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Gas6、NETs水平与老年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预后的关系
目的 探讨血清生长停滞特异性基因产物6(growth arrest-specific gene 6,Gas6)及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NETs)水平对老年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预后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收集2022年4月至2023年9月在延安大学咸阳医院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242例老年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随访期间是否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将患者分为MACE组40例[男28例,女12例,年龄(73.28±6.59)岁]和非MACE组202例[男130例,女72例,年龄(72.10±5.47)岁]。通过单因素分析(χ2检验、t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发生MACE的独立影响因素,通过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分析Gas6和NETs水平对MACE的预测能力,结合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Gas6和NETs水平对MACE发生率的预测价值。结果 MACE组的支架数目≥2比例高于非MACE组[62.50%(25/40)比37.62%(76/2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497,P<0.05)。MACE组的全球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注册(GRACE)评分、载脂蛋白B/载脂蛋白A(ApoB/ApoA)、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脂蛋白(a)[Lp(a)]、Gas6、NETs水平均高于非MACE组[(120.28±15.40)分比(85.58±12.27)分、(0.81±0.22)比(0.73±0.17)、(2.53±0.38)mmol/L比(2.38±0.31)mmol/L、(443.30±168.83)mg/L比(297.40±124.59)mg/L、(24.60±5.76)μg/L比(16.69±4.90)μg/L、(30.47±9.08)μg/L比(20.28±6.10)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3.432、2.175、2.688、5.193、9.051、6.800,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GRACE评分以及血清Gas6和NETs水平是PCI术后发生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ROC分析显示,Gas6和NETs预测老年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后发生MACE的灵敏度分别为80.0%和67.5%,特异度分别为80.2%和85.6%,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62和0.817;当Gas6和NETs联合预测时,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5.0%和86.6%,AUC值达0.937。Gas6和NETs高水平组患者术后发生MACE的概率高于Gas6和NETs低水平组(均P<0.05)。结论 血清Gas6和NETs水平升高与老年冠心病患者PCI术后MACE发生率升高密切相关,Gas6和NETs可作为预测老年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不良预后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血清NT-proBNP、CysC水平与2型糖尿病心肌肥厚患者左心室重构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分析血清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胱抑素C(CysC)水平与2型糖尿病心肌肥厚患者左心室重构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22年12月至2024年12月西安市第九医院收治的120例2型糖尿病心肌肥厚患者作为观察组,并选择同期本院接诊的100例单纯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单纯糖尿病组、100例健康人群作为健康对照组。观察组男58例、女62例,年龄(55.02±5.74)岁;单纯糖尿病组男47例、女53例,年龄(55.19±6.01)岁;健康对照组男50例、女50例,年龄(54.67±6.39)岁。比较3组受试者一般资料情况、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质量指数(LVMI)、左室射血分数(LVEF)、早期二尖瓣血流峰值(E)/晚期二尖瓣血流峰值(A)、E/左侧壁二尖瓣环早期峰值速度均值(e')及血清NT-proBNP、CysC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血清NT-proBNP、CysC水平与左心室重构指标的相关性。采用方差分析、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IVST、LVMI、E/e'水平均高于单纯糖尿病组及健康对照组,LVEF、E/A均低于单纯糖尿病组及健康对照组(均P<0.05);单纯糖尿病组、健康对照组各左心室重构功能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血清NT-proBNP、CysC水平均高于单纯糖尿病组及健康对照组[(528.96±39.19)ng/L比(177.69±23.28)ng/L、(175.29±27.60)ng/L;(1.27±0.27)mg/L比(0.94±0.20)mg/L、(0.84±0.22)mg/L],单纯糖尿病组血清CysC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均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NT-proBNP、CysC水平与IVST、LVMI、E/e'均呈正相关(均P<0.05),与LVEF、E/A均呈负相关(均P<0.05)。结论 血清NT-proBNP、CysC水平与2型糖尿病心肌肥厚患者左心室重构功能具有相关性,临床上应予以密切关注。
伊伐布雷定联合呋塞米对老年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
目的 探究伊伐布雷定联合呋塞米对老年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24年1月至12月期间西安大兴医院心血管结合重症医学科收治的102例老年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各51例。对照组男32例,女19例,年龄(68.49±5.28)岁;联合组男29例,女22例,年龄(67.97±5.81)岁。对照组采用伊伐布雷定干预,前2周5.0 mg/次,2次/d,第3周开始7.5 mg/次,2次/d;联合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呋塞米干预,60 mg/次,2次/d。两组均持续干预3个月。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干预前后的血压水平(收缩压、舒张压)、心功能指标[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肾功能指标[24 h尿蛋白定量(24 h UP)、尿微量白蛋白(mAlb)]以及安全性。采用t检验、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联合组总有效率98.04%(50/51),高于对照组84.31%(43/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联合组收缩压(122.07±8.05)mmHg(1 mmHg=0.133 kPa)、舒张压(77.94±7.31)mmHg、LVEDD(49.53±4.35)mm,均低于对照组[(132.69±8.20)mmHg、(84.54±7.62)mmHg、(53.64±4.26)mm],LVEF[(52.65±4.36)%]高于对照组[(44.86±4.7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联合组24 h UP(128.45±6.29)mg、mAlb(15.52±1.02)mg/L,均低于对照组[(142.62±6.51)mg、(18.63±1.06)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联合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3.73%(7/51),与对照组[7.84%(4/51)]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伊伐布雷定联合呋塞米治疗老年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患者,能够有效降低血压,改善心功能,缓解肾功能损伤,且安全性较高。
注射用益气复脉辅治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效果及对心功能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目的 探讨注射用益气复脉辅助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的效果及对心功能、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选取2021年6月至2024年5月商丘市立医院收治的94例CHF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7例。对照组男21例,女26例,年龄(63.29±4.17)岁,病程(8.12±3.51)个月。观察组男20例,女27例,年龄(62.02±4.52)岁,病程(9.15±3.24)个月。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螺内酯胶囊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注射用益气复脉治疗。两组均持续用药2周。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治疗2周后的中医证候积分、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清学指标[血清氨基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心功能指标[左心室收缩末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不良反应。采用χ2、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7.87%(46/47)比85.11%(40/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19,P=0.027)。治疗2周后,观察组的中医证候主症、次症、总积分均低于对照组[(3.26±0.97、2.43±0.85、5.69±1.36)分比(6.43±1.24、4.25±0.76、10.68±2.07)分],全血黏度高切、低切及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NT-proBNP、LVESD、LVEDD水平均低于对照组,VEGF、LVEF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注射用益气复脉辅助治疗CHF疗效显著,可明显缓解临床症状,改善血液流变学及血清学指标,促进心功能恢复。
PDE9A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患者阿托伐他汀调脂疗效的关系研究
目的 研究磷酸二酯酶9A(recombinant phosphodiesterase 9A,PDE9A)基因多态性及其表达水平对阿托伐他汀调脂的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患者疗效影响。方法 回顾性队列研究。选取2022年5月至2023年5月咸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及延安大学咸阳医院收治的186例CHD患者,其中男115例,女71例,年龄(47.85±6.42)岁,体重指数(BMI)(22.27±2.53)kg/m2,均接受3个月阿托伐他汀治疗(口服,起始剂量为10 mg/次,每日一次,每4周复查血脂进行个体化调整,最大剂量为80 mg/次);另选取同期100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52例,女48例,年龄(47.62±6.34)岁,BMI(22.15±2.60)kg/m2。比较对照组与CHD组PDE9A表达水平;CHD患者依据PDE9A基因型分为3组,CC(58例)、CT(86例)与TT(42例)。测定186例CHD患者PDE9A等位基因与基因型频率分布;检测不同基因型CHD患者治疗前后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水平及变化率[血脂变化率=(治疗前血脂水平-治疗后血脂水平)/治疗前血脂水平×100%]。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LSD检验、Kruskal-Wallis H检验、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CHD患者PDE9A表达水平较对照组上调[(1.06±0.08)比(0.87±0.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276,P<0.001)。3种基因型CHD患者性别、年龄、BMI、空腹血糖、收缩压、舒张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血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血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水平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PDE9A基因rs2250870位点各基因型在186例CHD患者中的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定律(χ2=0.870,P>0.05)。治疗前,3组CHD患者血脂水平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治疗前相比,3组患者治疗后TC、TG、LDL-C水平降低,HDL-C水平升高(均P<0.05);治疗后,3组患者TG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CC型TC、LDL-C水平低于CT、TT型,HDL-C水平高于CT、TT型,CT型LDL-C水平低于TT型(均P<0.05)。CC型TC、LDL-C、HDL-C水平变化率高于CT、TT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3.568、16.984、11.718,均P<0.05);3组TG水平变化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DE9A基因多态性与阿托伐他汀调脂疗效存在相关性,rs2250870位点不同基因型对阿托伐他汀疗效有差异化影响,CC型患者治疗后TC、LDL-C下降幅度及HDL-C升高幅度大于CT、TT型,该位点可能通过显性遗传模式影响药物反应。
右心声学造影联合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在隐匿性卵圆孔未闭分型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右心声学造影(right heart acoustic cardiography,RHAC)联合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TEE)在隐匿性卵圆孔未闭(patent foramen ovale,PFO)分型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1年6月至2024年6月铜川市人民医院因不明原因脑卒中、偏头痛、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不明原因晕厥等临床表现接受RHAC和TEE检查的疑似PFO患者98例,其中男42例,女56例,年龄21~68(43.7±12.5)岁。RHAC采用改良Valsalva动作增强右-左分流显示,TEE用于确认PFO解剖结构及分流特征。根据分流量级及解剖特点将PFO分为Ⅰ型(微量分流)、Ⅱ型(中量分流)、Ⅲ型(大量分流)。以临床随访结合手术验证结果为金标准,分析两种方法在PFO检出率、分型准确性方面的差异及联合应用的优势。采用χ2检验、McNemar检验、Pearson相关性分析、enter法多元线性回归、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98例疑似PFO患者中,最终确诊PFO 73例(74.49%)。单独RHAC检出PFO 67例,灵敏度91.78%,特异度100.00%;单独TEE检出PFO 59例,灵敏度80.82%,特异度100.00%;联合判定(任一方法阳性即为阳性)检出73例,灵敏度100.00%,特异度100.00%。在分型诊断中,联合判定对Ⅰ型、Ⅱ型、Ⅲ型PFO的诊断准确率均为100.00%。隐匿性PFO患者中合并房间隔瘤25例,合并Chiari网16例。RHAC、TEE对房间隔瘤的检出率分别为80.00%(20/25)、100.00%(25/25),对Chiari网的检出率分别为56.25%(9/16)、100.00%(16/16);不同检查方法对房间隔瘤、Chiari网的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56,P=0.018;χ2=9.14,P=0.003)。RHAC微泡数量与TEE测量的PFO开口大小呈正相关(r=0.785,P<0.001)。联合微泡数量、开口大小两项参数建立的预测模型对PFO分型的宏平均曲线下面积(AUC)为0.899(95%CI:0.848~0.951)。结论 RHAC联合TEE检查为隐匿性PFO的分型诊断提供了更全面的评估手段,可提高诊断准确性,为临床干预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PCI术后患者复发风险感知评分及相关因素调查
目的 调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术后患者复发风险感知评分及相关因素。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选取2023年1月至2024年6月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收治的120例冠心病(CH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67例,女53例,年龄45~75岁。所有患者均接受PCI治疗,术后3个月,根据复发风险感知评估量表评分,将患者分为高风险感知组(32例)和低风险感知组(88例)。通过医院病历管理系统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婚姻情况、家庭月收入、文化程度、疾病认知水平(健康教育知识掌握调查表)、饮酒、吸烟、营养状况、合并基础疾病、心功能分级、收缩压、舒张压、支架植入数、手术时间及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HD患者复发风险感知评分的影响因素。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低风险感知组年龄低于高风险感知组,低疾病认知水平、合并基础疾病<3个、HAMA评分<7分占比均高于高风险感知组(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0.599,95%CI=0.482~0.744)、疾病认知水平(OR=4.714,95%CI=1.972~11.272)、合并基础疾病(OR=3.947,95%CI=1.598~9.753)、HAMA评分(OR=4.472,95%CI=1.847~10.832)均是复发风险感知评分的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 年龄、疾病认知水平、合并基础疾病、HAMA评分均是PCI术后CHD患者复发风险感知评分的影响因素,临床应高度重视,尽早采取有效管理措施,加快患者病情康复进程。
运用网络药理学、生物信息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四妙勇安汤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潜在靶点及分子机制
目的 通过网络药理学、生物信息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四妙勇安汤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机制。方法 借助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分析平台(TCMSP)、SwissTargetPrediction收集四妙勇安汤的活性成分及靶点信息。在人类基因数据库(GeneCards)、药物靶标数据库(TTD)等疾病数据库中检索动脉粥样硬化相关靶点。使用R4.4.1进行基因本体论(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运用Cytoscape 3.9.1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和拓扑网络模型。AutoDock Vina进行分子对接。引入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GEO)数据集GSE100927和GSE28829识别治疗中可能的核心靶点。结果 共获得108种活性成分,交集基因218个,PPI核心靶基因42个。GO和KEGG获得2 947个术语以及182条通路信息。分子对接结果显示活性成分与核心靶点之间均具有较强的结合能。在药物靶点和数据集中确定了7个枢纽基因。结论 四妙勇安汤可通过多种活性成分和多条信号通路的协同作用,调节关键生物学过程,从而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
空间蛋白质组学:技术方法学进展与临床应用转化
蛋白质的时空动态分布与功能调控是生命活动的核心特征,传统蛋白质组学因难以解析亚细胞定位异质性及动态转位事件而面临瓶颈。空间蛋白质组学通过整合高精度质谱、超分辨成像与人工智能算法,构建了多维分析框架,从而充分了解肿瘤、神经退行性疾病等的发生发展机制。本文简述空间蛋白质组学技术进展与临床应用转化。
阿片类药物对围手术期睡眠的影响研究进展
阿片类药物作为围手术期常用镇痛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通过模拟内源性阿片肽的作用,有效地缓解了手术带来的痛苦,在减轻患者疼痛、提高舒适度及促进快速恢复方面发挥关键作用。然而阿片类药物可能干扰睡眠结构,导致睡眠质量下降,这不仅降低患者生活质量,还可能延缓康复进程、增高术后并发症风险。本文梳理阿片类药物对围手术期睡眠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为临床合理使用阿片类药物提供参考,并探讨相应的防治措施,帮助医务人员在确保有效镇痛的同时,减轻对围手术期睡眠质量的负面影响,从而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和生活质量。
李瑞春主任中医师治疗痛风性关节炎临床经验研究
痛风性关节炎(GA)作为一种常见且复杂的关节炎类型,在全球范围内呈现高发病率和日益增长的流行趋势,是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公共卫生问题。中医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将GA归为“痹证”“痛风”“历节”等范畴,其发病与外感风、寒、湿、热之邪,内伤饮食、劳倦、情志等因素密切相关,病机主要为湿热内蕴、痰瘀互结、脾肾亏虚等,治疗强调辨证论治,注重整体观念和个体化治疗。李瑞春主任中医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数十年,在GA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而独特的临床经验,其秉承中医传统理论,结合现代医学研究成果,形成了一套系统、有效的GA诊疗方案。本文综述李瑞春主任中医师治疗GA的临床经验,包括对GA病因病机的认识、急性期和缓解期的分期论治等,以期为中医临床工作者提供参考,促进中医药在GA防治领域的应用。
LncRNA MALAT1对成骨细胞分化的作用机制研究
目的 探讨LncRNA MALAT1对成骨细胞分化的作用机制。方法 本实验于2024年1月至6月在延安大学医学院生物实验中心开展,选取小鼠颅骨源性成骨前细胞MC3T3-E1诱导成骨细胞分化。将细胞分为对照组(未处理细胞)、LPS组(1 mg/L LPS处理细胞)和LPS+siMALAT1组(siMALAT1转染后LPS处理细胞)。采用MTT法测定MC3T3-E1细胞活力。通过测定线粒体三磷酸腺苷(ATP)水平、膜电位(MMP)和超氧化物,评估siMALAT1对MC3T3-E1细胞线粒体功能的影响。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检测成骨细胞分化相关标志物表达水平,包括碱性磷酸酶(ALP)、骨钙素(OCN)、骨桥蛋白(OPN)和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X2)。采用Western blot测定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和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辅激活物-1α(PCG-1α)表达水平。采用LSD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LPS可呈剂量依赖性降低MC3T3-E1细胞线粒体ATP水平及MMP,促进超氧化物产生(均P<0.05)。siMALAT1可改善LPS处理的MC3T3-E1细胞功能障碍,包括MC3T-E1细胞活力、线粒体ATP水平、MMP以及超氧化物的产生(均P<0.05)。siMALAT1可改善LPS对MC3T3-E1细胞成骨分化(ALP、OCN、OPN、RUNX2)的抑制作用(均P<0.05)。siMALAT1可提高LPS处理的MC3T3-E1细胞Sirt1和PCG-1α表达水平(0.62±0.06比0.30±0.03、0.75±0.07比0.42±0.04)(均P<0.05)。结论 siMALAT1可缓解LPS抑制的MC3T3-E1细胞成骨分化,减轻LPS诱导的MC3T3-E1细胞损伤,尤其是线粒体功能障碍。
经支气管镜局部注射自体富血小板血浆治疗气管支气管瘘的效果
目的 探讨经支气管镜局部注射自体富血小板血浆治疗气管支气管瘘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3年1月至2025年1月钦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30例气管支气管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20例)和研究组(10例)。对照组男15例,女5例;年龄20~70(50.92±8.01)岁,瘘口直径1.20~5.00(4.10±0.50)mm。研究组男8例,女2例;年龄20~70(50.85±8.96)岁,瘘口直径1.10~4.90(4.05±0.45)mm。对照组采用内科抗感染、营养支持等保守治疗,研究组采用经支气管镜局部注射自体富血小板血浆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3周。比较两组瘘口愈合情况,治疗前后气促评分和卡氏功能状态评分量表(KPS)评分。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对照组20例气管支气管瘘患者(共22个瘘口),完全愈合率为54.55%(12/22),不完全愈合率为45.45%(10/22)。研究组10例气管支气管瘘患者(共10个瘘口),完全愈合率为90.00%(9/10),不完全愈合率为10.00%(1/1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气促评分低于对照组,KPS评分高于对照组[(1.60±0.40)分比(2.10±0.10)分、(85.10±10.20)分比(75.30±8.00)分](均P<0.05)。结论 经支气管镜局部注射自体富血小板血浆治疗气管支气管瘘的效果较好,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CO2激光联合凯格尔运动在不同年龄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治疗中的效果
目的 探讨CO2激光联合凯格尔运动治疗不同年龄层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其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3年2月至2024年10月在珠海市斗门区妇幼保健院妇产科就诊的100例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年龄分为育龄期患者(<45岁)和围绝经后期患者(≥45岁),各50例;分层后再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25例。育龄期患者:对照组年龄(35.72±4.82)岁,体重指数(22.06±0.87)kg/m2,轻度压力性尿失禁8例,中度压力性尿失禁17例;研究组年龄(36.60±4.20)岁,体重指数(21.72±1.04)kg/m2,轻度压力性尿失禁14例,中度压力性尿失禁11例。围绝经后期患者:对照组年龄(54.88±6.19)岁,体重指数(21.85±0.75)kg/m2,轻度压力性尿失禁9例,中度压力性尿失禁16例;研究组年龄(53.44±8.80)岁,体重指数(22.09±0.73)kg/m2,轻度压力性尿失禁8例,中度压力性尿失禁17例。对照组采用凯格尔运动治疗,研究组采用CO2激光联合凯格尔运动治疗,均连续治疗1疗程(3个月)。比较各组育龄期、围绝经后期患者治疗前后1 h漏尿量(1 h尿垫试验)、压力性尿失禁症状评分[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尿失禁问卷表简表(ICI-Q-SF)]、生活质量[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焦虑程度[焦虑自评量表(SAS)]。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t检验和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治疗后,研究组育龄期、围绝经后期患者1 h漏尿量和ICI-Q-SF评分均低于对照组[(0.56±0.27)g比(1.26±1.24)g、(4.52±3.06)分比(6.40±2.94)分;(0.68±0.26)g比(5.46±1.02)g、(7.52±3.95)分比(11.24±4.53)分](均P<0.05);研究组育龄期、围绝经后期患者WHOQOL-BREF评分均高于对照组[(86.44±4.39)分比(77.76±4.44)分;(86.12±5.06)分比(60.80±4.92)分](均P<0.05);两组育龄期、围绝经后期患者S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单纯凯格尔运动对于育龄期患者疗效良好,但对于围绝经后期患者疗效欠佳。此外,在育龄期和围绝经后期患者中,CO2激光与凯格尔运动联合治疗压力性尿失禁疗效确切,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缓解焦虑情绪。
IQQA三维重建系统在胸腔镜下肺联合亚段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 通过分析对比应用与未应用IQQA三维重建系统辅助胸腔镜下肺联合亚段切除术的效果,探讨其在肺联合亚段切除术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23年7月至2024年12月在珠海市人民医院行胸腔镜下肺联合亚段切除术的40例肺结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自愿原则将是否在术前进行IQQA三维重建分为重建组(28例)和对照组(12例)。重建组男10例,女18例;年龄(55.56±12.34)岁;体重指数(23.10±1.55)kg/m2;结节大小(0.89±0.21)cm。对照组男5例,女7例;年龄(57.58±16.47)岁;体重指数(22.86±1.29)kg/m2;结节大小(0.85±0.18)cm。两组均行双孔法胸腔镜下肺联合亚段切除术。比较两组术中观察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术中手术方式更改率及中转开胸率)和术后观察指标[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胸腔引流量(平均引流量)、术后并发症(肺部感染、长时间漏气、肺栓塞、乳糜胸)、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两组中转开胸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建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94.15±10.71)min比(125.59±7.17)min],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术中手术方式更改率均低于对照组[(40.57±10.35)ml比(74.33±12.18)ml、(4.89±1.26)个比(8.75±1.22)个、0比25.00%(3/12)](均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及住院费用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重建组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胸腔引流量、住院天数均低于对照组[(3.13±0.82)d比(4.71±1.30)d、(189.92±93.81)ml比(387.83±175.04)ml、(5.27±0.94)d比(6.29±1.39)d](均P<0.05)。结论 应用IQQA三维重建系统与胸腔镜手术结合,实现肺结节的精准切除,疗效满意,故具有较大的临床推广价值。
拮抗剂方案中不同剂量促性腺激素对波塞冬低预后人群临床结局的对比研究
目的 比较不同剂量促性腺激素(Gn)在拮抗剂方案中对波塞冬低预后人群临床结局的影响,为个体化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选取2023年2月至2024年2月于西安高新医院生殖医学科行辅助生殖技术(ART)助孕治疗的患者195例,筛选出符合波塞冬标准低预后人群且采用拮抗剂方案促排卵患者共221例取卵周期,对纳入患者进行至少为期1年的随访。根据拮抗剂方案所用Gn总剂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低剂量组(≤3 000 U)124例取卵周期和高剂量组(>3 000 U)97例取卵周期。低剂量组年龄(36.52±2.55)岁;体重指数(22.56±4.51)kg/m2;不孕年限(3.11±1.04)年。高剂量组年龄(36.83±3.11)岁;体重指数(23.60±4.25)kg/m2;不孕年限(2.87±1.44)年。比较两组基线资料[年龄、体重指数、不孕年限、基础促卵泡刺激素(bFSH)、基础雌二醇(bE2)、基础孕酮(bP)、基础黄体生成素(bLH)、基础睾酮(bT)、基础催乳素(bPRL)和抗苗勒管激素(AMH)]、促排卵结局(Gn起始剂量、Gn使用天数、Gn总剂量、获卵数、成熟卵数、受精率及优质胚胎率)、临床结局[临床妊娠率、活产率及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发生率]。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非参数检验、χ2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Gn起始剂量、受精率、优质胚胎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高剂量组Gn使用天数、Gn总剂量、获卵数、成熟卵数均高于低剂量组[(11.24±2.68)d比(10.44±3.01)d、(3 344.13±525.74)U比(2 431.57±642.63)U、3.00(2.00,6.00)个比2.00(2.00,5.00)个、3.00(2.00,5.00)个比2.00(2.00,4.00)个](均P<0.05)。低剂量组共有17例取卵周期因发生OHSS或子宫内膜条件不良未进行胚胎移植,高剂量组有9例取卵周期未进行移植。两组临床妊娠率、活产率、OHSS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高剂量Gn的使用可提高患者获卵数,但对临床妊娠率、活产率及OHSS发生率均无显著影响。尽管未达到统计学显著性,但观察到高剂量Gn组的OHSS发生率较高,提示临床医生在应用时仍需保持警惕。
安奠化瘀组方联合西药对抗心磷脂抗体阳性复发性流产患者凝血-纤溶平衡的影响
目的 探讨安奠化瘀组方联合西药对抗心磷脂抗体阳性复发性流产患者凝血-纤溶平衡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在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就诊的60例抗心磷脂抗体阳性复发性流产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西药组(30例)和治疗组(30例)。西药组年龄(30.90±3.43)岁;自然流产次数(2.82±0.94)次。治疗组年龄(31.10±3.19)岁,自然流产次数(2.73±0.82)次。同期选取20位育龄期、无自然流产史的非孕女性作为正常对照组,年龄(30.37±4.24)岁。西药组采用口服西药治疗,治疗组在西药组基础上联合安奠化瘀组方治疗。治疗组与西药组均在孕前至少3个月开始治疗,3个月后指导同房备孕,妊娠满12周时停止中西药治疗。比较西药组和治疗组抗体清除率、先兆流产率及妊娠成功率。比较三组治疗前后的凝血纤溶系统指标[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抗凝血酶Ⅲ(AT-Ⅲ)、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bg)],正常对照组仅比较治疗前数据。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t检验和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西药组和治疗组抗体清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先兆流产率低于西药组,妊娠成功率高于西药组[16.67%(5/30)比40.00%(12/30);63.33%(19/30)比36.67%(11/30)](均P<0.05)。治疗前,西药组和治疗组D-D、Fbg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0.35±0.15)mg/L、(0.37±0.16)mg/L比(0.20±0.09)mg/L;(3.23±0.84)g/L、(3.08±0.68)g/L比(2.38±0.50)g/L](均P<0.05);西药组、治疗组和正常对照组APTT、PT、TT、AT-Ⅲ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西药组和治疗组APTT、PT、TT、AT-Ⅲ、D-D、Fbg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西药组妊娠至12周患者12例,治疗组妊娠至12周患者19例。治疗后,治疗组D-D、Fbg水平均低于西药组[(0.18±0.11)mg/L比(0.27±0.11)mg/L;(2.50±0.65)g/L比(2.98±0.55)g/L](均P<0.05);西药组和治疗组APTT、PT、TT、AT-Ⅲ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中药联合西药治疗能更有效维持复发性流产患者的凝血-纤溶平衡,改善血栓前状态,从而提高妊娠率,改善妊娠结局,值得临床推广。
罗沙司他胶囊治疗腹膜透析患者肾性贫血的效果分析
目的 探讨罗沙司他胶囊对腹膜透析合并肾性贫血患者贫血指标、心功能和脂代谢水平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选取2021年10月至2023年12月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腹膜透析合并肾性贫血患者113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6例)和观察组(57例)。对照组男30例,女26例,年龄(45.18±12.47)岁,透析时间(23.51±6.16)个月;观察组男34例,女23例,年龄(46.97±12.08)岁,透析时间(22.89±6.07)个月。对照组给予皮下注射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观察组给予口服罗沙司他胶囊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3个月。比较两组贫血情况、心功能、脂代谢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统计学方法采用χ2、t检验。结果 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的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计数均高于对照组[(116.29±21.02)g/L比(105.14±22.21)g/L、(33.21±5.02)%比(29.18±4.81)%、(1.58±0.31)×1012/L比(1.39±0.28)×1012/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心室后壁厚度分别为(47.56±2.34)mm、(37.59±1.13)mm、(9.67±0.19)mm,均低于对照组的(48.62±2.32)mm、(38.68±1.12)mm、(9.75±0.22)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均低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0.53%(6/57),低于对照组的25.00%(14/56)(χ2=4.062,P=0.044)。结论 罗沙司他胶囊可显著纠正腹膜透析合并肾性贫血患者的贫血指标,有效改善其心功能及脂代谢状态,有助于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
非奈利酮联合SGLT2抑制剂对糖尿病合并慢性肾脏病患者心肾结局的影响
目的 探讨非奈利酮联合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sodium-dependent glucose transporters 2,SGLT2)抑制剂对糖尿病合并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患者心肾结局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选择2022年3月至2024年3月西安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接诊的糖尿病合并CKD患者82例为研究对象,信封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1例。对照组男24例、女17例,年龄(58.22±6.55)岁。研究组男22例、女19例,年龄(59.02±6.44)岁。对照组采用SGLT2抑制剂(达格列净)+安慰剂(模拟非奈利酮,淀粉片)治疗,研究组采用SGLT2抑制剂(达格列净)联合非奈利酮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3个月。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心肾功能实验室指标水平、心肾结局。采用t、χ2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5.12%(39/41)比80.49%(33/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00,P=0.043)。治疗后,研究组的脑钠肽、尿白蛋白排泄率、尿素氮均低于对照组[(142.63±28.74)ng/L比(210.26±38.78)ng/L、(98.52±18.63)mg/24 h比(130.85±25.63)mg/24 h、(7.22±2.01)mmol/L比(9.18±2.37)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971、6.533、4.039,均P<0.001)。研究组的主要终点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9.76%(4/41)比26.83%(11/41)](χ2=3.998,P=0.046),其中研究组发生心血管事件2例、肾脏事件2例,对照组发生心血管事件7例、肾脏事件4例;研究组次要终点中的新发蛋白尿发生率低于对照组[4.88%(2/41)比19.51%(8/41)](χ2=4.100,P=0.043);两组全因死亡率、高钾血症发生率和药物安全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非奈利酮联合SGLT2抑制剂应用于糖尿病合并CKD患者,可提高临床疗效、改善心肾功能、优化心肾结局,值得推广应用。
槐杞黄颗粒辅治儿童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临床疗效
目的 探讨槐杞黄颗粒辅治儿童过敏性紫癜性肾炎(HSPN)的临床疗效及其对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方法 本研究为单中心、非随机、对照临床试验。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期间入住中山市人民医院普通儿科、符合纳入标准的HSPN患儿30例为HSPN组,按家属意愿是否选择使用槐杞黄颗粒治疗分为常规组和槐杞黄组,每组15例。选取同时期于中山市人民医院门诊行健康体检、与HSPN组性别和年龄相匹配的健康儿童30例为健康对照组。常规组男6例,女9例,年龄(8.07±2.17)岁。槐杞黄组男10例,女5例,年龄(7.13±2.43)岁。健康对照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6.95±2.08)岁。常规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槐杞黄组在常规组基础上给予口服槐杞黄颗粒辅助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1个月。比较各组患儿临床症状、实验室指标及免疫学指标的差异。采用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HSPN组Th1型细胞因子中的白细胞介素(IL)-2、干扰素(IFN)-γ均低于健康对照组[(2.24±0.90)ng/L比(3.80±1.20)ng/L、2.52(1.04,3.87)ng/L比5.26(3.39,5.87)ng/L];Th2型细胞因子中的IL-4、IL-6均高于健康对照组[5.04(3.75,5.98)ng/L比4.08(3.73,4.44)ng/L、15.38(8.85,26.31)ng/L比3.65(2.36,5.21)ng/L],IL-10低于健康对照组[(1.19±0.74)ng/L比(5.02±1.82)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槐杞黄组的IL-2、IL-10、IFN-γ均高于常规组[(3.66±1.27)ng/L比(2.73±1.00)ng/L、3.26(2.50,3.95)ng/L比2.63(2.39,3.48)ng/L、(4.84±1.32)ng/L比(3.63±1.16)ng/L],IL-4、IL-6均低于常规组[(3.43±1.76)ng/L比(4.85±1.69)ng/L、3.00(2.42,3.52)ng/L比3.02(2.51,4.74)ng/L],CD3+、CD3+绝对值、CD4+、CD4+/CD8+、自然杀伤细胞(NK)均高于常规组,CD8+、自然杀伤T细胞(NKT)、免疫球蛋白(Ig)E、IgA、C3均低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槐杞黄组的尿蛋白转阴时间短于常规组[(14.67±6.25)d比(20.67±8.02)d],继发感染总发生率低于常规组[13.3%(2/15)比60.0%(9/1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槐杞黄颗粒可有效调节HSPN患儿的免疫紊乱,显著改善临床症状,降低继发感染风险,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超声引导下地塞米松复合罗哌卡因髂前上棘水平髂筋膜间隙阻滞在小儿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术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在小儿先天性髋关节脱位(CDH)术中应用全身麻醉(全麻)复合超声引导下地塞米松+罗哌卡因髂前上棘水平髂筋膜间隙阻滞的效果。方法 本研究为随机对照试验,前瞻性选取2023年3月至2024年9月西安市人民医院(西安市第四医院)收治的行CDH术患儿1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男14例、女36例,年龄(4.20±1.03)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级33例、Ⅱ级17例。观察组男11例、女39例,年龄(4.36±1.12)岁,ASA分级Ⅰ级31例、Ⅱ级19例。两组均采用超声引导下髂前上棘水平髂筋膜间隙阻滞复合全麻,其中对照组采用罗哌卡因麻醉,观察组采用地塞米松联合罗哌卡因麻醉。比较两组全麻诱导前(T0)、气管插管时(T1)、切皮时(T2)、术中1 h(T3)、拔管时(T4)的心率、平均动脉压(MAP),麻醉恢复及麻醉维持情况(恢复室停留时间、气管插管拔管时间及瑞芬太尼、丙泊酚用量),全麻诱导前及术后6 h的血清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术前和术后6、12、24 h面部表情疼痛量表(FPS)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率。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及t、χ2检验进行统计比较。结果 T1、T2、T3、T4时刻,观察组的MAP、心率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患儿恢复室停留时间、气管插管拔管时间均短于对照组[(18.65±5.42)min比(22.14±7.32)min、(9.25±2.81)min比(11.13±3.16)min],瑞芬太尼、丙泊酚用量均低于对照组[(186.49±42.21)µg比(211.36±45.69)µg、(192.71±44.51)mg比(218.36±48.32)m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709、3.144、2.827、2.761,均P<0.05)。观察组术后6 h血清IL-6、TNF-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16.76±3.73)ng/L比(19.42±4.38)ng/L、(37.28±8.34)ng/L比(42.79±8.93)ng/L],术后6、12、24 h的FP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7.05±2.25、5.16±1.62、3.38±0.92)分比(8.34±2.62、6.08±1.87、4.04±1.1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33,P=0.248)。结论 超声引导下地塞米松+罗哌卡因髂筋膜间隙阻滞复合全麻应用于CDH术,镇痛效果较好,可稳定血流动力学,减少麻醉药物用量,缩短恢复时间,降低炎症反应,且安全性良好。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NLRP3的表达及其与视力障碍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外周血单核细胞核苷酸结合结构域富含亮氨酸重复序列和含热蛋白结构域受体3(NLRP3)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与视力障碍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4年3月在咸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152例,其中男94例(61.84%)、女58例(38.16%),年龄(55.02±5.36)岁,糖尿病病程(14.06±3.78)年。根据DR严重程度分为无DR(NDR)组36例、非增生性DR(NPDR)组68例、增生性DR(PDR)组48例,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外周血单核细胞NLRP3 mRNA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IL)-1β、IL-18水平。采用CV-5000S自动验光仪和Humphrey视野分析仪评估视力障碍程度,Spectralis OCT仪和HRT3-RCM激光角膜共聚焦显微镜检测角膜及视网膜神经纤维指标。比较各组患者的视力障碍严重程度、角膜神经纤维指标[神经纤维长度(NFL)、角膜神经纤维密度(NFD)、角膜神经纤维分支密度(NFB)]、视网膜神经纤维指标[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及黄斑无血管区面积(FAZ)、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血流密度(SCL)、视网膜深层毛细血管血流密度(DCL)]。采用χ2、t、SNK-q检验及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统计比较。结果 NDR组的NLRP3 mRNA、IL-1β、IL-18、重度视力障碍占比分别为0.90±0.14、(20.03±4.01)ng/L、(76.96±22.85)ng/L、5.56%(2/36),NPDR组分别为1.19±0.13、(27.15±3.69)ng/L、(112.05±20.76)ng/L、25.00%(17/68),PDR组分别为1.59±0.23、(36.02±3.71)ng/L、(136.20±18.95)ng/L、54.17%(26/48),均逐渐升高(均P<0.05)。NDR组、NPDR组、PDR组患者的NFL、NFD、NFB、RNFL厚度、SCL、DCL均逐渐下降,FAZ[(0.34±0.07、0.40±0.09、0.46±0.08)mm2]逐渐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Spearman相关性分析得出,NLRP3的表达水平与视力障碍程度呈正相关(r=0.493,P<0.001)。结论 外周血单核细胞中NLRP3的表达水平随DR严重程度的增加而升高,并与患者视力障碍程度呈正相关。
七叶皂苷钠对四肢骨折患者术后肢体肿胀程度及骨痂生长的影响
目的 探究七叶皂苷钠对四肢骨折患者术后肢体肿胀程度、骨痂生长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选取2021年1月至2024年1月在河南省中医院行手术治疗的四肢骨折患者10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1例。对照组男33例,女18例,年龄(54.50±11.00)岁,骨折至就诊时间(4.25±0.48)h。观察组男30例,女21例,年龄(53.00±11.23)岁,骨折至就诊时间(4.25±0.45)h。对照组予以注射用甘露醇静脉滴注治疗,250 ml/次,1次/d。观察组予以七叶皂苷钠20 mg+500 m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治疗,1次/d。两组均连续治疗1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和治疗1周后的肢体肿胀、视觉模拟评分法(VAS)、骨痂形成评分以及炎症因子、骨代谢指标、治疗安全性。采用χ2、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治疗1周后,观察组的肢体肿胀、VAS评分分别为(0.75±0.13、1.68±0.31)分,对照组分别为(0.96±0.16、2.45±0.4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275、10.698,均P<0.001);观察组的骨痂量、骨痂密度以及骨痂边缘评分分别为(3.50±0.34、3.30±0.21、3.29±0.18)分,均高于对照组的(2.86±0.30、2.71±0.18、2.75±0.1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0.080、15.234、16.459,均P<0.001);观察组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均低于对照组,碱性磷酸酶(ALP)、骨钙素(BGP)、骨保护素(OPG)、Ⅰ型前胶原羧基端肽(PⅠC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97,P=0.586)。结论 七叶皂苷钠有助于缓解四肢骨折患者术后肢体肿胀,促进骨痂生长,调节炎症因子及骨代谢水平,且安全性较高。
小儿健脾化浊消脂方联合维生素D治疗儿童肥胖型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的效果
目的 探讨小儿健脾化浊消脂方联合维生素D治疗脾虚失运型儿童肥胖型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的效果。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单中心、对照研究。选取2024年1月至10月安康市中医医院收治的118例脾虚失运型儿童肥胖型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9例。对照组男31例,女28例,年龄(11.41±2.21)岁;观察组男34例,女25例,年龄(11.67±2.58)岁。两组患儿均采用以合理饮食结构为主的综合干预,同时口服水飞蓟宾胶囊。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口服维生素D滴剂胶囊;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小儿健脾化浊消脂方。两组均连续治疗12周。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血脂[总胆固醇(TC)和三酰甘油(TG)]、肝功能[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白蛋白(ALB)]、体重指数(BMI)、肝/脾CT比值、中医症候评分,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采用χ2、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4.92%(56/59)和79.66%(47/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86,P=0.013)。治疗后,观察组的TC、TG、BMI均低于对照组[(3.72±0.29)mmol/L比(4.18±0.34)mmol/L、(1.48±0.19)mmol/L比(1.69±0.21)mmol/L、(24.86±2.02)kg/m2比(27.18±2.19)kg/m2],ALB、肝/脾CT比值均高于对照组,AST、ALT和中医症候各项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02,P=0.342)。结论 小儿健脾化浊消脂方联合维生素D治疗脾虚失运型儿童肥胖型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可提高临床疗效,有效降低血脂水平、改善肝功能。
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行为分析疗法在孤独症谱系障碍患儿中的应用观察
目的 探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行为分析疗法(ABA)在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6月至2024年6月安阳市第七人民医院收治的68例ASD患儿进行前瞻性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34例。对照组:男19例、女15例,年龄(9.94±0.65)岁,病程(2.56±0.33)年,采取常规干预;观察组:男18例、女16例,年龄(9.98±0.68)岁,病程(2.59±0.31)年,采取低频rTMS联合ABA治疗。两组均持续干预12周。对比两组患儿孤独症行为[采用孤独症治疗评定量表(ATEC)]、认知功能[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及生活质量[采用儿童普适性生活质量量表(PedsQL4.0)]。统计学方法采用t检验。结果 干预前,两组患儿ATEC、MoCA及PedsQL4.0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后,观察组社交能力[(27.35±1.09)分]、感知/认知能力[(22.38±1.07)分]、健康/生理行为[(31.18±1.29)分]、表达/语言沟通评分[(17.77±1.10)分]均低于对照组[(30.74±1.22)分、(26.76±1.11)分、(35.53±1.74)分、(20.92±1.13)分], MoCA评分[(19.92±1.78)分]及生理功能[(23.36±1.81)分]、情感功能[(14.74±1.53)分]、社会功能[(15.65±1.62)分]、角色功能评分[(15.75±1.40)分]均高于对照组[(15.74±1.63)分、(18.97±1.44)分、(11.94±1.65)分、(11.09±1.54)分、(11.54±1.35)分]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2.083、16.565、11.710、11.647、10.099、11.067、7.256、11.896、12.622,均P<0.05)。结论 低频rTMS联合ABA可加快ASD患儿病症康复,提高其认知功能水平,帮助患儿早日回归家庭和社会,提升患儿生活质量。
经皮神经电刺激疗法联合闭链功能训练对膝骨关节炎患者的影响研究
目的 探讨经皮神经电刺激疗法(TENS)联合闭链功能性训练对膝骨关节炎患者疼痛缓解及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单中心、单盲试验。研究对象为2022年1月至2024年1月在延安大学附属医院接受治疗的96例膝骨关节炎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48例。对照组:男21例、女27例,年龄(65.11±7.63)岁,病程(7.73±1.28)个月;采用常规康复训练和TENS治疗。观察组:男19例、女29例,年龄(64.72±7.51)岁,病程(7.81±1.32)个月;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闭链功能性训练。两组均治疗4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膝关节液炎症因子水平、膝关节周径、积液厚度、膝关节屈伸肌群等速肌力、三维步态参数,以及疼痛情况和膝关节功能。统计学方法采用t检验、χ2检验。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膝关节周径和积液厚度均小于对照组[(37.15±1.05)cm比(38.01±1.21)cm、(37.46±4.52)mm比(41.68±5.84)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719、3.959,均P<0.05);膝关节液中炎症因子水平均低于对照组,膝关节屈伸肌群平均峰力矩、三维步态参数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OMAC)评分均低于对照组[(2.60±0.71)分比(3.81±1.06)分、(29.94±3.69)分比(40.01±5.41)分],Lysholm膝关节评分高于对照组[(71.01±7.82)分比(60.24±6.3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571、10.654、7.426,均P<0.05)。结论 TENS联合闭链功能性训练能有效缓解膝骨关节炎患者的疼痛症状,促进关节功能恢复。
创伤骨科与内科共管模式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创伤骨科与内科共管模式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3年1月至2023年12月期间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60例老年髋部骨折手术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30例。研究组:男14例、女16例,年龄(73.39±5.16)岁,体重指数(BMI)为(25.18±6.16)kg/m²;骨折类型:股骨颈骨折12例、股骨转子间骨折14例、股骨转子下骨折4例;采用创伤骨科与内科共管模式。对照组:男12例、女18例,年龄(73.16±5.87)岁,BMI为(26.12±5.44)kg/m²;骨折类型:股骨颈骨折15例、股骨转子间骨折10例、股骨转子下骨折5例;采用骨科常规诊疗流程。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入院至手术时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健康信念、患侧肢体肿胀程度、生活质量(SF-36评分),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统计学方法采用t检验、χ2检验。结果 研究组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住院天数均短于对照组[(39.16±7.15)h比(59.77±6.87)h、(10.02±1.66)d比(12.11±1.31)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1.385、5.413,均P<0.05);两组住院费用、入院至手术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出院时,研究组健康信念多维度量表、SF-36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术后1 d、3 d、7 d患侧肢体肿胀程度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16.67%(5/30)比40.00%(12/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22,P<0.05)。结论 创伤骨科与内科共管模式可有效优化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围手术期管理,缩短恢复时间,提高健康信念和生活质量,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团体认知行为护理对白血病化疗患儿心理状态的改善作用研究
目的 探讨白血病化疗患儿采取团体认知行为护理的干预效果。方法 选取驻马店市中心医院2022年8月至2024年8月期间收治的86例白血病患儿进行前瞻性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43例)和观察组(43例)。对照组男23例,女20例;年龄7~14(10.56±1.13)岁;病程1~3(2.19±0.33)年。观察组男22例,女21例;年龄7~14(10.59±1.14)岁;病程1~3(2.16±0.35)年。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团体认知行为护理,两组均持续护理6周。比较两组心理状态、应对方式、生活质量以及家属满意度。采用t检验、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护理后,观察组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量表(SCARED)中分离性焦虑、广泛性焦虑、社交恐怖、学校恐怖、躯体化/惊恐评分分别为(5.54±1.01)分、(7.37±1.04)分、(4.39±1.05)分、(2.18±0.34)分、(11.87±1.26)分,均低于对照组的(8.76±1.07)分、(10.19±1.12)分、(6.08±1.10)分、(4.27±0.50)分、(15.35±1.64)分(t=14.350、12.099、7.288、22.666、11.034,均P<0.001);观察组医学应对方式问卷(MCMQ)中面对评分为(17.96±1.94)分,高于对照组的(14.79±1.78)分,回避、屈服评分为(10.01±1.05)分、(8.71±1.04)分,均低于对照组的(12.39±1.08)分、(11.53±1.07)分(t=7.895、10.361、12.393,均P<0.001);观察组儿童生存质量测定量表(PedsQL4.0)中感情功能、社会功能、角色功能、生理功能评分分别为(79.19±4.16)分、(82.29±4.70)分、(84.49±5.31)分、(85.15±4.53)分,均高于对照组的(72.28±4.04)分、(75.53±4.61)分、(76.06±5.23)分、(77.19±4.26)分(t=7.814、6.733、7.417、8.394,均P<0.001)。观察组患儿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为95.35%(41/43),高于对照组的81.40%(35/43)(χ2=4.074,P=0.044)。结论 团体认知行为护理可缓解白血病化疗患儿消极心理状态,有助于改善其应对方式,提升生活质量,提高患儿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聚焦解决模式联合激励式心理干预应用于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后的效果研究
目的 探讨聚焦解决模式联合激励式心理干预对主动脉夹层(AD)患者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选取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22年2月至2024年1月收治的89例AD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45例)和干预组(44例)。对照组:男27例,女18例,年龄(42.68±2.30)岁,行常规干预;干预组:男28例,女16例,年龄(42.81±2.44)岁,行聚焦解决模式联合激励式心理干预。两组均干预1个月。对比两组干预前后心理状态、心理弹性及应对方式。统计学方法采用t检验、χ2检验。结果 干预后,干预组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得分均低于对照组[(44.54±3.21)分比(47.54±3.66)分、(45.25±3.64)分比(49.58±3.71)分],心理弹性量表(CD-RISC)得分高于对照组[(84.54±5.66)分比(78.96±5.1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108、5.557、4.853,均P<0.05);干预组医学应对方式问卷(MCMQ)中的回避、屈服得分均低于对照组[(10.25±1.42)分比(14.50±1.85)分、(8.54±1.16)分比(11.58±1.32)分],面对得分高于对照组[(25.65±3.50)分比(19.58±3.14)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2.138、11.531、8.616,均P<0.05)。结论 聚焦解决模式与激励式心理干预联合应用于AD患者,能够改善患者术后心理状态,增强心理弹性,并优化应对方式。
基于肌筋膜链理论康复护理对颈椎病患者疼痛及功能康复的影响
目的 探究基于肌筋膜链理论康复护理在颈椎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纳入2023年7月至2024年7月在南阳市中医院独山院区接受治疗的72例颈椎病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36例。对照组:男20例、女16例,病程1~5(2.28±0.40)年,年龄18~64(40.34±8.75)岁;应用药棒穴位按摩联合器具辅助下软组织松解技术(IASTM)。观察组:男19例、女17例,病程1~5(2.34±0.38)年,年龄20~65(40.50±8.69)岁;基于肌筋膜链理论应用药棒穴位按摩联合IASTM。两组均连续干预2周。评估两组疼痛程度、颈椎功能及颈椎活动度。统计学方法采用t检验。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疼痛分级指数(PRI)、现时疼痛强度(PPI)、视觉模拟评分(VAS)均低于对照组[(7.85±1.37)分比(10.01±1.70)分、(1.16±0.22)分比(1.55±0.31)分、(1.57±0.32)分比(2.70±0.54)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936、6.156、10.801,均P<0.05)。干预后,观察组颈椎功能障碍指数量表(ND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颈椎活动度、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基于肌筋膜链理论的康复护理,可减轻颈椎病患者疼痛、促进颈椎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临床应用价值高,值得进一步推广。
基于精准医疗理念的儿童自身免疫性疾病个性化护理应用
目的 探讨基于精准医疗理念的儿童自身免疫性疾病(AD)个性化护理方案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3月至2024年3月于河南省人民医院就诊的120例AD患儿进行随机对照试验,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男31例,女29例,年龄(9.04±1.39)岁,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男35例,女25例,年龄(9.36±1.87)岁,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基于精准医疗理念的个性化护理。两组均护理1个月,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患儿护理前后的医疗恐惧程度、治疗依从性、自我管理能力,以及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和出院后复发频次。统计学方法采用t检验、χ2检验。结果 护理后,研究组患儿医疗恐惧程度评分低于对照组[(4.67±0.81)分比(5.99±0.9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190,P<0.05);研究组患儿治疗依从性、自我管理能力评分、家属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90.85±7.02)分比(87.59±5.92)分、(78.85±4.05)分比(76.74±4.16)分、91.67%(55/60)比71.67%(43/6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75、2.815,χ2=8.015,均P<0.05);研究组患儿出院后3个月、6个月复发频次均低于对照组[(4.00±0.67)次比(4.59±1.40)次、(2.86±0.56)次比(3.25±0.63)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945、3.584,均P<0.05)。结论 基于精准医疗理念的个性化护理方案可降低AD患儿医疗恐惧程度和复发频次,提高治疗依从度、自我管理能力,家属满意度高,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病人专家项目干预对肺动脉高压患者自我效能与生活质量影响的质性研究
目的 探讨病人专家项目干预的肺动脉高压(PH)患者真实护理体验情况,为护理工作人员提供创新性护理方法。方法 对2020年12月至2022年3月期间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病人专家项目干预的30例PH患者进行半结构式访谈。通过质性研究现象学分析法对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提炼出PH患者消极的生理、心理不适感和疾病相关知识缺乏、病人专家项目提升自我效能与生活质量3个主题,以及14个亚主题。结果 受访者对消极的生理、心理不适感受的主题为:活动能力受限、其他生理不适、给家庭带来负担的心理压力、被动减少社交;对疾病相关知识缺乏的主题为:PH的病因、最新治疗进展、日常饮食保健等居家护理指导、女性患者妊娠问题,以及保持情绪稳定的方法等;病人专家项目提升自我效能与生活质量的主题为:愿意参与病人专家项目、交流方便、节省时间和专业性强、能提高自我效能感、有效改善生活质量。结论 病人专家项目干预对PH患者的自我效能提升与生活质量改善具有积极作用。通过健全病人专家项目干预,构建PH患者的护理方案,可有效提升PH疾病的医疗服务质量。
“互联网+”结合PBL/CBL教学模式融入生物化学的教学革新
目的 探讨“互联网+”结合“问题教学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案例教学法(case-based learning,CBL)”教学模式融入临床生物化学的教学革新的效果。方法 以2022年6月—2023年6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学检验科实习的大四学生48例(实习时间1年)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24例。对照组男7例,女17例,年龄(20.60±2.60)岁;试验组男6例,女18例,年龄(20.50±2.80)岁。两组实习生由同一教师带教,对照组采用CBL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试验组采用以微信、慕课(MOOC)等为代表的“技术媒介型”+“PBL/CBL”的教学法。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出科考核理论考试成绩得分,试验组为(44.02±1.04)分,对照组为(43.26±0.9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科考核技能操作得分,试验组为(44.54±2.75)分,对照组为(34.26±2.4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案例分析题得分,试验组为(87.80±2.25)分,对照组为(78.28±3.0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对归纳总结能力、文献检索能力、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有效运用各种教学媒体比较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将“互联网+”教学模式与传统“PBL/CBL”教学融入该课程的教学革新,具有极高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