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25年 第31卷 第20期    刊出日期:2025-10-15
    上一期   
    神经内科专栏

    HRMR-VWI在BA-PACI中的分子影像机制与精准诊疗进展

    李淑霞 王爱杰 黄冉冉 秦静 张首强 张亚飞 张国伟
    2025, 31(20):  3345-3349.  DOI: 10.3760/cma.j.cn441417-20250402-20001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底动脉斑块性急性脑梗死(basilar artery plaque-related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BA-PACI)是一种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具有高致死率和致残率,其诊断和治疗一直是临床上的难点。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high-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vessel wall imaging,HRMR-VWI)凭借其优越的空间分辨率与多序列成像优势,不仅可以清晰显示动脉及分支细微结构,还可以精准表征血管壁斑块的成分构成、形态学特征及空间分布,有助于BA-PACI斑块成分/炎症反应等具体机制过程的可视化,显著提升疾病诊断效能,并有助于个体化早期诊断、精准治疗及预后评估。本文系统综述HRMR-VWI在BA-PACI中的分子影像机制及精准诊疗的应用进展,重点探讨斑块成分-形态-位置的三维关联性及其对预后和复发的评估价值,以及该技术在临床诊疗转化中的潜力与挑战。

    不同疾病严重程度细菌性脑膜炎患儿的血清MIP-1α、TNF-α、IL-1β水平比较

    王雪宁 曹蕊阁 冯国栋
    2025, 31(20):  3350-3354.  DOI: 10.3760/cma.j.cn441417-20250421-20002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不同疾病严重程度细菌性脑膜炎(bacterial meningitis,BM)患儿血清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α(MIP-1α)、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表达水平。方法 采用单中心回顾性对照研究。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0月西安市儿童医院收治BM患儿104例,根据重症标准分为普通组(63例)、重症组(41例)。普通组中男31例,女32例,年龄(8.08±4.03)岁;重症组中男22例,女19例,年龄(8.48±3.65)岁。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患儿入院时、治疗1周后血清MIP-1α、TNF-α和IL-1β水平,Spearman秩相关分析评估患儿血清MIP-1α、TNF-α、IL-1β与疾病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诊断性能。结果 治疗前,重症组患儿血清MIP-1α、TNF-α、IL-1β水平分别为(10.68±2.18、34.49±6.43、65.15±13.62)ng/L,普通组分别为(8.61±1.72、27.49±3.78、53.57±8.49)ng/L。治疗1周后,104例BM患儿MIP-1α、TNF-α和IL-1β水平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MIP-1α、TNF-α、IL-1β与疾病严重程度之间呈正相关(r=0.447、0.553、0.492,均P<0.001)。MIP-1α、TNF-α、IL-1β水平联合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约登指数、曲线下面积及95%置信区间分别为90.2%、88.9%、0.791、0.947、0.905~0.989。结论 血清MIP-1α、TNF-α和IL-1β水平升高可作为评估BM严重程度的生物标志物。

    五行三部针法在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障碍中的临床研究

    顾宝东 马先军 杜青 王英超 郭加磊
    2025, 31(20):  3354-3358.  DOI: 10.3760/cma.j.cn441417-20250410-20003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五行三部针法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研究,选取2022年11月至2024年11月南京中医药大学连云港附属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肢体功能障碍患者112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6例。对照组中男30例,女26例,年龄(65.68±12.28)岁。研究组中男34例,女22例,年龄(64.21±13.15)岁。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及康复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五行三部针法治疗,治疗2周后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Fugl-Meyer评分(FMA)、改良Rankin量表(mRS)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评估临床结局。采用t检验、非参数检验、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统计比较。结果 治疗后两组NIHSS、FMA评分均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2(1,3)分比3(2,5)分、(69.07±14.92)分比(60.34±17.1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研究组mRS评分[1(1,2)分]低于对照组[2(1,3)分],神经功能恢复预后良好比例[83.93%(47/56)]高于对照组[66.07%(37/5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hs-CRP水平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1.25(0.47,2.21)mg/L比1.77(0.95,3.21)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五行三部针法可进一步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障碍,促进神经功能恢复,降低炎症反应,改善预后。

    镜像视觉反馈训练联合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梗死早期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

    吴鹏 尹昕 李丹东
    2025, 31(20):  3359-3363.  DOI: 10.3760/cma.j.cn441417-20250424-20004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镜像视觉反馈训练(mirror visual feedback,MVF)联合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对脑梗死早期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取便利抽样法,选取2021年11月至2024年10月在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脑梗死早期偏瘫患者104例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2例。对照组中,女20例,男32例,年龄(63.17±8.64)岁,病程(28.39±5.82)d,左侧33例、右侧19例。观察组中,女28例,男24例,年龄(61.89±8.16)岁,病程(26.82±5.08)d,左侧29例、右侧23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在常规康复基础上进行rTMS,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MVF。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脑血流速度[平均速度(Vm)、峰值速度(Vs)]、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运动诱发电位(MEP)潜伏期、运动功能[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平衡功能[Berg平衡量表(BBS)]及日常生活能力[改良Barthel指数(MBI)]。采用χ2检验、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15%(50/52),对照组为82.69%(43/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Vm为(93.16±16.05)cm/s、Vs为(158.57±19.62)cm/s,均高于对照组[(86.34±12.71)cm/s、(134.66±20.34)cm/s];观察组CMCT为(8.84±1.30)ms、MEP潜伏期为(21.68±1.62)ms,均低于对照组[(12.02±3.53)ms、(24.61±2.09)ms];观察组FMA为(61.07±6.32)分、BBS为(30.34±5.31)分、MBI为(49.84±8.39)分,均高于对照组[(53.95±6.18)分、(22.47±4.26)分、(36.42±6.34)分];上述指标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MVF联合rTMS有助于改善脑梗死早期偏瘫患者的脑血流,提高大脑皮层兴奋性,加快患者运动、平衡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进程。

    经颅磁刺激联合步行及平衡训练对帕金森病患者的影响

    刘振环 杨孟丽 朱永霞 叶松岩 张爽
    2025, 31(20):  3364-3368.  DOI: 10.3760/cma.j.cn441417-20250223-20005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经颅磁刺激(TMS)联合步行、平衡训练对帕金森病(PD)患者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研究,选取2023年1月至2024年10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诊治的150例P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75例。对照组男38例、女37例,年龄(70.35±6.45)岁,病程(1.05±0.35)年;研究组男42例、女33例,年龄(70.82±6.64)岁,病程(1.48±0.58)年。两组均实施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患者针对性实施步行及平衡训练;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经颅磁刺激。对比两组患者干预前后步态改善情况、肢体运动功能[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估量表(FMA)]、平衡功能与跌倒风险[Berg平衡量表(BBS)、Moese跌倒评估量表(MFS)]及认知功能[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统计学方法采用t检验。结果 干预后,研究组步长[(48.29±4.63)cm]、步宽[(15.66±2.93)cm]、步速[(1.69±0.34)km/h]、FMA总分[(161.74±15.95)分]、BBS评分[(45.09±6.13)分]、MoCA评分[(25.06±3.45)分]均高于对照组[(40.55±4.38)cm、(14.32±2.61)cm、(1.31±0.22)km/h、(150.62±12.33)分、(41.35±5.89)分、(22.87±2.78)分],步频[(97.96±12.36)步/min]、MFS评分[(42.12±5.19)分]均低于对照组[(105.88±13.19)步/min、(48.91±6.2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TMS联合步行及平衡训练可促进PD患者步态改善,提高平衡功能,减轻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程度,降低跌倒风险,改善患者认知功能。

    低频经颅磁刺激联合认知行为护理对脑卒中后失眠患者睡眠结构及情绪调节的影响

    周秋艳 杨孟丽 张爽 叶松岩
    2025, 31(20):  3368-3373.  DOI: 10.3760/cma.j.cn441417-20250422-20006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脑卒中后失眠患者应用低频经颅磁刺激联合认知行为护理对其睡眠结构及情绪调节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选取2023年6月至2024年10月河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122例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61例。对照组男36例、女25例,年龄(67.48±10.12)岁,病程(2.13±0.32)个月,行低频经颅磁刺激治疗;观察组男34例、女27例,年龄(67.53±10.13)岁,病程(2.07±0.31)个月,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失眠认知行为护理。两组均连续干预6周。对比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睡眠结构[睡眠效率(SE)、睡眠潜伏期(SL)、快速动眼睡眠潜伏期(RL)、快速动眼睡眠时间(RT)、1期睡眠(S1)、2期睡眠(S2)、3期睡眠+4期睡眠(S3+S4)、快速动眼睡眠(R)]、睡眠质量[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心理情绪[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神经功能损伤情况[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认知功能缺损程度[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及生活质量水平[生活质量量表(SF-36)]。统计学方法采用t检验。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SE、S3+S4、R水平及MMSE、SF-36评分均高于对照组[(88.16±13.22)%比(72.92±10.94)%、(26.46±3.97)%比(21.38±3.21)%、(19.46±2.92)%比(16.39±2.46)%、(26.97±4.05)分比(22.22±3.33)分、(88.49±13.27)分比(74.35±11.15)]分,RT长于对照组[(68.29±10.24)min比(52.54±7.88)min],SL、RL均短于对照组[(11.64±1.75)min比(31.35±4.70)min、(118.41±17.76)min比(131.36±19.70)min],S1、S2水平及入睡时间、睡眠质量、睡眠时间、睡眠障碍、睡眠效率、催眠药物、日间功能、SAS、SDS、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12.35±1.85)%比(14.44±2.17)%、(41.68±6.25)%比(46.47±6.97)%、(0.77±0.12)分比(0.92±0.14)分、(1.21±0.18)分比(1.67±0.25)分、(0.76±0.11)分比(1.25±0.19)分、(0.61±0.09)分比(0.77±0.12)分、(0.62±0.09)分比(0.79±0.12)分、(0.68±0.10)分比(0.85±0.13)分、(1.04±0.16)分比(1.36±0.20)分、(44.60±6.69)分比(51.35±7.70)分、(43.15±6.47)分比(50.47±7.57)分、(3.88±0.58)分比(7.74±1.1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将低频经颅磁刺激联合失眠认知行为干预应用于脑卒中失眠患者中,有利于促进患者睡眠结构、睡眠质量改善和不良情绪的缓解,还可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提高其生活质量水平。

    IEES多维支持护理对重症肌无力患者自我感受负担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郝瑞环 暴月霞 吴明晶
    2025, 31(20):  3373-3378.  DOI: 10.3760/cma.j.cn441417-20250226-20007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IEES多维支持护理对重症肌无力(MG)患者自我感受负担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研究,选取2021年7月至2024年4月河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156例MG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抛硬币法将其随机分为常规组及护理组,各78例。常规组男46例、女32例,年龄(34.18±4.21)岁,病程(13.58±6.12)个月,接受常规护理;护理组男49例、女29例,年龄(35.08±4.67)岁,病程(14.23±5.93)个月,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IEES多维支持护理。两组均持续干预6个月。对比两组患者自我感受负担[自我感受负担量表(SPBS)]、自我效能[慢性病管理自我效能量表(CDSS)]、社会支持度[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及生活质量情况[健康调查简表(SF-36)]。统计学方法采用t检验。结果 护理后,护理组患者身体因素[(13.62±2.48)分]、情感因素[(12.21±3.05)分]、经济因素评分[(3.15±0.65)分]均低于常规组[(16.58±3.14)分、(14.55±2.10)分、(3.89±0.69)分],症状管理自我效能[(19.65±3.16)分]、疾病共性管理自我效能[(12.08±2.26)分]、客观支持[(13.53±1.08)分]、主观支持[(19.89±2.14)分]、支持利用度[(9.45±1.85)分]及总分[(41.69±4.53)分]、生理功能[(66.78±5.13)分]、躯体功能[(64.21±3.99)分]、社会功能[(61.23±5.11)分]、心理功能评分[(62.63±5.17)分]均高于常规组[(17.08±3.23)分、(9.43±2.04)分、(12.26±1.10)分、(17.58±2.22)分、(5.86±1.23)分、(35.12±4.82)分、(46.63±3.86)分、(51.47±2.62)分、(48.72±4.86)分、(49.36±3.64)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IIEES多维支持护理模式可减轻MG患者自我感受负担,提升自我效能,增强社会支持,提高生活质量。

    基础研究

    甘草甜素通过稳定Nephrin及a-SMA表达和分布抑制嘌呤霉素氨基核苷对小鼠肾小球足细胞的损伤

    谭俊杰 温国辉 盘永香 孔华 江欣欣 潘家龙
    2025, 31(20):  3379-3384.  DOI: 10.3760/cma.j.cn441417-20250508-20008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通过嘌呤霉素氨基核苷(puromycin aminonucleoside,PAN)构建小鼠肾小球足细胞损伤模型,甘草甜素干预后观察8、24和48 h,探讨甘草甜素调控Nephrin及a-SMA的表达及分布以抑制足细胞损伤的机制。方法 实验时间为2024年6月至2025年5月,设计对照组、PAN组及甘草甜素组。对照组:用含0.02%二甲基亚砜(DMSO)的RPMI1640培养液培养;PAN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50 mg/L的PAN进行培养;甘草甜素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50 mg/L PAN+500 mg/L甘草甜素进行培养。通过倒置显微镜观察足细胞的形态并拍照;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Nephrin、a-SMA 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Nephrin、a-SMA表达,免疫荧光观察a-SMA的分布。统计学方法采用LSD-t检验、方差分析。结果 ⑴干预后显微镜观察8、24和48 h。对照组:足细胞形态清晰,胞体饱满,细胞间连接紧密。PAN组:足突回缩,个别甚至消失,细胞间连接松散;甘草甜素组:足细胞形态结构逐渐清晰,细胞间连接较PAN组紧密,胞体大于PAN组。⑵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对照组Nephrin、α-SMA mRNA表达量均较少。PAN组:随PAN损伤时间延长,Nephrin mRNA表达逐渐减弱,48 h降至最低水平(P<0.01);而α-SMA mRNA表达逐渐增强,48 h达到最高峰(P<0.01)。甘草甜素组:Nephrin mRNA及α-SMA mRNA表达较PAN组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⑶Western Blot结果。对照组:足细胞内标志蛋白Nephrin、α-SMA蛋白表达量均较少;PAN组:随PAN损伤时间延长,Nephrin表达逐渐减弱,α-SMA表达逐渐增强,48 h时Nephrin表达最弱、α-SMA表达最强(均P<0.01);甘草甜素组:干预后其Nephrin表达和α-SMA表达均较PAN组明显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⑷免疫荧光结果。PAN组α-SMA蛋白分布在24、48 h细胞膜和细胞质中在明显增加,荧光强度增加;甘草甜素组α-SMA蛋白分布较PAN组荧光强度明显改善。结论 PAN通过影响足细胞标志蛋白Nephrin、a-SMA的表达及分布,导致足细胞损伤,继而发生蛋白尿,甘草甜素可使上述蛋白表达趋于稳定,从而发挥保护足细胞损伤作用,有助于维持足细胞结构及功能的稳定。

    依达拉奉对敌草快中毒大鼠肾脏氧化应激因子的影响

    刘旻 刘诗文
    2025, 31(20):  3385-3388.  DOI: 10.3760/cma.j.cn441417-20250414-20009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依达拉奉对敌草快急性中毒大鼠肾脏氧化应激因子的影响。方法 选取42只雄性SD大鼠,体重250~300 g,8~10周龄;实验过程中共有6只大鼠死亡,分为生理盐水组、敌草快组、依达拉奉组、敌草快+依达拉奉组,每组9只。向大鼠腹腔注射敌草快,建立敌草快中毒模型,采用依达拉奉进行腹腔注射干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观察大鼠肾脏氧化应激因子[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过氧化氢酶(CAT)]的表达情况,HE染色观察大鼠炎性细胞浸润情况。所有实验均至少重复3次,组间两两比较采用单项方差分析。结果 生理盐水组肾小球结构正常,部分肾小管扩张,间质伴有少量出血;敌草快组肾组织结构紊乱,肾小球、肾小管肿胀扩张,间质伴有大量出血和炎性细胞浸润;依达拉奉组肾组织结构正常,部分肾小管扩张,肾小球伴有少量出血;敌草快+依达拉奉组相比敌草快组,肾组织结构恢复正常,部分肾小管扩张,肾小球伴有少量出血,炎性细胞浸润得到改善。敌草快中毒后,SOD和CAT水平显著下降,MDA水平则显著上升[(27.160±1.540)U/mgprot、(3.320±0.052)U/mgprot、(1.453±0.021)nmol/mgprot];经依达拉奉治疗后,SOD和CAT水平上升,MDA水平显著下降[(35.100±2.241)U/mgprot、(4.112±0.687)U/mgprot、(0.908±0.167)nmol/mgprot]。结论 依达拉奉可提高敌草快中毒大鼠肾脏组织的SOD、CAT表达,降低MDA表达,对肾脏损伤起到保护作用。

    医学新进展

    lncRNA在食管癌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林宇宁 谢鸿燕 赵文镇 张忠英 金宏伟
    2025, 31(20):  3389-3395.  DOI: 10.3760/cma.j.cn441417-20250410-20010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食管癌是消化系统里高发且危险的恶性肿瘤之一,在亚洲地区更为常见。它的发病是受多种因素影响、历经多个阶段、涉及多个基因参与的复杂病理过程,环境因素、生活习惯、慢性炎症、遗传易感性以及分子机制等共同参与其中。近年,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作为关键调控因子在食管癌中发挥的作用备受瞩目。lncRNA是一类长度超过200个核苷酸的非编码RNA,其调控基因表达的方式多样,涵盖表观遗传修饰、竞争性内源RNA网络、RNA-蛋白相互作用等机制。研究发现,在食管癌中,lncRNA参与调控肿瘤细胞诸多关键生物学过程,如增殖、侵袭、转移、凋亡、耐药性、放射抗性、干细胞特性以及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等。本综述全面梳理了lncRNA在食管癌病理生理学中的广泛调控作用及潜在的临床价值,着重阐述了其参与的调控轴在食管癌中的具体作用,为未来深入探究lncRNA的分子机制和临床转化应用提供方向,也为改善食管癌患者预后、探寻治疗靶点提供新的思路。

    从炎症到癌变:溃疡性结肠炎向结直肠癌进展的分子机制与干预策略

    冯子钊 姜伟炜
    2025, 31(20):  3395-3402.  DOI: 10.3760/cma.j.cn441417-20250423-20011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溃疡性结肠炎相关结直肠癌(ulcerative colitis-related colorectal cancer,UC-CRC)是一种典型的炎症相关癌症,其癌变机制独特且复杂,明确其核心机制对于早期诊断和精准防控具有重要临床意义。本文系统综述了慢性炎症驱动的DNA损伤、特征性遗传与表观遗传改变、肿瘤微环境重塑、免疫逃逸机制及肠道微生态失衡在溃疡性结肠炎癌变过程中的作用与研究进展。研究表明,UC-CRC在遗传学特征方面表现为p53突变早期发生、微卫星不稳定性显著增加、KRASAPC突变相对延迟;在肿瘤微环境中则以癌相关成纤维细胞活化、血管新生和肿瘤干细胞异常扩增为特征;而巨噬细胞极化、树突状细胞功能障碍及T细胞耗竭等免疫逃逸机制则进一步促进了癌变进程。此外,肠道致癌菌群的异常定植加剧了宿主慢性炎症与免疫失衡,显著提升了癌变风险。未来针对p53突变、微卫星不稳定性及特征菌群的早期识别、关键通路的精准靶向干预以及微生态的精准调控策略,将成为UC-CRC早期诊断与精准治疗的重要研究方向。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发病机制与临床治疗研究进展

    刘梦凡 张凌云
    2025, 31(20):  3402-3406.  DOI: 10.3760/cma.j.cn441417-20250423-20012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一种慢性肝病,其发病机制与胰岛素抵抗、脂质代谢失衡及细胞应激反应等紧密关联,是一种与全身代谢紊乱相关的复杂疾病。NAFLD已成为全球慢性肝病的首要病因,临床仍缺乏特异性治疗手段。本文系统综述了NAFLD的核心病理机制与临床治疗进展,以期为深入理解NAFLD的病理生理过程、开发新的诊断和治疗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论著

    敲降lncRNA LY6E-DT通过影响miR-148a表达调控甲状腺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

    孙崇镨 衣柳俊 唐远怀 杨小青 杨艳
    2025, 31(20):  3407-3411.  DOI: 10.3760/cma.j.cn441417-20250209-20013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长链非编码RNA(lncRNA)LY6E-DT通过调控miR-148a表达在甲状腺癌细胞增殖和迁移中的作用。方法 研究时间为2023年3月至2024年10月。用UCSC Xena数据库分析甲状腺癌组织中LY6E-DT的表达水平。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PCR)检测甲状腺癌细胞系(FTC-133、TPC-1、KTC-1、8505C)和甲状腺上皮细胞HTori-3中LY6E-DT的表达水平。根据转染方法将TPC-1细胞分为si-LY6E-DT组和si-NC组。克隆形成实验检测TPC-1细胞的克隆形成能力。Transwell实验检测TPC-1细胞的迁移能力。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与qPCR验证LY6E-DT与miR-148a的相互作用。Western blot检测TPC-1细胞中PI3K/AKT信号通路蛋白p-PI3K、p-mTOR、p27、p-GLUT4的表达水平。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甲状腺癌组织中LY6E-DT表达水平高于癌旁组织(P<0.01)。FTC-133、TPC-1、KTC-1、8505C细胞中LY6E-DT表达水平均高于HTori-3细胞(均P<0.01)。si-LY6E-DT组和si-NC组TPC-1细胞中LY6E-DT表达水平分别为1.06±0.59和7.11±1.53(t=7.37,P<0.01)。si-LY6E-DT组和si-NC组克隆形成数分别为(38.01±9.63)个和(113.10±13.33)个(t=4.60,P<0.01),细胞迁移数分别为(45.24±5.99)个和(85.65±5.43)个(t=4.99,P<0.01)。LY6E-DT能够靶向并负调控miR-148a的表达(P<0.01)。与si-NC组比较,si-LY6E-DT组TPC-1细胞中PI3K/AKT信号通路p-PI3K、p-mTOR、p27、p-GLUT4蛋白表达水平均较低(均P<0.01)。结论 LY6E-DT在甲状腺癌组织和细胞系中均表达升高。敲降LY6E-DT能通过靶向调控miR-148a表达抑制甲状腺癌TPC-1细胞的增殖和迁移。

    lncRNA POTEM-4通过调控miR-363-3p/NF-κB轴对甲状腺癌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谭绍丞 郁万媛 孙崇镨 杨小青 孙辉
    2025, 31(20):  3412-3417.  DOI: 10.3760/cma.j.cn441417-20250319-20014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POTEM-4对甲状腺癌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研究时间为2024年3月至2025年1月。用GEO数据库分析POTEM-4在甲状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PCR)检测POTEM-4在甲状腺癌细胞系KTC-1、8505C、FTC-133、SW579中的表达水平。分别转染POTEM-4低表达质粒和阴性对照质粒至FTC-133细胞,分别命名为sh-POTEM-4组和sh-NC组。采用克隆形成实验和Transwell实验分别检测低表达POTEM-4对FTC-133细胞增殖和侵袭的影响。生物信息学技术和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验证FTC-133细胞中POTEM-4与miR-363-3p的靶向作用。qPCR检测低表达POTEM-4对miR-363-3p表达的影响。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检测低表达POTEM-4对NF-κB信号通路蛋白p65、p50、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2(tumor necrosis factor receptor-associated factor 2,TRAF2)、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6(tumor necrosis factor receptor-associated factor 6,TRAF6)表达的影响。统计学方法采用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POTEM-4在甲状腺癌组织中呈高表达(P<0.01)。POTEM-4在KTC-1、8505C、FTC-133、SW579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均高于在甲状腺上皮HTori-3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均P<0.01)。POTEM-4低表达质粒能有效降低FTC-133细胞中POTEM-4的表达(t=16.320,P<0.01)。sh-POTEM-4组和sh-NC组克隆形成数分别为(45.52±6.17)个和(149.20±12.65)个,表明低表达POTEM-4抑制了FTC-133细胞的增殖能力(t=7.367,P<0.01)。sh-POTEM-4组和sh-NC组FTC-133细胞侵袭数分别为(38.07±10.84)个和(137.30±9.31)个,表明低表达POTEM-4抑制了FTC-133细胞的侵袭能力(t=6.942,P<0.01)。POTEM-4能够与miR-363-3p靶向结合(t=7.950,P<0.01)。低表达POTEM-4促进了FTC-133细胞中miR-363-3p的表达(t=5.840,P<0.01)。与sh-NC组比较,sh-POTEM-4组FTC-133细胞中NF-κB信号通路p65、p50、TRAF2、TRAF6蛋白表达水平均较低(均P<0.01)。结论 POTEM-4在甲状腺癌中呈高表达,下调POTEM-4通过调控miR-363-3p/NF-κB轴抑制FTC-133细胞的增殖和侵袭。

    染色体结构异常患者不同发育期囊胚的整倍体率及妊娠结局分析

    许艳萍 王瑾 邓岚兰 田烨
    2025, 31(20):  3417-3421.  DOI: 10.3760/cma.j.cn441417-20250306-20015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染色体结构异常患者送检第5日(D5)、第6日(D6)囊胚行植入前染色体结构重排检测(preimplantation genetic testing-structural rearrangements,PGT-SR)的整倍体、非整倍体异常及嵌合异常差异,并进一步分析两组整倍体胚胎移植后的妊娠情况。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选取2023年3月至2024年10月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生殖医学中心行PGT-SR助孕治疗的105对夫妇,共127个取卵周期,633枚胚胎行滋养外胚层细胞活检。其中女方年龄(32.09±3.48)岁,男方年龄(32.89±3.63)岁,促性腺激素(Gn)天数6~17 d,获卵数目2~71枚。根据胚胎发育期分为D5囊胚(316枚)、D6囊胚(298枚)及D7囊胚(19枚)。由于D7囊胚数目较少,整倍体率低,后续未纳入统计学分析。统计染色体异常来源及种类、D5与D6形成囊胚患者的基线数据,比较D5、D6送检囊胚整倍体胚胎形成率、非整倍体异常胚胎形成率及嵌合异常胚胎率。采用t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633枚胚胎异常来源:女方染色体平衡易位220枚、染色体罗氏易位25枚、染色体倒位及其他结构异常18枚,男方染色体平衡易位268枚、染色体罗氏易位59枚、染色体倒位及其他结构异常43枚。D5及D6囊胚来源患者基线数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D5囊胚整倍体率(37.03%,117/316)高于D6(26.17%,78/2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共移植61枚D5整倍体胚胎,29枚D6整倍体胚胎;D5整倍体囊胚移植后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阳性率为73.8%(45/61)、临床妊娠率为65.6%(40/61),D6整倍体囊胚移植后HCG阳性率为41.4%(12/29)、临床妊娠率为27.6%(8/29),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意义(均P<0.05)。结论 D5囊胚检测后整倍体率与胚胎移植后妊娠率更高。

    CRP、PCT及NAR对脓毒性休克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分析

    刘波 李碧林 张靖垚
    2025, 31(20):  3422-3426.  DOI: 10.3760/cma.j.cn441417-20250529-20016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究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与及中性粒细胞与白蛋白比值(NAR)对脓毒性休克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22年3月至2024年3月西安市第三医院和宝鸡市第三医院收治的108例脓毒性休克患者,根据28 d预后情况分为死亡组(38例)与存活组(70例)。比较两组一般资料、CRP、PCT及NAR水平,采用logistic分析脓毒性休克患者28 d死亡的影响因素并构建列线图,构建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分析CRP、PCT及NAR对脓毒性休克患者28 d死亡的预测价值。采用χ2t 检验进行统计比较。结果 死亡组与存活组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高血压史、糖尿病史、慢性心力衰竭史、感染部位、心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死亡组与存活组的序贯器官衰竭(SOFA)评分、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系统Ⅱ(APACHEⅡ)评分、CRP、PCT、NAR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SOFA评分、APACHEⅡ评分、CRP、PCT、NAR是脓毒性休克患者28 d死亡的影响因素(均P <0.05)。ROC结果表明,CRP、PCT及NAR联合预测的AUC值明显高于单独预测。结论 CRP、PCT及NAR对脓毒性休克患者短期预后有着良好的预测价值。

    超声引导下0.375%罗哌卡因前锯肌平面阻滞用于肺叶切除术后多模式镇痛半数有效容量的测定

    陈晞 郑军 袁梦 王楚嫣 张海亮 高慧
    2025, 31(20):  3427-3433.  DOI: 10.3760/cma.j.cn441417-20250422-20017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采用序贯法测定0.375%罗哌卡因前锯肌平面阻滞(serratus anterior plane block, SAPB)用于肺叶切除术术后镇痛的半数有效容量(EV50),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2024年1月至2025年1月行单侧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的24例成年患者,年龄18 ~ 64岁,体重指数(BMI)18 ~ 30 kg/m2,身高155 ~ 175 cm,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y, ASA)Ⅰ ~ Ⅲ级。选取0.375%罗哌卡因30 ml为第一例患者的局麻药容量,根据术后镇痛效果调整阻滞容量:若前一例患者阻滞效果完全,则下一例患者的局麻药容量减少2 ml;若阻滞效果欠佳则增加2 ml,获得7个转折点后结束纳入病例。记录阻滞完成后第 5、10、15、20、30 min的阻滞平面,术后第2 h、6 h、12 h、24 h、48 h患者静息和运动时的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术后0 ~ 12 h和13 ~ 48 h的患者静脉自控镇痛(PCIA)按压总次数。采用Probit回归模型测定0.375%罗哌卡因前锯肌平面阻滞用于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患者术后镇痛的EV50及其95%置信区间(CI)。记录术后恶心呕吐(PONV)、皮肤瘙痒、局麻药中毒、局部血肿、呼吸抑制及穿刺部位感染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采用t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4例患者成功完成前锯肌平面阻滞并纳入分析,其中13例(54%)镇痛效果完全。超声引导下0.375%罗哌卡因SAPB用于胸腔镜肺叶切术术后镇痛的EV50为24.97 ml(95%CI 23.81 ~ 26.10 ml),95%有效容量(EV95)为27.10 ml(95%CI 25.99 ~ 33.51 ml)。有3例患者发生了PONV,1例患者发生了皮肤瘙痒,所有患者均未发生阻滞操作相关不良反应。结论 超声引导下0.375%罗哌卡因SAPB用于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术后镇痛的EV50为24.97 ml(95% CI 23.81 ~ 26.10 ml)。

    临床研究

    喜炎平联合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治疗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的效果

    黄伟 谢甜 任庆龙
    2025, 31(20):  3434-3437.  DOI: 10.3760/cma.j.cn441417-20250107-20018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究喜炎平联合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治疗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设计,选取2023年10月至2024年9月宜春市中医院儿童CAP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100例。对照组男50例、女50例,年龄3~14(7.28±2.36)岁,采用常规治疗加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注射剂;观察组男49例、女51例,年龄3~14(7.44±3.24)岁,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喜炎平注射剂治疗。两组均治疗5~7 d。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症状和体征缓解时间、检查指标(白细胞、C-反应蛋白)、转入ICU和病死例数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统计学方法采用t检验、χ2检验。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0%(92/100),高于对照组的80.0%(80/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发热时间[(2.36±0.51)d]、咳嗽时间[(7.18±1.49)d]、湿啰音时间[(4.09±1.02)d]、住院时间[(7.39±2.02)d]均短于对照组[(3.53±0.88)d、(8.63±1.47)d、(5.62±1.21)d、(9.23±2.28)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白细胞[(6.62±1.08)×109/L]、C-反应蛋白[(20.05±3.57)mg/L]均低于对照组[(8.72±1.76)×109/L、(23.89±3.87)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转入ICU数1例(1.00%),对照组转入ICU数2例(2.00%),两组病死率均为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isher确切概率法,P=0.561)。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00%(6/100),与对照组[12.00%(12/1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喜炎平联合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治疗儿童CAP疗效较好,可缩短症状消退时间及住院时间,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且安全性较佳,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血压对雷珠单抗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的影响

    刘英 王民 郭媛媛 张欣 李光惠
    2025, 31(20):  3437-3441.  DOI: 10.3760/cma.j.cn441417-20241117-20019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血压因素在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选取2023年1月至12月在济南市第二人民医院行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治疗高血压合并视网膜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患者64例(64眼)作为研究对象,其中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29例,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35例,男30例、女34例,年龄41~81岁,病程1~9个月。所有患者均给予患眼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0.05 ml(0.5 mg),并内科会诊干预高血压,根据术前、手术日及复查时血压控制情况分为血压受控组(17例)、血压部分受控组(29例)与血压失控组(18例)。对比3组治疗前、治疗后1 d、1周、1个月最佳矫正视力(BCVA)及黄斑中心凹厚度。计量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 治疗后1个月,血压受控组、血压部分受控组BCVA分别为0.27±0.18、0.31±0.18,均低于血压失控组的0.42±0.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周、治疗后1个月,血压受控组、血压部分受控组黄斑中心凹厚度[(311.45±40.03)μm、(328.11±43.15)μm、(301.25±40.88)μm、(319.56±43.76)μm],均小于血压失控组[(362.18±50.94)μm、(366.53±49.58)μ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高血压是否受控,对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治疗的视网膜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患者疗效影响显著,血压控制良好患者可获得较好视力和较大的黄斑水肿降幅。

    未成年人急性药物中毒的临床回顾性分析

    黄爽 袁玉霞 李怡茜 姜爱华
    2025, 31(20):  3442-3445.  DOI: 10.3760/cma.j.cn441417-20250429-20020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深入剖析未成年人药物中毒的临床特征、原因,并提出针对性的防治策略。方法 纳入2023年1月至2024年12月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省立同德医院收治的未成年药物中毒患者171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49例、女122例,年龄0~18岁。对患者年龄、性别、中毒药物类型、中毒原因、临床表现、精神疾病及中毒后至抢救时间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结果 未成年人药物中毒患者中,0~6岁占12.87%(22/171),>6~12岁占7.02%(12/171),>12~18岁占80.12%(137/171)。中毒药物类型多样,以精神类药品为主,其中舍曲林占26.32%(45/171),其次是富马酸喹硫平片占11.70%(20/171)。中毒原因主要包括误服25例(14.62%)、自杀146例(85.38%)。对自杀行为进行分析,有91.10%(133/146)的患者有不同程度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童年心境障碍等。多数中毒患者有不同程度的临床表现,如神经系统:昏迷、昏睡、头晕、头痛;消化系统: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其他:胸闷、心悸等。171例患者入院后进行积极抢救,均好转出院,抢救成功率为100.00%。结论 未成年人药物中毒情况不容忽视,需针对不同年龄段和中毒原因,采取加强家庭药物管理、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等综合防治措施,以降低中毒发生率。

    颈椎定位旋转扳法联合排针平刺在颈源性眩晕患者中的疗效

    赵涛 王向阳 张世锋 李汉
    2025, 31(20):  3446-3450.  DOI: 10.3760/cma.j.cn441417-20250416-20021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颈椎定位旋转扳法联合排针平刺在颈源性眩晕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设计,选取2022年1月至2024年12月西安市中医医院骨科收治的颈源性眩晕患者12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62例)和观察组(62例)。对照组男28例、女34例,年龄(45.29±3.83)岁,病史3(2,5)年,给予常规推拿治疗;观察组男25例、女37例,年龄(45.32±3.78)岁,病史3(2,5)年,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颈椎定位旋转扳法联合排针平刺。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5 d/周,共治疗4周。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症状及影响[改良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眩晕残障程度评定量表(DHI)、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基底动脉血流速度(BA)、左椎动脉血流速度(LVA)、右椎动脉血流速度(RAV)]及颈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变化情况。统计学方法采用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或χ2检验。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55%(58/62),高于对照组的80.65%(50/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ESCV评分[(25.46±2.50)分]及BA[(35.28±3.16)cm/s]、LVA[(37.05±3.20)cm/s]、RAV[(35.89±3.09)cm/s]均高于对照组[(20.18±2.32)分、(32.15±3.10)cm/s、(34.98±3.22)cm/s、(33.15±3.02)cm/s],DHI[(30.32±5.09)分]、NDI[(10.12±1.98)分]、自然状态[(2.12±0.88)分]、按压时疼痛评分[(3.15±0.90)分]均低于对照组[(38.25±5.48)分、(14.05±2.08)分、(3.18±0.95)分、(4.12±0.9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有1例(1.61%)出现轻度酸胀不适,观察组有2例(3.23%)出现针刺部位酸胀感或一过性头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常规推拿疗法相比,颈椎定位旋转扳法联合排针平刺治疗颈源性眩晕患者可有效缓解眩晕症状,改善颈椎功能障碍,提高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具有良好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超声引导下肩胛上神经联合腋神经阻滞治疗粘连性肩关节囊炎患者的效果

    朱敏 刘朋飞 胡晓莉 徐峰 刘佩
    2025, 31(20):  3451-3455.  DOI: 10.3760/cma.j.cn441417-20250428-20022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肩胛上神经(SSN)联合腋神经(AN)阻滞治疗粘连性肩关节囊炎患者的效果。方法 前瞻性研究,选取2022年1月至2025年2月在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治疗的粘连性肩关节囊炎患者85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3例)和联合组(42例)。对照组男10例、女33例,年龄(53.33±8.63)岁,疼痛病程(2.48±1.87)个月,接受超声引导下SSN阻滞;联合组男11例、女31例,年龄(54.50±9.45)岁,疼痛病程(2.63±1.55)个月,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AN阻滞。1次/周,2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肩关节活动度(前屈、外展、后伸、内旋、外旋)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统计学方法采用t检验、χ2检验。结果 治疗完成后2周、治疗完成后4周,联合组静息时[(1.88±0.60)分、(0.95±0.31)分]、活动时VAS评分[(4.54±1.14)分、(1.86±0.86)分]均低于对照组[(2.65±0.83)分、(1.77±0.54)分、(5.68±1.22)分、(3.72±1.14)分],前屈[(157.47±18.67)°、(165.28±12.15)°]、外展[(151.34±13.22)°、(168.82±11.04)°]、后伸[(50.88±7.67)°、(55.75±5.24)°]、内旋[(47.81±6.03)°、(56.26±8.27)°]、外旋活动度[(60.55±7.28)°、(63.25±15.43)°]均高于对照组[(137.49±21.25)°、(153.24±17.97)°、(135.15±14.66)°、(153.63±14.17)°、(43.42±8.83)°、(52.14±6.72)°、(41.34±6.22)°、(51.49±7.09)°、(49.31±8.43)°、(55.46±13.9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70,P=0.616)。结论 超声引导下SSN联合AN阻滞治疗粘连性肩关节囊炎患者,可显著改善其静息和运动状态下的疼痛程度,提高肩关节活动度,且安全性较高。

    利培酮联合经颅磁刺激对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症状的影响

    张贻波 李猛杰 黄海亮
    2025, 31(20):  3455-3459.  DOI: 10.3760/cma.j.cn441417-20250307-20023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利培酮联合经颅磁刺激对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症状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选取安康市中心医院2021年6月至2023年12月收治的9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和研究组,各45例。常规组:男23例,女22例,年龄(40.04±4.93)岁,病程(4.24±1.12)年;采取口服利培酮治疗(第1天剂量为1 mg/次,2次/d;第3天剂量加至3 mg/d;第5天加至4 mg/d;2周内调整完成后不再更改)。研究组:男21例,女24例,年龄(40.28±4.76)岁,病程(4.28±1.16)年;在常规组基础上联合频率10 Hz的经颅磁刺激治疗。两组均干预1个月。比较两组干预前后认知功能、临床症状与疗效。统计学方法采用χ2检验、t检验。结果 干预后,研究组韦氏记忆量表(WMS)量表评分高于常规组[(120.49±10.26)分比(115.74±10.04)分],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分低于常规组[(109.29±10.27)分比(115.38±10.7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220、2.747,均P<0.05)。干预后,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常规组[91.11%(41/45)比75.56%(34/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20,P<0.05)。结论 利培酮联合经颅磁刺激治疗有利于促进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恢复,缓解相关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具有一定推广价值。

    血清矿物质含量、γ-氨基丁酸、谷氨酸与孤独症儿童核心症状的关系

    李雯 刘永娟 杨淑涵
    2025, 31(20):  3460-3464.  DOI: 10.3760/cma.j.cn441417-20240309-20024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究血清矿物质、γ-氨基丁酸(gamma-aminobutyric acid,GABA)、谷氨酸(glutamic acid,Glu)与孤独症儿童核心症状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7月西安市第九医院收治的孤独症患儿102例为观察组,其中男68例,女34例,年龄(7.23±2.15)岁。另选取同期在西安市第九医院进行体检的健康儿童102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68例,女34例,年龄(7.40±2.08)岁。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两组血清矿物质钙(Ca)、镁(Mg)、铁(Fe)、铜(Cu)、锌(Zn)水平,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GABA、Glu水平。采用孤独症评定量表(Child Autism Rating Scale,CARS)和孤独症行为量表(Autism Behavior Checklist,ABC)评估观察组患儿病情与症状;依据CARS评分将其分为轻中度组与重度组,比较两组Ca、Mg、Fe、Cu、Zn、GABA以及Glu水平。分析上述各指标水平与CARS、ABC评分的关系。采用t检验、χ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采用Pearson偏相关分析各指标间的关系。结果 观察组Mg、Cu、Zn水平均低于对照组[(18.00±1.00)mg/L比(19.96±1.33)mg/L、(1 095.85±10.82)μg/L比(1 152.47±13.62)μg/L、(752.38±12.63)μg/L比(770.15±14.63)μg/L;t=11.896、32.874、9.286,均P<0.05],GABA、Glu水平均高于对照组[(108.69±26.27)pmol/L比(70.15±18.63)pmol/L、(985.63±158.20)pmol/L比(653.77±102.36)pmol/L;t=12.055、17.787,均P<0.05]。重度组Mg、Cu、Zn水平均低于轻中度组[(15.77±1.02)mg/L比(19.56±1.18)mg/L、(1 056.55±8.26)μg/L比(1 123.36±11.65)μg/L、(738.42±8.82)μg/L比(762.15±9.45)μg/L;t=16.862、31.947、12.825,均P<0.05],GABA、Glu水平均高于轻中度组[(120.75±25.69)pmol/L比(100.25±23.14)pmol/L、(1 021.92±185.36)pmol/L比(960.23±118.36)pmol/L;t=4.207、2.051,均P<0.05]。Mg、Cu、Zn均分别与孤独症患儿病情呈负相关(r=-0.896、-0.958、-0.807,均P<0.05),GABA、Glu均分别与孤独症病情呈正相关(r=0.381、0.426,均P<0.05)。Mg水平与交往得分、总分均呈负相关(r=-0.280、-0.323,均P<0.05);Zn水平与交往得分、躯体运动得分、总分均呈负相关(r=-0.275、-0.213、-0.223,均P<0.05);GABA水平与感觉得分、交往得分、总分均呈正相关(r=0.495、0.416、0.402,均P<0.05);Glu水平与交往得分、语言得分、总分均呈正相关(r=0.382、0.420、0.463,均P<0.05)。结论 孤独症患儿Mg、Cu、Zn等矿物质水平偏低,GABA、Glu水平偏高,且矿物质含量和GABA、Glu水平均与疾病的核心症状具有一定的关联。临床需要重点监测孤独症患儿矿物质营养状况以及GABA、Glu水平。

    mpMRI、经直肠超声联合血清PSA诊断前列腺癌的价值

    闫秀秀 石党辉 周建华
    2025, 31(20):  3465-3469.  DOI: 10.3760/cma.j.cn441417-20241118-20025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多参数磁共振成像(mpMRI)、经直肠超声(TRUS)联合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诊断前列腺癌的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8月至2023年8月西安大兴医院收治的130例疑似前列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年龄28~63(45.02±5.36)岁。所有患者均进行mpMRI、TRUS检查及血清PSA水平检测。以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评估mpMRI、TRUS联合血清PSA水平诊断前列腺癌的价值。采用χ2检验、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病理结果诊断出前列腺癌患者75例,前列腺良性增生患者55例。前列腺癌组PI-RADS评分中1~2、3分患者占比低于前列腺良性增生组[12.00%(9/75)比63.64%(35/55)、20.00%(15/75)比30.91%(17/55)],4、5分患者占比高于前列腺良性增生组[50.67%(38/75)比5.45%(3/55)、7.33%(13/75)比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列腺癌组血清PSA水平高于前列腺良性增生组[(40.36±5.67)μg/L比(16.75±2.17)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322,P<0.05)。经mpMRI诊断出恶性60例,经TRUS诊断出恶性53例,经血清PSA诊断出恶性54例,经联合诊断出恶性68例;ROC分析结果显示,mpMRI、TRUS联合血清PSA水平诊断前列腺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90.7%、89.1%,曲线下面积(AUC)为0.899。结论 mpMRI、TRUS联合血清PSA水平诊断前列腺癌的灵敏度和特异度较高,优于单一检测方法,能有效提高前列腺癌的诊断准确性。

    结直肠癌患者歧视知觉现状及危险因素与生命质量的相关性

    胡帅 刘智金 王雪星 汤佳铭
    2025, 31(20):  3469-3473.  DOI: 10.3760/cma.j.cn441417-20250625-20026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究结直肠癌患者的歧视知觉现状及危险因素,分析其与健康相关生命质量(HRQoL)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社会资料调查表、癌症歧视知觉量表(CSPDS)及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生存质量量表(EORTC QLQ-C30),对2024年8月至2025年5月三家中西部三甲医院(南昌市第一医院、安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及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高新医院)就诊的420例结直肠癌患者进行问卷调查。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患者歧视知觉现状,通过单因素ANOVA、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患者歧视知觉的危险因素,并探索其与HRQoL的相关性。结果 420例结直肠癌患者普遍存在歧视知觉,得分为48(40,55)分。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表明财务困境、肠造瘘史及性格内向均是患者歧视知觉的危险因素(均P<0.05);患者歧视知觉与HRQoL、5个功能领域、整体健康、症状领域及财务困境均呈负相关(均P<0.05)。结论 普遍存在的歧视知觉不利于结直肠癌症患者生命质量的恢复和提升,早期识别和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是减轻歧视知觉的关键,可作为未来进一步提升患者HRQoL的切入点。

    胶质瘤患儿多维疲劳量表症状群评分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分析

    孙佩 江彬 张鲁毅
    2025, 31(20):  3474-3478.  DOI: 10.3760/cma.j.cn441417-20250109-20027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胶质瘤患儿多维疲劳量表(MFI-20)症状群评分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连续抽样法抽取西安市儿童医院收治的90例胶质瘤患儿,研究时间控制在2019年3月至2024年2月。其中,男42例,女48例,年龄1~16(5.34±1.12)岁。通过MFI-20及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的生活质量核心问卷(EORTC QLQ-C30)对患儿的疲劳症状及生活质量进行评估,分析二者之间的相关性。统计学方法采用t检验、单因素、Pearson线性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90例患儿中,72例存在疲劳症状,发生率为80.00%,总分为(60.46±5.51)分,生活质量总评分为(67.23±3.89)分;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年龄、肿瘤分级、放化疗次数及KPS评分患儿生活质量总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470、7.538、10.104、7.625,均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得知,疲劳症状得分与生活质量各维度及总分存在关联,均呈负相关(均P<0.05);logtis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0.705,95%置信区间(CI) 0.555~0.895]、肿瘤分级(OR=0.503,95%CI 0.338~0.748)、放化疗次数(OR=0.246,95%CI 0.131~0.462)、KPS评分(OR=2.361,95%CI 1.543~3.612)及疲劳症状(OR=0.089,95%CI 0.031~0.257)均是胶质瘤患儿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 胶质瘤患儿普遍存在疲劳症状,该症状与患儿生活质量呈负相关,年龄、肿瘤分级、放化疗次数、KPS评分及疲劳症状均是影响其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

    氨甲环酸联合子宫背带式缝合术对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患者出血量的影响

    王笑 赵海霞 李霞
    2025, 31(20):  3478-3482.  DOI: 10.3760/cma.j.cn441417-20250302-20028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究氨甲环酸联合子宫背带式缝合术对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患者出血量的影响。方法 采取前瞻性研究,选取2023年4月至2024年6月于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收治的102例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患者。采用计算机生成的随机数字表法,按1∶1比例分为两组,每组51例。对照组:年龄24~35(30.82±3.06)岁,孕周36~42(39.71±1.34)周,行子宫背带式缝合术。研究组:年龄25~37(31.02±3.24)岁,孕周37~42(39.95±1.87)周,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氨甲环酸(取1 g氨甲环酸加入100 ml浓度为5%的葡萄糖溶液中稀释后,进行静脉滴注)。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指标和治疗前后凝血功能、血液指标及免疫功能。统计学方法采用t检验。结果 研究组患者产后24 h出血量、止血时间、手术时间、总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均高于治疗前,纤维蛋白原(FIB)低于治疗前(均P<0.05),而研究组患者的TT、APTT、PT均低于对照组[(18.39±1.56)s比(21.13±1.93)s、(39.90±2.31)s比(43.48±2.54)s、(14.02±1.17)s比(16.37±1.44)s],FIB高于对照组(3.54±0.71)g/L比(2.81±0.46)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885、-7.447、-9.045、6.162,均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的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PLT)均高于对照组[(90.36±5.26)g/L比(85.74±5.23)g/L、(190.54±15.27)×109/L比(178.24±15.12)×109/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448、4.088,均P<0.05)。治疗后,研究组CD3+高于对照组,CD4+/CD8+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氨甲环酸与子宫背带式缝合术联合使用能减少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患者出血量,改善凝血功能,并提升血液指标及免疫功能。

    黄芪酊配合按摩对1型糖尿病患者皮下脂肪增生疗效及血糖的影响

    李艳红 卢亚聪
    2025, 31(20):  3483-3486.  DOI: 10.3760/cma.j.cn441417-20250426-20029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黄芪酊+按摩对1型糖尿病(T1DM)患者皮下脂肪增生(LH)疗效及血糖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研究,选取2023年5月至2024年3月泉州市妇幼保健院内分泌科门诊随访诊治的3~16岁伴有胰岛素注射部位LH的T1DM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0例。干预期间共脱落5例,其中试验组3例,对照组2例,均在干预结束后未能及时门诊随访,无法判断LH改善情况。对照组男15例、女13例,年龄(10.50±2.59)岁,病程(34.14±19.42)个月;试验组男13例、女14例,年龄(9.74±3.65)岁,病程(32.67±18.98)个月。对照组采用25%硫酸镁湿热敷,试验组采用黄芪酊涂擦+按摩,2次/d,干预14 d。对比干预后两组患者LH改善情况、不同时间段血糖达标率[三餐前、餐后2 h、睡前(22∶00)、凌晨(03∶00)]和低血糖发生率。统计学方法采用t检验、χ2检验、秩和检验。结果 干预后,试验组LH改善有效23例(85.19%),对照组改善有效16例(5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40,P=0.022)。两组患者干预后不同时间段血糖日达标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共有11例发生低血糖事件,其中试验组2例(7.41%),对照组9例(32.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13,P=0.038)。结论 黄芪酊+按摩可有效改善T1DM患者LH,控制血糖,减少低血糖事件发生。

    病例报告

    舌根背侧软组织骨瘤1例并文献复习

    徐盼盼 李红 于宁 王娜娜 齐晶
    2025, 31(20):  3487-3489.  DOI: 10.3760/cma.j.cn441417-20240713-20030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舌部原发性骨瘤较少见,其病理形态学与发生于骨的同类肿瘤极为相似,属于良性肿瘤,手术切除治疗预后良好。该文报道1例舌根背侧原发性骨瘤 病例,并结合相关文献复习,系统探讨了软组织骨瘤的发病机制与形态学特征,同时深入分析其临床病理特点、诊断方法及鉴别诊断要点。

    胃支气管源性囊肿1例及文献复习

    赵小漫 李妍霞 朱明莉 于永泉
    2025, 31(20):  3490-3492.  DOI: 10.3760/cma.j.cn441417-20250509-20031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支气管源性囊肿(bronchogenic cyst,BCs)是一种临床罕见的先天性发育异常,可累及的部位较多,而异位发生于胃壁者罕见。因其缺乏特异性临床症状及影像学表现,术前诊断困难,临床易误诊。组织病理学检查是该病诊断的金标准。本文报道青岛大学附属威海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例胃支气管源性囊肿(gastric bronchogenic cysts,GBCs)患者,术前误诊为胃重复畸形,术后病理诊断为GBCs。通过分析其诊疗经过并复习文献,以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为该病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护理研究

    “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化护理干预在复发性阴道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侯荣 马莹 李伟泽
    2025, 31(20):  3493-3497.  DOI: 10.3760/cma.j.cn441417-20250325-20032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化护理干预在复发性阴道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10月至2023年10月咸阳彩虹医院收治的复发性阴道炎患者56例,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28例。对照组:年龄20~50(34.26±6.73)岁,体重指数(BMI)为18.5~24.0(22.45±2.46)kg/m²;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年龄20~50(34.31±6.68)岁,BMI为18.5~24.0(22.52±2.49 )kg/m²;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接受“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化护理干预。两组均护理干预6个月。比较两组护理前、护理6个月后阴道炎症状评分、阴道炎复发率、自我护理能力及心理状态。统计学方法采用t检验、χ2检验。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的阴道灼热感、阴道瘙痒、白带分泌异常及阴道疼痛症状评分均低于对照组(t=6.154、7.141、6.321、7.719,均P<0.05);干预3个月、6个月后,观察组的阴道炎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3.57%(1/28)比21.43%(6/28)、0比14.29%(4/2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082、4.308,均P<0.05);观察组自我护理能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干预后,观察组抑郁症自我评估量表(PHQ-9)评分低于对照组[(3.94±0.95)分比(6.82±1.1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270,P<0.05)。结论 “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化护理干预能有效改善复发性阴道炎患者的症状,降低复发率,提升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为复发性阴道炎患者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护理策略。

    定期随访对耐多药结核病患者干预效果的临床研究

    吴金 朱春琳
    2025, 31(20):  3497-3501.  DOI: 10.3760/cma.j.cn441417-20250304-20033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定期随访对耐多药结核病(MDR-TB)患者干预效果。方法 以前瞻性研究法,选取江西省胸科医院2023年1月至2024年3月收治的MDR-TB患者100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50例。对照组男38例、女12例,年龄(46.18±12.02)岁,予常规干预;观察组男38例、女12例,年龄(42.32±13.22)岁,基于常规干预出院后予定期随访。对比两组用药依从性、复诊依从性、治疗转归情况、自我护理能力[自我护理能力量表(ESCA)]及生存质量[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等级资料经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 观察组用药依从性、复诊依从性较对照组优(Z=2.591、2.321,P=0.010、0.020);观察组治疗成功率(84.00%)较对照组(66.00%)高(χ2=4.320,P=0.038)。干预后,观察组自护责任感[(20.18±2.08)分]、自护技能[(36.32±4.51)分]、自我概念[(25.64±3.22)分]、健康知识水平 [(53.24±5.81)分]及心理功能[(85.24±4.21)分]、社会功能[(84.24±5.22)分]、物质生活状态[(88.54±5.88)分]、躯体功能评分[(86.64±4.58)分]均高于对照组[(18.54±2.96)分、(32.24±3.62)分、(20.48±2.65)分、(45.28±5.08)分、(72.54±3.52)分、(78.54±4.65)分、(82.24±4.66)分、(80.64±4.1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MDR-TB患者采用定期随访干预可提高用药与复诊依从性,提升治疗成功率,且可改善自我护理能力及生存质量。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合并衰弱危险因素分析

    孙雯雯 杨新颖 王璐
    2025, 31(20):  3502-3506.  DOI: 10.3760/cma.j.cn441417-20250325-20034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究老年慢性心力衰竭(CHF)合并衰弱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分析,选择问卷调查2021年11月至2024年11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治疗的老年CHF患者160例,回收有效问卷150例,其中男71例(47.33%)、女79例(52.67%),年龄(74.29±5.15)岁;通过问卷调查和病历回顾统计患者的一般资料和合并衰弱情况,按是否合并衰弱分为衰弱组、非衰弱组,对比两组一般资料,使用t检验、χ2检验以及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CHF合并衰弱的危险因素。结果 回收有效问卷150份,问卷回收率93.75%;150例老年CHF患者中,有52例合并衰弱,发生率为34.67%。两组一般资料对比显示,性别、文化程度、吸烟史、饮酒史、医疗付费方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衰弱组年龄大于非衰弱组[(75.51±5.36)岁比(73.65±5.04)岁],BMI>24.0 kg/m2(15.38%比3.06%)、NYHA分级为Ⅲ~Ⅳ级(92.30%比40.82%)、合并基础疾病≥2种(57.69%比29.59%)、独居(55.77%比34.69%)、营养不良(53.85%比15.31%)及睡眠障碍(61.54%比30.61%)患者比例均高于非衰弱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MI>24.0 kg/m2、NYHA分级为Ⅲ~Ⅳ级、合并基础疾病≥2种、营养不良、睡眠障碍为老年CHF合并衰弱的危险因素。结论 老年CHF合并衰弱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其发生与BMI、NYHA分级、合并基础疾病情况、营养状况、睡眠质量密切相关,临床上应采取相应的干预策略来降低老年CHF合并衰弱的发生。

    RCA指导下护理干预在深静脉导管非计划性拔管中的应用

    杨艳莉 裴雪蕾 李宗芳
    2025, 31(20):  3507-3511.  DOI: 10.3760/cma.j.cn441417-20250317-20035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在分析根本原因分析法(RCA)指导下护理干预预防手术室深静脉非计划性拔管中应用价值。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采用随机数表法将2020年5月至2022年7月期间于商洛市中医医院手术室中需置入深静脉置管的186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93例,其中,对照组男67例,女26例,年龄(51.83±6.52)岁,均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而研究组男58例,女35例,年龄(49.67±6.91)岁,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根本原因分析法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经干预后的自我效能[自我效能量表(GSES)]、患者舒适度[舒适状况量表(GCQ)]、非计划性拔管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采用t检验和x2检验。结果 干预后,的GSES、GCQ评分相较于干预前有所改善,其中,研究组GSES评分中的信心水平、应对能力、目标实现性和持久性维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29.73±5.86)分比(21.76±4.11)分、(28.92±6.94)分比(21.57±5.35)分、(29.37±7.08)分比(22.11±7.27)分、(30.15±6.77)分比(22.43±4.06)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GCQ评分中的身体、心理、环境和社交维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92.47±7.89)分比(70.56±7.87)分、(93.72±7.96)分比(71.64±8.02)分、(94.23±8.04)分比(71.49±7.98)分、(93.89±7.92)分比(70.78±7.86)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干预后,研究组患者由深静脉置管堵塞、移位以及脱出等现象导致的非计划性拔管率4.30%(4/93)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出现的12.90%(12/9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研究组患者干预后出现的感染、血栓、气胸等并发症情况6.45%(6/93)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出现的16.13%(15/9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RCA指导下的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患者的非计划性拔管率,提高患者舒适度和治疗安全性。

    复杂性泪道阻塞手术的护理配合经验总结

    杨远霞 蔡玥 肖惠明 梁轩伟
    2025, 31(20):  3512-3515.  DOI: 10.3760/cma.j.cn441417-20250314-20036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总结45例复杂性泪道阻塞手术的护理配合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2023年1月至2024年1月期间45例(58眼)复杂性泪道阻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手术护理配合,提炼手术护理的关键配合要点及经验。结果 45例复杂性泪道阻塞患者通过手术治疗后,随访3个月,58眼中有52眼(89.7%)泪道冲洗通畅、且无溢泪现象,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术前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及心理疏导、确保仪器设备性能良好、手术用物准备充分、术中精准的护理配合,能有效地提升手术质量与效率,提高医生对手术配合的满意度。
    不同湿化模式对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无创正压通气患儿呼吸功能的影响
    李丽华 刘冬丽 林雅文
    2025, 31(20):  3516-3520.  DOI: 10.3760/cma.j.cn441417-20250507-20037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37 ℃插管湿化模式与34 ℃面罩湿化模式对先天性心脏病(CHD)术后无创正压通气患儿呼吸功能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研究,选取2023年1月至2025年1月入住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广东省人民医院儿科重症监护室使用无创正压通气的CHD术后患儿11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7例、女53例,月龄11.00(4.00,14.00)个月。按照分配比1∶1随机数字表法分成A组(37 ℃插管湿化模式)和B组(34 ℃面罩湿化模式),每组55例,均采用费雪派克MR850湿化器进行气道湿化。比较两组患儿一般资料、并发症(痰液黏稠、鼻腔出血、口咽干燥等)、治疗效果[吸痰频率、鼻塞通气时间、气道湿化满意率、舒适度及通气30 min与12 h后动脉血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氧合指数(PaO2/FiO2)等]。采用t检验、非参数检验、χ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痰液黏稠度、鼻腔出血率及口咽干燥发生率均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鼻塞通气时间[49.0(30.0,77.0)h比72.0(44.0,112.0)h]、ICU住院时间[(16.0(12.0,22.0)d比21.0(14.0,26.0)d]均短于B组,吸痰频率低于B组[4(1,8)次/d比8(6,8)次/d],气道湿化满意率[87.3%(48/55)比9.1%(5/55)]、舒适度评分[(82.0±8.87)分比(76.0±9.89)分]均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通气30 min后,两组PaCO2、PaO2、PaO2/FiO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通气12 h后,A组PaCO2水平为40(36,47)mmHg(1 mmHg=0.133 kPa),B组为49(45,55)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PaO2、PaO2/FiO2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CHD术后无创正压通气患儿采用37 ℃插管湿化模式可有效稀释痰液、减少呼吸道并发症、改善呼吸功能,提升气道湿化满意率,增加患儿舒适度,并缩短呼吸机使用时间及ICU住院时间,加快患儿身体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