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22年 第28卷 第11期    刊出日期:2022-06-01
    上一期   
    专题:乳腺癌研究
    模拟复位验证在乳腺癌患者调强放疗中应用价值的探讨
    方涌文, 方键蓝, 刘镖水, 姚文燕, 林晓生, 林承光, 肖亮杰
    2022, 28(11):  1482-1485.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2.11.001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乳腺癌患者放疗前有无模拟复位验证的误差并探讨放疗前模拟复位验证的必要性。方法 回顾性随机选择2020年11月至2021年11月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接受放疗的乳腺癌患者174名(年龄20~60岁),共870次锥形束CT(cone beam CT,CBCT)摆位误差数据。把放疗前进行X线模拟复位验证的乳腺癌患者分为A组,无模拟复位验证的乳腺癌患者分为B组,治疗实施时使用CBCT进行体位验证。记录并观察首次治疗CBCT校准后的体位误差数据与首次治疗所需的时间(A组为模拟复位验证时间加首次治疗时间,B组为首次治疗时间),分别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结果 A组与B组在头脚(SI)方向误差分别为(0.07±0.33)cm、(0.15±0.43)c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75,P<0.001);而左右(LR)与前后(AP)方向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首次治疗时间的分析中,A组时间远小于B组[(17.73±2.87)min比(34.51±3.28)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480,P<0.001)。通过外放边界公式MPTV=2.5∑+0.7σ计算出A组与B组在各个方向的外扩边界,A组与B组LR分别为7.6 mm、7.9 mm,SI分别为7.6 mm、10.6 mm,AP分别为10.2 mm、10.7 mm。结论 A组患者放疗前通过模拟复位验证后在SI方向重复性优于B组;在首次治疗时间的分析中,A组患者的时间远小于B组,患者治疗体位保持的时间缩短,在临床上乳腺癌放疗前进行复位验证可提高放疗的精确度,并且减少患者因单次治疗时间过长而引起的体位不确定性。
    乳腺癌中Ki-67、EGFR及E-cad表达及其对预后的影响研究
    程辰, 李雪平, 徐艺, 赵红艳, 赵海涛
    2022, 28(11):  1486-1491.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2.11.002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乳腺癌中细胞增殖相关抗原(Ki-67)、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和上皮钙黏附蛋白(E-cad)表达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5年5月至2021年12月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及连云港市中医院经手术切除的乳腺癌标本167例,随访并整理患者病例资料,运用SPSS 24.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采用Spearman分析评价生物学预后因子与临床病理特征、预后评价体系Neo-bioscore相关性的研究;总生存期、生存分析观察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单因素分析并绘制生存曲线;采用Cox回归模型开展多因素分析,进一步排除混杂因素所产生的影响。结果 乳腺癌标本167例,其患者平均年龄为46.4岁。(1)乳腺癌患者的病理分子分型与Ki-67、EGFR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0.463、P<0.001,χ2=25.652、P<0.001);Ki-67与EGFR,EGFR与E-cad之间的表达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167、P=0.007,χ2=18.576、P<0.001)。(2)EGFR与Ki-67的表达水平有紧密的正相关性(r=0.207,P=0.007),与E-cad的表达水平有显著的负相关性(r=-0.325,P<0.001);乳腺癌Neo-bioscore评分体系分值高低与Ki-67、EGFR的表达水平均呈正相关性(r=0.324、P<0.001,r=0.176、P=0.023),与E-cad的表达水平呈负相关性(r=-0.162,P=0.037)。(3)通过Kaplan-Meier单因素及COX模型多因素生存分析显示:乳腺癌患者的Ki-67表达水平和Neo-bioscore评分是影响乳腺癌预后的因素(χ2=3.950、P=0.047,χ2=13.372,P=0.004),且为影响乳腺癌患者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Ki-67、EGFR及E-cad表达对增殖活性分子表达等产生了辅助判断作用,使得个性化、靶向治疗成为可能,与乳腺癌患者的预后有直接或间接相关性,动态监测肿瘤靶向治疗效果,从而更好地为临床服务。
    乳腺癌病理诊断中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的临床效果分析
    杨杨, 李建华, 程瑶, 朱瑞萍
    2022, 28(11):  1492-1494.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2.11.003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分析乳腺癌病理诊断中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的临床效果。方法 研究对象为2019年1月1日至2021年8月1日期间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241例乳腺癌患者,入组后均行手术治疗,并按照手术切除后乳腺肿瘤标本雌激素受体阳性(ER+)、孕激素受体阳性(PR+)纳入阳性组,将雌激素受体阴性(ER-)、孕激素受体阴性(PR-)纳入阴性组,其中阳性组121例、阴性组120例,参与本次研究患者均为女性,阳性组年龄(56.87±4.35)岁,阴性组年龄(57.13±4.46)岁。两组患者均接受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然后对比检验结果。统计学方法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χ2检验。结果 阳性组乳腺肿瘤标本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低于阴性组[23.96%(29/121)比85.00%(102/120)],HER-2(-)高于阴性组[76.03%(92/121)比15.00%(18/120)],阳性组腋窝淋巴结转移率低于阴性组[31.40%(38/121)比65.83%(79/12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可为乳腺癌病理诊断提供有效参考,同时明确HER-2阳性率及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并为展开临床进一步干预指明准确方向,有利于疾病预后质量的改善与提升。
    围绝经期乳腺癌患者体质、Kupperman评分及其治疗的调查研究
    康梦玲, 李良芳, 刘冬冬, 黄乐珍
    2022, 28(11):  1495-1499.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2.09.004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调查围绝经期乳腺癌患者的改良Kupperman评分情况、中医体质类型、肿瘤诊治方法以及体质对其Kupperman评分的影响。方法 通过调查问卷法对2015年在本院乳腺科就医的围绝经期乳腺癌患者进行横断面调查,问卷内容包含患者基本信息、诊治情况、体质以及改良Kupperman评分症状情况。应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秩和检验等方法,从而观察围绝经期乳腺癌患者的常见中医体质及其Kupperman评分情况,并探讨肿瘤治疗方式和体质与患者Kupperman评分的联系。结果 纳入228例,年龄(52.50±4.75)岁。被调查者体质常有兼夹,228例被调查者最常见的体质为血瘀质(116例,50.9%)、气郁质(110例,48.2%)、阳虚质(109例,47.8%)、气虚质(101例,44.3%);96.1%(219/228)的受访者Kupperman评分>6分,89.0%(203/228)患者呈现疲乏,情绪激动和失眠(均85.1%,194/228)紧随其后;与未接受化疗的患者相比,化疗过的患者Kupperman评分程度更重(P=0.013);而放疗、内分泌治疗、靶向治疗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平和质Kupperman总分较其他体质的患者低,除了特禀质外其他7种偏颇体质则相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血瘀质、气郁质、阳虚质、气虚质为受访者常见体质;多数被调查者均出现了围绝经期症状,化疗则是患者症状加重的危险因素。从体质角度而言,受访者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保护性因素为平和质,而除了特禀质外7种偏颇体质则是危险因素。
    科研课题专栏
    Tet调控Th17/Treg细胞分化参与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的研究进展
    姜冠桐, 周瑾, 薛海波
    2022, 28(11):  1500-1504.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2.11.005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CD4+ T细胞是人体免疫重要的一部分,其中辅助性T细胞17(T helper cell 17,Th17)和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两个新近发现的CD4+ T细胞亚群在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生发展中也起关键作用。Th17细胞能够引起自身免疫和炎性反应,而Treg细胞抑制疾病发生并维持免疫稳态;10~11易位蛋白(ten-eleven translocation,Tet)作为DNA去甲基化的关键因子,当其缺失时能够影响Th17/Treg免疫平衡。本文针对Tet调控Th17/Treg细胞分化参与自身免疫疾病发生发展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泼尼松联合长春新碱治疗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及对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林春燕, 张郧樊, 李丽羽, 陈琼, 黎巧茹
    2022, 28(11):  1504-1507.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2.11.006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泼尼松联合长春新碱治疗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及对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中山市人民医院2019年1月至2021年8月期间收治的136例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儿为研究对象,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等分为两组,分别予以不同的药物进行治疗。对照组中男33例,女35例,年龄(11.13±2.83)岁,采取泼尼松治疗;研究组中男34例,女34例,年龄(11.12±2.28)岁,在泼尼松治疗的基础上联合长春新碱治疗。持续治疗2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细胞免疫功能变化情况以及不同疗法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概率。使用SPSS 22.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采用tχ2检验。结果 治疗后,研究组的CD3+、CD4+、CD4+/CD8+分别为(54.87±4.59)%、(33.97±3.85)%、(1.85±0.36),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52.35±5.24)%、(31.03±3.70)%、(1.72±0.21)],研究组CD8+为(23.78±2.38)%,低于对照组的(25.32±2.43)%,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983、4.720、2.572、3.733,均P<0.05)。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4.12%(64/68),高于对照组的79.41%(54/6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03,P=0.011)。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19,P=0.730)。结论 泼尼松联合长春新碱治疗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儿具有较好的效果,并且对患儿的细胞免疫功能具有积极影响,值得广泛推广。
    磁共振高分辨血管壁成像在诊断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内动脉硬化疾病中的应用
    肖太星, 张敏, 唐雪珂, 冯博
    2022, 28(11):  1508-1512.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2.11.007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究磁共振高分辨血管壁成像(HR-VWI)在诊断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内动脉硬化疾病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2月聊城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颅内动脉硬化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根据病理情况分为动脉-动脉栓塞组(同一血管支配区存在单发皮层梗死或多发梗死)、穿支动脉受累组(豆纹动脉和脑桥旁支动脉供血区病变)。动脉-动脉栓塞组43例,其中男24例,女19例,年龄57~75岁;穿支动脉受累组37例,其中男22例,女15例,年龄56~76岁。两组患者均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HR-VWI检查,统计HR-VWI颅内动脉硬化检出情况,对比两组颅内动脉改变情况、颅内动脉硬化斑块形态相关指标,采用SPSS 23.0分析数据,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一致性采用Kappa指数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HR-VWI、DSA检查颅内动脉硬化狭窄程度准确度分别为93.75%(75/80)、100.00%(80/8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R-VWI检查颅内动脉硬化诊断狭窄程度Kappa指数(0.911)较高(P<0.05)。经HR-VWI检查,动脉-动脉栓塞组血管壁厚度为(0.42±0.08)mm、管腔内径为(2.28±0.64)mm、管腔面积为(4.51±1.28)mm2,穿支动脉受累组分别为(0.40±0.16)mm、(2.25±0.61)mm、(4.45±1.12)mm2,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斑块位置、重构形式、重构指数、强化率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1.098、23.978、2.295、17.890,均P<0.05)。结论 HR-VWI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内动脉硬化疾病中的诊断价值较高,可有效诊断颅内动脉管壁结构及斑块形态相关信息,对临床诊治及病情评估具有积极意义。
    D-二聚体与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相关性分析
    黄珂, 石守森, 张艳芳
    2022, 28(11):  1512-1516.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2.11.008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D-二聚体(D-D)与2型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DPN)相关性。方法 对2018年11月至2020年11月在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符合条件的937例2型糖尿病(T2DM)患者进行回顾性横断面研究,根据有无DPN分为DPN组和无DPN组,并收集其一般资料及临床指标等,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用卡方检验;通过统计学分析D-D与DPN相关性。结果 无DPN组男367例,女253例,年龄(53.49±12.40)岁;DPN组男194例,女123例,年龄(58.02±10.88)岁。与无DPN组相比,DPN组更高龄(P=0.001),病程更长(P<0.001),更高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P=0.012)、肌酐(Cr)(P<0.001)、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P=0.024)、D-二聚体(D-D)(P<0.001),以及更高比例的高血压(P=0.013)。将单因素中有意义的指标纳入多因素logistic分析模型中,结果发现:DPN与年龄[比值比(OR):1.021,95%置信区间(CI):1.006~1.035,P=0.004]、DM病程(OR:1.029,95%CI:1.006~1.053,P=0.013)、HbA1c(OR:1.155,95%CI:1.063~1.256,P=0.001)、Cr(OR:1.009,95%CI:1.001~1.016,P=0.025)、LDL-C(OR:1.221,95%CI:1.049~1.422,P=0.010)、D-D(OR:1.001,95%CI:1.000~1.002,P=0.004)有关。结论 D-D可能是DPN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
    健脾益气方联合穴位贴敷防治大肠癌术后化疗性胃肠反应的有效性研究
    彭树灵, 张卫华, 钟育波, 刘丽丽, 黄红珍
    2022, 28(11):  1516-1520.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2.11.009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健脾益气方联合穴位贴敷防治大肠癌术后化疗性胃肠反应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1月在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胃肠外科行大肠癌术后化疗患者90例,男49例,女41例,年龄(58±13)岁。采用病例对照研究,90例大肠癌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中医组、中西结合组,每组30例。对照组化疗前静脉推注地塞米松10 mg、托烷司琼5 mg,肌肉注射胃复安10 mg。中医组化疗前3 d开始服用健脾益气方,每天1剂,直至化疗结束后3 d;同时贴敷穴位,每天1次,每次持续12 h,直至化疗结束后3 d。中西结合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化疗前3 d开始服用健脾益气方,同时进行穴位贴敷,直至化疗结束后3 d。比较3组患者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与功能状况的评分的变化及防治效果。采用方差分析与卡方检验。结果 化疗后,对照组、中医组、中西结合组的恶心评分分别为1.00(2.00)分、1.00(2.00)分、1.00(1.00)分,呕吐评分分别为1.00(2.00)分、1.00(2.00)分、1.00(1.00)分,腹泻腹痛评分分别为1.00(2.00)分、0.00(1.00)分、0.00(1.00)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化疗后,对照组、中医组、中西结合组功能状态评分分别为(91.0±8.4)分、(96.0±6.2)分、(95.7±5.7)分,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943,P=0.009)。化疗后,对照组、中医组、中西结合组恶心、呕吐的防治有效率分别为80.00%(24/30)、73.33%(22/30)、96.67%(29/30),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40,P=0.044)。化疗后,对照组、中医组、中西结合组腹泻腹痛的防治有效率分别为80.00%(24/30)、96.67%(29/30)、96.67%(29/30),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60,P=0.032)。与对照组比较,中医组、中西结合组的恶心、呕吐评分显著降低,中医组的腹泻腹痛评分显著降低,中医组、中西结合组化疗后功能状态评分显著提高。结论 在常规运用西药止吐药的基础上,采用健脾益气方联合穴位贴敷防治大肠癌术后化疗性胃肠反应具有良好效果。
    骨康胶囊合并非甾体抗炎药致肝损伤2例
    戚留英, 高悦, 杨林
    2022, 28(11):  1521-1523.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2.11.010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提醒临床医生联合用药时注意药物不良反应的叠加。方法 报道2例骨康胶囊合并非甾体类抗炎药后出现肝功能损伤的病例资料,查阅文献分析该药导致肝功能损伤的关联性和发病机制。结果 2例患者停用骨康胶囊及非甾体抗炎药物并给予保肝药物治疗后,肝功能均恢复正常。通过因果关系评估表评估得分均为7分,相关性判断为“很可能”。结论 患者使用骨康胶囊合并非甾体抗炎类药物时需加强肝功能监测,关注其肝损伤的不良反应。
    信息化医联体管理与家庭协同管理在脑卒中患者居家康复中的应用
    于向英, 桑盛华, 迟静, 杜霞, 任秋桦, 张琳
    2022, 28(11):  1524-1529.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2.11.011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信息化医联体管理与家庭协同管理在脑卒中患者居家康复中的应用方法及效果,为构建完善的脑卒中康复管理模式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在威海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病区住院的首发脑卒中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来自进行脑卒中康复联动管理的3个社区符合纳入标准的30例脑卒中患者列入试验组,将来自其他社区符合纳入标准的30例脑卒中患者列入对照组。对照组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50~70(63.72±3.97)岁,接受常规出院指导和健康宣教。试验组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51~70(64.21±3.54)岁,接受信息化医联体管理与家庭协同管理。比较两组患者出院时、出院6个月后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比较两组患者的康复认知和对康复治疗的依从性,征求患者和照顾者对临床医护及家庭签约医生和护士的满意度。数据分析采用ttχ2检验。结果 两组患者出院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6个月后,试验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总评分为(80.77±6.76)分,高于同期对照组的(70.53±6.35)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试验组患者6个月后早期症状和应急处理认识、按时服药、定期康复锻炼评分分别为(27.48±1.28)分、(26.52±1.36)分、(29.07±0.34)分,均高于同期对照组[分别为(19.50±0.79)分、(20.16±0.88)分、(20.52±0.50)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8.994、21.497、77.420,均P<0.001);出院时两组患者和照顾者对医护人员很满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6个月后试验组患者和照顾者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96.67%(29/30)比83.33%(25/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819,P=0.012)。结论 信息化医联体管理与家庭协同管理模式有助于整合医疗资源,为患者和照顾者提供连续、系统、全面及全程的康复干预,对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具有积极作用。
    球囊扩张治疗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狭窄的围术期护理效果评价
    钟莉萍, 罗杰, 苏妍妍, 苏彩虹, 汤嘉敏, 杨椹
    2022, 28(11):  1529-1533.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2.11.012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评价球囊扩张治疗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狭窄的围术期护理效果。方法 选择2019年3月至2021年4月在广州市花都区人民医院行动静脉内瘘狭窄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的64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为研究对象,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行PTA治疗的3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2020年4月至2021年4月行PTA治疗的32例患者作为试验组。对照组男21例、女11例,年龄(59.72±13.22)岁;试验组男23例、女9例,年龄(58.41±14.16)岁。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试验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更全面的围术期护理干预,随访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PTA治疗前后的血管内径、血管自然血流量、穿刺针血流量及临床检验结果,统计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及内瘘狭窄复发率。统计学方法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t检验、χ2检验。结果 两组患者PTA治疗后的血管内径、血管内自然血流量、穿刺针血流量、血红蛋白、血白蛋白、尿素清除率、血磷均较手术前有改善,而且试验组改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患者透析并发症发生率为12.5%(4/3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7.5%(12/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33,P=0.021);术后随访6个月,试验组患者无内瘘狭窄复发,对照组患者有6例(18.75%)内瘘狭窄复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4)。结论 对接受PTA治疗动静脉内瘘狭窄的血液透析患者进行围术期的护理干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医院-社区-家庭”三元联动癌痛医养结合模式的构建及实施
    蔡姣芝, 肖舒静, 杨敏菲, 李娟
    2022, 28(11):  1533-1538.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2.11.013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构建“医院-社区-家庭”三元联动癌痛医养结合模式,探讨其对癌痛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 本研究为随机对照试验。选取2020年12月至2021年10月广东省中医院肿瘤科收治的126例癌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63例)及观察组(63例)。研究过程脱落6例,共有120例完成随访,每组60例。对照组男38例、女22例,年龄(58.50±9.73)岁;观察组男39例、女21例,年龄(55.52±11.22)岁。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医院-社区-家庭”三元联动癌痛医养结合模式。比较两组患者的结局指标,包括疼痛程度[疼痛评估表(NRS)]、疼痛知识知晓情况(癌症患者疼痛调查表)和负性情绪[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统计学方法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χ2检验。结果 出院后2周,观察组患者的疼痛知识知晓率[(76.00±11.23)%比(58.00±12.32)%]、按量用药[98.3%(59/60)比86.7%(52/60)]、观察及处理不良反应[90.0%(54/60)比11.7%(7/60)]、疼痛自评[70.0%(42/60)比26.7%(16/60)]、按计划复诊[91.7%(55/60)比73.3%(44/60)]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的爆发痛发生率[5.0%(3/60)比18.2%(11/60)]、疼痛评分[0.87(1.00)分比1.45(1.00)分]、焦虑评分[(41.98±8.59)分比(45.02±6.92)分]及抑郁评分[(52.83±11.00)分比(57.46±9.14)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医院-社区-家庭”三元联动癌痛医养结合模式在癌痛患者中的应用具有良好效果,促进患者对癌痛知识的正确掌握,提高遵医行为,缓解不良情绪,改善癌痛结局。
    院前救护中加强院前急救护理管理的应用效果分析
    严敏怡, 王燕
    2022, 28(11):  1539-1542.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2.11.014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加强院前急救护理管理在院前救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深圳市急救中心2020年10月至2021年5月304例院前急救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52例。观察组男80例、女72例,年龄(38.49±2.47)岁;对照组男78例、女74例,年龄(39.28±2.64)岁。对照组采取常规院前急救护理管理,观察组采取加强院前急救护理管理。对比两组急救所需时间、病死率以及护理满意度。统计学方法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χ2检验。结果 观察组转移回院时间、达到患者处时间、出车反应时间均低于对照组[(6.28±2.12)min比(12.26±2.84)min、(7.64±2.18)min比(13.51±3.51)min、(2.12±0.57)min比(3.20±0.68)min],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201、4.632、5.102,P=0.016、0.013、0.024);观察组病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5.92%(9/152)比27.63%(42/152)](χ2=25.657,P<0.001);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98.68%(150/152)比75.66%(115/152)](χ2=36.033,P<0.001)。结论 通过加强院前急救护理管理可有效缩短急救所需时间,降低病死率,提升家属的护理满意度。
    红细胞和血小板临床输血疗效分析
    叶晓芳, 吴会娥, 陈玮媛, 吕小英
    2022, 28(11):  1543-1546.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2.11.015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成人患者红细胞和血小板输血疗效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提高输血治疗有效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至2021年6月期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七十三集团军医院进行红细胞和血小板输血治疗的患者的相关数据,评估患者红细胞和血小板输血疗效情况;根据患者性别、年龄、输血次数和基础疾病对患者进行分组,探讨红细胞和血小板输血疗效的影响因素。采用χ2检验。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282例红细胞输血治疗患者和98例血小板输血治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282例红细胞输血治疗患者中男性136例,女性146例,年龄18~82岁。98例血小板输血治疗患者中男性46例,女性52例,年龄18~88岁。经分析,282例患者红细胞输血治疗总有效率为81.91%(231/282),98例患者血小板输血治疗总有效率为85.71%(84/98)。经卡方检验,18~60岁患者红细胞和血小板输血有效率高于≥60岁患者(χ2红细胞=7.415,P=0.006;χ2血小板=4.961,P=0.026),输血次数<3的患者红细胞和血小板输血有效率高于输血次数≥3的患者(χ2红细胞=7.760,P=0.005;χ2血小板=6.853,P=0.009);急性失血性疾病和造血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红细胞和血小板输血有效率高于慢性失血性疾病患者(χ2红细胞=18.653,P<0.001;χ2血小板=10.597,P=0.005);发热患者血小板输血有效率低于体温正常患者(χ2=8.459,P=0.004);手术患者红细胞和血小板输血有效率低于非手术患者(χ2红细胞=9.928,P=0.002;χ2血小板=5.878,P=0.015)。结论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七十三集团军医院成人患者红细胞和血小板输血有效率相对较高,红细胞和血小板输血疗效与患者年龄、输血次数和基础疾病有关,临床上对患者进行输血治疗时应予以重视。
    应用显微扫描仪检测临床样本中抗酸菌的假阳性与假阴性结果情况分析
    黄业伦, 刘欣, 黄艳君, 陈剑锋, 谢伟胜, 罗少珍, 刘志辉
    2022, 28(11):  1547-1550.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2.11.016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应用显微扫描仪检测临床样本中抗酸菌的假阳性与假阴性情况,以优化仪器检测参数,并不断提高检测准确度。方法 研究时间为2019年12月至2020年6月。资料来源于广州市胸科医院。采用试验研究方法对痰、纤维支气管镜冲洗液、胸腔积液、脑脊液、关节腔积液等临床样本在仪器配套的玻片上按要求进行直接涂片,对干燥涂片行金胺O荧光染色,对所有仪器报告阳性涂片、约15%的仪器报告阴性涂片(随机抽取)进行人工复检。采用分类资料统计描述假阳性率和假阴性率,对假阴性者,应用显微镜玻片夹坐标尺标注人工复检到的抗酸菌在涂片中所在位置,估计其在仪器扫描区域内外的情况。结果 在5 284张涂片中,仪器报告阳性1 290例,人工复检报告阳性850例,假阳性率为34.11%(440/1 290);随机抽查仪器报告阴性涂片665张,人工复报告阳性100例,假阴性率为15.04%,假阴性结果包括38例±、50例1+、6例2+、4例3+、2例4+;在假阴性涂片中,人工复检查见抗酸菌在仪器扫描区域内者42例、区域之外者58例,两类假阴性率分别为6.32%(42/665)和8.72%(58/665)。结论 显微扫描仪检测临床样本中抗酸菌存在较高程度的假阳性与一定程度的假阴性,应不断改进和优化仪器扫描参数,并强化实验室人工复检程序。

    某专科医院不同年龄护士对其护理工作环境认知的状况分析

    刘玉美, 周敏娟, 吴金瑶, 杨琼, 梁敏青, 曾华志
    2022, 28(11):  1550-1555.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2.11.017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深入了解不同年龄护理人群对其护理工作环境的认知情况,为改进医院护理管理和快速提高护理工作质量提供科学指导。方法 于2020年7月9日至7月22日期间统计分析广州市胸科医院≤25岁、25~30岁、>30~35岁、>35~40岁、>40~45岁、>45~50岁以及>50岁7个年龄段护士人群(249人)对护理工作环境量表(PES-NWI)5个维度31个条目的Likert 4级计分调查结果,进行横断面研究,比较5个维度的Likert 4级分类的构成和31个条目的Likert 4级计分情况,采用卡方检验和F检验。结果 按“非常不同意”“不同意”“同意”“非常同意”Likert 4级计分(分别计1、2、3、4分),护士参与医院事务、高质量护理服务的基础、充足的人力和物力、护理管理者的能力及领导方式和医护合作5个维度的4级分类百分构成在各年龄段护士人群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1个条目的Likert 4级计分值在不同年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按6类人群31个条目划分为217个板块,以评分≤2.5分、2.5~3.0分、>3.0分将护理工作环境分为“不良”“好”“优”3个等次,3个等次的板块数分别为18个、127个和72个,分别占8.29%、58.53%和33.18%;在18个“不好”等次板块中,13个板块来自“护士参与医院事务”维度的6个条目、5个板块来自“充足的人力和物力”维度的2个条目,其中有5个板块指向“护理人员有机会参与医院的管理决策”条目、4个板块指向“科室有充足的支持设备让我有更多的时间护理患者”条目。结论 各年龄段护士对其工作环境的期待值不同,在医院护理管理中应予分类施策;同时,如何提高护士在医院中的地位以及加强护理支持技术应予足够重视。
    检验医学专栏
    区域性结核病实验室结核杆菌检测方法比较研究
    郝珊珊, 侯彦强
    2022, 28(11):  1557-1560.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2.11.018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比较区域性结核病实验室结核杆菌3种检验方法[抗酸染色法、液体培养法以及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法]结核杆菌检出率、结果符合率、检测周期及费用,为各级医疗机构临床医生选择合适的检验方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区域性结核病实验室2018年5月至2021年8月初诊患者1 169例晨痰标本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830例,女339例,年龄10~89岁,每份标本分别采用上述3种方法进行检测,并用χ2检验对结核杆菌检出率进行分析,对结果符合率、检测周期、费用进行比较。结果 1 169例晨痰标本中,抗酸染色法、液体培养法、实时荧光PCR法阳性率分别为16.6%(194/1 169)、28.1%(329/1 169)、26.1%(305/1 169);统计显示抗酸染色法与液体培养法检测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888,P<0.001),抗酸染色法与实时荧光PCR法检测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1.391,P<0.001),液体培养法和实时荧光PCR法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47,P>0.05),但3种检验方法结果符合率较高。抗酸染色法、液体培养法以及实时荧光PCR法检测周期分别为30 min、6周、2 h,费用分别为15元、100元、800元。结论 液体培养法和实时荧光PCR法的结核杆菌检出率较抗酸染色法高,但抗酸染色法费用低,检测周期较液体培养法和实时荧光PCR法短。实时荧光PCR法较其他2种方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强,但价格昂贵。虽然3种检验方法各有优缺点,但它们的结果符合率较高。
    2009—2019年卫生健康委员会临床检验中心形态学室间质评结果回顾分析与总结
    孟少伟, 张宏远, 刘健平, 龙一飞
    2022, 28(11):  1561-1565.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2.11.019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并总结过去11年广东省中医院大学城医院检验科在卫生健康委员会临床检验中心组织的形态学室间质评成绩及错误原因,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以提高科室人员形态学检验能力。方法 回顾分析广东省中医院大学城医院检验科在2009年1月至2019年12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临床检验中心组织的血液学、体液学及寄生虫学室间质评的形态学数据,统计血液学、体液学及寄生虫学的室间质评各自的测评总数、错报数、错报率及符合率,分析错报的可能原因,提出对应的整改纠正措施。结果 血细胞形态的326个结果中,错误率5.8%(19/326),符合率达94.2%(307/326),错误主要分布在粒系及原幼细胞识别。尿沉渣形态的158个结果中,错误率5.1%(8/158),符合率达94.9%(150/158),错误主要分布在尿液管型及结晶识别。寄生虫形态的160个结果中,错误率3.8%(6/160),符合率达96.3%(154/160),错误主要分布在布氏姜片吸虫卵与肝片吸虫卵间的混淆。结论 近11年广东省中医院大学城医院检验科形态学室间质评成绩满意,符合率基本>90%,满足科室质量目标要求。卫生健康委员会临床检验中心组织的形态学室间质评考评方式虽略有不足,但定期对本科室形态学室间质评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错误原因并提出整改措施,有利于提高本科室检验人员形态学检验水平。
    神经梅毒患者脑脊液高迁移率族蛋白B-1检测结果分析
    梁艳华, 梁景耀, 王建琴, 曹文苓, 李华平, 杨日东, 毕超
    2022, 28(11):  1565-1568.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2.11.020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人高迁移率族蛋白B-1(human high mobility group protein B1,HMGB-1)在神经梅毒患者脑脊液中的表达。方法 研究对象来自2017年9月至2021年9月广州市皮肤病防治所梅毒患者47例,其中神经梅毒组患者21例,非神经梅毒组患者26例。收集两组患者脑脊液检测HMGB-1含量、脑脊液总蛋白量、白细胞数量进行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olulized red unheated serum test,TRUST)、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reponema pallidum particle agglutination,TPPA)、荧光梅毒螺旋体抗体吸收试验(fluoresent treponemal antibody-absorption test,FTA-ABS)。采用χ2检验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神经梅毒组男18例,女3例,年龄(51.3±15.1)岁;非神经梅毒组男20例,女6例,年龄(48.6±8.3)岁。神经梅毒组患者脑脊液TRUST稀释倍数[(5.29±3.89)比(0.96±1.48),中位数4(2,8)比0(0,0)]、白细胞数量[(82.91±66.42)×106/L比(14.00±17.23)×106/L,中位数50.0(26.5,69.0)×106/L比3.0(2.0,4.0)×106/L]、总蛋白量[(714.57±134.69)mg/L比(288.22±115.20)mg/L]、HMGB-1 [(1 265.16±345.10)ng/L比(693.92±166.26)ng/L]均高于非神经梅毒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神经梅毒组脑脊液HMGB-1与白细胞数量呈正相关(r=0.62,P<0.01)。结论 神经梅毒患者脑脊液HMGB-1水平显著上升,有助于神经梅毒的诊断。
    雷度ABL825血气分析仪性能评价
    颜星星, 张宏远, 罗燕芬
    2022, 28(11):  1569-1573.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2.11.021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评价丹麦Radiometer(雷度)公司ABL825型血气分析仪检测人体血液酸碱度(potential of hydrogen,pH)、二氧化碳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carbon dioxide,PCO2)、氧分压(oxygen partial pressure,PO2)、钙离子(calcium ion,Ca2+)、乳酸(lactic acid,Lac)的检测性能。方法 根据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的EP15-A2文件,对ABL825血气分析仪于2021年1月到3月期间检测各质控品和临床样本进行非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对检测pH、PCO2、PO2、Ca2+和Lac的精密度、准确度进行评价,同时与另一台认可仪器ABL825的检测结果进行一致性验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医药行业标准/电解质分析仪YY/T 0589/2016》评价仪器检测Ca2+的稳定性和携带污染率。结果 ABL825检测系统检测各项目高低2个浓度总不精密度分别为:pH 0.001和0.001,PCO2 0.78%和1.31%,PO2 1.31%和2.03%,Ca2+ 1.07%和1.27%,Lac 4.60%和3.67%;批内不精密度分别为:pH 0和0,PCO2 0.50%和0.77%,PO2 1.26%和1.30%,Ca2+ 0和0,Lac 2.75%和1.02%;二者均小于厂家声明,符合实验室要求。两个检测系统pH、PCO2、PO2、Ca2+、Lac相关系数(R2)分别为0.989 8、0.993 9、0.997 5、0.995 5、0.979 5,均R2>0.95,两个检测系统相关性较好,相对偏倚小于厂家申明,准确度高。稳定性:钙离子波动百分比(R)为0。携带污染率:低浓度到高浓度的携带污染率(CLH)为0.50%,从高浓度到低浓度的携带污染率(CHL)为1.49%,符合文件要求。结论 ABL825血气分析仪主要仪器性能达到实验室要求,检测结果可靠,可满足临床检测需求。
    论著
    少腹逐瘀颗粒联合头孢他啶治疗慢性盆腔炎(气滞血瘀型)的随机对照研究
    林诗鹏, 陈芙蓉, 郑赛媚
    2022, 28(11):  1574-1578.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2.11.022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少腹逐瘀颗粒联合头孢他啶治疗慢性盆腔炎(CPID)(气滞血瘀型)的效果,为疾病治疗方案选择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海丰县妇幼保健院接诊的CPID(气滞血瘀型)患者112例进行前瞻性研究,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组、参照组,各56例。其中联合组年龄(38.58±8.03)岁,病程(5.05±1.66)年;参照组年龄(36.89±7.34)岁,病程(4.67±1.72)年。参照组予以头孢他啶治疗,联合组在参照组基础上联用少腹逐瘀颗粒治疗,均治疗2周。应用χ2检验比较两组疗效、不良反应、治疗后3个月、6个月复发率,配对t检验与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盆腔包块长径、盆腔积液深度、血液流变学指标(高切全血比黏度、血浆比黏度、低切全血比黏度、红细胞比容)水平差异。结果 联合组总有效率高于参照组[89.29%(50/56)比71.43%(40/56)](χ2=5.657,P=0.017),联合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与参照组比较[12.50%(7/56)比16.07%(9/5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92,P=0.589);联合组治疗2周后盆腔包块长径、盆腔积液深度及高切全血比黏度、血浆比黏度、低切全血比黏度、红细胞比容分别为(1.06±0.38)cm、(1.42±0.48)cm、(2.86±0.49)mPa·s、(1.28±0.35)mPa·s、(6.41±1.56)mPa·s、(42.38±3.45)%,均低于参照组的(2.88±0.57)cm、(1.96±0.55)cm、(3.95±0.53)mPa·s、(1.77±0.38)mPa·s、(9.79±1.97)mPa·s、(45.07±4.02)%,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9.881、5.536、11.301、7.098、10.066、3.800,均P<0.001);治疗后3个月、6个月,联合组复发率低于参照组[1.82%(1/55)比14.55%(8/55)、7.41%(4/54)比25.93%(14/5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3566.667,P=0.037、0.010)。结论 使用少腹逐瘀颗粒联合头孢他啶治疗CPID(气滞血瘀型)患者可改善血液流变学,促进盆腔包块及盆腔积液消退,增强疗效,减少复发,且可获得良好安全性。
    临床研究
    达格列净治疗2型糖尿病的效果分析
    嵇高德, 姜莉华, 李群
    2022, 28(11):  1579-1583.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2.11.023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达格列净治疗2型糖尿病(T2DM)对患者肾功能及糖脂代谢水平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选取2019年7月至2021年7月济南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T2DM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按数字随机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男25例,女18例,年龄(52.80±5.77)岁;观察组男28例,女15例,年龄(53.19±5.82)岁。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达格列净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血糖水平[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脂水平[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氧化应激指标[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肾功能指标[尿素氮(BUN)、血肌酐(Scr)、尿微量白蛋白(UMA)]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统计学方法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t检验、χ2检验。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3.02%(40/43)比74.42%(32/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61,P=0.023)。治疗后,观察组FBG为(6.50±1.33)mmol/L、2hPG为(8.35±1.44)mmol/L、HbA1c为(6.01±0.54)%、TC为(4.58±0.23)mmol/L、TG为(1.41±0.22)mmol/L、LDL-C为(2.23±0.34)mmol/L、MDA为(3.20±0.33)μmol/L、BUN为(6.33±1.07)mmol/L、Scr为(110.53±18.77)μmol/L、UMA为(10.34±3.21)mg/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7.39±1.50)mmol/L、(11.29±2.53)mmol/L、(7.02±1.19)%、(5.23±0.70)mmol/L、(1.95±0.44)mmol/L、(3.31±0.52)mmol/L、(4.50±0.52)μmol/L、(9.86±2.55)mmol/L、(178.41±25.36)μmol/L、(18.55±5.27)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911、6.623、5.068、5.785、7.198、11.399、13.842、8.371、14.108、8.725,均P<0.05);观察组HDL-C为(1.74±0.65)mmol/L、SOD为(43.96±8.22)U/m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46±0.53)mmol/L和(36.77±7.03)U/ml,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89、4.359,均P<0.05);两组GSH-Px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06,P=0.837)。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4.65%(2/43)比9.30%(4/4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77,P=0.410)。结论 达格列净治疗T2DM疗效显著,可有效控制血糖水平,改善脂代谢、氧化应激和肾功能。
    学校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者筛查结果分析
    梁志强, 林晓珊, 刘志辉, 宋涛, 刘国标, 陈其琛, 龚芳
    2022, 28(11):  1584-1586.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2.11.024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调查2018—2021年广州市越秀区学校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者的筛查情况,为开展学校结核病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按照《关于印发学校结核病防控工作规范(2017版)的通知》的要求,对学校密切接触者进行结核可疑症状、结核菌素试验和/或胸部X线等检查。结果 2018—2021年广州市越秀区学校共发现学生肺结核患者161例(2018年42例,2019年50例,2020年38例,2021年31例)。大学生73例(45.34%),中专及高中学生74例(45.96%),初中生8例(4.97%),托幼机构6例(3.73%)。其中男性患者83例(51.55%),女性患者78例(48.45%)。发现的161例学生肺结核患者中,病原学阳性患者48例(29.81%),病原学阴性患者113例(70.17%)。通过对161例确诊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共筛查密切接触者7 698例,其中7 667例密切接触者结核菌素皮肤试验(PPD试验)结果中,强阳性326例;有6 193例进行胸片筛查,胸片表现为异常者38例,在7 698例密接者中共发现活动性肺结核患者8例。结论 通过对学校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者的筛查,可及早发现结核患者并杜绝传染源,从而防止学校结核疫情的发生。
    经肛门内镜显微手术治疗直肠良性肿瘤的价值分析
    于锡洋, 赵生莹, 于文敬, 任建华, 马克峰, 代学峰
    2022, 28(11):  1586-1591.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2.11.025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经肛门内镜显微手术对直肠良性肿瘤的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及血清晚期氧化蛋白产物(AOPP)、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8月至2019年8月日照市岚山区人民医院直肠良性肿瘤患者73例进行前瞻性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显微手术组(37例)和传统手术组(36例)。显微手术组中男22例、女15例,年龄(51.42±5.58)岁;传统手术组中男23例、女13例,年龄(52.26±6.04)岁。显微手术组采取经肛门内镜显微手术,传统手术组采取传统手术。对比两组手术情况、手术疗效、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前、术后第1天、术后第3天血清氧化应激指标(AOPP、GSH-Px)、胃肠激素指标[血清胃动素(MTL)、胃泌素(GAs)]水平。统计学方法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t检验、χ2检验。结果 显微手术组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为(5.17±0.94)h、首次肛门排气时间为(6.93±1.72)h、进食时间为(29.31±5.28)h、住院时间为(3.42±0.81)d,均短于传统手术组的(11.62±1.85)h、(15.70±2.14)h、(68.74±11.02)h、(7.60±1.29)d,术中出血量较传统手术组低[(30.53±5.69)ml比(49.17±8.50)ml],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8.855、19.326、19.579、16.629、11.038,均P<0.001);显微手术组总有效率高于传统手术组[97.30%(36/37)比77.78%(28/36)],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传统手术组[8.11%(3/37)比27.78%(10/36)],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753、4.823,均P<0.05);两组术后第1天、术后第3天血清AOPP水平均较术前提高,但显微手术组均低于传统手术组[(65.11±8.24)μmol/L、(52.48±6.61)μmol/L比(102.58±16.70)μmol/L、(78.12±10.23)μmol/L](t=12.208、12.754,均P<0.001);两组术后第1天、术后第3天血清GSH-Px水平均较术前降低,但显微手术组均高于传统手术组[(126.27±18.59)U/ml、(141.10±22.73)U/ml比(84.91±12.52)U/ml、(104.58±19.65)U/ml](t=11.118、7.335,均P<0.001);两组术后第3天、术后1周血清MTL、GAs水平均较术前降低,但显微手术组均高于传统手术组[(228.17±19.53)pg/ml、(254.50±22.47)pg/ml、(66.35±5.48)μmol/L、(71.41±6.34)μmol/L比(181.25±15.58)pg/ml、(203.56±20.52)pg/ml、(61.43±4.91)μmol/L、(66.45±5.39)μ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1.328、10.106、4.036、3.597,均P<0.001)。结论 与传统手术相比,经肛门内镜显微手术治疗直肠良性肿瘤可提升治疗效果,减轻手术创伤,促进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且对血清AOPP、GSH-Px水平影响小,机体氧化应激反应轻。
    病例报告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并发围术期深静脉血栓1例并文献复习及思考
    常婧, 孙爱春
    2022, 28(11):  1592-1594.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2.11.026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围术期合并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病例预防出血及血栓形成的临床应对方案。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ITP患者并发围术期深静脉血栓的临床资料,并汇总复习相关文献资料。结果 ITP患者不仅需关注血小板减少相关出血风险,也应当关注发生血栓事件风险。手术及升血小板治疗均有可能是ITP患者血栓发生的危险因素。围术期建议常规监测血常规、凝血功能及血管超声检查,适时停用升血小板药物,必要时需抗凝治疗,以预防及早期发现深静脉血栓。结论 围术期的ITP患者需警惕血栓发生风险。
    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致多发伤患者发热并急性肝损伤1例
    李瑞, 王瑞洁, 孙斌, 张洪光, 袁莹, 邱建清
    2022, 28(11):  1595-1597.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2.11.027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哌拉西林是一种广谱青霉素类抗生素,当与β-内酰胺酶抑制剂他唑巴坦联用时用于治疗敏感菌所致的中度至重度感染性疾病,常见的不良反应有过敏、皮疹、胃肠道反应等,亦可致发热并药物性肝损伤,但导致发热并急性肝损伤的病例罕见。本文报道1例患者应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时出现的发热并急性肝损伤的病例,目的是能引起临床医生的关注,并为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提供参考。
    护理研究
    “白金十分钟”救护模式在AMI患者院前急救护理中的应用及对临床转归的影响
    杨希文
    2022, 28(11):  1598-1602.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2.11.028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白金十分钟”救护模式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院前急救护理中的应用及对临床转归的影响。方法 将聊城市人民医院院前急救部2020年7月至2021年8月期间收治的100例AMI患者按照随机数表字法分为对照组(45例)和研究组(55例),对照组男、女分别为23例、22例,年龄(55.59±5.78)岁;研究组男、女分别为26例、29例,年龄(55.77±5.62)岁;对照组给予常规AMI患者院前急救护理,研究组在上述基础实施“白金十分钟”救护模式。比较两组患者的抢救情况(院前急救反应时间、分诊评估时间、首次心电图采集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护理前后心功能指标、生活质量。采用t、χ2检验。结果 研究组院前急救反应时间、首次心电图采集时间、分诊评估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2.35±0.42)min、(7.97±1.39)min、(1.88±0.24)min、(12.58±2.51)d,均短于对照组[分别为(5.63±1.05)min、(12.78±2.45)min、(3.42±0.60)min、(17.52±3.22)d],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204、12.341、17.423、8.621,均P<0.001);研究组并发症总发生率[3.64%(2/55)]较对照组[17.78%(8/45)]显著降低(χ2=5.499,P=0.019)。护理前,两组患者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护理后,研究组患者LVEDD、LVESD分别为(52.16±6.08)mm、(41.39±4.68)mm,均低于对照组[(58.79±6.34)mm、(46.98±5.12)mm],研究组LVEF为(58.76±7.42)%,高于对照组的(53.64±6.1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22、5.696、3.709,均P<0.001)。护理前,两组患者身体疼痛、社会职能、情感职能、生理功能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护理后,研究组上述评分分别为(63.07±7.89)分、(65.37±7.06)分、(72.31±7.86)分、(70.34±7.15)分,均高于对照组[(56.31±7.22)分、(60.14±6.42)分、(66.13±6.19)分、(65.68±6.72)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427、3.838、4.295、3.331,均P<0.001)。结论 AMI患者院前急救护理应用“白金十分钟”护理模式,干预效果明显,能显著提高医护人员的急救效率,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改善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看,进一步促进患者转归。
    红炉拨筋循经疗法促进剖宫产术后肛门排气的临床疗效观察
    王慧, 吴丽英, 刘远灵, 杨爱雯
    2022, 28(11):  1602-1605.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2.11.029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红炉拨筋循经疗法在剖宫产术后肛门排气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本研究为临床干预研究,研究对象为广东省第二中医院产科2021年1月至12月行剖宫产术的产妇,共100例。将100例行剖宫产术的产妇,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产妇年龄为(26.56±4.25)岁,剖宫产术后常规给予饮食指导、运动指导、心理护理、腹部及穴位按摩等;观察组产妇年龄为(27.21±3.26)岁,除穴位按摩,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红炉拨筋罐在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下肢段行循经治疗。比较两组产妇干预后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及肛门排气前的腹胀情况。采用t检验、秩和检验。结果 干预后,对照组产妇肠鸣音恢复时间为(21.10±2.35)h、首次肛门排气时间为(28.36±3.25)h、首次排便时间为(59.48±7.65)h、腹胀发生率为78%(39/50),研究组分别为(15.25±1.52)h、(17.26±2.65)h、(46.69±6.52)h、62%(31/50),两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4.782、P<0.001,t=18.717、P<0.001,t=8.998、P<0.001,Z=-2.608、P=0.009)。结论 红炉拨筋循经疗法能够有效缩短产妇剖宫产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且操作简单,值得临床广泛应用推广。
    CICARE沟通模式在老年患者行腹部核磁共振增强检查中的应用
    曹丽妃, 吴红珍, 资青兰, 张淑斌, 徐向东, 常汉征, 钟卫红, 蓝小丰
    2022, 28(11):  1606-1610.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2.11.030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CICARE沟通模式在老年患者核磁共振增强检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12月在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行首次行腹部核磁共振成像增强检查的老年患者24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20例。对照组患者中男62例,女58例,年龄62~84(73±11)岁,采用常规临床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中男66例,女54例,年龄61~83(72±11)岁,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CICARE沟通模式。比较两组检查时间、认知程度、呼吸配合率、图像成像符合诊断率、护理满意率,采用tχ2检验。结果 观察组患者腹部核磁共振成像增强检查时间为(35±8)min,短于对照组的(40±20)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34,P=0.012)。观察组磁共振增强检查相关知识认知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观察组呼吸配合率为97.50%(117/120)、图像成像符合诊断率为95.83%(115/120)、护理满意率为98.33%(118/120),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86.67%(104/120)、84.17%(101/120)、88.33%(106/120)],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9.659、17.153、11.772,均P<0.01)。结论 CICARE沟通模式应用在老年患者核磁共振腹部增强检查中的护理效果满意,有助于缩短老年患者腹部核磁共振增强检查时间,促进其认知程度、呼吸配合率的提高,从而取得优质检查图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加速康复外科理念下全麻电视辅助胸腔镜肺部切除术患者安全进食时间的探讨
    董敏, 郭文巍, 刘辉, 曾秋璇
    2022, 28(11):  1610-1614.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2.11.031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加速康复外科理念(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下全身麻醉电视辅助胸腔镜(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VATS)肺部切除术患者术后早期安全进食的时间。方法 选择2020年8月至2021年8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胸外科行VATS肺部切除术的24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120例。研究组术后2 h首次进食,对照组术后6 h首次进食。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前白蛋白、白蛋白水平,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呛咳、恶心、呕吐、腹泻以及肺部感染发生率。采用t检验、χ2检验进行分析。结果 因不能按时手术或中途转开胸的34例患者退出试验,206例完成试验。研究组116例,其中男66例,女50例,年龄(62.33±12.77)岁;对照组90例,其中男54例,女36例,年龄(60.19±13.28)岁。研究组术后第2天的前白蛋白、白蛋白水平分别为(279.2±75.3)mg/L、(38.6±8.3)g/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248.8±67.8)mg/L、(35.9±6.2)g/L],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001、2.578,P=0.003、0.011);研究组术后排气时间早于对照组[(24.8±11.0)h比(31.2±12.3)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33,P<0.001);两组患者呛咳、恶心、呕吐、腹泻以及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RAS理念下全身麻醉VATS肺部切除术患者术后2 h内进食是安全可行的,不会增加呛咳、恶心、呕吐、腹泻以及肺部感染发生率,并可以改善患者营养状况,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值得临床推广。
    经验交流
    PDCA循环法在中药处方质量改进中的应用
    黄兰珍, 王景涛, 吴秀君, 辜学敏, 何水平
    2022, 28(11):  1615-1618.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2.11.032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PDCA[plan(计划)、do(执行)、check(检查)和act(处理)]循环法在中药处方点评中的应用。方法 运用PDCA循环法4个阶段的过程管理对2021年广东省妇幼保健院中药处方进行持续质量改进,以1—3月32 292张处方为对照组,以4—8月50 557张处方为管理组,比较PDCA循环法运用前后发生率较高的2类不合理处方(饮片颗粒用法混淆处方、证型未使用中医证型处方)的数量、中药门诊处方合格率和住院中药处方合格率。结果 中药门诊处方合格率由实施前的97.6%(965/988)上升到97.8%(1 506/1 540),住院处方合格率在实施PDCA循环后从89.1%(106/119)上升到95.6%(259/271),发生率较高的2类不合理处方数量明显减少。结论 在中药处方点评中运用PDCA循环法,提升了处方的质量,规范合理用药,保障患者医疗安全,同时提升科室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综述
    脑小血管病性认知障碍血液学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谢荣基, 刘洲, 赵斌
    2022, 28(11):  1619-1624.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2.11.033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如今,血管性认知障碍(vessel cognitive impairment,VCI)已成为痴呆的第2大病因,其中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被公认为VCI最常见的病因。临床实践中,脑小血管病认知功能障碍(CSVCI)的诊断主要通过神经量表评估、神经影像学等检查,并排除其他疾病导致认知功能障碍后得出诊断。近年来,因血液学标志物检测技术愈加成熟。众多学者认为,血液学标志物检测是一种简便、实用的检测手段,为CSVCI的临床诊断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以此早期对CSVCI进行干预。本文主要对近10年CSVCI血液学标志物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外周血长链非编码RNA的生理功能及与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相关性
    梁健, 陈燕, 刘强, 胡玉花, 洪芸芸, 张燕
    2022, 28(11):  1625-1628.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2.11.034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糖尿病是由环境、遗传因素诱导的代谢性疾病,该病危害性较大,会影响患者肝、肾、神经、血管等多个器官功能。非编码RNA包括miRNA和长链非编码RNA(lncRNA),lncRNA作为信号分子包含具有调控功能的核酸序列,在特定时间和组织可调节生物生长发育,感知响应多种刺激,并可调控某些基因表达。在糖尿病中lncRNA作为一种新型治疗途径的靶点,其具体作用机制如何更好地用于临床值得深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