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本刊介绍
编委会
本刊简介
期刊订阅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投稿指南
往期查询
本刊动态
视频中心
创新与合作
联系我们
English
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导出引用
EndNote
Ris
BibTeX
显示/隐藏图片
Select
1.
枸橼酸钠对高磷诱导小鼠血管平滑肌细胞钙化的抑制作用及机制
陈辉, 余辉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1, 27 (
6
): 861-868.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1.06.019
摘要
(
565
)
PDF
(6555KB)(
958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枸橼酸钠(Na
3
Cit)对高磷诱导的慢性肾脏病(CKD)小鼠血管平滑肌细胞(MOVAS)钙化的影响及其机制,寻找既能抗凝又能改善CKD血管钙化(VC)的药物。
方法
在高磷及不同浓度Na
3
Cit条件下培养MOVAS 14 d,通过茜素红染色和邻甲酚酞络合酮法检测细胞钙沉积量;实时荧光定量PCR和碱性磷酸酶(ALP)染色检测细胞表型转化;annexin V染色检测细胞凋亡情况。
结果
Na
3
Cit能明显抑制高磷诱导的CKD MOVAS钙化,高浓度Na
3
Cit抑制效果更好。Na
3
Cit能够通过形成枸橼酸钙螯合物抑制钙磷的沉积从而抑制钙化。Na
3
Cit还能抑制高磷条件下ALP的活性及上调平滑肌细胞标示物SM22-α的表达,从而阻止平滑肌细胞向成骨样细胞表型的分化,同时能减小高磷诱导的细胞凋亡来抑制钙化。
结论
Na
3
Cit能有效减少高磷诱导的MOVAS钙化。作为血液抗凝剂的Na
3
Cit有可能在临床中发挥抗VC的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2.
巨大前上纵隔肿瘤的外科诊疗体会
沈涛, 卢珠明, 梁湘源, 段楚骁, 张东熙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1, 27 (
6
): 807-809.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1.06.005
摘要
(
735
)
PDF
(987KB)(
851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巨大前上纵隔肿瘤的外科诊疗手段及经验。
方法
通过对本院2013—2018年收治的34例巨大前上纵隔肿瘤临床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13例患者行肿瘤偏向侧前外侧切口+胸骨横劈切口,21例患者行正中开胸手术,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手术切口的手术指标(肿瘤最大直径、手术时间及出血量)。
结果
34例巨大前上纵隔肿瘤患者均进行了手术切除:13例患者行肿瘤偏向侧前外侧切口+胸骨横劈切口手术,根治性切除12例,姑息性切除1例,根治性切除率为92.3%;21例患者行正中开胸手术,其中根治性切除18例,姑息性切除3例,根治性切除率为85.7%。34例患者中胸腺鳞癌3例,高侵袭性B细胞淋巴瘤-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1例,胸腺瘤14例,肉瘤3例,成熟畸胎瘤7例,孤立性纤维性肿瘤3例,精原细胞瘤2例,甲状腺肿1例。前外侧切口+胸骨横劈切口组患者手术时间及出血量均大于正中开胸组(均
P
<0.05),肿瘤最大直径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但对于与胸骨后壁紧密、肺组织受侵犯的巨大前上纵隔肿瘤,肿瘤主体偏向侧行前外侧切口+胸骨横劈切口可作为手术切口手术视野和安全性更高。
结论
手术是巨大前上纵隔肿瘤首选治疗方法,术前增强CT对于手术方式及风险评估有重要参考价值,手术切口的选择对手术成功有重要辅助性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3.
超声和钼靶X线摄影与MRI对乳腺导管内原位癌的临床诊断价值
李巍, 周丹, 叶国麟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1, 27 (
6
): 792-794.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1.06.001
摘要
(
702
)
PDF
(975KB)(
734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超声、钼靶X线摄影与MRI对乳腺导管内原位癌的临床诊断价值。
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5年6月至2018年6月在本院行乳腺导管内原位癌治疗的40例患者,全部患者均采用超声检查,必要时行乳腺钼靶及MRI检查,观察3种影像诊断的检出率。
结果
由超声检出乳腺导管内原位癌36例(36/40),检出率为90.00%;钼靶检出导管内原位癌13例(13/21),检出率为61.90%;MRI检出导管内原位癌14例(14/15),检出率为9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11)。三者联合使用时,对导管内原位癌的诊断阳性率可达到100.00%(40/40)。
结论
超声及钼靶对导管内原位癌诊断的敏感性一般,通过超声、钼靶X线摄影与MRI联合应用,对乳腺导管内原位癌具有较高的检出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4.
IL-6及SAA在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断中的应用
杨小娟, 李晓东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1, 27 (
6
): 848-851.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1.06.016
摘要
(
437
)
PDF
(1059KB)(
717
)
可视化
收藏
新生儿败血症起病急,病情进展快,是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由于无特异性表现,病原菌培养耗时长,常易被漏诊和误诊,耽误患儿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外周血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及降钙素原等炎性标志物在临床上早已应用广泛。本文主要对白细胞介素-6及血清淀粉样蛋白A在新生儿败血症的早期诊断中的研究进行综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5.
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联合通督调神针法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痰浊上扰清窍型)患者中医证候积分的影响
封臻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1, 27 (
6
): 878-880.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1.06.023
摘要
(
774
)
PDF
(1062KB)(
663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联合通督调神针法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痰浊上扰清窍型)患者中医证候积分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8月本院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痰浊上扰清窍型)患者122例,简单随机化法分为观察组(
n
=61)、对照组(
n
=61)。对照组予以盐酸倍他司汀氯化钠注射液,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联合通督调神针法。比较两组疗效,治疗前、治疗2周后中医证候积分、椎基底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Vs)、血管活性物质[血栓素B2(TXB2)、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
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1.80%(56/61)高于对照组77.05%(47/61)(
P
<0.05)。治疗2周后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椎基底动脉Vs高于对照组(均
P
<0.05);治疗2周后观察组血浆6-keto-PGF1α水平高于对照组,血浆TXB2水平低于对照组(均
P
<0.05)。
结论
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联合通督调神针法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痰浊上扰清窍型)效果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症状,增加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调节血管活性物质水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6.
金刚烷胺联合达灵复治疗帕金森病患者的随机对照研究
邵可可, 汝文文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1, 27 (
6
): 881-884.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1.06.024
摘要
(
933
)
PDF
(1057KB)(
651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金刚烷胺联合达灵复对帕金森病患者精神状态与认知功能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7月于本院治疗的帕金森病患者122例,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口服金刚烷胺联合达灵复)、对照组(口服金刚烷胺与多巴丝肼)。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精神状态、认知功能、症状评分、血清指标及不良反应情况。
结果
观察组有效率为93.44%(57/61),高于对照组的78.69%(48/61)(
P
<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MMSE评分、MoCA评分较治疗前、对照组升高,UPDRS评分较治疗前、对照组降低(均
P
<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GSH-Px、SOD、DA、5-HT、NE、BDNF含量较治疗前、对照组升高,血清MDA、IL-6、IL-1β含量较治疗前、对照组降低(均
P
<0.05)。治疗期间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11.48%(7/61),对照组总发生率8.20%(5/6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结论
金刚烷胺联合达灵复可有效改善帕金森病患者认知功能与精神状态,其作用可能与恢复血清神经递质含量等有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7.
重度牙周炎采取牙周牙髓联合半导体激光治疗的价值分析
邓文娟, 李华菁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1, 27 (
6
): 890-893.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1.06.027
摘要
(
494
)
PDF
(1054KB)(
636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重度牙周炎采取牙周牙髓联合半导体激光治疗的价值。
方法
简单随机抽样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本院86例重度牙周炎患者,共86颗患牙。抽签法分为两组,每组43例。对照组给予牙周牙髓治疗,研究组给予牙周牙髓联合半导体激光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
结果
治疗后,研究组白介素-4(IL-4)、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15.82±5.05)ng/L、(0.95±0.12)ng/L]低于对照组[(19.03±5.11)ng/L、(1.06±0.19)ng/L](均
P
<0.05);研究组探诊深度(PD)、附着丧失(CAL)、龈沟出血指数(SBI)[(5.18±0.55)mm、(5.46±0.49)mm、(2.62±0.75)mm]低于对照组[(5.51±0.51)mm、(5.81±0.55)mm、(3.03±0.82)mm](均
P
<0.05);研究组探诊出血率4.65%(2/43),低于对照组20.93%(9/43)(
P
<0.05);研究组牙齿松动度评分[(0.58±0.13)分]低于对照组[(0.72±0.24)分](
P
<0.05);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3.02%(40/43),高于对照组76.74%(33/43)(
P
<0.05)。
结论
重度牙周炎中应用牙周牙髓联合半导体激光治疗可减轻炎症反应,改善牙周指标,增强疗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8.
中医推拿对小儿支气管哮喘患者PEF以及C-ACT评分的影响分析
杨晓娟, 徐蕾, 王丽华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1, 27 (
6
): 844-847.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1.06.015
摘要
(
346
)
PDF
(1068KB)(
635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中医推拿对小儿支气管哮喘患者PEF以及C-ACT评分的影响。
方法
选定本院2018年7月至2020年7月收治的88例支气管哮喘患儿,以单盲随机抽样法分组(每组病例数44例),参照组采纳常规西药治疗,试验组在参照组基础上采纳中医推拿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临床症状消失时间、PEF、C-ACT评分、血清炎性因子。
结果
试验组临床总有效率[95.45%(42/44)]高于参照组[70.45%(31/44)](
P
<0.05),试验组哮鸣音、痰鸣音、咳嗽、喘息消失时间均短于参照组,试验组治疗14 d后PEF、C-ACT评分均高于参照组,试验组治疗14 d后血清IL-6、CRP、TNF-a因子水平均低于参照组(均
P
<0.001)。
结论
中医推拿可有效改善支气管哮喘患儿肺部症状,抑制炎症介质释放,疗效确切,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9.
PI3K/AKT信号通路与白血病
吴建敏, 贾秀红, 张健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1, 27 (
6
): 795-798.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1.06.002
摘要
(
532
)
PDF
(1021KB)(
621
)
可视化
收藏
白血病(leukemia)是一种源于骨髓的造血干细胞恶性增殖性疾病。PI3K/AKT信号通路是一种胞内传导的信号通路,与肿瘤细胞生存息息相关。本文就PI3K/AKT信号通路与白血病的相关性进行综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0.
吞咽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黄丁兰, 崔鑫浩, 许春华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1, 27 (
6
): 932-934.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1.06.038
摘要
(
374
)
PDF
(1001KB)(
613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应用吞咽康复训练措施对其吞咽功能以及生活质量产生的影响。
方法
患者在此研究中共计纳入50例,研究时间从2017年6月开始至2020年12月截止,研究对象采用电脑随机分组的方式分至两组,组别名称分别为对比组和试验组,每组纳入患者的例数均为25例,前者利用常规护理法,后者以此为基础联合吞咽康复训练法,对比研究结果。
结果
试验组护理后吞咽功能障碍评分(20.36±1.01)明显低于对比组(31.28±1.21)(
P
<0.05),试验组护理后生活质量评分各项指标(生理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关系和物质生活)均高于对比组(均
P
<0.05),试验组护理总满意度[92%(23/25)]明显高于对比组[60%(15/25)](
P
<0.05)。
结论
通过运用吞咽康复训练措施能够对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产生积极的应用效果,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1.
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患者术后镇痛的影响
章晓丹, 王宏宇, 张勇, 韩流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1, 27 (
6
): 813-817.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1.06.007
摘要
(
1270
)
PDF
(1357KB)(
595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ESPB)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后羟考酮自控静脉镇痛(PCIA)有效性与安全性的影响。
方法
选择2019年3—5月择期在全麻下行LC患者58例,男22例,女36例,ASA分级Ⅰ或Ⅱ级,随机分成两组:单次ESPB联合PCIA组(EP组)和单纯PCIA组(P组)。EP组麻醉诱导前行ESPB,术毕两组均根据疼痛数字评分法(NRS)评测疼痛程度,当NRS评分≥4分,静脉给予羟考酮滴定直至NRS评分<4分后采用PCIA。记录术后两组患者羟考酮滴定量;滴定前、滴定完成时、1 h、4 h、8 h、12 h、16 h、24 h的静息和咳嗽时NRS评分;术后0~4 h、4~8 h、8~12 h、12~16 h、16~24 h羟考酮用量;术后0~4 h、4~8 h、8~12 h、12~16 h、16~24 h镇痛泵的有效按压次数;术后补救镇痛次数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
EP组术后滴定的羟考酮用量、术后0~4 h及4~8 h的PCIA羟考酮用量均明显少于P组,分别为0.0(1.0,2.0)mg比2.0(0.0,4.0)mg、0.4(0.4,1.4)mg比0.4(0.4,1.4)mg、0.4(0.4,0.4)mg比0.4(1.4,2.4)mg(均
P
<0.05)。EP组术后1 h静息和咳嗽时NRS评分显著低于P组,分别为(1.38±0.86)分比(1.92±0.83)分、(1.93±0.80)分比(2.50±0.59)分(均
P
<0.05);EP组术后4 h静息和咳嗽时NRS评分显著低于P组,分别为(1.21±0.68)分比(1.71±0.69)分、(1.90±0.62)分比(2.29±0.69)分(均
P
<0.05);EP组术后8 h静息和咳嗽时NRS评分显著低于P组,分别为(1.41±0.73)分比(2.00±0.59)分、(1.66±0.67)分比(2.21±0.83)分(均
P
<0.01)。EP组术后0~4 h及4~8 h内镇痛泵的有效按压次数显著少于P组,分别为0.4(0.4,1.4)次比1.4(0.4,3.1)次、0.4(0.4,0.4)次比1.4(0.4,2.4)次(均
P
<0.05)。
结论
超声引导下ESPB可以显著减少LC术后羟考酮PCIA用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镇痛方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2.
医护人员加速康复外科认知及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
刘紫微, 郭肖霞, 林思婷, 张政, 王姗姗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1, 27 (
6
): 945-948.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1.06.041
摘要
(
496
)
PDF
(1021KB)(
594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优化和改进围手术期流程的“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应运而生。研究表明,应用ERAS可有效减轻患者创伤应激反应,缩短平均住院时间。作为ERAS的实施主体,医护人员只有掌握足够的ERAS理论知识,才能树立ERAS是于患者有益的理念,最终投身于ERAS的临床实践工作。因此,本文致力于描述国内外医护人员ERAS认知现状并分析其相关因素,以期推动ERAS在国内综合性医院的普及与应用,促进人民健康状况的改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3.
腹膜透析置管术患者导管移位的影响因素分析
徐青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1, 27 (
6
): 912-914.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1.06.033
摘要
(
451
)
PDF
(1054KB)(
589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腹膜透析置管术患者导管移位的影响因素,为预防导管移位提供指导。
方法
回顾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2月本院收治的173例腹膜透析患者临床资料,统计患者腹膜透析置管术后4周内导管移位发生情况,统计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原发病、切口位置、便秘发生情况、体质量指数、导管类型,经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检验腹膜透析置管术患者导管移位的影响因素。
结果
腹膜透析置管术后4周内,173例患者中14例发生导管移位,发生率为8.09%;发生、未发生导管移位患者的年龄、性别、原发病、体质量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
>0.05);切口位置、便秘发生情况、导管类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
<0.05);经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脐部右侧切口、便秘、置入曲管是腹膜透析置管术患者导管移位的影响因素(均
OR
>1,
P
<0.05)。
结论
脐部右侧切口、便秘、置入曲管会提升腹膜透析置管术患者术后发生导管移位的风险,临床应据此实施合理的干预,以降低患者术后导管移位发生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4.
封闭负压引流技术联合针对性护理对糖尿病足溃疡区血管新生的影响
娄秀娥, 杨焕芝, 李静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1, 27 (
6
): 920-924.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1.06.035
摘要
(
339
)
PDF
(1082KB)(
582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封闭负压引流技术联合针对性护理对糖尿病足溃疡区血管新生的影响。
方法
选择2017年7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糖尿病足溃疡(DFU)患者116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5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清创处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封闭负压引流技术(VSD)联合针对性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创面愈合时间、创面愈合率、创面血管新生指标、SAS、SDS评分的差异。
结果
观察组创面愈合时间为(16.12±2.66)d,明显短于对照组(20.54±2.72)d,创面愈合率为(65.26±10.45)%,明显高于对照组(38.98±11.2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
<0.05);治疗前,两组患者创面组织中血管新生分子指标表达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
>0.05);治疗后3、5、7 d时,观察组创面组织中血管新生分子VEGF、VEGFR、CD105、MMP9蛋白表达量均明显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
<0.05);治疗前,两组患者SAS、SD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
>0.05);治疗后,观察组SAS、SDS评分分别为(44.68±5.50)分、(42.56±5.52)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50.21±5.45)分、(52.16±5.4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
<0.05)。
结论
VSD可调节糖尿病足溃疡创面VEGF、CD105等血管新生分子因子表达,促进溃疡创面血管新生;联合针对性护理,可缓解患者焦虑抑郁状态,缩短DFU创面愈合时间,提高创面修复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5.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父母亲职压力及其影响因素
高利静, 郭昊琦, 许先玲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1, 27 (
6
): 856-860.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1.06.018
摘要
(
417
)
PDF
(1030KB)(
578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父母亲职压力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
采用一般资料问卷、亲职压力简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自尊量表对2019年2月至2019年8月在河南省某市3所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接受住院治疗的180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父母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父母亲职压力得分为(103.12±16.48)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治疗时间、免疫分型、月收入、子女个数、是否参与募捐、患儿性别是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父母亲职压力的影响因素,可解释总变异的63.4%;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父母的亲职压力与积极应对方式、社会支持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及患儿自尊呈负相关、与消极应对方式呈正相关(均
P
<0.05)。
结论
患儿父母的亲职压力处于较高水平,护理人员应重视对其进行心理干预,引导其采取正向的应对方式,以降低亲职压力水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6.
依巴斯汀、复方甘草酸苷联合吡嘧司特钾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观察
甘露, 张忠奎, 刘太华, 周舟, 杨菊, 范莉莉, 章铭, 潘林信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1, 27 (
6
): 887-889.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1.06.026
摘要
(
636
)
PDF
(1048KB)(
562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依巴斯汀、复方甘草酸苷联合吡嘧司特钾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效果。
方法
将本院从2018年9月至2019年8月期间收治的慢性荨麻疹患者共11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57例。对照组实施依巴斯汀、复方甘草酸苷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吡嘧司特钾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LFS评分,IFN-γ、IL-4、IgE指标,GQOL-74评分。
结果
治疗2周、4周后研究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1.33±0.34)分比(1.78±0.43)分、(1.11±0.17)分比(1.56±0.22)分],治疗2周、4周后研究组LF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1.31±0.23)分比(1.76±0.34)分、(1.21±0.23)分比(1.61±0.3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
<0.05)。治疗4周后研究组IFN-γ高于对照组[(15.56±3.43)pg/ml比(12.11±2.23)pg/ml],IL-4、IgE低于对照组[(10.23±2.56)pg/ml比(16.78±5.21)pg/ml、(32.11±6.34)IU/ml比(43.55±7.21)IU/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
<0.05)。治疗4周后研究组GQOL-74评分高于对照组[心理状态(76.21±5.45)分比(64.42±6.45)分、物质生活(81.34±5.32)分比(65.54±5.56)分、躯体功能(78.22±5.33)分比(66.43±6.11)分、社会适应(82.56±6.21)分比(70.54±7.1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
<0.05)。
结论
对于慢性荨麻疹患者可采取依巴斯汀联合复方甘草酸苷、吡嘧司特钾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症状,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值得应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7.
多种形式延续护理对冠心病介入术后患者心脏康复的影响
于芳, 任萍萍, 于兴才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1, 27 (
6
): 925-928.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1.06.036
摘要
(
524
)
PDF
(1012KB)(
541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运用多种形式的延续护理对冠心病患者介入术后心脏康复的影响。
方法
选择2018年1月至12月在本院心内科行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共144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72例。观察组在常规出院健康宣教的基础上由延续护理小组成员运用微信、电话及患者健康俱乐部的方式对出院患者进行延续护理,对照组采用原来的出院健康宣教方式;分别比较两组患者出院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遵医行为、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再入院率、危险因素控制情况、患者满意度等指标。
结果
观察组PCI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遵医行为得分分别为(6.05±0.85)分、(6.12±0.80)分、(5.97±0.88)分,均高于对照组(5.35±1.05)分、(5.15±1.12)分、(4.55±1.2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
<0.05);两组患者在PCI术后3个月时,心血管事件发生次数及再入院次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
>0.05);术后6个月、12个月,两组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次数及再入院次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
<0.05);PCI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危险因素控制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
>0.05);术后6个月、12个月,两组患者危险因素控制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
<0.05);观察组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总满意率分别为94.4%、91.7%、97.2%,均显著高于对照组86.1%、83.3%、80.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
<0.05)。
结论
多种形式延续护理对冠心病介入术后效果较好,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8.
H2H管理模式对白血病患者自我效能和心境状态的影响
龚琴英, 陈舒燕, 张贞丽, 龚声珠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1, 27 (
6
): 818-821.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1.06.008
摘要
(
1145
)
PDF
(1017KB)(
541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H2H管理模式对提高白血病患者自我效能和改善心境状态的应用价值。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将2019年6月1日至 2020年4月30日期间收住于本院的白血病患者68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管理,给予患者口头宣教,如指导用药、定期复查、营养饮食、清洁卫生、并发症防护等内容;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H2H管理。干预前和干预4 w后分别采用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和简式简明心境问卷(POMS-SF)对两组患者的自我效能和心境状态进行测评,比较差异性并分析。
结果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自我效能和心境状态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
>0.05);干预4 w后观察组患者的自我效能评分为(32.41±3.58)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3.47±3.10)分;观察组患者的心境状态的6个维度得分及总分均比对照组明显降低,观察组患者的心境总分为(65.00±5.34)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98.24±6.70)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
<0.05)。
结论
实施H2H管理模式可有效地提高白血病患者的自我效能和改善心境状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9.
内科胸腔镜下氩气刀联合碘伏胸膜固定术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疗效观察
吴京波, 郭丽娟, 宋鹏程, 于军方, 隋晓俊, 时新杰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1, 27 (
6
): 869-870.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1.06.020
摘要
(
514
)
PDF
(981KB)(
531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内科胸腔镜下氩气刀联合碘伏胸膜固定术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至2020年5月在本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住院的54例恶性胸腔积液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18例行胸腔镜下氩气刀联合碘伏胸膜固定术(观察组),36例行胸腔闭式引流后注入顺铂胸膜固定术(对照组),比较两组治疗有效率和安全性。
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4.44%(17/18)和52.78%(19/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1)。观察组和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50.00%(9/18)和41.67%(15/3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结论
内科胸腔镜下氩气刀联合碘伏胸膜固定术治疗恶性胸腔积液具有疗效高、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20.
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
周旋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1, 27 (
6
): 894-896.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1.06.028
摘要
(
430
)
PDF
(993KB)(
520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从2018年7月至2019年12月期间符合入组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沙库巴曲缬沙坦片治疗;对照组仅采用常规治疗,治疗时间为6个月。待治疗结束后,观察两组患者在心功能、脑钠肽、血压、肾功能、疗效等方面的差异。
结果
疗程结束后观察组患者中的临床疗效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提升[93.33%(28/30)比73.33%(22/30)](
P
<0.05),脑钠肽NT-proBNP下降幅度、收缩压优于对照组(均
P
<0.05),对肾功能的保护也优于对照组(
P
<0.05)。
结论
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治疗效果显著,治疗过程更加安全,不良反应少,是慢性心力衰竭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21.
远隔缺血后适应在缺血性血管病的研究进展
张元杰, 曲辅政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1, 27 (
6
): 941-944.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1.06.040
摘要
(
719
)
PDF
(998KB)(
520
)
可视化
收藏
远隔缺血后适应(remote ischemic postconditioning,RIPostC)是指在再灌注后通过给予快速、间断性的肢体血流中断刺激,调动机体内源性保护机制以减轻重要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能力。早期再灌注治疗是缺血性血管病治疗的主要手段,但大量研究及临床证据表明:恢复某些缺血组织器官的血液灌注及氧供反而加重组织损伤即缺血-再灌注损伤,包括心肌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损伤如心律失常、心肌舒缩功能障碍、代谢异常以及心肌超微结构的改变及脑梗死面积增大等损伤。国内外研究发现远隔缺血后适应具有减轻心、脑、肾等重要器官再灌注损伤的作用。为应对减轻再灌注损伤这一挑战,远隔缺血后适应目前成为临床研究的热门话题。因此尽快恢复组织器官的血流灌注是缺血性血管病最为重要的治疗方案,其中包括溶栓治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等手段。但是恢复器官血流灌注后所致的再灌注损伤又是临床治疗的一大难题,其中心脏及脑对血流灌注及氧供需求高,极易发生缺血-再灌注损伤,因此探究减轻再灌注损伤成为了缺血性血管病研究热门话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22.
B型钠尿肽、D二聚体和同型半胱氨酸在急性肺栓塞临床诊断和危险分级中的应用价值
刘小毅, 杨薇, 陈涌泉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1, 27 (
6
): 875-877.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1.06.022
摘要
(
786
)
PDF
(1072KB)(
519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B型钠尿肽(BNP)、D二聚体(DD)和同型半胱氨酸(Hcy)在急性肺栓塞(APE)临床诊断和危险分级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选取2018年7月至2020年6月本院重症监护室(ICU)收治的89例APE患者和同时期体检健康者30例作为研究对象,APE患者根据患者急性肺栓塞病情严重程度分为高危险组(36例)、中危险组(31例)、低危险组(22例),检测并分析各组BNP、
D
D和Hcy的检测结果。
结果
经单因素方差分析,不同危险等级APE患者组与健康对照组BNP、
D
D和Hcy水平不完全相同(均
P
<0.001),高危险组、中危险组和低危险组BNP和Hcy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均
P
<0.05),高危险组和中危险组DD水平高于低危险组和健康对照组(均
P
<0.05)。经ROC曲线分析,BNP、
D
D和Hcy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62、0.583和0.644,当BNP、DD和Hcy分别取153.62 μg/L、1.13 μg/L和15.24 μmol/L时具有最大诊断效能,BNP的敏感度和特异性分别为88.7%和82.4%,DD的敏感度和特异性分别为75.2%和79.3%,Hcy的敏感度和特异性分别为63.6%和90.8%。经Spearman相关性分析,BNP、
D
D和Hcy水平与APE患者危险分级呈正相关(
r
=0.736、0.715、0.62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
<0.05)。
结论
BNP、DD和Hcy水平检测在APE临床诊断和危险分级方面具有指导意义,临床上建议对于APE疑似患者同时进行该3项检测,以获取最佳的诊断准确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23.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错过最佳溶栓时间窗的影响因素及改进措施
蒋宝娥, 蒋文婷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1, 27 (
6
): 897-900.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1.06.029
摘要
(
487
)
PDF
(1011KB)(
518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错过最佳溶栓时间窗的影响因素,及时改进措施,提高救治效率。
方法
选择本院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收治的AIS患者180例,以3.5 h为时间节点,发病后3.5 h内就诊患者有36例(20.00%),设为就诊及时组,发病后>3.5 h就诊的有144例(80.00%),设为就诊延迟组。问卷调查搜集患者临床资料进行统计数据处理,分析导致患者错过最佳溶栓时间窗的主要影响因素,并据此确定改进对策。
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IS患者就诊错过最佳溶栓时间窗的影响因素有与家属同住、首诊医院、首发症状为言语不利/视物不清/意识障碍、转运方式、患者及家属卒中相关知识认知得分(均
P
<0.05)。
结论
AIS患者平均就诊时间较长,3.5 h内就诊率较低,目前仍存在较为严重的错过最佳溶栓时间窗现象,临床应加强护理对策,提高患者及家属对AIS首发症状识别能力,最终缩短就诊时间,使AIS患者及早溶栓治疗。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24.
白细胞介素-6与衰弱的相关性meta分析
渠吉皊, 沈易静, 侯苹, 周婷, 李永男, 冒鑫娥, 刘永兵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1, 27 (
6
): 802-806.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1.06.004
摘要
(
336
)
PDF
(1145KB)(
513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本研究通过meta分析对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浓度与衰弱(frailty)的相关性进行评价。
方法
通过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中国知网(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disc)、万方数据库、维普网(VIP)等数据库收集IL-6与衰弱相关性的病例对照研究,检索时限从各个数据库建库至2020年2月。采用Stata15.0对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
共纳入7篇文献,共1 644名参与者,包括衰弱组330例,对照组1 314例。
结果
显示衰弱组血清(或血浆)IL-6浓度高于对照组(
SMD
=1.56,95%
CI
:0.81~2.31,
P
<0.001)。敏感性分析结果稳定,经Egger's检验,提示不存在明显发表偏倚(
t
=1.61,
P
=0.169)。
结论
白细胞介素-6水平偏高可能是衰弱的危险因素,但具体病因相关性需要在更多的人群中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25.
预见性护理用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效果分析
倪程程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1, 27 (
6
): 929-931.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1.06.037
摘要
(
444
)
PDF
(1016KB)(
507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预见性护理用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效果。
方法
选取2019年2月至2020年5月期间在本院住院的94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电脑随机分配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7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预见性护理,主要对患者开展心理护理、饮食护理及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尽可能降低肺部感染、便秘、高热及压疮等并发症的发生,对比两组患者取得的治疗效果、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实施护理干预后,两组NIHSS评分及Barthel评分与护理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
<0.05);观察组NIHSS评分为(15.78±4.14)分,低于对照组的(27.23±4.11)分(
P
<0.05);观察组Barthel评分为(75.18±5.11)分,高于对照组的(65.23±5.09)分(
P
<0.05);观察组GQOLI-74的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及物质生活状态4个维度评分分别为(87.23±7.57)分、(87.15±10.24)分、(88.23±9.13)分及(88.03±7.18)分,均高于对照组的(78.01±6.23)分、(75.22±8.23)分、(78.15±9.05)分及(79.22±7.22)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
<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6.38%(3/47)及23.40%(11/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结论
实施预见性护理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神经功能显著改善,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得以显著提升,还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帮助患者获得良好预后。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26.
足月小样儿与足月小于胎龄儿围产高危因素分析与差异对比
陈晓利, 叶贞志, 陈均龙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1, 27 (
6
): 833-836.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1.06.012
摘要
(
455
)
PDF
(1000KB)(
506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足月小样儿与出生体质量≥2 500 g的足月小于胎龄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评价,探讨两者间围产高危因素及危险因素分析对比。
方法
收集本院新生儿科收治的胎龄>37周的小于胎龄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根据出生体质量分为观察组(出生体质量<2 500 g)169例,对照组(出生体质量≥2 500 g)48例,收集孕妇及患儿围生期相关资料,分析纳入的患儿母亲孕期高危因素,比较两组患儿生后常见疾病发生率及感染指标差异。
结果
观察组母亲发生并发症最多的前4种疾病依次是糖尿病(33.14%,56/169)、高血压(13.02%,22/169)、多胎妊娠(10.65%,18/169)、GBS感染(6.51%,11/169)。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
>0.05)。观察组中分娩因素有慢性宫内窘迫(6例)、胎盘异常(6例)、胎膜早破(11例)、宫产(69例),与对照组(分别为7例、6例、8例、11例)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
<0.05)。观察组新生儿出生体质量(2.25±0.16)kg、Apgar评分(9.34±0.64)分、身长(46.78±1.79)cm、头围(32.03±1.21)cm、住院天数(5.03±2.50)d,与对照组新生儿[分别为(2.61±0.12)kg、(9.05±0.88)分、(48.35±0.79)cm、(32.72±0.67)cm、(3.76±1.35)d]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
<0.05)。
结论
与体质量>2 500 g的足月小于胎龄儿相比,足月小样儿的疾病发病率相对较高,预后相对较差。因此,对孕产妇加强产前健康教育,按时定期产检,尽早发现孕期高危因素,有助于降低足月小样儿出生率,从而提升新生儿出生质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27.
激素治疗干燥综合征所致肾小管性酸中毒患者的护理分析
刘馨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1, 27 (
6
): 908-911.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1.06.032
摘要
(
362
)
PDF
(1004KB)(
502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激素治疗干燥综合征所致肾小管性酸中毒的效果,同时总结护理措施。
方法
选取2017年7月至2019年7月本院接诊的干燥综合征所致肾小管性酸中毒患者59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小剂量环磷酰胺联合甲氨蝶呤治疗,同时开展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对比治疗前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血钾、营养不良、低血钙)以及治疗依从性。
结果
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1.9%(7/59),低于治疗前40.7%(24/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治疗后依从性为98.3%(58/59),显著高于治疗前88.1%(52/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59例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4%(2/59)。
结论
干燥综合征所致肾小管性酸中毒的临床表现复杂,采用小剂量环磷酰胺联合甲氨蝶呤治疗,同时辅以针对性的护理措施能够提高患者的机体功能,减少不良反应发生,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28.
超声检查患者相关知识了解状况调查分析
李亮, 陈春燕, 刘健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1, 27 (
6
): 905-907.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1.06.031
摘要
(
569
)
PDF
(1010KB)(
492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超声检查患者对超声检查的了解状况,为拟定超声检查患者的健康教育计划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在2020年4月5日至2020年4月30日期间对前来本院行超声检查的患者130例,进行超声检查相关知识知晓度、知识来源途径以及最认可的教育方式等状况调查。
结果
患者对超声检查知晓率为60.62%,知识掌握不全面;知识来源途径是医护人员的口头宣教、手机网络和以往经验,分别为78.46%(102/130)、61.54%(80/130)、60.00%(78/130);最认同的教育需求是口头宣教、书面告知、手机网络,分别为68.46%(89/130)、67.69%(88/130)、66.92%(87/130);对超声检查的知晓度分析,学历高者为(14.46±2.35)分,优于学历低者(8.74±2.23)分,经检者为(12.80±3.24)分,优于初检者(8.91±3.0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
<0.05)。
结论
患者对超声检查相关知识的知晓率低,需在检查前对患者进行针对性检查知识宣教,采取口头讲解结合书面告知形式更易被接受,尤其对学历较低的初检者,更应重视,同时从手机网站获取知识不容忽视,网站发布前要注意内容审核。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29.
琥珀酸氢化可的松联合腺苷蛋氨酸对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肝功能及妊娠结局的影响
冯云倩, 霍艳, 王爽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1, 27 (
6
): 799-801.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1.06.003
摘要
(
785
)
PDF
(1030KB)(
491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琥珀酸氢化可的松联合腺苷蛋氨酸对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患者肝功能及妊娠结局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本院收治的ICP患者136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
n
=68)和对照组(
n
=68)。对照组腺苷蛋氨酸治疗,观察组采用琥珀酸氢化可的松联合腺苷蛋氨酸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外周血辅助型T细胞1(Th1)、辅助型T细胞2(Th2)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4(IL-4)]水平、妊娠结局。
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5.59%(65/68)高于对照组82.35%(56/68)(
P
<0.05)。治疗后观察组AST、ALT水平低于对照组[(24.74±4.58)U/L比(36.58±5.77)U/L,(22.32±5.11)U/L比(38.51±6.32)U/L](均
P
<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TNF-α水平高于对照组[(54.47±9.25)ng/L比(46.32±8.96)ng/L],IL-4水平低于对照组[(31.47±5.32)ng/L比(38.24±5.47)ng/L](均
P
<0.05)。观察组胎儿宫内窘迫、剖宫产、新生儿窒息、产后出血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均
P
<0.05)。
结论
ICP患者治疗中,琥珀酸氢化可的松联合腺苷蛋氨酸能提高患者临床疗效、通过调节外周血Th1、Th2细胞因子水平,增强免疫功能,降低肝脏损害,改善妊娠结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30.
青岛地区献血人群HEV流行情况调查分析
张龙穆, 张志杰, 许雷, 杨忠思, 刘丽, 焦淑贤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1, 27 (
6
): 828-832.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1.06.011
摘要
(
259
)
PDF
(1013KB)(
489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调查本地区献血者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E virus,HEV)的感染率及特征。
方法
收集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本血站合格献血者血液标本773例,进行HEV的相关血清学指标检测(HEV IgM、IgG及抗原),以ALT升高献血者(839例)对照比较。
结果
在合格献血者中,有100份(12.94%)HEV IgG反应性,6份(0.78%)HEV IgM反应性,无HEV抗原反应性。低年龄段IgG反应性率均明显比40岁以上年龄段比例低(均
P
<0.01)。与ALT升高献血者相比,合格献血者中HEV IgG和IgM的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
>0.05)。HEV IgM反应性献血者标本进行HEV RNA检测均为阴性。
结论
青岛地区献血人群存在HEV既往感染,但近期HEV感染率较低,献血者经过ALT筛查后,输血传播HEV的潜在风险较低。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31.
HFMEA模式对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患者华法林抗凝管理的影响
张鸿莹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1, 27 (
6
): 915-919.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1.06.034
摘要
(
369
)
PDF
(1049KB)(
489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HFMEA模式对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患者华法林抗凝管理的影响。
方法
选择2017年12月至2018年10月本院心外科收治的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11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5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HFMEA模式风险预警干预;记录HFMEA模式干预前后,预防患者抗凝治疗质量降低的各失效模式RPN 值变化;利用《华法林抗凝治疗依从性调查问卷》评估患者抗凝治疗依从性;通过《华法林抗凝知识调查问卷》评估患者抗凝知识的掌握情况;记录研究期间患者抗凝相关并发症发生率、INR值达标率。
结果
观察组实施HFMEA模式预防患者抗凝治疗质量降低后,各项失效模式RPN值均<100分;干预前,两组患者抗凝知识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
>0.05);干预后,观察组华法林药理作用、INR监测、华法林不良反应、食物及生活习惯对华法林的影响、其他药物对华法林的影响、抗凝知识总分分别为(2.88±0.73)分、(1.36±0.54)分、(2.57±1.28)分、(2.13±0.84)分、(1.66±0.92)分、(11.12±2.20)分,均高于对照组(2.24±0.52)分、(1.02±0.39)分、(1.81±0.94)分、(1.58±0.76)分、(1.00±0.78)分、(7.63±1.9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
<0.05);干预前,两组患者抗凝治疗依从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
>0.05);干预后,观察组自我监测、按量按时服药、长期服药、改善生活方式、定期复查、总分分别为(3.78±0.54)分、(3.86±0.43)分、(3.90±0.71)分、(3.84±0.62)分、(3.89±0.67)分、(31.52±2.93)分,均高于对照组(3.14±0.39)分、(2.97±0.38)分、(3.42±0.48)分、(3.41±0.44)分、(3.22±0.53)分、(25.93±2.7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
<0.05);出院后12个月,观察组INR 达标率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
<0.05)。
结论
HFMEA模式应用于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患者华法林抗凝管理过程中,能有效提高患者抗凝依从性和抗凝知识认知,预防控制抗凝不良事件,从而达到手术预期效果,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32.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我管理水平与生存质量的相关性研究
虞蓉, 张雨钰, 吴春英, 陈霞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1, 27 (
6
): 825-827.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1.06.010
摘要
(
409
)
PDF
(1016KB)(
485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我管理水平与生存质量状况的相关性。
方法
选择2019年1—12月本院收治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95例,采用血液透析患者自我管理量表、健康调查简表评价患者自我管理水平、生存质量情况,并分析其相关性。
结果
95例患者自我管理水平较低,总评分为(52.18±7.36)分,各维度得分从低至高依次为情绪处理、伙伴关系、问题解决、执行自我照顾。95例患者生理功能、躯体疼痛、生理职能、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总体健康及总分均低于国内常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
<0.001)。依据Spearman分析结果,患者自我管理行为与生存质量均呈显著正相关(均
P
<0.05)。
结论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我管理水平较低,生存质量较差,自我管理水平与生存质量呈现正相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33.
新生儿动静脉同步换血模拟装置的设计与应用
黄隽, 马立强, 陈光明, 吴再新, 方桦, 欧琼霞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1, 27 (
6
): 852-855.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1.06.017
摘要
(
287
)
PDF
(1042KB)(
483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新生儿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的安全性。
方法
设计一种用于新生儿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前预测患儿血容量变化的模拟装置,在模拟装置启动前用2袋生理盐水预冲2台输液泵的输血器管路,然后连接3袋生理盐水,同时开启2台输液泵,运行0.5~1 h,开启输液泵前后电子称称量3袋生理盐水的重量,计算动、静脉端流速差异,预估患儿的血容量变化。根据计算结果,在换血时另开一道外周静脉输液补偿通路,以补偿换血过程中的血容量丢失。2018年1—12月13例设为对照组,采用常规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2019年1—12月11例设为观察组,在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前使用该模拟装置预估患儿血容量变化。
结果
两组患儿换血效果均理想,但对照组患儿MAP、HR、RR和SpO
2
在换血45 min后均出现明显波动(均
P
<0.05),提示该组患儿在换血过程中存在一定程度的血容量变化。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儿上述生命体征指标均持续稳定,且观察组中无1例患儿出现失血性休克和循环充血的表现,提示该组患儿在换血过程中血液动力学是稳定的,其血容量没有明显变化。
结论
该装置可精确预测动、静脉端血流速度差异和患儿血容量变化,确保换血过程中患儿血容量稳定,提高新生儿换血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34.
老年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患者人文关怀需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马巍巍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1, 27 (
6
): 901-904.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1.06.030
摘要
(
822
)
PDF
(1000KB)(
473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老年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患者人文关怀需求现状,分析影响患者人文关怀需求的因素。
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8月期间本院接受介入治疗的86例老年原发性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自制人文关怀需求问卷调查全部入选者的人文关怀需求现状,依据调查结果将入选者分为人文关怀需求较高组与人文关怀需求较低组,使用自制基线资料问卷调查记录全部患者的基线资料,并纳入全部可能对人文关怀需求产生影响的因素,分析对导致老年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患者人文关怀需求较高的各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
结果
本研究纳入的8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经调查发现,人文关怀需求较高的患者有23例,占比为26.74%;初步经单因素与多项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住院次数多、子女为主要照顾者、对原发性肝癌知识的认知度较差、家庭支持功能较差均是原发性肝癌患者人文关怀需求较高的影响因素(均
OR
>1,
P
<0.05)。
结论
女性、住院次数多、子女为主要照顾者、对原发性肝癌知识的认知度较差、家庭支持功能较差均可能是导致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患者人文关怀需求增加重要因子,对于存在上述情况的老年原发性肝癌患者,介入治疗期间应重视其人文关怀需求,并给予早期干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35.
负压组合式输尿管镜与输尿管软镜钬激光碎石术治疗单侧上尿路结石的对比研究
吕文伟, 魏澎涛, 张寒, 康延杰, 杨凌博, 刘红燕, 尚亚峰, 孙建涛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1, 27 (
6
): 871-874.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1.06.021
摘要
(
717
)
PDF
(1000KB)(
451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比较负压组合式输尿管镜与输尿管软镜钬激光碎石术(f-URS)治疗单侧上尿路结石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取于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单侧上尿路结石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0例,对照组予以f-URS治疗,研究组予以负压组合式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术治疗。比较两组术后的住院天数、手术时间、结石清除率以及治疗前后的血红蛋白(Hb)、血肌酐(Cr)水平,统计两组治疗后的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
研究组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54.12±6.25)min比(35.41±5.73)min](
P
<0.05),术后24 h的结石清除率高于对照组[90.0%(36/40)比62.5%(25/40)](
P
<0.05),总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5.0%(2/40)比25.0%(10/40)](
P
<0.05);两组的住院天数和术后30 d的结石清除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
>0.05)。治疗后两组的Hb均低于治疗前(均
P
<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两组的Cr治疗前后及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
>0.05)。
结论
对于单侧上尿路结石的患者,负压组合式输尿管镜与f-URS都是有效的治疗方法,与f-URS比较,负压组合式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术可避免更多的并发症,且对于直径>20 mm结石的治疗效果更明显。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36.
宫腔镜在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中对并发症及β-HCG恢复时间的影响
郭文玲, 马建林, 陈雪梅, 杨宝霞, 王赛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1, 27 (
6
): 885-886.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1.06.025
摘要
(
470
)
PDF
(1006KB)(
450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宫腔镜在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中对并发症及β-HCG恢复时间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本院收治的子宫瘢痕妊娠患者106例,随机设为研究组(
n
=53)与对照组(
n
=53)。对照组应用传统清宫手术治疗,研究组应用宫腔镜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β-HGG恢复状况、月经恢复时间、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
研究组患者术后1周β-HGG值降低(82.19±5.2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2.59±6.45)%,研究组β-HGG恢复正常所需时间为(21.13±5.31)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43.59±7.51)d,研究组月经恢复正常时间为(11.98±4.21)d,短于对照组的(18.35±5.47)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
<0.05)。研究组的手术时间(26.69±5.13)min以及手术出血量(52.31±14.35)m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手术时间(42.59±6.46)min及手术出血量(123.55±14.25)ml(均
P
<0.05)。研究组患者子宫穿孔、大出血以及膀胱损伤等并发症的总发生率9.4%(5/53)低于对照组的45.2%(24/53)(
P
<0.05)。
结论
在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治疗中应用宫腔镜手术治疗,患者的β-HGG恢复状况更理想,临床效果较好,且患者的手术时间及出血量明显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较小,可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37.
绘画疗法治疗紧张型头痛的疗效分析
刘芸芸, 伏兵, 李敏, 刘怀英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1, 27 (
6
): 822-824.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1.06.009
摘要
(
1151
)
PDF
(1017KB)(
450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绘画疗法在治疗紧张型头痛(TTH)中的疗效。
方法
选择2016年11月至2018年6月连云港市博雅女子学院的TTH患者(113例,均为女性)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予常规治疗(止痛、调节情绪、改善睡眠等),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绘画疗法(自由绘画),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患者的头痛程度,采用Hamilton焦虑量表(HAMA)、Hamilton抑郁量表(HAMD)评价患者的精神心理状态,随访至入组后90 d。
结果
治疗后90 d时随访显示,观察组HAMA、HAMD评分分别为(5.88±2.31)分、(6.48±2.76)分,对照组分别为(6.91±2.67)分、(7.72±3.1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
<0.05);观察组VAS评分为(1.23±0.63)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60±0.88)分(
P
<0.05);观察组头痛发作频次为(5.50±2.61)次/月,较对照组发作频次[(6.67±2.85)次/月]显著降低(
P
<0.05);观察组服用止痛药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5.4%(3/56)比17.9%(10/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42)。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在治疗后60 d、90 d时应用抗焦虑抑郁药物比例均下降,治疗后90 d时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结论
联合绘画疗法可减轻TTH患者的头痛程度,减少其头痛发作频次,改善其焦虑抑郁症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38.
不同胎龄新生儿和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患儿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变化分析
郭涛, 孟靓靓, 陈晓云, 陈燕, 张承芳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1, 27 (
6
): 840-843.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1.06.014
摘要
(
190
)
PDF
(1075KB)(
439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对不同胎龄新生儿和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患儿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血清水平变化情况进行分析。
方法
选取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于潍坊市妇幼保健院出生的60例<32周早产儿为A组,选择同期出生的60例32~36周的早产儿为B组,选择同期出生的60例足月儿为C组,选择同期出生且存在ROP的60例足月患儿为D组,均予以血清VEGF检测,对比检测结果。
结果
出生第1周、第3周、第5周时,D组VEGF水平分别为(523.42±4.45)ng/L、(456.72±3.28)ng/L及(346.23±2.68)ng/L,A组分别为(487.23±3.56)ng/L、(423.48±2.36)ng/L、(301.34±2.13)ng/L,B组分别为(435.63±3.24)ng/L、(386.32±2.32)ng/L、(250.92±3.22)ng/L,C组分别为(245.21±3.21)ng/L、(245.17±3.30)ng/L、(245.06±3.28)ng/L,D组VEGF水平均高于A组、B组、C组,且A组、B组均较C组高,A组较B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
<0.05);A组、C组有无吸氧新生儿VEGF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
>0.05),B组吸氧新生儿出生第1周、第3周、第5周时的VEGF水平分别为(330.42±3.28)ng/L、(265.92±3.28)ng/L、(207.56±2.64)ng/L,均低于未吸氧者的(334.35±2.79)ng/L、(301.56±2.56)ng/L、(210.24±2.38)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
<0.05);ROP患儿各纠正胎龄VEGF水平均较早产儿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
<0.05)。
结论
ROP患儿VEGF水平较早产儿高,且早产儿胎龄越小,VEGF水平越高,早产儿VEGF水平上升可能导致ROP发生的风险增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39.
坐骨神经阻滞在踇外翻截骨矫形术后多模式镇痛中的效果评价
刘琳琳, 简超君, 王艳娉, 牛强, 许学兵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1, 27 (
6
): 810-812.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1.06.006
摘要
(
986
)
PDF
(1016KB)(
426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评价经腘窝坐骨神经阻滞(PSNB)在踇外翻截骨矫形术后多模式镇痛管理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4年9月至2020年3月在椎管内麻醉下行单侧或双侧踇外翻截骨矫形术患者49例,根据手术结束后是否予以超声引导下PSNB分为PSNB组和Oral组。PSNB组(14例)术毕行超声引导下PSNB,以0.5%罗哌卡因15 ml单次阻滞,并应用联合口服止痛药(对乙酰氨基酚、曲马多、塞来昔布)镇痛;Oral组(35例)术后仅使用口服止痛药。观察术后6 h静息时和第1 d静息/运动疼痛数字评分法(NRS)评分、24 h内中重度疼痛的发生率、阿片类药物补救率、不良反应和麻醉满意度。
结果
PSNB组和Oral组术后6 h静息NRS评分中位数分别为2.0分和3.0分(
P
<0.05);第1 d的静息、运动NRS评分中位数分别为0.0分、1.5分和1.0分、3.0分,24 h内中重度疼痛发生率分别为14.3%(2/14)和22.9%(8/35),需要阿片类药物补救镇痛的患者分别占7.1%(1/14)和2.9%(1/35),以上指标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
>0.05);PSNB组未出现不良反应,Oral组1例腰麻后头痛,两组患者的麻醉满意度均为100%。
结论
加入PSNB作为腰麻下踇外翻截骨矫形术后多模式镇痛的一环,能提高术后6 h的镇痛效果,但并未明显减少术后使用止痛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40.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对婴儿痉挛症患儿淋巴细胞亚群和免疫球蛋白的影响
蔡文仙, 孙广斐, 郑钦亮, 李秋波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1, 27 (
6
): 837-839.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1.06.013
摘要
(
392
)
PDF
(1051KB)(
412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婴儿痉挛症患儿免疫功能变化及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对淋巴细胞亚群和免疫球蛋白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4年10月至2019年10月本院儿科住院治疗的40例婴儿痉挛症患儿作为病例组,40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病例组给予ACTH治疗4周,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分别静脉抽血。流式细胞术检测CD3
+
T淋巴细胞、CD4
+
T淋巴细胞、CD8
+
T淋巴细胞、CD19
+
B淋巴细胞、CD20
+
B淋巴细胞和CD4
+
/CD8
+
。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免疫球蛋白IgA、IgM、IgG水平,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
结果
婴儿痉挛症患儿治疗前CD8
+
T淋巴细胞为(34.36±3.48)%,低于对照组的(32.33±3.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1);CD4
+
/CD8
+
值较对照组增高(
P
<0.05)。婴儿痉挛症患儿治疗前CD3
+
T淋巴细胞水平、CD4
+
T淋巴细胞水平、CD19
+
B淋巴细胞水平及CD20
+
B淋巴细胞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
>0.05)。婴儿痉挛症患儿治疗前免疫球蛋白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
>0.05)。婴儿痉挛症患儿治疗后CD8
+
T淋巴细胞为(36.34±4.18)%,较治疗前明显升高(
P
<0.01)。CD4
+
T淋巴细胞治疗后为(41.08±4.66)%,治疗前为(45.54±5.04)%,明显降低(
P
<0.01)。CD4
+
/CD8
+
值治疗后为(1.11±0.27),治疗前为(1.45±0.37),明显降低(
P
<0.01)。婴儿痉挛症患儿治疗前后CD3
+
T淋巴细胞水平、CD19
+
B淋巴细胞水平及CD20
+
B淋巴细胞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
>0.05)。婴儿痉挛症患儿治疗前后免疫球蛋白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
>0.05)。
结论
婴儿痉挛症患儿存在免疫功能紊乱,ACTH可调节婴儿痉挛症患儿免疫功能,为婴儿痉挛的免疫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线办公
作者投稿查稿
专家在线审稿
编辑在线办公
主编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全年目录
过刊浏览
摘要阅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被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RSS 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