF31细胞系,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及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其对HepG2/DDP细胞增殖、半抑制浓度(half max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IC50)及凋亡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E-钙黏蛋白(E-cadherin)、N-钙黏蛋白(N-cadherin)、波形蛋白(Vimentin)以及单磷酸腺苷依赖的蛋白激酶[adenosine 5’-monophosphate (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TOR)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水平。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肝癌组织RNF3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低于癌旁组织(0.45±0.03比1.01±0.02、0.36±0.03比1.00±0.02;均P<0.05)。RNF3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在HepG2细胞(0.49±0.06、0.46±0.05)和HepG2/DDP细胞(0.30±0.05、0.28±0.05)中明显低于IHHA-1细胞(1.00±0.02、1.01±0.02)(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RNF31过表达显著抑制HepG2/DDP细胞增殖(1.74±0.23比1.21±0.15)和IC50值(8.01±0.52比3.53±0.25),提高细胞凋亡率(5.11±1.34比23.99±2.06)(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RNF31过表达增加HepG2/DDP细胞中E-cadherin(1.02±0.03比2.36±0.18,P<0.05)蛋白表达水平,降低N-cadherin(1.01±0.02比0.43±0.05,P<0.05)和Vimentin(1.01±0.03比0.32±0.05,P<0.05)蛋白表达水平。过表达RNF31降低AMPK(1.02±0.02比0.42±0.05,P<0.05)和mTOR(1.01±0.02比0.50±0.06,P<0.05)蛋白表达水平。过表达AMPK降低HepG2/DDP细胞凋亡率,提高IC50值,且其调控作用可被RNF31过表达所抑制。结论 RNF31可能通过调控AMPK-mTOR信号通路介导的上皮间质转化,进而降低肝癌细胞顺铂耐药。
认知-语言双任务训练措施在老年脑出血恢复期的应用研究
目的 探讨认知-语言双任务训练措施在老年脑出血恢复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选取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23年2月至2024年10月接诊的162例老年脑出血恢复期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82例、对照组80例。观察组男55例、女27例,年龄(67.29±5.52)岁,病程(1.54±0.39)月;对照组男51例、女29例,年龄(66.81±5.35)岁,病程(1.58±0.25)月。对照组采用常规训练方式,观察组采用认知-语言双任务训练方案,均持续干预3个月。比较两组干预前与干预1个月、3个月后的简易智力状态评估检查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汉语标准失语症检查(CRRCAE)量表、日常生活交流能力量表(CADL)评分及神经生长因子(NGF)、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变化与患者满意度,采用重复测量方程分析、χ2检验、t检验进行统计比较。结果 干预1个月、3个月后,观察组MMSE、MoCA、CRRCAE与CAD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26.32±1.47)分比(25.57±1.55)分、(25.51±1.38)分比(24.74±2.12)分、(69.21±6.03)分比(66.67±6.91)分、(77.53±5.26)分比(74.87±4.93)分、(27.74±1.05)分比(27.15±1.18)分、(27.39±1.14)分比(26.89±1.06)分、(76.84±6.53)分比(73.69±7.45)分、(86.63±5.81)分比(84.39±5.64)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1个月后,观察组NGF、BDNF高于对照组[(365.38±25.61)ng/L比(355.31±21.04)ng/L、(7.55±1.84)μg/L比(6.81±1.60)μg/L],NSE低于对照组[(10.54±2.10)μg/L比(11.68±2.33)]μg/L;干预3个月后,观察组NGF、BDNF高于对照组[(472.31±32.64)ng/L比(454.04±38.48)ng/L,(8.93±1.65)μg/L比(8.22±1.73)μg/L],NSE低于对照组[(8.52±1.39)μg/L比(9.15±1.61)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对训练的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91.46%(75/82)比80.00%(64/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认知-语言双任务训练措施有助于促进老年脑出血恢复期患者认知、语言功能恢复,提高患者满意度。
血清COMP、CTX-Ⅱ、sVCAM-1水平对膝骨关节炎患者关节置换术后预后的预测价值
目的 探讨血清软骨寡聚基质蛋白(COMP)、Ⅱ型胶原C-端肽(CTX-Ⅱ)、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水平对膝骨关节炎患者关节置换术后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选取2023年1月至2024年8月在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接受关节置换术治疗的膝骨关节炎患者120例,其中男71例,女49例,年龄(62.55±5.67)岁。均行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LKS)评估,根据术后6个月评估得分结果分为两组,LKS≥70分为预后良好组(92例),LKS<70分为预后不良组(28例)。收集并比较两组患者资料,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估血清COMP、CTX-Ⅱ、sVCAM-1水平对膝骨关节炎患者关节置换术后预后的预测价值,采用t检验、χ2检验进行统计比较。结果 两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手术侧别、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国际骨循环研究学会分期、饮酒史、吸烟史、糖尿病、高血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预后良好组COMP、CTX-Ⅱ、sVCAM-1水平分别为(475.81±74.52)ng/L、(1 005.21±105.99)ng/L、(43.17±6.59)nmol/L,显著低于预后不良组的(523.96±74.14)ng/L、(1 070.12±115.67)ng/L、(72.21±6.96)n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OMP≥492.51 ng/L、CTX-Ⅱ≥1 040.02 ng/L、sVCAM-1≥58.41 nmol/L均为影响膝骨关节炎患者关节置换术后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ROC分析,COMP≥492.51 ng/L、CTX-Ⅱ≥1 040.02 ng/L、sVCAM-1≥58.41 nmol/L预测膝骨关节炎患者关节置换术后预后的AUC分别为0.825、0.795、0.833,三者联合预测的AUC为0.924,灵敏度和特异度最佳,分别为85.84%、86.48%。结论 血清COMP、CTX-Ⅱ、sVCAM-1水平有助于动态评估膝骨关节炎患者关节置换术后预后情况,联合检测能更有效地预测患者预后不良风险。
额筛开放鼻内镜手术在难治性鼻窦炎患者中的疗效分析
目的 比较功能性鼻内镜手术和以额筛区域为核心的全组鼻窦开放鼻内镜手术对难治性鼻窦炎患者的术后疗效。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选取2021年12月至2024年7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高新医院收治的43例难治性鼻窦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7例,女16例,年龄21~68岁。试验组23例(53.4%),采用以额筛区域为核心的全组鼻窦开放鼻内镜手术;对照组20例(46.6%),采用功能性鼻内镜手术。统计两组患者术前、术后半年内(术后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的主客观评分,即中文版鼻腔鼻窦结局测试22条(SNOT-22)、鼻内镜Lund-Kennedy及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采用χ2检验、t检验、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并总结不同手术方式术后患者的主、客观指标差异。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SNOT-22、鼻内镜Lund-Kennedy及VAS评分均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术后2周、1个月、3个月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6个月,试验组SNOT-22为(3.26±4.08)分、Lund-Kennedy为0(0,1.00)分、VAS为(1.13±2.53)分,均低于对照组[(9.95±8.12)分、3.00(2.25,4.00)分、(5.15±4.4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与功能性鼻内镜相比,对于远期术后疗效以额筛区域为核心的全组鼻窦开放鼻内镜手术更能有效缓解患者的鼻窦炎症反应,改善主观症状,提高术后主客观评分。
ACA、ARA和IgG N-糖基化物与糖尿病视网膜病的关系
目的 探讨抗心磷脂抗体(ACA)、抗视网膜抗体(ARA)和免疫球蛋白G(IgG)N-糖基化物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病情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DR患者75例,并将其分为2组:Ⅰ组为增殖性DR患者35例,Ⅱ组为非增殖性DR患者40例。另选取同期收治的不伴DR的糖尿病患者40例为对照组(Ⅲ组),以及同期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体检的40例健康者为健康组(Ⅳ组)。采用方差分析和χ2检验对比4组受试者的一般资料、生化指标及ACA、ARA和IgG N-糖基化物,并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探索IgG N-糖基化物(IGPs)与DR进程的关系。结果 4组收缩压、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BG)、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DR病情进展,ACA水平和ARA阳性率升高。logistic回归模型发现,IGP31(OR=0.978)、IGP35(OR=0.803)、IGP36(OR=0.784)、IGP37(OR=0.915)和IGP38(OR=0.987)与DR的疾病进展负相关,IGP24(OR=1.039)、IGP28(OR=1.088)、IGP29(OR=1.025)、IGP32(OR=1.038)、IGP34(OR=1.108)与DR疾病进展正相关。结论 ACA、ARA和IgG N-糖基化物与视网膜病变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可以作为预测DR的重要指标。
小肝癌、肝硬化结节CT表现差异及定性诊断研究
目的 探究小肝癌、肝硬化结节CT表现差异及定性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3月至2024年3月信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接受CT检查的乙肝肝硬化再生结节或小肝癌患者164例,经纳入排除标准筛选后最终纳入157例为研究对象。患者经手术切除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为小肝癌者71例(小肝癌组)[男38例,女33例,年龄(55.85±4.46)岁],肝硬化再生结节86例(再生结节组)[男45例,女41例,年龄(56.28±4.27)岁]。采用χ2检验和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小肝癌、乙肝肝硬化再生结节的影像学表现(形态、病灶长径、密度、CT动态增强分型)和CT参数指标[血流量(blood flow,BF)、血容量(blood volume,BV)、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肝动脉分数(hepatic arterial fraction,HAF)]。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评估CT检查在小肝癌、乙肝肝硬化再生结节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并采用Cohen’s Kappa检验诊断一致性。结果 再生结节组主要呈现肝实质不均匀的形态,且病灶长径较小,密度多为等密度,CT动态增强分型以低容等阻型、等容等阻型为主。小肝癌组表现出多样的形态,如假包膜、液化、坏死,病灶长径较大,密度以低密度为主,CT动态增强分型以高容低阻型占主导地位;两组CT影像学表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小肝癌组BF、BV及HAF均高于再生结节组,MTT低于再生结节组(均P<0.001)。CT检查结果显示:小肝癌患者66例,乙肝肝硬化再生结节患者84例,误诊5例,漏诊2例。CT检查诊断小肝癌的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率、阴性预测率依次为95.54%(150/157)、92.96%(66/71)、97.67%(84/86)、97.06%(66/68)、94.38%(84/89),CT检查诊断乙肝肝硬化再生结节的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率、阴性预测率依次为95.54%(150/157)、97.67%(84/86)、92.96%(66/71)、94.38%(84/89)、97.06%(66/68)。CT检查对小肝癌、乙肝肝硬化再生结节诊断与病理检查结果的Cohen’s Kappa值为0.887,提示一致性较好。结论 CT检查通过综合病灶形态、病灶长径、密度及血流动力学参数,对小肝癌与乙肝肝硬化再生结节的定性诊断准确率较高,与病理诊断一致性高。
单采血小板输注患者血小板聚集的风险因子探讨
目的 基于反应范围模型分析单采血小板(platelet,PLT)输注患者PLT聚集的风险因子。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5月至2024年7月于宝鸡市人民医院行单采PLT输注的34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80例,女161例,年龄51(39,65)岁。依据有无发生PLT聚集将患者分为发生组和未发生组。基于患者临床特征以及专家共识、指南在专家指导下设计反应范围模型,对单采PLT输注患者PLT聚集的风险因子进行研究假设。比较发生组和未发生组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单采PLT输注患者PLT聚集的影响因素。采用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χ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41例单采PLT输注患者PLT聚集发生率为11.14%(38/341)。发生组年龄、单采PLT库存时间>3 d占比、PLT输注次数高于未发生组[58.0(40.5,72.0)岁比48.0(38.0,60.0)岁、36.84%(14/38)比20.13%(61/303)、(7.03±1.55)次比(5.10±1.09)次],输注前PLT计数低于未发生组[10.5(7.0,13.0)×109/L比16.0(11.0,20.0)×109/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示,年龄大[比值比(OR)=1.183,95%置信区间(CI)1.019~1.373]、输注前PLT计数低(OR=0.793,95%CI 0.673~0.935)、单采PLT库存时间>3 d(OR=2.793,95%CI 1.079~7.225)、PLT输注次数多(OR=1.511,95%CI 1.174~1.946)均是单采PLT输注患者PLT聚集的风险因素(均P<0.05)。结论 年龄大、输注前PLT计数低、单采PLT库存时间>3 d、PLT输注次数多均是单采PLT输注患者PLT聚集的风险因子。
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胸腔积液ADA、TGF-β1诊断结核性胸膜炎的价值
目的 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胸腔积液腺苷脱氨酶(adenosine deaminase,ADA)、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诊断结核性胸膜炎(tuberculous pleurisy,TBP)患者的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5月至2023年9月因不明原因胸腔积液在通用医疗西安医院就诊的150例患者。对患者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TGF-β1水平,速率法测定ADA水平。根据是否确诊为TBP将患者分为TBP组和非TBP组。比较两组基础资料。采用二元logistic逐步回归模型分析影响诊断TBP的因素。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胸腔积液ADA、TGF-β1诊断TBP的价值。采用χ2检验、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50例患者中,有64例TBP患者,占比42.67%。TBP组收缩期血流速度(peak systolic velocity,PSV)和ADA、TGF-β1水平均高于非TBP组,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低于非TBP组(均P<0.05)。二元logistic逐步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PSV[OR=1.438(95%CI 1.198~1.725)]、ADA水平[OR=1.157(95%CI 1.077~1.242)]、TGF-β1水平[OR=1.124(95%CI 1.064~1.187)]、RI[OR=0.022(95%CI 0.004~0.129)]是诊断TBP的影响因素(均P<0.05)。ROC分析显示,ADA、TGF-β1、PSV、RI诊断TBP的灵敏度分别为70.3%、68.8%、58.7%、62.5%,特异度分别为64.3%、66.7%、67.9%、65.5%。ADA、TGF-β1、PSV、RI联合诊断TBP的价值较高(曲线下面积=0.878)。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胸腔积液ADA和TGF-β1对TBP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联合诊断TBP的价值较高。
多模态超声技术单独及联合诊断甲状腺结节的价值
目的 探讨二维超声(two dimensional ultrasound,2D-US)、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CEUS)及微血流成像(micro flow imaging,MFI)等多模态超声技术单独及联合诊断甲状腺结节的价值。方法 选取2024年1月至2025年1月于宝鸡市人民医院就诊的甲状腺单发良性结节和恶性结节患者各6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2例,女78例,年龄21~72(45.64±3.19)岁。两组患者均行2D-US、CEUS及MFI检查。分析2D-US图像特征、CEUS增强模式、结节MFI血流Alder分级及血流分型情况。评价2D-US、CEUS及MFI诊断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价值。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绘制2D-US、CEUS、MFI单独及联合诊断的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比较诊断效能(采用DeLong检验)。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恶性结节组年龄、结节长径小于良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067、2.151,均P<0.05)。恶性结节组2D-US图像特征中结节内部构成(实性)、结节内部回声(低/极低回声)、结节生长方式(垂直位)、结节边缘(模糊)、结节内微钙化占比与良性结节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恶性结节组CEUS特征中向心性增强、不均匀低增强、增强后边界不清、周边无环状增强、造影剂快速消退占比与良性结节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恶性结节组Alder血流分级以Ⅲ级为主[66.67%(40/60)],良性结节组以0~I级为主[65.00%(39/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064,P<0.05)。恶性结节截止血流分型以Ⅳ型为主[68.33%(41/60)],良性结节以Ⅲ型为主[41.67%(25/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333,P<0.05)。CEUS的诊断灵敏度较高(85.00%),2D-US诊断的特异度较低(73.33%)。联合诊断的灵敏度(93.33%)、特异度(85.00%)、阳性预测值(87.50%)、阴性预测值(92.73%)及准确度(89.17%)均优于3种单独诊断方法。以病理结果为诊断依据,绘制2D-US、CEUS、MFI单独及联合诊断的ROC,联合诊断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70[95%CI(0.822~0.941)],优于其他3种方法单独诊断。结论 2D-US、CEUS、MFI联合诊断可提高甲状腺结节的诊断效能,为临床判断结节性质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术前sIMRT或dIMRT序贯化疗治疗Ⅱ/Ⅲ期中低位直肠癌患者的效果及剂量学对比
目的 探究术前静态调强放疗(staticdynamic intensity modulate radiotherapy,sIMRT)或动态调强放疗(dynamic intensity modulate radiotherapy,dIMRT)序贯化疗的全程新辅助治疗(total neoadjuvant therapy,TNT)对Ⅱ/Ⅲ期中低位直肠癌患者的效果及剂量学对比。方法 选取陕西省人民医院2021年2月至2024年2月收治的87例Ⅱ/Ⅲ期中低位直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前TNT方法将其分为两组:sIMRT组(44例),男26例,女18例,年龄(62.58±6.43)岁,予以sIMRT序贯化疗;dIMRT组(43例),男23例,女20例,年龄(60.87±6.41)岁,予以dIMRT序贯化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放疗剂量学情况及安全性。采用χ2检验、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sIMRT组客观缓解率、疾病控制率分别为56.82%(25/44)、84.09%(37/44),dIMRT组分别为67.44%(29/43)、93.02%(40/4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1.043、1.706,P=0.307、0.192)。治疗后,sIMRT组和dIMRT组可溶性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tokeratin 19 fragment antigen 21-1,CYFRA21-1)、糖类抗原242(carbohydrate antigen 242,CA242)、CA72-4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均P>0.05)。sIMRT组2%计划靶区体积剂量(D2)[(2 677.43±3.58)cGy比(2 678.54±3.26)cGy]、D98[(2 506.47±5.24)cGy比(2 511.43±5.33)cGy]、适形度指数(conformance index,CI)(0.72±0.08比0.78±0.09)低于dIMRT组,最大剂量(Dmax)[(2 763.74±7.41)cGy比(2 760.44±7.32)cGy]、最小剂量(Dmin)[(2 287.41±34.67)cGy比(2 264.75±36.42)cGy]、均匀性指数(homogeneity index,HI)(0.15±0.04比0.13±0.03)高于dIMRT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872、4.377、3.288、2.089、2.973、2.634,均P<0.05)。dIMRT组机器跳数[(1 314.58±54.77)MU比(1 268.73±52.86)MU]、安全性[9.30%(4/43)比27.27%(12/44)]优于sIMRT组(t=3.973、χ2=4.679,均P<0.05)。结论 sIMRT或dIMRT序贯化疗的TNT应用于Ⅱ/Ⅲ期中低位直肠癌的临床治疗中均有较好疗效,可控制肿瘤进展。与sIMRT序贯化疗相比,dIMRT序贯化疗能较好控制靶区剂量,临床安全性更高。
复元醒脑汤联合依达拉奉治疗T2DM合并脑梗死患者的效果
目的 观察复元醒脑汤联合依达拉奉治疗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合并脑梗死患者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3年5月至2024年5月陕西省中医医院收治的98例T2DM合并脑梗死患者进行随机对照试验。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9例。对照组男29例,女20例,年龄(56.92±9.36)岁,糖尿病病程(12.39±3.05)年,脑梗死病程(15.82±4.01)h。研究组男27例,女22例,年龄(57.88±10.07)岁,糖尿病病程(13.12±3.03)年,脑梗死病程(16.98±4.13)h。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依达拉奉,研究组给予常规治疗+依达拉奉+复元醒脑汤,均治疗2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糖代谢指标、炎症因子、血液流变学指标、血管内皮功能指标,临床疗效和用药安全性。采用t检验、χ2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治疗后,两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餐后2 h血糖(2-hour postprandial blood glucose,2hPBG)、糖化血红蛋白(glycated hemoglobin,HbA1c)、空腹胰岛素(fasting insulin,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insulin resistance index,HOMA-IR)、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因子-1(soluble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sICAM-1)、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血浆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红细胞压积、内皮素-1(endothelin-1,ET-1)、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均低于治疗前(均P<0.05),研究组上述指标均低于对照组[(6.14±2.28)分比(10.39±3.16)分、(6.52±0.93)mmol/L比(7.18±1.06)mmol/L、(9.41±1.56)mmol/L比(10.35±1.62)mmol/L、(6.24±0.86)%比(6.85±0.92)%、(10.31±3.02)mU/L比(11.64±3.05)mU/L、2.99±0.62比3.71±0.75、(6.68±2.13)ng/L比(9.31±2.36)ng/L、(250.89±31.65)μg/L比(274.16±30.87)μg/L、(5.07±1.43)ng/L比(7.12±2.24)ng/L、(7.25±2.19)mg/L比(9.82±2.76)mg/L、(1.57±0.16)mPa·s比(2.16±0.13)mPa·s、(4.27±0.41)mPa·s比(5.52±0.49)mPa·s、(8.09±2.07)mPa·s比(9.96±2.12)mPa·s、(37.85±2.47)%比(41.94±3.52)%、(50.86±7.18)ng/L比(63.49±9.22)ng/L、(12.53±1.08)μmol/L比(16.94±1.27)μmol/L](t=7.635、3.276、2.926、3.391、2.169、5.179、5.791、3.684、5.400、5.106、20.033、13.695、4.418、6.658、7.566、18.517,均P<0.05)。治疗后,两组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评分、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水平均高于治疗前(均P<0.05),研究组上述指标均高于对照组[(79.45±5.76)分比(70.10±5.93)分、(9.16±1.13)μmol/L比(7.91±1.05)μmol/L](t=7.917、5.672,均P<0.05)。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5.92%(47/49)比81.63%(40/49);χ2=5.018,P<0.05];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复元醒脑汤联合依达拉奉可明显调节T2DM合并脑梗死患者糖代谢,降低炎症因子水平,改善血液流变学,保护血管内皮功能,并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
CT肌肉特征指标对结直肠癌患者化疗敏感程度的预测价值
目的 探究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患者CT肌肉特征指标水平,分析CT肌肉特征指标对CRC患者化疗敏感性的预测价值。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分析。选取汉中市中心医院2020年9月至2023年8月收治的120例CRC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化疗。化疗结束后根据治疗结果将患者分为化疗敏感组(52例)和化疗不敏感组(68例)。化疗前及化疗结束后检测患者骨骼肌指数(skeletal muscle index,SMI)、腰大肌指数(psoas muscle index,PMI)、骨骼肌放射性密度(skeletal muscle radiodensity,SMD)及肌间脂肪含量(intermuscular adipose tissue,IMAT)等肌肉特征指标。采用χ2检验、t检验比较两组数据。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化疗敏感性的肌肉特征指标。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分析肌肉特征指标对化疗敏感性的预测价值。结果 治疗前,化疗敏感组SMI、PMI、SMD分别为(49.69±9.55)cm2/m2、(4.57±0.89)cm2/m2、(34.31±4.42)HU,均高于化疗不敏感组的(44.02±7.95)cm2/m2、(4.16±0.84)cm2/m2、(31.78±4.73)HU,而化疗敏感组IMAT为(7.04±0.89)%,低于化疗不敏感组的(7.42±0.9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290、2.416、2.818、2.105,均P<0.05)。治疗后,化疗敏感组SMI、PMI、SMD分别为(52.16±9.58)cm2/m2、(4.93±0.87)cm2/m2、(36.11±4.58)HU,均高于化疗不敏感组的(47.51±7.94)cm2/m2、(4.23±0.85)cm2/m2、(32.40±4.69)HU,而IMAT为(6.69±0.87)%,低于化疗不敏感组的(7.05±0.8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695、4.150、4.081、2.171,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MI(OR=1.090,95%CI 1.031~1.151)、PMI(OR=1.728,95%CI 1.016~2.937)、SMD(OR=1.140,95%CI 1.031~1.260)是结肠癌患者化疗敏感的独立危险因素,而IMAT(OR=0.566,95%CI 0.338~0.946)是化疗敏感的独立保护因素(均P<0.05)。SMI、PMI、SMD和IMAT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64、0.662、0.607、0.614,联合预测的AUC为0.830(P<0.05)。结论 CT肌肉特征指标PMI、SMI、SMD和IMAT对CRC患者的化疗敏感性具有较高的预测能力。
圈套器冷切除术治疗结直肠息肉患者的效果
目的 探讨圈套器冷切除术治疗结直肠息肉患者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3年6月至2024年8月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148例结直肠息肉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和研究组(圈套器冷切除术治疗),各74例。对照组男47例,女27例,年龄(50.02±5.87)岁,息肉长径(6.43±1.25)mm。研究组男48例,女26例,年龄(49.87±6.32)岁,息肉长径(6.52±1.18)mm。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手术前后血清疼痛因子、应激反应指标、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χ2检验、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研究组息肉切除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t=12.893、9.473,均P<0.05)。两组息肉完整切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00,P>0.05)。术后1 d,两组血清疼痛因子水平均高于术前,但研究组上述指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t=10.079、12.097,均P<0.05)。术后1 d,两组肾上腺素、皮质醇、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均高于术前,但研究组上述指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240.03±26.14)pmol/L比(269.41±25.56)pmol/L、(134.26±12.78)μg/L比(160.05±13.29)μg/L、(2.41±0.32)nmol/L比(3.59±0.27)nmol/L](t=6.913、12.033、24.244,均P<0.05)。研究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12.397,P<0.05)。结论 圈套器冷切除术治疗结直肠息肉患者可缩短息肉切除时间、住院时间,减轻疼痛程度与应激反应程度,且安全性较高。
胸部CT联合肿瘤标志物诊断宫颈癌合并肺转移的价值
目的 探讨胸部CT联合血清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g)等肿瘤标志物诊断宫颈癌合并肺转移的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4年12月于榆林市中医医院就诊的280例宫颈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合并肺转移分为转移组(15例)和非转移组(265例)。转移组年龄(45.73±6.24)岁;非转移组年龄(46.31±5.76)岁。所有患者均行胸部CT检查,记录其肺部是否存在结节、肿块、斑片状影、胸腔积液等异常征象。同时,检测血清AFP、CEA、SCC-Ag水平。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分析各指标单独及联合诊断宫颈癌合并肺转移的效能。采用t检验、χ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转移组胸部CT呈现结节、肿块、斑片状影、胸腔积液等异常征象的比例及AFP、CEA、SCC-Ag水平均高于非转移组(均P<0.05)。ROC分析结果显示,各指标单独诊断宫颈癌合并肺转移AUC依次为SCC-Ag(0.796)、CEA(0.781)、AFP(0.767)、肺部结节(0.753)、胸腔积液(0.681)、肺部肿块(0.644)、斑片状影(0.599);各指标联合诊断宫颈癌合并肺转移的AUC为0.925。结论 胸部CT联合血清AFP、CEA、SCC-Ag能有效提高宫颈癌合并肺转移的诊断准确性,可为临床诊断提供有力支撑。
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后近期预后不良的因素分析及风险预测模型绘制
目的 分析颅内动脉瘤(IA)介入栓塞术后近期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绘制风险预测Nomogram模型并验证其效能。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选取2020年6月至2024年6月西电集团医院收治的278例IA介入栓塞术患者,其中男107例,女171例,年龄(57.08±8.94)岁,体重指数(BMI)为(23.11±3.88)kg/m2。根据患者术后1个月预后情况分为预后不良组、预后良好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采用t检验、χ2检验进行统计学比较,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应用R软件构建风险预测Nomogram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和校准曲线分析Nomogram模型对IA介入栓塞术后近期预后不良发生风险的预测效能及校准度。结果 IA介入栓塞术后近期预后不良发生率为23.02%(64/278)。预后不良组年龄大于预后良好组[(63.64±9.52)岁比(55.12±7.31)岁],动脉瘤体纵横比(AR)小于预后良好组(1.63±0.21比2.48±0.39),术前Hunt-Hess分级3~5级、CT Fisher分级3~4级、手术时机>3 d、术后脑梗死占比高于预后良好组[71.88%(46/64)比42.52%(91/214)、67.19%(43/64)比43.93%(94/214)、84.38%(54/64)比57.01%(122/214)、17.19%(11/64)比4.67%(10/21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年龄大、术前Hunt-Hess分级3~5级、CT Fisher分级3~4级、AR小、手术时机>3 d、术后脑梗死是IA介入栓塞术后近期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比值比=1.223、2.784、2.507、0.402、2.683、2.134,均P<0.05)。基于上述影响因素构建IA介入栓塞术后近期预后不良的风险预测Nomogram模型,该模型预测IA介入栓塞术后近期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为0.907,95%置信区间为0.846~0.950,预测灵敏度、特异度分别是93.75%(60/64)、80.37%(172/214),且预测概率与实际概率接近,经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显示拟合良好(χ2=1.905,P=0.309)。结论 IA介入栓塞术后近期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为年龄大、术前Hunt-Hess分级3~5级、CT Fisher分级3~4级、手术时机>3 d、AR小、术后脑梗死,基于以上影响因素构建的风险预测Nomogram模型对术后近期预后不良具有良好预测价值。
PTP4A3在急性髓性白血病中的表达情况及预后分析
目的 探讨PTP4A3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临床特征、复发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选取在中山市人民医院首诊并全程治疗的79例AML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0例,女39例,中位年龄58岁。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检测治疗前骨髓样本中PTP4A3表达水平,以中位值为界分为高、低表达组,分析PTP4A3与患者年龄、性别、ELN危险度分层及预后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和Cox回归模型评估预后影响因素。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PTP4A3高表达与年龄≥60岁相关(P=0.017)。高表达组复发率高于低表达组[47.50%(19/40)比2.56%(1/39),P<0.001]。生存分析显示,高表达组中位生存时间317 d。多因素分析表明,年龄≥60岁(HR=2.31,P=0.020)和PTP4A3高表达(HR=3.05,P=0.027)是AML患者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PTP4A3高表达与AML患者高复发率和不良预后密切相关,可作为AML患者的独立预后标志物及潜在治疗靶点。
伴破骨细胞样巨细胞乳腺癌1例
本文报道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1例伴破骨细胞样巨细胞乳腺癌患者。患者为42岁女性,因“左乳腺癌”入院。先前于东营市河口区妇幼保健院行乳腺肿物旋切术,体格检查发现双乳呈微创术后改变,乳腺超声显示双侧乳腺低回声(BI-RADS4类)。入院后行左乳癌改良根治术。借调东营市河口区妇幼保健院病理蜡块,病理提示伴破骨细胞样巨细胞乳腺癌。
全方位针对性护理干预在妊娠期高血压产妇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 分析全方位针对性护理干预在妊娠期高血压(HIP)产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11月至2024年10月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八医院收治的105例HIP产妇进行随机对照试验。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53例)和观察组(52例)。对照组年龄21~38(27.60±1.37)岁,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年龄21~39(28.09±1.45)岁,采用全方位针对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不良妊娠结局、血压、自护能力[自我护理能力测定表(ESCA)]、心理状态[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用药依从性[Morisky服药依从性量表(MMAS-8)]。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χ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5.77%(3/52)比18.87%(10/53);χ2=4.151,P<0.05]。干预后,观察组收缩压、舒张压均低于对照组[(119.46±1.48)mmHg(1 mmHg=0.133 kPa)比(126.31±2.01)mmHg、(75.16±1.24)mmHg比(81.48±1.85)mmHg],ESCA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25.19±1.49)分比(18.23±1.32)分、(20.05±1.38)分比(14.81±1.02)分、(38.61±2.21)分比(29.52±1.91)分、(53.18±4.65)分比(46.27±4.19)分](均P<0.05)。干预后,观察组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40.32±1.15)分比(47.54±1.72)分、(43.15±1.48)分比(49.27±2.10)分],MMAS-8评分高于对照组[(7.13±0.40)分比(6.03±0.36)分](均P<0.05)。结论 全方位针对性护理干预应用于HIP患者能缓解其不良心理状态,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和自护能力,降低血压,改善妊娠结局。
急性-医学康复-后续支持阶段护理模式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 分析急性-医学康复-后续支持阶段护理模式对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选取2023年1月至2024年1月于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住院治疗的脑卒中患者136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68例。对照组:男38例、女30例,年龄(55.20±6.88)岁。研究组:男37例、女31例,年龄(55.32±7.03)岁。对照组行常规护理模式,研究组行急性-医学康复-后续支持阶段护理模式。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简易智能量表(MMSE)、Fugl-Meyer评估量表(FMA)、欧洲五维健康效用量表(EQ-5D)评分。统计学分析采用t、χ2检验。结果 干预后,研究组患者的MMSE[(24.02±1.90)分]与FMA量表中上肢[(63.67±3.60)分]、下肢[(31.44±2.66)分]评分均高于对照组[(22.45±1.88)分、(59.02±3.55)分、(28.85±1.9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脑卒中患者干预后的EQ-5D健康描述系统行动能力、焦虑、抑郁、日常活动、疼痛与不舒服、自我照顾维度各评分[(0.79±0.29)分、(0.78±0.29)分、(0.84±0.25)分、(0.85±0.21)分、(0.76±0.24)分]均低于对照组[(1.16±0.41)分、(1.30±0.40)分、(1.32±0.29)分、(1.41±0.40)分、(1.31±0.3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对脑卒中患者应用急性-医学康复-后续支持阶段护理模式进行干预可显著改善认知功能、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基于奥马哈系统的延续护理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康复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 探讨基于奥马哈系统的延续护理在高血压脑出血(HICH)患者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5月至2023年5月陆军第七十三集团军医院收治的76例HICH患者进行随机对照试验。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男25例,女13例,年龄41~80(66.08±11.89)岁;观察组男22例,女16例,年龄39~77(65.69±11.32)岁。对照组出院后进行常规康复指导,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基于奥马哈系统的延续护理。比较两组干预后康复效果。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观察组状态、行为、认知评分分别为(3.55±0.48)分、(3.02±0.44)分、(2.63±0.54)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独立性评价量表(Functional Independence Measure,FIM)和生活质量指数(Quality of Life Index,QLI)评分分别为(95.06±20.55)分、(7.99±2.01)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基于奥马哈系统的延续护理能有效改善HICH患者的认知、状态和行为,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
外科护士压力性损伤管理自我效能分型及影响因素的潜在剖面分析
目的 通过潜在剖面分析对外科护士压力性损伤管理自我效能分型进行类别分析,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 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4年3月至2024年10月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的246名外科护士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4名(5.7%),女232名(94.3%);18~25岁95名(38.6%),>25~36岁85名(34.6%),≥36岁66名(26.8%)。使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和中文版护士压力性损伤管理自我效能量表进行调查。统计学方法采用潜在剖面分析(Mplus 7.0)、方差分析、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外科护士压力性损伤管理自我效能量表总得分为(31.16±6.18)分。潜在剖面分析结果显示,外科护士压力性损伤管理自我效能分为3个分型:低等自我效能组(45.1%,111/246)、中等自我效能组(38.2%,94/246)和高等自我效能组(16.7%,41/246)。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职称(OR=9.122,95%CI 2.050~40.633,P=0.003)、工作年限(OR=2.247,95%CI 1.481~3.434,P<0.001)、是否为压损小组成员(OR=1.688,95%CI 1.393~2.044,P<0.001)、参加压力性损伤培训次数(OR=4.713,95%CI 1.874~11.872,P=0.001)和获取压损相关知识方式(OR=4.435,95%CI 1.673~11.749,P=0.003)是外科护士压力性损伤管理自我效能分型的影响因素。结论 外科护士压力性损伤管理自我效能分型存在异质性,职称、工作年限、是否为压损小组成员、参加压力性损伤培训次数、获取压损相关知识方式均是其影响因素。
阴道痉挛导致性交失败的性功能障碍患者多学科协作管理1例
本文报道1例因阴道痉挛导致性交失败的性功能障碍患者多学科协作管理模式,旨在为此类患者的临床治疗管理提供一定思路。
中西结合的结直肠外科教学模式在临床培训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的结直肠外科教学模式在临床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4年7月至2025年2月于广东省中医院实习的100名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进行随机对照试验。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0名。研究组男33人,女17人,年龄21.00(20.00,24.00)岁。对照组男32人,女18人,年龄20.00(19.00,22.00)岁。研究组采用中西医结合的结直肠外科教学模式,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西医教学模式。两组均培训2个月。比较两组培训后疾病认知水平、教学接受度、教学满意度、疾病知识掌握程度和技能掌握程度。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培训后,研究组对结直肠疾病认知水平优于对照组;研究组教学总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4.24±0.39)分比(3.84±0.51)分,P<0.05]。研究组疾病知识掌握程度和技能掌握程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在参与中西医结合临床培训后,自我感受显著提升,但同时也指出中西医结合的结直肠外科教学模式中两者的融合效果不佳,教师缺乏病证结合的引导思路,师资队伍知识水平参差不齐,教材内容系统性不足,以及教学方法简单拼接等问题。结论 中西医结合的结直肠外科教学模式能有效促进结直肠外科临床培训发展,提升教学效果。当前中西医教学的改进方向应聚焦于临床思维与整体观念的融合、多学科视角的病例讨论以及实际案例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