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24年 第30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4-02-01
    上一期   
    医学新进展

    铁死亡与乳腺癌患者化疗耐药的关系研究进展

    于潇杰 程立浩 张浩 张浩杰 杨振林
    2024, 30(3):  353-356.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4.03.001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乳腺癌作为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已跃居女性恶性肿瘤之首,对女性健康产生严重影响。目前,虽然乳腺癌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但是由于患者存在恶性程度高、化疗耐药等问题,使得其临床治疗效果不佳,严重影响患者预后和生存。铁死亡作为一种新型的细胞死亡形式,以细胞内铁过表达和脂质活性氧累积为特征。研究发现,铁死亡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及演进有关,并且诱导铁死亡可以抑制乳腺癌细胞的增殖及远处转移,增强其化疗药物的疗效,进而逆转乳腺癌化疗耐药。因此,诱导铁死亡可成为乳腺癌患者临床治疗的新策略。本文对乳腺癌化疗耐药、铁死亡作用机制及其在乳腺癌患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早期乳腺癌患者保乳术后免除放疗的研究进展

    刘茗 刘帅 张楠
    2024, 30(3):  357-362.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4.03.002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乳腺癌患者保乳手术后行放疗是早期乳腺癌的标准治疗模式。由于影像学、手术、分子病理学的进步,乳腺癌患者中低风险人群可以进行放射治疗的降级,甚至合理地免除放疗来减少不良反应。本文综述了乳腺癌放疗降级的一个演变过程,回顾相关病理检测及基因检测在乳腺癌放疗中对其预后的评估作用,并讨论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患者结合多种分子检测进行免除放疗的相关试验,利用现有的肿瘤生物学和分子检测精准确定保乳术后可以安全免除放疗的患者群体。

    右美托咪定用于鞘内注射的研究进展

    刘淑娇 张全意
    2024, 30(3):  362-366.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4.03.003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提高麻醉质量,减少鞘内局麻药的用量,进而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鞘内局麻药与鞘内辅助药物的应用越来越受到关注。右美托咪定作为一种高选择性、特异性和强效性的α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一直是研究的热点药物,其镇痛效果已在各种手术中得到证实,但其鞘内应用的镇痛机制及安全性问题仍然是临床研究的难点。为更好提高麻醉质量,促进医疗事业的进步,本综述就右美托咪定用于鞘内注射的研究进展进行阐述。

    Meta 分析

    预康复干预对结直肠癌患者术后临床结局影响的meta分析

    张凯思 马金栋 张启慧 陈强谱
    2024, 30(3):  367-373.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4.03.004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预康复对结直肠癌患者术后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 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数据库,检索时限从各数据库建库至2023年3月。收集预康复对结直肠癌手术患者影响的相关文献,由2名研究者对纳入文献独立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5.3软件对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首次肛门排气时间,胃肠功能障碍、肺炎、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住院时间及病死率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纳入文献共13篇,总样本量为8 311例,其中预康复组3 033例,对照组5 278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预康复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OR=0.55,95%CI 0.39~0.77,P<0.05),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短于对照组(WMD=-0.70,95%CI -1.29~-0.11,P<0.05),胃肠功能障碍发生率低于对照组(OR=0.53,95%CI 0.43~0.65,P<0.05);两组患者术后肺炎和吻合口瘘发生率、住院时间及病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预康复可降低结直肠癌患者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缩短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及减少胃肠功能障碍的发生,有助于改善患者临床结局。

    腹腔镜与传统开放型手术治疗腹外疝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付安迪 周世勇 陈珂珂 林忠智 石若飞 王振豪
    2024, 30(3):  374-380.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4.03.005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系统评价腹腔镜与传统开放型手术方式治疗腹外疝的临床疗效,为寻求更佳治疗方法及寻求循证医学提供支持。方法 全面检索各数据库建库以来至2023年1月3日国内外发表治疗腹外疝的相关文献,搜索以腹腔镜下行疝修补术为试验组、传统开放型手术为对照组的随机对照试验,共检获相关文献468篇。对符合纳入标准的临床研究进行资料提取与质量评价,采用Review Manager 5.4软件对所纳入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文献13篇,累计1 044例患者,试验组527例,对照组517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MD=-2.16,95%CI -2.36~-1.96,Z=21.20,P<0.000 01];试验组的临床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21,95%CI 0.13~0.34,Z=6.25,P<0.000 01];试验组术后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均P<0.000 01);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在改善术后尿潴留、改善术后疼痛及血肿方面更有优势(均P<0.000 01)。结论 在腹腔镜下行疝修补术较传统开放型手术住院时间缩短,能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脑血管病

    卒中后疲劳研究进展

    范乐乐 马靓 翟怀香 施童
    2024, 30(3):  381-385.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4.03.006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卒中后疲劳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对卒中患者的康复及生活质量均产生了严重的影响。现就卒中后疲劳的流行病学、常用评估工具、影响因素、病理生理学机制以及治疗作一综述。

    磁敏感加权血管成像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缺血半暗带评估中的应用

    周建国 符大勇 孙振虎 马先军 张芸芸
    2024, 30(3):  386-389.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4.03.007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磁敏感加权血管成像(SWAN)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缺血半暗带部位及范围评估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南京中医药大学连云港附属医院行磁共振检查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5例,男15例,女10例,年龄(55.7±14.4)岁。均行弥散加权成像(DWI)、T2加权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T2 Flair)、SWAN及三维动脉自旋标记(3D ASL)序列检查,将DWI显示高信号区、表观弥散系数(ADC)显示低信号区判定为梗死核心区,分析SWAN序列提示突出血管征(PVS)阳性区域、3D ASL序列提示脑血流量(CBF)低灌注区域分别与梗死核心区间的不匹配范围差异,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SWAN-DWI不匹配区的范围为(2 289.42±721.47)mm2、3D ASL-DWI不匹配区范围为(2 331.59±730.71)mm2,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05,P=0.838)。结论 利用磁共振SWAN序列提示的PVS可用于评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缺血半暗带部位及范围,为临床治疗方案选择提供影像依据。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联合CRP对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时间窗的鉴别价值

    李静 田宏哲 李勃 李莉
    2024, 30(3):  390-393.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4.03.008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联合血清C反应蛋白(CRP)对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时间窗的鉴别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6月至2023年6月宝鸡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95例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床资料,其中男111例,女84例,年龄范围57~75岁。按发病至接受磁共振检查前时间分为超急性期组(病程≤6 h)67例、急性期组(病程6~72 h)79例、亚急性期组(≥72~168 h)49例;比较3组患者的DWI检查结果[表观弥散系数(ADC)]及CRP水平,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分析DWI联合CRP对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时间窗的鉴别价值,采用t检验、F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超急性期组患侧ADC为(0.33±0.08)×10-3 mm2/s,低于急性期组的(0.40±0.09)×10-3 mm2/s、亚急性期组的(1.56±0.25)×10-3 mm2/s,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4.455,P<0.05);且超急性期组、急性期组患者患侧ADC值低于健侧,但亚急性期组患者ADC值高于健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超急性期组CRP为(9.39±3.03)mg/L,高于急性期组(6.01±1.27)mg/L、亚急性期(5.48±1.33)mg/L(q=16.09、712.295,均P<0.05);但急性期组、亚急性期CR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1.933、P>0.05)。ROC显示ADC鉴别急性缺血性脑梗死超急性期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587,灵敏度为100.00%、特异度为38.38%;CRP鉴别急性缺血性脑梗死超急性期的AUC为0.888,灵敏度为73.13%、特异度为96.87%;ADC联合CRP的AUC为0.918,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5.07%、86.72%。结论 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ADC与血清CRP水平均可有效鉴别时间窗,ADC鉴别超急性缺血性脑梗死存在高灵敏度优势,CRP则具有高特异度优势,两者联合可进一步优化鉴别效能。

    后循环缺血患者CTA及HR-MRI颅内动脉管壁斑块特征分析

    岳玉雪 唐雪珂
    2024, 30(3):  394-398.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4.03.009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后循环缺血患者头颅CT血管成像(CTA)及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R-MRI)颅内动脉管壁斑块特征。方法 选取2019年3月至2023年5月在聊城市第三人民医院就诊的后循环缺血患者100例,年龄(57.76±8.92)岁,男58例,女42例。其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49例,脑梗死患者51例。分析CTA判断脑血管狭窄、侧支循环情况及CTA、HR-MRI斑块检出情况,分析TIA和脑梗死患者HR-MRI斑块参数差异,一致性分析采用Kappa检验,组间差异采用t检验、χ2检验。结果 CTA判断脑血管狭窄的结果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Kappa值为0.761,P<0.05,CTA判断脑血管狭窄的准确率为85.00%(85/100);CTA判断脑血管侧支循环的结果与DSA检查结果Kappa值为0.820,P<0.05,CTA判断脑血管侧支循环的准确率为91.00%(91/100);脑梗死患者CTA、HR-MRI斑块检出率分别为92.16%(47/51)和90.20%(46/51),明显高于TIA患者[77.55%(38/49)、73.47%(36/4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181、4.737,均P<0.05);HR-MRI斑块参数比较:脑梗死患者斑块面积、斑块负荷、重构指数分别为(5.86±0.92)mm2,(26.17±4.82)%、(1.19±0.19),明显高于TIA患者[(3.94±0.82)mm2,(21.14±4.43)%、(1.10±0.2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1.001、-5.427、-2.308,均P<0.05);脑梗死患者正性重构比例、易损斑块比例、斑块位于腹侧或上侧壁比例分别为82.35%(42/51)、72.55%(37/51)、76.47%(39/51),明显高于TIA患者[63.27%(31/49)、34.69%(17/49)、36.73%(18/4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619、14.417、16.099,均P<0.05)。结论 CTA在后循环缺血患者脑血管狭窄及侧支循环判断中有一定应用价值,TIA和脑梗死患者HR-MRI斑块参数有明显差异。

    针灸联合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对脑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患者的疗效分析

    吕运良 万彩玲 王付涛 常立国
    2024, 30(3):  398-403.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4.03.010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针灸联合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NF)对脑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患者的疗效。方法 本文为随机对照试验,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聊城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98例脑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单一组和试验组,各49例。单一组男30例、女19例,年龄(62.67±6.71)岁,采取PNF治疗;试验组男29例、女20例,年龄(63.75±6.76)岁,采取PNF+针灸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治疗前后相关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改良Barthel指数(MBI)、功能综合评定量表(FCA)]水平、肢体功能[徒手肌力量表(MMT)、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水平、步态时空参数(步速、步长、步频、患侧摆动相、患侧支撑相、双侧支撑相水平)及运动学参数[关节力矩峰值(髋、膝、踝)、最大屈伸角度(髋、膝)]水平。统计学方法采用t检验、χ2检验。结果 试验组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为95.92%(47/49),高于单一组的79.59%(39/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53,P=0.031)。治疗后,试验组FCA、MBI及BBS评分[(65.19±4.23)分、(73.82±8.56)分、(43.18±3.45)分]均高于单一组[(61.86±5.35)分、(66.79±5.98)分、(34.59±2.80)分],NIHSS评分[(3.15±1.17)分]低于单一组[(5.27±2.3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418、4.713、13.533、5.596,均P<0.05)。治疗后,试验组上肢FMA、下肢FMA评分及MMT[(55.79±6.55)分、(27.06±3.67)分、(4.07±0.62)级]均高于单一组[(49.65±5.25)分、(24.68±3.35)分、(3.46±0.87)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120、3.353、3.997,均P<0.05)。治疗后,试验组步频、步长、步速及患侧摆动相水平[(107.76±10.96)步/min、(40.67±6.48)cm、(0.63±0.13)m/s、(42.84±6.01)%]均高于单一组[(95.19±9.25)步/min、(36.50±5.71)cm、(0.45±0.11)m/s、(39.76±5.24)%],患侧支撑相及双侧支撑相水平[(57.21±5.01)%、(31.16±6.11)%]均低于单一组[(61.89±5.06)%、(37.46±7.0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135、3.380、7.399、2.704、4.601、4.723,均P<0.05)。治疗后,试验组髋关节力矩峰值、髋关节最大屈伸角度、膝关节力矩峰值、膝关节最大屈伸角度、踝关节力矩峰值[(0.64±0.13)Nm、(34.35±7.09)°、(1.59±0.32)Nm、(49.46±8.02)°、(1.59±0.27)Nm]均高于单一组[(0.55±0.11)Nm、(29.64±6.71)°、(1.37±0.31)Nm、(42.98±7.61)°、(1.45±0.24)N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700、3.378、3.457、4.103、2.713,均P<0.05)。结论 针灸+PNF治疗脑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可提高疗效,增强患者肢体肌力、平衡能力及运动功能,改善步行能力及神经损伤,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丁苯酞联合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对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疗效分析

    侯芳芳 闫立萍 刘晨阳
    2024, 30(3):  404-408.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4.03.011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丁苯酞联合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对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前瞻性研究,选取2021年3月至2023年1月西安高新医院神经内科诊治的90例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诊治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中男性25例,女性20例,年龄67~76(69.72±4.03)岁,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丁苯酞联合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对照组中男性22例,女性23例,年龄66~78(69.58±4.26)岁,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服用丁苯酞。两组均接受2周治疗,记录并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和血浆黏度)、脑血流指标(脑血管外周阻力和颈动脉舒张期末血流速度)、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以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评分,评估临床疗效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统计学方法采用χ2检验、t检验。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和血浆黏度均低于对照组[(7.13±1.21)mPa·s比(8.26±1.46)mPa·s、(4.89±0.88)mPa·s比(5.78±1.04)mPa·s、(1.59±0.31)mPa·s比(1.86±0.34)mPa·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00、4.38、3.94,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颈动脉舒张期末血流速度高于对照组,脑血管外周阻力低于对照组[(96.48±5.31)cm/s比(89.46±4.82)cm/s、(1.68±0.23)kPa·s/ml比(1.96±0.25)kPa·s/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57、5.53,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ADL评分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69.74±5.19)分比(56.64±5.33)分、(5.12±1.13)分比(8.18±1.4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1.81、11.17,均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1.11%(41/45)比73.33%(33/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7,P<0.05)。治疗期间,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6.67%(3/45),对照组为8.89%(4/4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6,P>0.05)。结论 在老年患者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中,丁苯酞联合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表现出显著的临床效果,而且具备良好的安全性。

    尤瑞克林与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效果

    王灵芝 杜圆圆 刘艳
    2024, 30(3):  409-413.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4.03.012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尤瑞克林联合丁苯酞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血管内皮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 本文为随机对照试验,选取2021年3月至2023年3月在巴彦淖尔市医院进行治疗的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男24例、女26例,年龄(60.17±8.92)岁,经静脉滴注尤瑞克林进行治疗;观察组男27例、女23例,年龄(59.45±8.42)岁,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丁苯酞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脑血流参数[血浆黏度、全血黏度、纤维蛋白原(FIB)]、血管内皮功能[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统计学方法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t检验、χ2检验。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00%(46/50),高于对照组的76.00%(38/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62,P=0.029)。治疗后,观察组血浆黏度、全血黏度及FIB水平[(1.74±0.52)mPa•s、(16.59±6.33)mPa•s、(2.34±0.78)g/L]均低于对照组[(2.05±0.60)mPa•s、(21.37±6.54)mPa•s、(2.93±0.72)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761、3.714、3.930,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ET-1指标[(48.53±5.49)ng/L]低于对照组[(54.61±6.52)ng/L],NO、VEGF指标[(45.54±6.80)μmol/L、(54.21±8.35)ng/L]均高于对照组[(38.22±5.71)μmol/L、(49.64±6.08)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044、5.829、3.129,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MBI、MoCA评分[(68.37±12.54)分、(24.67±3.21)分]均高于对照组[(55.91±11.47)分、(21.13±3.95)分],NIHSS评分[(7.65±1.13)分]低于对照组[(10.21±1.84)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184、4.918、8.383,均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4.00%(7/50)]与对照组[10.00%(5/5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79,P=0.538)。结论 尤瑞克林联合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可提高治疗效果,改善脑部微循环及血管内皮功能,促进患者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恢复,具有较高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

    磷脂酰丝氨酸软胶囊辅助血管内治疗在缺血性卒中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田萌 冯涛 庄卫生
    2024, 30(3):  414-418.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4.03.013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磷脂酰丝氨酸软胶囊辅助血管内治疗(EVT)在缺血性卒中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本研究为随机对照试验,前瞻性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23例缺血性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组(63例)和对照组(60例)。对照组男32例、女28例,年龄(61.22±5.33)岁,实施常规治疗及EVT;联合组男33例、女30例,年龄(60.61±5.11)岁,采用磷脂酰丝氨酸软胶囊辅助EVT。对比两组患者血管内皮细胞功能、血小板功能、凝血功能改善情况及神经功能康复情况。采用t检验、χ2检验。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标志物、血小板活性指标、凝血指标及神经功能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联合组内皮素-1(ET-1)[(50.11±10.26)ng/L]、血栓调节蛋白(TM)[(30.61±5.37)μg/L]、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90.25±10.33)%]、β-血小板球蛋白(β-TG)[(15.28±5.17)μg/L]、颗粒膜蛋白CD62P[(56.32±10.41)%]、CD63[(10.44±3.65)%]、D-二聚体(D-D)[(188.45±50.61)μg/L]、凝血因子Ⅱ(FVⅡ)[(122.36±20.61)%]、凝血因子Ⅶ(FVⅦ)[(105.25±20.71)%]均低于对照组[(56.28±10.32)ng/L、(33.49±5.28)μg/L、(96.27±10.15)%、(18.33±5.41)μg/L、(61.55±10.28)%、(12.41±3.62)%、(211.27±50.66)μg/L、(135.44±20.66)%、(120.33±20.7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324、2.998、3.258、3.197、2.802、3.004、2.498、3.514、4.037,均P<0.05)。在不同治疗方案下,联合组治疗3 d、7 d、14 d后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25.22±5.17)分比(28.61±5.47)分、(21.44±5.28)分比(24.19±5.26)分、(18.45±5.33)分比(21.32±5.14)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534、2.893、3.037,均P<0.05)。结论 磷脂酰丝氨酸软胶囊辅助EVT能有效减轻缺血性卒中患者血管内皮损伤,抑制血小板活性,对改善凝血功能、促进脑神经功能康复均有积极作用。

    药学强化干预社区高血压患者的效果及预测卒中发病风险

    翟留群 郑滑 李瑜 付海尔 李蒙 赵媛媛 王陆巡 任梦媛
    2024, 30(3):  419-424.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4.03.014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药学强化干预社区高血压患者的效果及预测10年卒中发病风险情况。方法 选取2021年10月至2022年7月于郑州市东大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180例高血压患者进行随机对照试验,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对照组90例,女39例,男51例,年龄(63.17±4.27)岁,给予常规临床干预;干预组90例,女41例,男49例,年龄年龄(63.49±4.05)岁,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药学强化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血压[收缩压、舒张压]、血糖[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三酰甘油、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水平,采用改良弗明汉卒中量表预测两组10年卒中发病风险,采用抑郁-焦虑-压力量表中文简版(DASS-21)、医学应对方式问卷(MCMQ)、自我护理能力量表(ESCA)、Morisky服药依从性量表(MMAS-8)进行评价,统计学方法采用χ2检验、t检验、秩和检验。结果 干预后,干预组收缩压、舒张压均低于对照组[(118.63±7.15)mmHg(1 mmHg=0.133 kPa)比(130.56±10.53)mmHg、(80.71±8.25)mmHg比(93.11±9.34)mm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892、9.440,均P<0.001);干预组空腹血糖、三酰甘油、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均低于对照组[(5.23±0.65)mmol/L比(5.79±0.74)mmol/L、(1.38±0.14)mmol/L比(1.51±0.16)mmol/L、(5.72±0.56)%比(6.18±0.69)%、(4.80±0.34)mmol/L比(5.11±0.41)mmol/L、(2.37±0.34)mmol/L比(2.69±0.41)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394、5.801、4.911、5.521、5.700,均P<0.001);干预后,干预组10年卒中发病风险低于对照组[低危:38.89%(35/90)比23.33%(21/90),中危:44.44%(40/90)比45.56%(41/90),高危:16.67%(15/90)比31.11%(28/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523,P=0.008);干预组DASS-21评分低于对照组[(16.13±3.04)分比(23.23±6.07)分](t=9.922,P<0.001),MCMQ、ESCA评分、MMAS-8评分高于对照组[(70.11±9.09)分比(58.34±8.95)分、(102.05±21.01)分比(75.14±15.19)分、(14.25±4.24)分比(11.12±3.20)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753、9.847、5.590,均P<0.001)。结论 药学强化干预社区高血压患者,可改善患者血压,调节血脂和血糖,降低10年卒中发病风险,缓解焦虑情绪,提升自我管理能力、治疗积极性及用药依从性。

    甲苯磺酸瑞马唑仑在颅内栓塞介入取栓术中的应用

    胡洪凭 张月霄 张洪凯 王景伟 杨嘉甫
    2024, 30(3):  424-429.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4.03.015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甲苯磺酸瑞马唑仑在颅内血管栓塞患者介入取栓术麻醉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21年10月至2023年3月聊城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行颅内血管栓塞行介入取栓术患者进行随机对照试验,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甲苯磺酸瑞马唑仑联合地佐辛组(R+D组)与丙泊酚联合地佐辛组(P+D组),各40例。R+D组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61.7±7.4)岁;P+D组中,男21例,女19例,年龄(61.5±7.6)岁。比较两组患者疗效、不良反应、肾功能、炎症因子及T淋巴细胞差异,比较两组患者入室后(T0)、麻醉诱导完成后(T1)、麻醉维持(T2)、手术开始操作时(T3)、手术结束后(T4)及术毕苏醒时(T5)患者MAP、HR及SpO2差异。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χ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R+D组患者手术时间、苏醒时间、ICU入住时间、首次进食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低血压、呼吸抑制、术中体动反应等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P+D组患者[(67.8±9.2)min比(81.4±10.6)min、(16.9±4.5)min比(27.1±5.2)min、(2.6±0.9)d比(3.9±1.1)d、(1.3±0.5)d比(1.8±0.7)d、(3.1±0.8)d比(4.6±1.1)d、12.5%(5/40)比40.0%(16/40)、12.5%(5/40)比37.5%(15/40)、7.5%(3/40)比35.0%(14/4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R+D组患者T1、T2、T3、T4、T5时MAP、HR及SpO2水平低于P+D组患者。治疗后R+D组和P+D组患者hs-CRP、TNF-a、IL-6、CD3+、CD4+及CD8+均高于治疗前(均P<0.05)。治疗后,R+D组患者hs-CRP、TNF-α、IL-6、S100B及MBP均低于P+D组患者[(4.1±0.7)mg/L比(8.2±1.1)mg/L、(10.3±2.1)pg/L比(16.7±3.1)pg/L、(8.5±1.2)pg/L比(11.4±1.5)pg/L、(1.1±0.3)ng/L比(1.6±0.5)ng/L、(3.7±0.8)μg/L比(4.6±1.1)μg/L],CD3+、CD4+及CD8+、Tau蛋白高于P+D组患者[(59.7±3.2)%比(56.1±2.8)%、(29.5±1.9)%比(27.3±1.8)%、(17.2±1.5)%比(15.4±1.4)%、(28.5±4.3)μg/L比(24.3±3.9)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甲苯磺酸瑞马唑仑在颅内血管栓塞行介入取栓术麻醉中具有镇静效果好及安全性高等优点,对患者炎症反应及免疫功能影响少。

    综合护理对脑血管介入术患者康复的影响

    龙晓霞
    2024, 30(3):  430-433.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4.03.016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综合护理对脑血管介入术治疗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7月在云浮市中医院行脑血管介入术治疗的患者68例进行随机对照试验,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34例,男19例,女15例,年龄(59.34±5.50)岁;观察组34例,男18例,女16例,年龄(60.02±4.19)岁。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重点加强预防性护理与心理护理(即综合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临床指标情况、焦虑与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及护理满意度。采用tχ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1.76%(4/34),对照组为41.18%(14/3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556,P=0.006)。对照组患者插管时长为(6.72±1.64)d、禁食时长为(5.93±1.34)d、卧床时长为(6.80±2.04)d、出院时长为(13.05±3.60)d,观察组分别为(4.81±0.89)d、(5.01±1.21)d、(4.15±1.21)d、(9.89±2.75)d,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为(46.42±10.31)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为(44.67±9.53)分,观察组分别为(34.73±10.98)分、(35.98±8.64)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患者总体满意率为88.24%(30/34),观察组为97.06%(33/3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综合护理模式有助于脑血管介入术治疗患者的病程康复。

    医疗团队资源管理模式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

    郑治锦 张莉 苏静
    2024, 30(3):  434-438.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4.03.017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急救绿色通道中采取医疗团队资源管理模式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许昌市中心医院2020年1月至2022年2月收治的72例AIS患者的临床资料。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急诊科采取常规急救绿色通道期间收治的AIS患者36例作为对照组[女17例,男19例,年龄(60.56±3.89)岁];2021年2月至2022年2月急诊科采取医疗团队资源管理模式期间收治的AIS患者36例作为观察组[女16例,男20例,年龄(60.59±3.91)岁]。比较两组急救效率、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致残率、生活质量以及患者满意度。采用t检验、χ2检验进行统计比较。结果 观察组急诊分诊时间为(3.68±1.15)min、急诊滞留时间为(39.42±3.18)min、就诊至溶栓时间为(55.23±5.40)min,均高于对照组的[(5.09±1.23)min、(46.24±3.25)min、(64.79±5.53)min](t=5.024、8.999、7.421,均P<0.001);观察组出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为(6.51±1.50)分、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为(21.35±2.16)分,均低于对照组[(8.93±1.54)分、(25.50±2.19)分](t=6.754、8.095,P<0.001);观察组致残率为2.78%(1/36),低于对照组的16.67%(6/36)(χ2=3.956,P=0.047);观察组出院时脑卒中生活质量量表(SS-QOL)评分为(140.84±6.83)分,高于对照组的(119.92±6.64)分(t=13.177,P<0.001);观察组患者满意度中急救方式为(21.26±1.18)分、安全管理为(21.85±1.23)分、人文关怀为(21.96±1.25)分、护理态度为(21.80±1.43)分、总分为(84.43±3.34)分,均高于对照组[(18.98±1.13)分、(19.94±1.20)分、(18.54±1.16)分、(19.06±1.30)分、(75.54±3.26)分](t=8.373、6.669、12.033、8.507、11.429,均P<0.001)。结论 AIS患者急救绿色通道中采取医疗团队资源管理模式,可提升急救效率,改善患者神经功能,促进其日常生活能力提升,有效改善预后,从而提升患者满意度。

    骨科专栏

    腕关节镜辅助Wristore外固定架治疗Barton骨折患者的效果

    刘磊 吕树振 刘竣 王中英 刘学淼
    2024, 30(3):  439-443.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4.03.018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腕关节镜辅助Wristore外固定架治疗Barton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2月至2022年12月聊城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Barton骨折患者进行随机对照试验,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男26例,女24例,年龄(40.26±3.58)岁;观察组男22例,女28例,年龄(43.55±2.44)岁。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腕关节镜辅助Wristore外固定架进行治疗。比较两组Gartland-Werley腕关节功能评分、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关节活动度及并发症发生率。统计学方法采用t检验、χ2检验。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Gartland-Werley腕关节功能评分(5.29±0.61)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2.42±2.9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013,P<0.05)。观察组术后1周、1个月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3.24±1.16)分比(6.88±1.33)分、(1.45±0.94)分比(4.63±1.1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4.585、15.459,均P<0.05)。观察组关节活动度优于对照组[82%(41/50)比42%(21/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978,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12%(6/50)比48%(24/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429,P<0.05)。结论 腕关节镜辅助Wristore外固定架治疗Barton骨折患者效果良好,可以显著改善患者腕关节功能,降低疼痛程度,提高关节活动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揿针结合冰硝散在踝关节骨折患者围手术期中的应用效果

    徐海霞 罗海霞 卓冬砚 李亚伟 周迎光
    2024, 30(3):  443-448.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4.03.019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揿针联合冰硝散在踝关节骨折患者围手术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12月至2023年3月连云港市中医院骨伤科踝关节骨折住院手术患者60例进行随机对照试验。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男15例,女15例,年龄(50.70±17.57)岁;患侧左16例,右14例;内踝骨折2例,外踝骨折6例,双踝骨折14例,三踝骨折8例。对照组男14例,女16例,年龄(51.87±19.43)岁;患侧左14例,右16例;内踝骨折2例,外踝骨折5例,双踝骨折16例,三踝骨折7例。所有患者均予踝关节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术后常规治疗。治疗组除上述治疗外,另予揿针针刺内关、合谷穴结合冰硝散外敷,疗程1周。记录待手术天数,术后第1、7天测定患者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踝围、中医证候积分、局部皮肤温度、踝关节活动度及恶心呕吐发生次数。采用χ2检验、t检验和Wilcoxon秩和检验。结果 治疗组待手术天数少于对照组[(3.57±2.14)d比(5.00±2.0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天,治疗组VAS评分、踝围、肤温、跖屈角度、背屈角度、中医证候评分分别为(6.70±0.84)分、(59.23±2.06)cm、(36.34±0.14)℃、(11.30±1.12)°、(9.03±1.13)°、(16.03±2.61)分,对照组分别为(6.67±0.96)分、(59.17±1.93)cm、(36.30±0.10)℃、(11.53±1.33)°、(9.40±1.07)°、(15.77±2.27)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第7天,治疗组VAS评分、踝围、肤温、中医证候评分均低于对照组[(2.30±0.75)分比(3.03±0.89)分、(56.23±1.74)cm比(57.33±1.97)cm、(36.07±0.08)℃比(36.13±0.09)℃、(7.30±2.37)分比(9.07±2.15)分],跖屈角度、背屈角度均高于对照组[(28.77±1.07)°比(25.40±1.40)°、(18.30±1.95)°比(15.67±1.4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3.3%(28/30)比80.0%(24/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恶心呕吐次数2次,对照组4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揿针联合冰硝散能够有效减轻踝关节骨折患者术后踝部肿痛、发热症状,改善活动功能及临床症状,促进患者术后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系统性疼痛护理在下胫腓联合损伤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刘彦会 程亚栋 陈东宁
    2024, 30(3):  448-452.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4.03.020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究系统性疼痛护理在下胫腓联合损伤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7月至2023年1月就诊于新郑市公立人民医院的下胫腓联合损伤患者105例进行随机对照试验,均接受手术治疗。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52例和观察组53例。对照组男27,女25例,年龄20~56(35.64±5.26)岁。观察组男29例,女24例,年龄22~57(36.11±6.03)岁。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在对照组基础上,观察组给予系统性疼痛护理。对比两组视觉模拟量表(VAS)、匹兹堡睡眠质量量表(PSQI)、焦虑自评量表(SAS)、Kolcaba舒适状况量表(GCQ)、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74(GQOL-74)评分。采用t检验、χ2检验及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结果 术后3 d、出院时,观察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2.36±0.63)分比(3.02±0.71)分、(2.01±0.33)分比(2.67±0.52)分;t=5.041、7.781,均P<0.05]。出院时,观察组SAS、PSQI评分分别为(41.24±5.28)分、(7.35±0.84)分,低于对照组的(45.67±5.30)分、(9.24±1.03)分,GCQ评分(93.74±6.79)分,高于对照组的(88.90±8.13)分(t=4.290、10.313、3.313,均P<0.05)。出院时,观察组GQOL-74评分(82.34±6.54)分,高于对照组的(79.01±5.49)分(t=2.823,P=0.006)。结论 系统性疼痛护理可缓解下胫腓联合损伤术后患者疼痛程度,减轻睡眠障碍,提高住院舒适度,还能改善情绪状态,提升生活质量。

    右归丸辅助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家兔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的影响及机制初探

    朱俊 姚帅辉 郭小磊
    2024, 30(3):  453-459.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4.03.021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右归丸辅助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家兔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 研究时间为2023年1月至6月。将50只家兔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右归丸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联合治疗组,各10只。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建立骨质疏松性骨折模型,并予以相应药物治疗。治疗结束后,测定家兔股骨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骨小梁数量、骨小梁厚度、骨小梁分散度以及股骨弹性模量、刚度、最大应力、最大承载力;实时聚合酶链式反应及蛋白印迹法测定股骨Janus蛋白酪氨酸激酶2/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子3(Janus kinase 2/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3,JAK2/STAT3)基因与蛋白水平。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LSD-t检验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模型对照组家兔股骨BMD、骨小梁数量、骨小梁厚度,股骨弹性模量、刚度、最大应力、最大承载力,股骨JAK2、STAT3 mRNA和蛋白水平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均P<0.05),骨小梁分散度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右归丸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联合治疗组家兔股骨BMD、骨小梁数量、骨小梁厚度、股骨弹性模量、刚度、最大应力、最大承载力、股骨JAK2、STAT3 mRNA和蛋白水平均高于模型对照组(均P<0.05),骨小梁分散度低于模型对照组(均P<0.05);联合治疗组股骨BMD[(1.76±0.13)g/cm3]、骨小梁数量[(5.87±0.24)个/mm]、骨小梁厚度[(0.14±0.03)mm],股骨弹性模量[(343.27±21.04)MPa]、刚度[(904.25±73.25)N/mm]、最大应力[(32.63±3.17)N/mm2]、最大承载力[(358.85±13.02)N],股骨JAK2、STAT3 mRNA[(3.45±0.26)、(3.60±0.28)]和蛋白[(0.82±0.05)、(0.84±0.05)]水平高于右归丸组[(1.41±0.15)g/cm3、(3.88±0.28)个/mm、(0.10±0.02)mm、(304.62±20.41)MPa、(698.52±69.55)N/mm、(25.34±3.22)N/mm2、(297.34±13.24)N、(2.58±0.26)、(2.29±0.23)、(0.60±0.05)、(0.53±0.07)]、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1.47±0.14)g/cm3、(3.89±0.28)个/mm、(0.09±0.03)mm、(299.54±16.94)MPa、(720.33±69.48)N/mm、(23.24±3.13)N/mm2、(289.38±13.13)N、(2.63±0.25)、(2.30±0.24)、(0.59±0.06)、(0.53±0.08)](均P<0.05),骨小梁分散度[(0.34±0.02)mm]低于右归丸组[(0.42±0.03)mm]、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0.43±0.03)mm](均P<0.05)。结论 右归丸辅助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明显促进家兔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其机制可能与右归丸辅助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能激活骨质疏松性骨折家兔股骨JAK2/STAT3信号通路有关。

    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骨折患者术后护理中的应用

    杨静 刘阳子
    2024, 30(3):  460-464.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4.03.022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骨折患者术后护理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2022年1月至12月在济南市中心医院收治的60例骨折手术患者进行随机对照试验,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49.20±2.01)岁,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49.46±2.33)岁,接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护理干预。通过在院调查及跟踪随访,于患者入院当天与术后30 d时,使用运动功能量表(FMA)、欧洲五维健康量表(EQ-5D)评估两组患者运动功能与生活质量情况,并对两组患者术后30 d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比较。采用t检验、χ2检验。结果 术后30 d,观察组反射活动[(4.65±0.77)分]、共同运动[(12.03±1.37)分]、分离运动[(3.03±1.22)分]、协调/速度评分[(2.59±0.92)分]均高于对照组[(4.01±1.02)分、(11.30±1.26)分、(2.49±1.01)分、(2.10±0.89)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743、2.148、2.075、2.097,均P<0.05)。术后30 d,观察组行动能力[(2.01±0.64)分]、自我管理能力[(1.95±0.43)分]、活动能力[(1.82±0.26)分]、疼痛或不适[(2.01±0.27)分]、焦虑或抑郁评分[(1.92±0.14)分]均高于对照组[(1.78±0.14)分、(1.72±0.34)分、(1.67±0.27)分、(1.90±0.12)分、(1.78±0.30)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013、2.298、2.192、2.039、2.316,均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3.33%(1/30)]低于对照组[20.00%(6/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43,P=0.044)。结论 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能够改善骨折手术患者运动功能,提升生活质量,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手术室无缝护理联合多元化健康教育在股骨骨折内固定患者中的效果

    王静 杨欣娣 宋远征
    2024, 30(3):  465-469.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4.03.023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手术室无缝护理结合多元化健康教育对股骨骨折内固定患者心理状态、康复质量和护理满意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6月至2022年12月济宁医学院附属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收治的99例在手术室接受股骨骨折内固定手术患者进行随机对照试验,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49例)。对照组男34例、女15例,年龄(57.23±5.78)岁,接受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男36例、女14例,年龄(57.36±5.89)岁,在常规护理基础上接受手术室无缝护理结合多元化健康教育干预。对比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心境状态[心境状态量表(POMS)评估]、康复质量[Harris髋关节评分量表(HHS)和功能独立性测量量表(FIM)评估]、认知水平、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护理满意度。采用t检验、χ2检验。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消极心境评分[(74.84±4.06)分]低于对照组[(85.70±4.97)分],积极心境评分[(27.74±3.56)分]高于对照组[(18.22±3.5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1.918、13.322,均P<0.05)。干预后,观察组认知水平中与治疗相关的知识[(4.08±0.42)分]、与疾病相关的知识[(3.98±0.41)分]、与自我护理相关的知识评分[(4.05±0.29)分]均高于对照组[(3.32±0.82)分、(3.19±0.52)分、(3.27±0.4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821、8.403、10.114, 均P<0.05)。干预后,观察组HHS评分[(86.48±4.56)分]、FIM评分[(112.26±10.58)分]均高于对照组[(72.32±3.82)分、(86.71±9.2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5.968、12.776,均P<0.05)。观察组干预后护理满意度为92.00%(46/50),高于对照组的75.51%(37/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66,P=0.026)。观察组干预后并发症发生率[6.00%(3/50)]低于对照组[20.45%(11/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15,P=0.059)。结论 在围手术期及患者出院后实施无缝护理联合多元化健康教育可改善股骨骨折内固定患者术后心理状态,提高康复质量、对疾病的认知水平和护理满意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值得在临床护理中推广应用。

    可视化针刀辅助非甾体抗炎药治疗颈型颈椎病患者的应用研究

    仵萌 刘春岩
    2024, 30(3):  470-474.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4.03.024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可视化针刀辅助非甾体抗炎药治疗颈型颈椎病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本研究为随机对照试验,选取2022年1月至12月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06例颈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53例)和针刀组(53例)。常规组男30例、女23例,年龄(35.44±5.17)岁,予以手法推拿辅助非甾体抗炎药治疗;针刀组男31例、女22例,年龄(36.15±5.22)岁,采用可视化针刀辅助非甾体抗炎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缓解情况、颈椎活动度改善情况、颈椎生理结构及功能改善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统计学方法采用t检验、χ2检验。结果 治疗1周、2周、4周后,针刀组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4.55±1.27)分、(3.24±0.38)分、(2.56±0.21)分]均低于常规组[(5.65±2.08)分、(4.41±1.09)分、(3.07±0.4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286、7.379、7.343,均P<0.05)。治疗后,针刀组的颈椎前屈活动度[(62.41±10.27)°]、后伸活动度[(60.45±10.24)°]、左右旋转活动度[(45.22±10.36)°]均高于常规组[(55.46±10.27)°、(54.33±10.25)°、(39.16±10.2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484、3.075、3.046,均P<0.05)。治疗后,针刀组的颈椎Cobb角[(18.24±4.41)°]、颈椎曲度[(7.63±2.25)°]、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23.36±5.41)分]均高于常规组[(15.45±4.36)°、(6.42±2.07)°、(20.18±5.2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275、2.881、3.080,均P<0.05)。针刀组治疗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与常规组比较[11.32%(6/53)比7.55%(4/5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32,P=0.362)。结论 可视化针刀辅助非甾体抗炎药治疗颈型颈椎病能有效缓解患者疼痛,对促进颈椎活动度、生理结构及功能恢复均有积极意义,此疗法未明显增加相关并发症发生风险,安全性较高。

    核心稳定训练在老年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术后患者康复中的应用研究

    雷启鹏 李建峰
    2024, 30(3):  474-478.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4.03.025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核心稳定训练在老年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术后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本研究为随机对照试验,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0月通许县中医院收治的118例老年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59例)和康复组(59例)。常规组男30例、女29例,年龄(65.22±5.36)岁,实施常规术后康复训练;康复组男32例、女27例,年龄(66.18±5.22)岁,在常规组训练及治疗基础上联合实施核心稳定训练,所有患者均开展为期6个月短期随访。对比两组患者伤椎结构、椎体疼痛恢复情况、椎体功能及机体平衡能力改善、康复情况。采用t检验、χ2检验。结果 干预后,康复组伤椎前缘高度[(75.22±10.31)%]高于常规组[(70.23±10.46)%],Cobb角[(13.28±3.11)°]、伤椎后凸角[(10.36±3.22)°]均低于常规组[(15.62±3.25)°、(12.41±3.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610、3.996、3.442,均P<0.05)。随访1个月、3个月、6个月,康复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4.14±1.25)分、(3.06±0.77)分、(2.45±0.31)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30.45±5.27)分、(25.66±5.14)分、(21.44±5.27)分]均低于常规组[(5.22±1.88)分、(4.24±1.06)分、(3.07±0.45)分及(33.49±5.25)分、(28.42±5.31)分、(24.33±5.4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675、6.918、8.715、3.139、2.869、2.925,均P<0.05)。随访1个月、3个月、6个月,康复组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45.25±5.16)分、(50.27±5.35)分、(55.26±5.43)分]均高于常规组[(42.25±5.11)分、(47.62±5.32)分、(52.11±5.44)分],住院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5.21±1.46)d、(10.21±3.45)周]均短于常规组[(7.35±2.47)d、(12.27±3.28)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173、2.698、3.148、5.729、3.324,均P<0.05)。结论 核心稳定训练能有效改善老年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椎体结构,缓解椎体疼痛,对促进患者椎体功能及平衡能力恢复,加快患者康复进程有重要意义。

    靶点射频热凝术联合核心肌群训练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的效果

    胡晓莉 范后宝 徐峰 朱敏 刘佩 张帅
    2024, 30(3):  479-483.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4.03.026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究靶点射频热凝术联合核心肌群训练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的效果。方法 本研究为随机对照试验,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医骨伤科收治的92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6例)和对照组(46例)。观察组男25例、女21例,年龄(42.23±10.57)岁,病程(36.24±11.71)个月;对照组男28例、女18例,年龄(43.37±9.82)岁,病程(38.58±12.39)个月。对照组采用靶点射频热凝术治疗,观察组采用靶点射频热凝术联合核心肌群训练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腰椎功能情况、治疗效果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计数资料行χ2检验,符合正态分布计量资料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行SNK-q检验。结果 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及腰椎功能情况组间、时间、交互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组间=5.236,F时间=6.025,F交互=5.842;F组间=12.364,F时间=11.482,F交互=14.217,均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7 d、1个月、3个月、6个月,观察组患者的VAS评分[(4.02±1.46)分、(3.22±1.34)分、(2.21±1.11)分、(1.03±0.42)分]及腰椎功能评分[(25.21±7.31)分、(15.37±6.85)分、(10.05±5.32)分、(5.53±3.64)分]均低于对照组[(4.76±1.78)分、(3.85±1.55)分、(2.74±1.37)分、(1.65±0.69)分及(28.34±7.65)分、(18.35±7.42)分、(12.65±6.51)分、(7.45±3.8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组内比较,治疗后7 d、1个月、3个月、6个月,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及腰椎功能评分均逐渐降低(均P<0.05)。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观察组优良率为69.57%(32/46)、82.61%(38/46)、93.48%(43/46),均高于对照组[45.65%(21/46)、63.04%(29/46)、73.91%(34/4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386、4.449、6.452,均P<0.05)。观察组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52%(3/46),低于对照组的21.74%(10/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89,P=0.036)。结论 靶点射频热凝术联合核心肌群训练可以减轻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疼痛,改善腰椎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治疗效果显著。

    伴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患者心理体验的质性研究

    刘建霞 牛路野 李亚楠 朱小广
    2024, 30(3):  484-488.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4.03.027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伴神经损伤的胸腰椎骨折患者心理体验,进而帮助临床进行针对性的干预。方法 采用质性研究中的现象学分析法,选取2022年1月至12月郑州市骨科医院收治的13例伴神经损伤的胸腰椎骨折患者,其中男10例,女3例,年龄29~49(38.77±6.93)岁,对其进行面对面结构式访谈,并通过Colaizzi的7步分析法对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经过阅读、整理、分析、分类和提炼共得出4个主题:知识需求迫切、疾病对心理的影响、护理需求、家庭负担较重。结论 伴神经损伤的胸腰椎骨折患者存在不同的心理需求,了解其心理真实体验有助于护理人员重视患者心理困惑及需求,进而及时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改善患者心理状况。

    临床研究

    神经内镜与显微镜下经鼻蝶窦手术治疗垂体腺瘤患者的效果比较

    杨公利 陈晶
    2024, 30(3):  489-493.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4.03.028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神经内镜经鼻蝶窦手术与显微镜下经鼻蝶窦手术治疗垂体腺瘤患者的效果及对血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泌乳素(PRL)、生长激素(GH)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5月至2023年5月单县中心医院收治的80例垂体腺瘤患者进行随机对照试验。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研究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50.29±5.25)岁。对照组男20例,女20例,年龄(51.09±5.21)岁。研究组给予神经内镜下经鼻蝶窦入路切除术治疗;对照组给予显微镜下经鼻蝶窦入路切除手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指标(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肿瘤切除率,ACTH、PRL、GH水平,并记录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χ2检验。结果 研究组手术用时、住院天数均短于对照组[(81.67±12.03)min比(114.35±11.68)min、(7.51±1.18)d比(11.07±1.24)d],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72.59±8.14)ml比(85.26±8.31)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2.327、13.154、6.889,均P<0.01)。研究组完全切除率高于对照组[87.50%(36/40)比70.00%(28/40);χ2=3.660,P=0.056]。术后7 d,研究组血清ACTH、PRL、GH水平均低于对照组[(15.37±4.19)pmol/L比(20.01±4.38)pmol/L、(1.33±0.48)nmol/L比(1.71±0.52)nmol/L、(0.88±0.31)nmol/L比(1.09±0.37)n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841、3.396、2.752,均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0.00%(4/40),低于对照组的27.50%(11/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21,P=0.045)。结论 神经内镜下入路切除垂体腺瘤较显微镜下入路更有利于促进患者术后激素水平的恢复,减少并发症发生。

    初始样本转移技术在老年骨折患者血培养采血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刘允 邵长生 宋远征 刘志 杨锡明
    2024, 30(3):  493-498.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4.03.029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没有指定设备或程序的情况下,初始样本转移技术降低老年骨折患者血培养污染率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3年3月在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骨科住院的因疑似或确诊血流感染而需要采集血培养标本的400例老年骨折患者进行随机对照试验,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204例,男86例,女118例,年龄61~99(81.74±7.96)岁,上肢骨折72例,下肢骨折90例,脊柱骨折30例,骨盆髋臼骨折12例。观察组196例,男90例,女106例,年龄为60~94(80.36±8.23)岁,上肢骨折64例,下肢骨折88例,脊柱骨折34例,骨盆髋臼骨折10例。对照组采用标准方法采血,观察组采用初始样本转移技术采血。比较两组基线资料、血培养真阳性率和污染率,分析血培养物阳性的微生物学特征及各菌株的占比情况。统计学方法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 两组患者血培养的真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49,P>0.05)。观察组血培养污染率低于对照组[0.51%(1/196)比4.90%(10/2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09,P<0.05)。两组污染血培养物中所分离的菌株中大部分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真正菌血症最常见的原因是肠杆菌科种属,其次是金黄色葡萄球菌。血培养污染患者比血培养阴性患者静脉注射万古霉素的比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培养物污染患者额外抽取血培养物比率[63.64%(7/11)]比血培养阴性患者[23.77%(82/345)]高39.87%,差异统计学意义(χ2=7.036,P<0.05)。血培养受污染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比血培养阴性患者长2.97 d(95%CI 1.5~3.0 d)。结论 在不影响血培养真阳性的情况下,使用初始样本转移技术可以显著减少血培养污染,而且没有相关成本。这种新颖的方法作为一种简单、有效的措施,实用、安全,并且不会损害血培养的灵敏度,而无需使用昂贵的设备。

    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肠道菌群失调及其与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研究

    刘莹 范丽
    2024, 30(3):  498-502.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4.03.030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肠道菌群失调及其与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十堰市人民医院收治的50例(25.98±0.95)岁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月经规律的50名(26.02±1.01)岁的健康女性作为健康对照组。对所有研究对象胰岛素抵抗进行检测,并分析研究对象的肠道菌群分布特点。对比两组肠道菌群分布特点、胰岛素指标,分析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肠道菌群失调及其与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采用t检验、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两组研究对象肠道菌群经过聚类分析后得到了操作分类单元(OTU)代表序列372个,其中研究组特有OTU序列60个,健康对照组特有OTU序列90个,两组共有OTU序列111个;Alpha分析结果显示,研究组OTU序列数量、Shannon指数低于健康对照组(均P<0.05)。研究组门水平上厚壁菌门相对丰度高于健康对照组,拟杆菌门相对丰度低于健康对照组(均P<0.05);研究组属水平上布劳特菌属、拟杆菌属、粪便杆菌属相对丰度均低于健康对照组,霍氏真杆菌相对丰度高于健康对照组(均P<0.05)。研究组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均高于健康对照组[(9.55±1.98)mIU/L比(6.71±1.92)mIU/L、(2.08±0.50)比(1.49±0.40),均P<0.05]。拟杆菌属与HOMA-IR呈正相关(r=0.281,P<0.05),粪便杆菌属与HOMA-IR呈负相关(r=-0.331,P<0.05)。结论 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存在菌群失调的现象,且肠道菌群失调的发生与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检测患者肠道菌群水平可以为临床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的诊断、治疗提供参考与依据。

    病例报告

    难治性子宫腺肉瘤1例

    时娟娟 杜超 李南 韩珊珊 崔秀娟
    2024, 30(3):  503-507.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4.03.031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子宫腺肉瘤被认为低度恶性子宫肿瘤。子宫腺肉瘤发病率低,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及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大部分子宫腺肉瘤患者预后较好。本文报道1例难治性子宫腺肉瘤患者术后迅速出现转移并致死亡的诊疗经过,以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疾病的认识并作出个性化处理。

    卵巢恶性苗勒管混合瘤超声表现1例

    王梦蝶 过新民
    2024, 30(3):  508-510.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4.03.032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卵巢恶性苗勒管混合瘤(ovarian malignant mixed Mullerian tumor,OMMMT)是一种罕见的、具有高度侵袭性的肿瘤。由于该病临床表现不典型,多数患者在晚期才确诊。为提高该病诊断符合率,并为临床治疗策略提供依据,现回顾性分析于2020年9月收入暨南大学附属广州红十字会医院的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例OMMMT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超声表现。超声表现:盆腹腔见一混合回声肿块,长径超窗,横径161 mm,前后径111 mm,形态不规则,周边囊壁厚薄不均,内壁不光滑,肿块内部回声不均匀,内见无回声、粗细不均的高回声分隔带及不规则乳头状低回声突起,肿块与子宫颈关系密切,盆腔未探及正常子宫体及双侧卵巢回声。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肿块周边及分隔带上探及条状血流信号,乳头状突起内可探及较丰富的血流信号,并探及动脉频谱,PSV 12.1 cm/s,RI 0.59。

    Ommaya囊植入治疗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脑膜炎后脑积水1例

    盛琪 王启征 刘小马 董高磊 刘芮芳 陈启富 赵宇
    2024, 30(3):  511-514.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4.03.033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护理研究

    精细化护理结合临床护理路径对心血管疾病介入手术患者的应用效果

    贾晓辉 丁鑫鑫 潘亚娟
    2024, 30(3):  515-519.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4.03.034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究精细化护理结合临床护理路径对心血管疾病介入手术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2月至2022年2月在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行介入手术的心血管疾病患者85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入住病房分组,入住A病房的为对照组(43例),入住B病房的为研究组(42例)。对照组男性25例,女性18例,年龄40~75(58.47±6.49)岁,予以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男性28例,女性14例,年龄为40~73(57.62±6.40)岁,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增加精细化护理结合临床护理路径干预。比较两组干预效果、心理状态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统计学方法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结果 研究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95.24%(40/42)比74.42%(32/43)],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9.58±1.92)d比(12.31±2.46)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59、t=5.70,均P<0.05)。干预后,研究组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39.47±4.39)分比(42.15±4.68)分、(40.35±4.48)分比(43.56±4.84)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72、3.17,均P<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2.38%(1/42)比18.60%(8/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2,P<0.05)。结论 对心血管疾病介入手术患者应用精细化护理结合临床护理路径可改善患者心理状态,减少术后并发症,临床护理效果较好。

    风险管理视角下心血管疾病患者发病风险沟通体验质性研究

    梅兴燕 吕美荣 李玉荣 武甜甜 杨淑红 贾庆运 张肖
    2024, 30(3):  519-524.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4.03.035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心血管疾病患者对疾病发病风险沟通的感受及内心体验,明确患者风险管理的需求和期望。方法 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2022年9月至11月在临沂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就诊的12例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深度访谈,其中,男7例,女5例,年龄范围42~71岁,并运用Colaizzi 7步分析法提取主题词并进行分析。结果 共提炼3个主题及所属的8个亚主题:风险沟通的迷茫与困惑(对疾病沟通缺乏重视意识、沟通信息的缺失和遗忘、有效信息区别困难);风险沟通的态度与应对(主动被动沟通、趋利避害式沟通、替代性沟通);风险沟通的认知与期望(风险沟通的信息需求、期望多样化的沟通形式)。结论 医护人员应针对其沟通过程中的不良行为,转变患者的风险沟通认知,提供个体化风险沟通策略,进而提高其疾病风险感知与风险管理能力。

    慢性疾病轨迹框架下自我护理模式对老年胃癌切除术患者的效果影响

    崔玉霞 杜冰 高风双
    2024, 30(3):  524-528.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4.03.036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慢性疾病轨迹框架下自我护理模式对老年胃癌切除术患者的预后生存质量。方法 选取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河南省人民医院就诊并接受胃癌切除术的患者,共98例,依据术后是否接受慢性疾病轨迹框架下自我护理模式分为对照组(47例)和试验组(51例)。对照组男26例、女21例,年龄(76.90±6.43)岁,行常规护理方案;试验组男26例、女25例,年龄(73.76±6.38)岁,在对照组护理方案基础上接受慢性疾病轨迹分期指导下自我护理模式(CDTIM)。比较两组患者经护理干预后胃切除术后综合征评估量表(PGSAS-45)评分、非计划入院率、心理弹性量表(CD-RISC)评分、患者满意度。统计学方法采用χ2检验、t检验。结果 干预后,试验组PGSAS-45评分高于对照组[(510.25±90.66)分比(470.26±70.0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002,P<0.05)。干预后,试验组患者1个月内非计划入院率低于对照组[19.61%(10/51)比38.30%(18/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9,P<0.05)。干预后,试验组CD-RISC评分高于对照组[(66.15±10.25)分比(57.25±8.3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26,P<0.05)。干预后,试验组患者满意度调查评分高于对照组[(95.26±10.33)分比(92.22±9.3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72,P<0.05)。结论 慢性疾病轨迹框架下自我护理模式在胃癌切除术后老年患者护理中的效果明显,可提高其预后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