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直肠癌中微小RNA功能及临床价值进展
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微小RNA(microRNA,miRNA)是一类无编码功能的单链小RNA,能够抑制靶向基因表达,从而发挥调控生理及病理过程的作用。特异性miRNA可以调控CRC的增殖及侵袭过程。特异性miRNA作为无创生物学标志物,在CRC的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方面也有一定价值。靶向特异性miRNA的CRC治疗方法在基础研究层面显示出了一定价值,也为开发全新的CRC药物提供了参考。
miR-375、CCL20与CEA联检对Hp感染相关胃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究血清微小RNA-375(microRNA-375,miR-375)、CC趋化因子配体20(C-C motif chemokine ligand 20,CCL20)与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联检诊断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相关胃癌前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6月至2023年6月西安大兴医院收治的90例Hp感染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进行病例对照研究。所有患者均接受胃镜检查。根据有无胃癌前病变进行分组:26例发生病变的患者纳入研究组,其他64例未发生病变的患者纳入对照组。记录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检测所有患者血清miR-375、CCL20、CEA、胃蛋白酶原Ⅰ(pepsinogen Ⅰ,PGⅠ),计算PGⅠ/PGⅡ,并对影响胃癌前病变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采用χ2检验、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对影响患者发生胃癌前病变的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各指标的诊断效能。结果 两组性别、年龄、恶性肿瘤家族史、合并病史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PGⅠ水平、PGⅠ/PGⅡ、miR-375表达水平均低于对照组[(51.12±15.15)μg/L比(69.48±12.66)μg/L、12.05±2.34比15.11±2.51、0.77±0.09比0.88±0.06,t=-5.885、-5.342、-6.772,均P<0.001];研究组CCL20、CEA水平均高于对照组[(32.88±5.11)ng/L比(17.22±5.02)ng/L、(10.22±2.12)U/ml比(6.13±1.56)U/ml,t=13.345、10.121,均P<0.001];两组PGⅡ、胃泌素-17(gastrin-17,G-17)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多因素分析,血清miR-375、CCL20、CEA均对患者胃癌前病变的发生具有影响。经ROC分析,血清miR-375、CCL20、CEA对患者胃癌前病变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其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48、0.828、0.787;将上述指标纳入逻辑分析,并进行联合诊断,其AUC为0.894。结论 血清miR-375、CCL20和CEA联合诊断Hp感染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胃癌前病变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胃癌组织中HIPK2和MDR-1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 检测胃癌组织中同源结构域相互作用蛋白激酶-2(homeodomain-interacting protein kinase-2,HIPK2)及多药耐药基因1(multiple drug resistance-1,MDR-1)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011年8月1日至2015年10月1日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手术切除的胃癌组织156例,男99例,女57例,年龄36~79岁,中位年龄56岁。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HIPK2、MDR-1表达,分析HIPK2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及与MDR-1表达的相关性。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基因间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胃癌组织中HIPK2及MDR-1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9.5%(46/156)、46.8%(73/156)。不同Lauren分型、肿瘤部位、淋巴管侵犯、淋巴结转移、性别患者HIPK2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肿瘤长径≥6.5 cm、MDR-1表达阳性的患者HIPK2阳性表达率低于肿瘤长径<6.5 cm、MDR-1表达阴性的患者(均P<0.05);HIPK2表达与MDR-1的表达呈负相关性(r=-0.167,P<0.05)。结论 胃癌组织中HIPK2呈低表达,与MDR-1的表达呈负相关,可能参与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
3D和2D腹腔镜手术治疗胃肠道癌症患者的短期预后比较
目的 系统评价二维(two dimension,2D)和三维(three dimension,3D)腹腔镜手术治疗胃肠道癌症患者的短期预后,为2D和3D腹腔镜手术治疗胃肠道癌症患者的临床实践提供循证依据。方法 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搜集比较2D和3D腹腔镜手术治疗胃肠道癌症患者短期预后的中英文文献,检索时限从建库至2024年7月31日,提取文献中短期预后相关资料;质量评价采用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并采用RevMan 5.4.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本研究纳入2014—2021年发表文献18篇,其中胃癌12篇,直肠癌2篇,结肠癌1篇,结直肠癌3篇,纳入样本量共2 100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3D腹腔镜手术治疗胃肠道癌症患者的手术时间短于2D腹腔镜手术[MD=20.91(95%CI 9.44~32.37),Z=3.57,P<0.001];3D腹腔镜手术治疗胃肠道癌症患者术中出血量少于2D腹腔镜手术[MD=7.31(95%CI 6.03~8.60),Z=11.19,P<0.001];3D腹腔镜手术治疗胃肠道癌症患者淋巴结清扫数目多于2D腹腔镜手术[MD=-0.83(95%CI -1.26~-0.40),Z=3.82,P<0.001];2D和3D腹腔镜手术治疗胃肠道癌症患者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各文献中2D和3D腹腔镜手术治疗胃肠道癌症患者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均无异质性(均I2<50%),手术时间存在异质性(I2=93%);基于癌症类型将患者分为两组进行亚组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癌症类型患者2D和3D腹腔镜手术时间差值仍存在异质性(胃癌I2=91%,结直肠癌I2=87%)。结论 2D和3D腹腔镜手术治疗胃肠道癌症患者可获得相似的短期预后。与2D腹腔镜手术相比,3D腹腔镜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且可清扫出更多淋巴结,但可能需要承担更高的治疗费用,临床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合适方式。
利用双向孟德尔随机化方法探讨失眠与便秘的关系
目的 利用双向孟德尔随机化(Mendelian randomization,MR)方法探索失眠与便秘的因果关系。方法 本研究采用双向MR分析。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4年7月。从IEU Open GWAS project提供的大型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数据库中提取失眠(4 462 341例)和便秘(411 623例)的数据。通过关联性分析、去除连锁不平衡以及去除弱工具变量筛选出分别与失眠及便秘高度相关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作为工具变量(instrumental variables,IVs)。以逆方差加权(inverse-variance weighted,IVW)方法为主要分析方法,以MR-Egger回归法、加权中位数法、简单模式为补充分析方法评估两者的因果效应。对IVs进行异质性和多效性检验,使用IVW方法和MR-Egger回归法的Cochran Q检验进行异质性分析;采用MR-Egger回归截距和MR-PRESSO分析方法进行多效性检验。使用留一法敏感性分析评估结果的稳健性。结果 在符合MR假设的IVs支持下,IVW分析结果表明失眠可增加便秘的患病风险(OR=1.684,95%CI 1.107~2.560,P=0.015),而便秘对失眠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该结果提示失眠可能是便秘患病的危险因素。结论 失眠可增加便秘的患病风险,而在反向MR中未发现便秘与失眠存在因果关系。
结肠镜检查时机对缺血性结肠炎患者预后影响的研究进展
缺血性结肠炎(ischemic colitis,IC)是一种胃肠道缺血的表现形式,以腹痛、腹泻、便血为主要临床症状,其表现与炎症性肠病相似,且在老年人群中发病率较高,诊断金标准为结肠镜检查。IC的治疗根据个体缺血程度的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异。因为IC的临床症状及在全腹CT等检查中的表现与炎症性肠病、感染性肠炎等相似,所以如果不能及时诊断IC,易出现治疗方向错误。这不仅会延误病情,导致病情进一步加重,还会增加患者经济负担及心理压力。因此,在避免相关风险的情况下及时完善结肠镜检查以确诊IC是必要的,也是改善患者预后的重要手段。
TRIM22抗HIV-1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1,HIV-1)对靶细胞的感染受到宿主细胞蛋白的限制,其中三基序蛋白(tripartite-motif protein,TRIM)家族是具有抗病毒作用和调节固有免疫反应的限制因子。TRIM22作为TRIM家族的一员,可被干扰素强烈上调,已被证明在抗HIV-1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通过调节自噬信号通路或转录因子特异蛋白1(specific protein 1,Sp1)来抑制病毒的复制及转录过程。本文主要阐述TRIM22结构、细胞定位及其抗HIV-1的作用机制,以期为HIV-1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在球后血流动力学检测中的应用
随着眼科影像技术的迅速发展,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CDFI)技术凭借其非侵入性、可重复操作、直观性和动态监测等优势,在眼科疾病诊断中得到了广泛应用。CDFI能够通过测定球后血管的位置、血流速度及方向等参数,深入研究眼球的组织结构、球后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及其病理改变,并且进行相关临床观察。因此,在眼科影像诊断方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围绕CDFI的技术特点及其在眼部疾病中的影像特征及应用进行简要综述。
甲状腺相关眼病的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甲状腺相关眼病多见于甲亢患者,但也会发生在甲状腺功能正常、亚临床或显性甲减患者中,是一种与甲状腺有关的器官自身免疫疾病。目前,甲状腺相关眼病治疗多以药物治疗为主,但在药物治疗中常会出现相关不良反应。本文对甲状腺相关眼病的药物治疗进行综述,为甲状腺相关眼病患者治疗及护理提供参考。
钬激光与铥激光剜除术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疗效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
目的 比较钬激光剜除术(HoLEP)与铥激光剜除术(ThULEP)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收集HoLEP与ThULEP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的临床研究,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4年4月。采用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纳入文献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利用RevMan 5.4.1软件对纳入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共纳入11篇文献,涉及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2 029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HoLEP与ThULEP患者残余尿量(PVR)、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生活质量评分(QOL)、最大尿流率(Qmax)、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时间及拔管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HoLEP患者剜除时间长于ThULEP患者,术中出血量多于ThULEP患者(均P<0.05),且各研究间患者术后PVR、IPSS、QOL、Qmax、PSA、并发症发生率、剜除时间及拔管时间无异质性(I2=0%~46%),手术时间存在异质性(I2=92%)。结论 HoLEP与ThULEP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的效果及安全性相似,但相比HoLEP,ThULEP的剜除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
血栓弹力图与凝血四项精准指导肝硬化患者输血治疗的价值差异
目的 比较血栓弹力图(TEG)和凝血四项精准指导肝硬化患者输血治疗的价值差异。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选取2022年4月至2024年3月在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行输血治疗的157例肝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78例)和观察组(79例)。对照组男42例、女36例,年龄(54.83±9.35)岁,依据凝血四项结果指导输血治疗;观察组男44例、女35例,年龄(56.25±10.48)岁,依据TEG指标指导输血治疗。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患者输血前TEG指标[凝血反应时间(R)、Angle角、最大血凝块强度(MA)]和凝血四项[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的相关性。对比两组患者血液成分输注量、治疗前后凝血指标、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统计学方法采用t检验、χ2检验。结果 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R与APTT(r=0.473,P<0.001)呈正相关;Angle角与PT(r=-0.367,P<0.001)、APTT(r=-0.392,P<0.001)呈负相关,与FIB(r=0.571,P<0.001)呈正相关;MA与FIB(r=0.594,P<0.001)呈正相关。观察组新鲜冰冻血浆、冷沉淀、红细胞悬液、单采血小板输注量分别为(203.75±37.58)ml、(13.26±4.04)U、(3.43±1.29)U、(1.48±0.28)U,均少于对照组[(287.37±46.72)ml、(17.54±3.76)U、(4.87±1.54)U、(2.05±0.26)U],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580、4.638、5.133、9.921,均P<0.05)。治疗后24 h,观察组PT、APTT、TT均短于对照组[(14.01±4.33)s比(17.26±3.26)s、(34.28±4.74)s比(39.32±4.18)s、(19.87±3.52)s比(23.71±3.74)s],FIB指标高于对照组[(1.81±0.24)g/L比(1.53±0.17)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308、7.063、6.626、8.426,均P<0.05)。观察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7%(1/79),低于对照组的10.26%(8/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25,P=0.038)。观察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9.08±2.87)d比(11.23±3.27)d],住院费用低于对照组[(5.17±1.05)万元比(5.83±1.21)万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380、3.652,均P<0.05)。结论 TEG指标和凝血四项存在一定相关性,但基于TEG指标指导肝硬化患者输血可减少血液成分输注量及并发症,改善凝血功能,缩短住院时间,并节约医疗费用。
颈深部感染患者临床特征及高危并发症的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颈深部感染患者临床特征及高危并发症的影响因素。方法 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选取2019年1月至2023年12月在西安大兴医院治疗的179例颈深部感染患者,其中男93例,女86例,年龄(55.04±12.74)岁。根据是否合并高危并发症分为高危组和非高危组,收集患者基本信息、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并发症。使用描述性统计分析临床特征,logistic回归分析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组间比较采用t、χ2检验。结果 179例患者中,发生高危并发症63例(35.20%)。高危组患者高热消退、脓腔闭合、疼痛缓解及住院时间均长于非高危组。高危组患者年龄较大,糖尿病发病率及合并咽喉炎症、颌面颈部淋巴结炎症、牙周/牙髓疾病的比例和糖皮质激素或抗生素的历史使用率、空腹血糖、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均高于非高危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年龄增加、糖尿病、牙周或牙髓疾病、历史糖皮质激素或抗生素使用、高白细胞计数及高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是导致高危并发症风险显著增加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 颈深部感染患者中高危并发症的发生与年龄增加、糖尿病、牙周或牙髓疾病、历史糖皮质激素或抗生素使用、高白细胞计数及高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有关。
尿外泌体miR-155及脂水平与糖尿病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尿外泌体miR-155(exo-miR-155)及脂水平与糖尿病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选取2022年6月至2024年6月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榆林医院就诊的15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根据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分为正常白蛋白尿组[40例,男25例、女15例,年龄(62.31±7.16)岁]、微量白蛋白尿组[48例,男28例、女20例,年龄(62.65±7.32)岁]及大量白蛋白尿组[62例,男37例、女25例,年龄(62.58±7.21)岁]。比较3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糖尿病肾病严重程度的危险因素,Spearman相关性分析尿外泌体miR-155水平、脂水平与糖尿病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评估其诊断效能。统计学方法包括方差分析、Kruskal-Wallis H检验、χ2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Spearman相关分析和ROC分析。结果 3组患者糖尿病病程、高血压史、收缩压、舒张压、UACR、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IL-1)、尿exo-miR-155、脂联素、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及白脂素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尿exo-miR-155、脂联素、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及白脂素为糖尿病肾病严重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依次为1.211、6.409、0.023、4.930、3.185,均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表明,糖尿病肾病严重程度与脂联素(r=0.554)、三酰甘油(r=0.855)、白脂素(r=0.845)及尿exo-miR-155(r=0.582)呈正相关(均P0.05),与高密度脂蛋白(r=-0.861)呈负相关(P0.05)。ROC分析显示,脂水平联合尿exo-miR-155检测的曲线下面积为0.977(95%CI 0.952~1.000)。结论 尿exo-miR-155、脂联素、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及白脂素水平与糖尿病肾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子宫内膜癌组织中增殖基因表达情况与患者病理及预后的关系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增殖基因表达情况与患者病理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杨凌示范区医院2018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124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后均随访2年,将肿瘤复发、转移和死亡的患者设为预后不良组(43例),其他患者为预后良好组(81例)。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进行统计比较。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法检测患者子宫内膜癌组织中增殖基因[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细胞周期素Dl(cyclin D1)、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激酶4(CDK4)]mRNA的相对表达量,并比较不同临床病理特征的子宫内膜癌患者癌组织增殖基因表达水平。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并利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增殖基因在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肿瘤低分化、临床分期Ⅲ期、淋巴结转移患者癌组织中PCNA、cyclin Dl、CDK4的表达量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访结果显示,预后不良组患者占比34.68%(43/124);预后不良组PCNA、cyclin Dl、CDK4的表达量分别为3.05±0.56、2.48±0.44、2.14±0.32,预后良好组分别为2.31±0.51、1.79±0.38、1.81±0.2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分析表明,肿瘤分化程度、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和增殖基因表达量均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均P0.05)。ROC表明,联合检测增殖基因表达量对患者预后预测的曲线下面积为0.970。结论 子宫内膜癌患者癌组织中增殖基因表达情况与预后密切相关。
血清JAK-STAT信号通路相关蛋白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预后评估
目的 探讨血清中Janus激酶(janus kinase,JAK)-转录活化因子(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STAT)信号通路相关蛋白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 研究对象为陕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于2022年1月至2024年1月收治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共纳入118例,所有患者均在入组后检测血清JAK-STAT信号通路相关蛋白JAK、STAT3的表达量及炎性因子水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IL-6、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给予甲氨蝶呤和醋酸泼尼松治疗4周后,根据患者病情缓解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预后良好组中男49例、女34例,年龄(38.45±4.72)岁;预后不良组中男22例、女14例,年龄(38.73±4.88)岁。比较两组各检测指标水平,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预后不良的风险因素,并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评估血清JAK、STAT3表达水平对类风湿性关节炎预后的诊断价值,采用t、χ2检验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 118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中,预后不良35例(29.66%)。预后不良组治疗前的血清JAK、STAT3 mRNA水平分别为1.61±0.35、1.55±0.34,高于预后良好组(1.34±0.28、1.30±0.2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预后不良组治疗前的TNF-α、IL-1β、IL-6、MIF分别为(65.82±7.13、20.17±3.42、28.56±4.02、20.39±3.15)μg/L,均高于预后良好组[(58.42±6.36、15.24±2.39、23.30±3.19、16.42±2.48)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治疗前JAK、STAT3 mRNA和炎性因子水平均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均P<0.05)。ROC显示,JAK联合STAT3预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为0.809。结论 JAK-STAT信号通路在类风湿性关节炎中起重要作用,影响治疗效果和预后。
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在喉部鳞状细胞癌中的功能及临床意义
目的 分析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APDH)在喉部鳞状细胞癌(LSCC)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利用癌症基因组图谱和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分析LSCC患者临床信息和肿瘤组织样本中的RNA-seq表达谱,比较GAPDH在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同时,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0年6月在黄石市中心医院确诊并手术治疗的79例LSCC患者病例资料,其中男67例、女12例,年龄39~81岁。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LSCC患者GAPDH的表达作为外部验证。通过Kaplan-Meier生存曲线及单变量和多变量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评估GAPDH在LSCC预后中的作用。基因本体论(GO)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揭示与GAPDH相关的肿瘤生物学过程。使用单样本基因富集分析算法分析GAPDH表达与免疫功能和免疫细胞浸润的相关性。统计学方法采用χ2检验。结果 LSCC组织中GAPDH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癌旁正常组织,且在淋巴结分期、组织学分级及临床分期中均表现出显著差异(均P<0.05)。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表明,GAPDH的表达水平能有效区分LSCC与癌旁正常组织(曲线下面积=0.816)。GAPDH高表达的LSCC患者总生存期和无复发生存期均低于GAPDH低表达患者(均P<0.05)。多因素Cox分析显示,GAPDH高表达(HR=4.294,P<0.05)和免疫组化阳性(HR=1.403,P<0.05)是影响LSCC患者总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GO及KEGG富集分析显示,GAPDH可以通过参与缺氧调控进程促进肿瘤进展。GAPDH mRNA表达与CC趋化因子受体、人类白细胞抗原功能及多种免疫细胞(如活跃B细胞、活跃CD8+ T细胞、树突状细胞、中心粒细胞等)在肿瘤中的浸润程度呈负相关(均P<0.05)。结论 GAPDH在LSCC组织中显著高表达,对于正常组织和癌组织均有较好的诊断效能,其作为LSCC预后独立影响因子,可通过缺氧和肿瘤免疫微环境参与LSCC的发病和进展,成为LSCC诊断和治疗的潜在靶点。
基于随机森林的多模态神经电生理指标预测老年脑卒中患者衰弱风险模型研究
目的 构建基于多模态神经电生理指标的老年脑卒中患者衰弱风险预测模型,探索其在早期干预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东平医院收治的265例老年首次急性脑卒中住院患者,男148例、女117例,年龄(70.42±8.63)岁,缺血性卒中220例、出血性卒中45例,收集基线资料及神经电生理指标。采用Fried衰弱表型量表评估衰弱状态,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秩和检验、χ2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采用随机森林算法构建预测模型并与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比较。结果 265例患者分为训练组212例,验证组53例,两组一般特征、临床指标、实验室检查和神经电生理指标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衰弱组98例、非衰弱组167例,两组患者年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白蛋白、神经电生理指标及功能、认知评分等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基线NIHSS评分(OR=1.17)、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OR=0.87)、年龄(OR=1.09)、经颅磁刺激(TMS)皮质静息期(OR=1.11)、白蛋白(OR=0.89)、定量脑电图(qEEG)δ波功率(OR=1.05)和老年抑郁评估量表(GDS-15)评分(OR=1.18)是脑卒中后衰弱的独立预测因子(均P<0.05)。随机森林模型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的曲线下面积(AUC=0.728)高于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AUC=0.629),P=0.029。结论 整合多模态神经电生理指标和临床特征可显著提高老年脑卒中后衰弱的预测精度。
P16/Ki67双染检测在宫颈非典型腺细胞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P16/Ki67双染在宫颈非典型腺细胞(AGC)病变中的辅助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12月甘肃省妇幼保健院收治的宫颈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为AGC的47例患者样本,获取相应的组织病理学结果,对所有病例行P16/Ki67双染和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检测。以组织学宫颈上皮内瘤变(CIN)1以上病变为阳性标准,采用χ2检验比较两者对宫颈CIN1以上病变的检出率,并计算每种检测方法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结果 47例患者中,组织病理学结果阳性者20例(42.6%),HR-HPV检测阳性者28例(59.6%),P16/Ki67双染阳性者14例(29.8%)。P16/Ki67双染检测法检测CIN1以上病变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0.0%(14/20)、100.0%(27/27)、100.0%(14/14)和81.8%(27/33),HR-HPV检测法分别为70.0%(14/20)、48.1%(13/27)、50.0%(14/28)、68.4%(13/19)。P16/Ki67双染检测的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均高于HR-HPV检测,灵敏度相当。两者对CIN1以上病变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R-HPV检测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591、P=0.292,P16/Ki67双染检测AUC为0.850,P<0.001。结论 在宫颈细胞学AGC患者中,P16/Ki67双染检测比HR-HPV检测更具有辅助诊断价值。
原发性肺癌患者血清非编码长链RNA及微RNA表达水平与预后的关系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肺癌患者血清非编码长链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GAS5、lncRNA UCA1、微RNA(microRNA,miR)-29a-3p的表达水平与预后关系。方法 选取西安市中心医院2020年1月至2023年12月收治的原发性肺癌患者402例(肺癌组),男196例、女206例,年龄(58.87±6.31)岁,所有患者均接受肺叶切除治疗。另选取院内同期体检的402例健康人作为对照(健康对照组),男179例、女223例,年龄(59.31±5.96)岁。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法检测受试者血清中的lncRNA-GAS5、lncRNA UCA1、miR-29a-3p的表达水平。原发性肺癌患者随访12个月,根据生存预后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采用t、χ2检验进行统计比较,logistic回归分析原发性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评估lncRNA-GAS5、lncRNA UCA1、miR-29a-3p与原发性肺癌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 402例患者中死亡162例,病死率为40.30%。肺癌组患者的lncRNA-GAS5、miR-29a-3p表达水平低于健康对照组(均P<0.05),lncRNA UCA1表达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死亡组吸烟占比、低分化占比、TNM Ⅲ期占比、肿瘤大小、lncRNA UCA1水平高于生存组(均P<0.05);lncRNA-GAS5、miR-29a-3p水平低于生存组(均P<0.05)。吸烟(OR=3.117,95%CI:1.066~9.121)、分化程度(OR=3.337,95%CI 1.140~9.762)、TNM分期(OR=4.899,95%CI 1.674~14.332)、肿瘤大小(OR=4.023,95%CI 1.375~11.769)、lncRNA UCA1(OR=3.600,95%CI 1.231~10.533)、lncRNA-GAS5(OR=0.242,95%CI 0.083~0.708)、miRNA-29a-3p(OR=0.201,95%CI 0.069~0.589)是原发性肺癌患者死亡的影响因素(均P<0.05)。lncRNA-GAS5、lncRNA UCA1、miR-29a-3p单一及联合预测原发性肺癌死亡的灵敏度分别为0.713、0.804、0.706、0.883,特异度分别为0.772、0.781、0.687、0.901,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28、0.783、0.739、0.886。不同lncRNA-GAS5、lncRNA UCA1、miR-29a-3p表达组间的生存曲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lncRNA UCA1高表达与lncRNA-GAS5、miR-29a-3p低表达与原发性肺癌患者的预后结局有关。
硬脊膜动静脉瘘的临床特征和诊疗分析
目的 探讨硬脊膜动静脉瘘(SDAVF)的临床表现、影像特征和治疗。方法 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选取2015年2月至2021年4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神经内科及神经外科收治的29例SDAVF患者,其中男24例、女5例,平均年龄60.93岁,病程20 d~38个月。收集患者的病史特点、临床特征、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及脊髓磁共振成像(MRI)结果。结果 29例SDAVF患者临床表现为双下肢无力21例,肢体麻木和疼痛16例,尿便功能障碍13例,腰背部疼痛3例,其他症状3例。其中7例采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后症状加重。通过DSA、脊髓MRI检查确定瘘口位置:颈段2例,胸段21例,胸腰段1例,腰段4例,腰骶段1例。6例接受了介入栓塞治疗,23例进行外科手术治疗。结论 SDAVF临床表现多样化,DSA是确诊SDAVF的金标准,及早诊断与治疗能够显著改善预后。
精益管理在多重耐药菌感染防控中的效果分析
目的 评估精益管理在医院多重耐药菌感染防控中的效果。方法 选择2023年1月至6月在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检出的451例多重耐药菌患者作为对照组,2023年7月至12月检出的387例多重耐药菌患者作为试验组。对照组男297例、女154例,年龄(73.93±16.95)岁,实施精益管理前(常规管理);试验组男260例、女127例,年龄(71.35±16.22)岁,实施精益管理后。对比两组患者基本情况,实施精益管理前后多重耐药菌核心防控措施执行率及医院感染发病率的变化,并评估精益管理效果。统计学方法采用t检验、χ2检验。结果 试验组接触隔离执行率、手卫生依从率、无菌操作执行率、清洁消毒合格率及多重耐药菌核心防控措施执行率均高于对照组[96.90%(375/387)比80.93%(365/451)、80.80%(324/387)比60.58%(252/451)、82.95%(321/387)比61.86%(279/451)、82.43%(319/387)比65.63%(296/451)、82.43%(319/387)比54.17%(244/45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19.820、40.145、42.761、17.836、53.101,均P<0.05)。精益管理前,医生和护士防控知识知晓率分别为69.80%(245/351)、73.15%(436/596),工勤人员仅为50.25%(102/203);精益管理后,总体知晓率提高至90.60%(1 002/1 106)(均P<0.05)。试验组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例次率为0.15%(33/21 619),低于对照组的0.29%(55/19 2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717,P<0.05)。结论 精益管理模式对多重耐药菌的防控有效,可有效降低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发生。
血清AMH、INHB、TGF-β1水平联合检测对卵巢早衰的诊断价值分析
目的 探究血清抗苗勒管激素(AMH)、抑制素B(INHB)、转化生长因子β受体1(TGF-β1)水平联合检测对卵巢早衰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选取濮阳油田总医院2023年3月至2024年3月收治的105例卵巢早衰患者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月经周期正常的健康体检女性105名为对照组。观察组:年龄25~39(32.15±2.78)岁,体重指数19.9~26.8(23.24±1.62)kg/m2;对照组:年龄24~38(31.51±3.04)岁,体重指数19.7~26.9(22.96±1.58)kg/m2。对比两组血清AMH、INHB、TGF-β1水平,分析血清AMH、INHB、TGF-β1水平与卵巢早衰发生的相关性与危险度,以及对卵巢早衰的诊断价值。统计学方法采用t检验。结果 观察组血清AMH、INHB、TGF-β1水平均低于对照组[(2.51±0.62)μg/L比(13.74±3.45)μg/L、(41.12±10.58)ng/L比(106.24±30.62)ng/L、(151.54±15.27)ng/L比(285.44±34.38)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2.829、-20.597、-36.473,均P<0.05)。血清AMH、INHB、TGF-β1水平均与卵巢早衰发生呈负相关(r=-0.648、-0.623、-0.659,均P<0.05)。血清AMH(OR=7.306,95%CI 5.983~8.921)、INHB(OR=7.680,95%CI 6.387~9.234)、TGF-β1(OR=8.762,95%CI 7.245~10.597)水平均是患者发生卵巢早衰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血清AMH、INHB、TGF-β1水平及联合检测诊断卵巢早衰发生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31、0.619、0.702、0.849(均P<0.05);血清AMH、INHB、TGF-β1高水平者发生卵巢早衰分别是低水平的0.470倍、0.530倍、0.391倍(均P<0.05)。结论 血清AMH、INHB、TGF-β1水平与卵巢早衰发生关系密切,各指标联合检测可为临床诊断卵巢早衰提供参考。
替米沙坦联合卡格列净治疗2型糖尿病伴中心型肥胖患者的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替米沙坦联合卡格列净对2型糖尿病伴中心型肥胖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选取2022年1月至2024年1月西安大兴医院接收的88例2型糖尿病伴中心型肥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各44例。参照组:男24例,女20例,年龄41~73(54.83±9.97)岁,2型糖尿病病程4~10(6.49±1.31)年;在基础治疗的同时进行卡格列净治疗(每次剂量为100 mg,每日口服1次)。联合组:男26例,女18例,年龄42~72(55.18±10.16)岁,2型糖尿病病程4~9(6.36±1.27)年;在参照组基础上联合替米沙坦治疗(每次剂量为80 mg,每日口服1次)。两组均治疗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肥胖指标[体重指数(BMI)、腰围、腰臀比、内脏脂肪面积(VFA)]、血糖指标[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PBG)]、胰岛功能[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空腹胰岛素(FINS)]、心血管指标[血清内皮素-1(ET-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FMD)],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统计学方法采用t检验、χ2检验。结果 治疗后,联合组患者BMI、腰围、腰臀比、VFA、HbA1c、FBG、2 hPBG、HOMA-IR均低于参照组,FMD高于参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139、4.869、2.909、2.471、2.743、24.288、3.696、26.441、7.508,均P0.05);联合组患者FMD水平高于参照组[(10.93±1.88)%比(8.27±1.41)%],ET-1、VEGF水平均低于参照组[(63.20±7.72)ng/L比(69.17±8.88)ng/L、(8.14±1.29)ng/L比(9.46±1.57)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508、3.366、4.309,均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97,P0.05)。结论 替米沙坦联合卡格列净能改善2型糖尿病伴中心型肥胖患者血糖和体重指标,调整血脂水平,治疗安全,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不同修复方式对上颌乳前牙大面积缺损的修复效果比较
目的 探讨不同修复方式对上颌乳前牙大面积缺损的修复效果。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选取2021年9月至2023年6月在杨凌示范区医院进行上颌乳前牙修复的9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修复方法分为A组、B组、C组,每组各30例。A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3.76±0.78)岁,采用树脂直接充填修复方法;B组男15例、女15例,年龄(3.21±0.89)岁,采用纤维桩结合透明冠树脂修复方法;C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3.58±0.67)岁,采用纤维桩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CAD/CAM)树脂冠修复方法。对比3组患儿治疗前后牙周指标[牙菌斑指数(PLI)、出血指数(BI)]、修复成功率、抗折裂强度指数、龈沟液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组间比较采用ANOVA单因素分析及χ2检验。结果 修复前,3组患儿牙周指标、抗折裂强度指数、炎症因子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修复后,C组患儿PLI、BI及TNF-α、IL-8水平[(0.40±0.25)分、(0.67±0.35)分、(613.18±48.18)ng/L、(525.08±29.97)ng/L]均低于A组[(0.87±0.31)分、(1.10±0.50)分、(702.49±62.08)ng/L、(578.37±30.48)ng/L]、B组[(0.73±0.38)分、(0.70±0.45)分、(650.76±59.13)ng/L、(552.41±35.15)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7.297、9.021、18.711、20.867,均P<0.05);C组患儿抗折裂强度指数为(0.61±0.08)kN,高于A组[(0.50±0.09)kN]、B组[(0.51±0.01)k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2.808,P<0.05)。C组患儿修复成功率为96.23%(102/106),高于A组[74.79%(89/119)]、B组[84.69%(83/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021,P<0.001)。结论 在上颌乳前牙大面积缺损修复治疗中,采用纤维桩CAD/CAM树脂冠修复方法可以提高修复成功率,改善牙周健康,增加修复结构的抗折裂强度,减少炎症因子水平。
中药穴位贴敷按摩对气滞血瘀型初产妇分娩质量的影响
目的 观察中药穴位贴敷按摩疗法对气滞血瘀型足月初产妇分娩质量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试验方法,选取2022年10月至2023年9月在聊城市东昌府区妇幼保健院规律产检、待产分娩的82例气滞血瘀型足月初产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41例)和对照组(41例)。对照组实施常规产前干预,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应用中药穴位贴敷按摩干预方案,比较两组产妇的一般资料、中医证候积分、中医疗效、产程时间、缩宫素使用情况、阴道助产率、产后出血情况、中转剖宫产发生率、新生儿窒息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t检验、非参数检验进行统计比较。结果 两组气滞血瘀型足月初产妇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中医证候积分为7.00(6.00,7.00)分,研究组为5.00(5.00,5.0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有效5例(12.19%)、无效36例(87.81%),研究组分别为38例(92.68%)、3例(7.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第一产程为(503.97±172.19)min、第二产程为(78.15±35.05)min、总产程(587.74±182.93)min,研究组分别为(254.34±91.09、29.73±14.04、284.41±102.82)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缩宫素使用率为14.634%(6/41)、阴道助产率为17.073%(7/41)、产后出血率为14.634%(6/41)、中转剖宫产率为4.878%(2/41)、新生儿窒息率为4.878%(2/41),均高于研究组[0、0、4.878%(2/41)、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在中药穴位贴敷按摩应用过程中未出现任何过敏、皮肤刺激等相关不良反应。结论 中药穴位贴敷按摩可以缩短气滞血瘀型初产妇的第二产程时间,降低缩宫素使用率、阴道助产率,提升初产妇的总体分娩质量。
红细胞血型不规则抗体检测在临床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红细胞血型不规则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盐水凝集法、间接抗人球蛋白法、直接抗人球蛋白法对2001年1月至2023年12月各医院血型抗体筛查阳性、交叉不合以及新生儿溶血病送检标本352例(男151例,女201例,年龄18~90岁)进行抗体鉴定,确定其特异性。258例患者诊断明确,其中男87例,女171例。采用Poisson分布概率法分析自身抗体男女分布差异。结果 红细胞血型不规则抗体分布情况:Rh系统抗体最多见,占33.8%(124/368),其次是自身抗体、MNSs系统、Lewis系统、P系统、Kidd系统。临床明确诊断的258例患者血型不规则抗体与临床疾病关系:血液系统疾病最常见(32.9%,85/258),其次为肿瘤(17.4%,45/258)、消化系统疾病(11.6%,30/258)、妇科疾病(8.5%,22/258)、自身免疫性疾病(6.2%,16/258)、泌尿系统疾病(5.8%,15/258)、骨关节疾病(5.1%,13/258)、儿科疾病(4.3%,11/258)、心血管疾病(3.5%,9/258)、呼吸系统疾病(2.3%,6/258)、内分泌系统疾病(0.8%,2/258)、神经系统疾病(0.8%,2/258)、其他(发热和感染等)(0.8%,2/258)。红细胞血型不规则抗体在女性患者中检出213例,男性患者中检出155例;单纯由妊娠产生的红细胞不规则抗体43例,占11.7%;自身抗体119例,占32.3%;自身抗体男女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1.191,P>0.05)。结论 对有输血史的患者、有妊娠史的妇女进行红细胞血型不规则抗体检测有一定临床意义。
探讨尿酸/白蛋白比值与慢性肾病腹膜透析患者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关系
目的 探讨尿酸/白蛋白比值(UAR)与慢性肾病(CKD)腹膜透析(PD)患者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关系。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收集2017年10月至2024年5月南京中医药大学连云港附属医院CKD5期首次接收腹膜置管术的患者533例,以患者UAR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最佳截断值为分界线,将患者分为低UAR组[321例,其中男175例、女146例,年龄53(45,61)岁]和高UAR组[212例,其中男122例、女90例,年龄59(48,66)岁]。采用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χ2检验比较两组患者资料,Kaplan-Meier法绘制PD患者心脑血管事件生存曲线,Log-Rank法分析其生存率,Cox回归分析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独立风险因素。结果 PD患者发生心脑血管事件UAR的ROC结果显示,曲线下面积(AUC)为0.726,95%置信区间(CI) 0.681~0.772,灵敏度为49.10%,特异度为88.00%,最佳截断值为14.77,以最佳截断值将PD患者分为低UAR组(UAR<14.77,321例)和高UAR组(UAR≥14.77,212例)。两组资料比较:高UAR组年龄、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Neu)、红细胞(RBC)、红细胞分布宽度标准差(RDW-SD)、碱性磷酸酶(ALP)、尿酸(UA)、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Lym,NLR)均高于低UAR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淋巴细胞(Lym)、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白蛋白(Alb)水平均低于低UAR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显示,高UAR组PD患者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高于低UAR组(Log-Rankχ2=11.498,P<0.001);高UAR组12个月、24个月、36个月、48个月、60个月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分别为21.4%、39.1%、56.2%、74.7%、86.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UAR水平升高(HR=1.042,95%CI 1.021~1.063,P<0.05)和ALP水平降低(HR=0.998,95%CI 0.997~0.999,P<0.05)均是PD患者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独立风险因素。结论 UAR和ALP对PD患者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具有预测价值,UAR可作为PD患者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良好预测指标。
肝硬化患者发生急性肾损伤的危险因素分析及Nomogram预测模型构建
目的 分析肝硬化患者发生急性肾损伤的危险因素,并构建其Nomogram预测模型。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选取2024年1月至5月青海省第五人民医院和青海省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135例肝硬化患者为建模集,根据是否发生急性肾损伤分为急性肾损伤组(50例)和非急性肾损伤组(85例)。另取2024年6月至7月45例肝硬化患者为验证集。收集患者临床资料,以单因素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分析,得到肝硬化患者发生急性肾损伤的危险因素,构建肝硬化患者发生急性肾损伤的Nomogram风险预警模型。统计学方法采用t检验、χ2检验。结果 单因素结果显示,年龄、高血压、腹水、高尿酸血症(HUA)、感染、糖尿病、Child-Pugh分级均是肝硬化患者发生急性肾损伤的影响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结果显示,年龄、HUA、腹水、感染、Child-Pugh分级均是影响肝硬化患者发生急性肾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显示曲线下面积为0.877[95%置信区间(CI) 0.818~0.936],区分度良好,最大约登指数为0.587,灵敏度为0.740,特异度为0.847。外部验证结果显示,曲线下面积为0.921(95%CI 0.844~0.998),最大约登指数为0.647,灵敏度为0.647,特异度为1.000,校准曲线的理论值和实际值有较好一致性。结论 年龄、HUA、腹水、感染、Child-Pugh分级是影响肝硬化患者发生急性肾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以此构建预测模型具较高预测价值。
郭义教授“阳气寻大椎”理论及临床应用
郭义教授从事中医针灸相关科研、教学及临床工作20余年,基于历代医家临床应用、现代研究成果及自身多年临床经验,梳理回顾临床常用穴位的特异性,结合应用规律,在“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思想的指导下,提出“头面风池留,中焦中脘求,阳气寻大椎,脑病井穴收”的腧穴应用思想,现结合跟随郭义教授学习的临床实践过程,将“阳气寻大椎”临床思路作为本文探讨重点,分享郭义教授临床应用大椎穴结合传统针刺手法治疗阳虚、阳郁、阳热相关疾病的特色及经验,以供同道学习及应用推广。
血清CXCL10联合CXCL12检测对急性胰腺炎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目的 探讨血清CXC趋化因子配体(CXC chemokine ligand,CXCL)10联合CXCL12检测对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3月至2024年5月在渭南市第二医院收治的120例AP患者作为研究对象(AP组),其中男69例、女51例,年龄(54.47±7.12)岁;选择同期来院体检的120名健康者设为对照组,其中男66例、女54例,年龄(53.48±6.26)岁。将AP患者按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症组78例和重症组42例,根据治疗1个月后的结果分为预后良好组99例和预后不良组21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患者血清CXCL10和CXCL12水平,并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影响AP患者预后的因素,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分析CXCL10和CXCL12联合检测对AP患者预后的预测效能。采用t检验、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统计比较。结果 AP组血清CXCL10、CXCL12水平高于对照组[(178.80±34.71)μg/L比(90.29±10.14)μg/L、(2.71±0.65)μg/L比(1.65±0.23)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6.813、16.841,均P<0.05)。重症组血清CXCL10、CXCL12水平高于轻症组[(201.20±38.83)μg/L比(166.74±31.90)μg/L、(2.98±0.74)μg/L比(2.56±0.62)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224、3.304,均P<0.05)。预后不良组血清CXCL10、CXCL12水平高于预后良好组[(216.42±41.10)μg/L比(170.82±33.55)μg/L、(3.13±0.78)μg/L比(2.62±0.60)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432、3.348,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血清CXCL10、CXCL12均为影响AP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ROC显示,CXCL10联合CXCL12预测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90.5%、88.9%,AUC为0.944,均高于单独检测(均P<0.05)。结论 血清CXCL10联合CXCL12检测对急性胰腺炎患者预后的预测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中耳炎患者耳内镜手术后复发情况及预测模型构建
目的 分析中耳炎患者耳内镜手术后复发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并以此构建预测模型并验证。方法 回顾性分析,选取2020年6月至2022年8月延安市人民医院收治的220例行耳内镜治疗的中耳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08例、女112例,年龄30~80岁,病程14~35个月。术后对患者进行为期1年随访,观察患者术后复发情况,并将其分为复发组(36例)和无复发组(184例)。收集患者临床相关资料,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分析患者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并构建Nomogram列线图模型;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评估模型预测效能。统计学方法采用t检验、χ2检验。结果 中耳炎患者耳内镜术后1年内复发率为16.36%(36/22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复发组通气管留置时间为6~12个月占比低于无复发组[27.78%(10/36)比59.24%(109/184)],吸烟史、上呼吸道感染≥4次/年、伴慢性鼻窦炎、腺样体肥大、乳突气化不良、咽鼓管功能不良占比均高于无复发组[58.33%(21/36)比39.13%(72/184)、83.33%(30/36)比62.50%(115/184)、80.56%(29/36)比53.26%(98/184)、63.89%(23/36)比35.87%(66/184)、61.11%(22/36)比38.59%(71/184)、69.44%(25/36)比35.87%(66/18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通气管留置时间(OR=0.294,95%CI 0.107~0.806)是患者术后复发的独立保护因素,伴慢性鼻窦炎(OR=4.226,95%CI 1.794~9.952)、腺样体肥大(OR=5.336,95%CI 1.805~15.773)、咽鼓管功能(OR=4.851,95%CI 2.535~9.280)是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基于上述影响因素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经Bootstrap法内部验证显示,C-index指数为0.832(95%CI 0.785~0.926),预测患者术后复发的校正曲线趋近于理想曲线(P0.05)。ROC结果显示,列线图模型预测患者术后复发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3.30%、84.80%,AUC为0.878(95%CI 0.804~0.952,P0.05)。结论 通气管留置时间是中耳炎患者耳内镜术后复发的独立保护因素,伴慢性鼻窦炎、腺样体肥大、咽鼓管功能是其独立危险因素。基于上述影响因素建立的列线图模型可较好评估患者术后复发风险。
杯状核细胞AML-M1伴NPM1、GATA2突变1例
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AL)按照系列归属分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cytic leukemia,ALL)两大类。未分化型AML(AML-M1)是AML的一种亚型。AML-M1患者骨髓中没有分化的原始粒细胞>90%,化疗缓解率低。
集束化护理对自体头皮组织移植术患者的效果分析
目的 探究集束化护理对自体头皮组织移植术患者的效果。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在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68例以瘢痕皮肤为中厚供皮区的大面积烧伤后整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4例)和观察组(34例)。对照组男16例、女18例,年龄(31.53±1.48)岁;观察组男20例、女14例,年龄(32.12±1.32)岁。所有患者进行自体头皮组织移植术,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进行集束化护理。对比两组患者伤口愈合时间,干预前后疼痛情况[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AS)]、心理状态[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生活质量(活力、生理功能、社交功能)、修复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统计学方法采用t检验、χ2检验。结果 观察组伤口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8.17±2.28)d比(12.56±2.34)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835,P<0.05)。干预1、3、7 d后,观察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4.54±1.14)分比(5.95±1.25)分、(3.15±0.61)分比(3.52±0.75)分、(2.03±0.34)分比(2.86±0.4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860、2.232、8.956,均P<0.05)。干预7 d后,观察组SDS、S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31.25±3.05)分比(39.56±2.21)分、(33.23±3.72)分比(41.56±2.35)分],活力、生理功能、社交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85.62±3.03)分比(76.25±3.56)分、(82.14±3.76)分比(75.65±4.15)分、(85.45±2.72)分比(80.65±2.44)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2.865、11.039、11.687、6.758、7.660,均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82%(3/34),与对照组[17.65%(6/3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12,P>0.05)。观察组干预后6个月瘙痒、温哥华瘢痕评价量表评分及瘢痕增生率均低于对照组[(1.37±0.35)分比(1.84±0.47)分、(2.05±0.71)分比(4.31±1.53)分、(20.45±4.16)%比(42.23±3.5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677、7.813、23.305,均P<0.05)。结论 集束化护理可促进自体头皮组织移植术患者供皮区创面愈合,缓解其疼痛,消除不良情绪,提升生活质量,并降低远期瘙痒、瘢痕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