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24年 第30卷 第15期    刊出日期:2024-08-01
    上一期   
    乳腺癌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的多组学研究进展

    闫晨名 蔡艺威 程立浩 范晓瑞 贾中明 王晓红
    2024, 30(15):  2465-2469.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4.15.001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浸润性微乳头状癌是一种罕见的乳腺浸润性癌,由于其发病率较低,且通常与其他组织学类型(如浸润性导管癌)同时存在,极易漏诊。浸润性微乳头状癌具有较高的侵袭能力,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随着多组学技术的进步,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的分子机制得到了进一步阐明,越来越多的潜在靶点已经被揭示。本文旨在综述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的多组学研究进展。

    脂质代谢在乳腺癌进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与机制

    蔡艺威 闫晨名 岳林皓 王晓红 贾中明
    2024, 30(15):  2470-2473.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4.15.002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乳腺癌是起源于乳腺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脂质代谢水平和调控作用在肿瘤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转移和产生耐药性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从脂质代谢成分(包括脂肪酸、三酰甘油和胆固醇)、脂质代谢信号通路、脂质代谢调控基因3个方面,综述脂质代谢在乳腺癌进展过程中的作用与机制,展望靶向脂质代谢治疗的潜在临床价值,为制定有效的治疗策略和开发代谢靶向药物提供理论参考。

    外周血NLR联合CD8+ T淋巴细胞对乳腺癌患者保乳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

    吴庆华 郝红 李雪雪 韩晨博
    2024, 30(15):  2474-2479.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4.15.003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联合CD8+ T淋巴细胞对乳腺癌患者保乳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宝鸡市妇幼保健院2016年2月至2019年2月就诊的乳腺癌患者106例,年龄(45.82±9.57)岁,肿瘤最大径(2.37±0.85)cm,所有患者均接受保乳手术治疗。术后随访5年,根据复发情况分为复发组与非复发组。对比复发组与非复发组外周血CD8+、NLR水平及临床资料,分析乳腺癌保乳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外周血CD8+、NLR水平及二者联合对乳腺癌保乳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采用t检验、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影响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 随访5年,106例患者中失访3例,随访率为97.17%(103/106),复发12例,复发率为11.65%(12/103),未复发91例(88.35%,91/103)。复发组外周血CD8+水平低于非复发组[(23.17±3.36)%比(29.45±4.23)%],复发组外周血NLR水平高于非复发组[(2.64±0.39)比(1.72±0.24)],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复发组淋巴结转移例数占比高于非复发组[58.33%(7/12)比24.18%(22/91)],复发组术后足程放疗、术后规范化疗例数占比低于非复发组[25.00%(3/12)比93.41%(85/91)、33.33%(3/12)比89.01%(81/91)],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外周血CD8+降低(OR=0.285,95%CI 0.125~0.647)、外周血NLR升高(OR=4.175,95%CI 1.835~9.796)、淋巴结转移(OR=5.013,95%CI 2.204~11.403)、术后无足程放疗(OR=0.255,95%CI 0.112~0.579)为乳腺癌保乳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均P<0.05)。外周血CD8+、NLR水平及二者联合预测乳腺癌保乳术后复发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99、0.844、0.905,二者联合的AUC更高(P<0.05)。结论 外周血CD8+ T淋巴细胞、NLR可用于预测乳腺癌患者保乳术后复发,且二者联合的预测价值更高。

    家属协同心理认知护理在乳腺癌切除术患者中的应用

    周喜春 李巧燕
    2024, 30(15):  2479-2484.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4.15.004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家属协同心理认知护理对乳腺癌切除术患者痛苦程度及积极应对方式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选取西安市中心医院在2022年2月至2023年2月期间收治的81例乳腺癌切除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年龄(53.28±4.51)岁,肿瘤分期:Ⅰ期22例,Ⅱ期16例,Ⅲ期2例;观察组采用家属协同心理认知护理,年龄(53.34±4.47)岁,肿瘤分期:Ⅰ期23例,Ⅱ期14例,Ⅲ期4例。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及干预3个月后痛苦程度、积极应对方式[采用应对方式问卷(CSQ)]、癌因性疲乏[采用癌症疲乏量表(CFS)]及自护能力[自我护理能力测定量表(ESCA)],统计学方法采用t检验、χ2检验。结果 干预3个月后,观察组的体力、宗教、情感、家庭、实际心理痛苦程度分别为(3.51±0.66)分、(3.14±0.71)分、(3.97±0.65)分、(3.52±0.88)分、(4.33±1.00)分,均低于对照组[(4.92±0.89)分、(4.22±0.90)分、(5.38±0.95)分、(5.07±1.23)分、(5.62±0.93)分],观察组DT评分为(3.54±0.57)分,低于对照组(4.60±0.75)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CSQ评分中自责、幻想、退避评分分别为(0.41±0.06)分、(0.52±0.08)分、(0.43±0.04)分,均低于对照组[(0.62±0.09)分、(0.69±0.03)分、(0.62±0.06)分],求助、解决问题、合理化等维度评分分别为(0.69±0.06)分、(0.63±0.06)分、(0.69±0.07)分,均高于对照组[(0.48±0.05)分、(0.49±0.05)分、(0.56±0.05)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CFS评分中躯体疲劳、认知疲劳、情感疲劳维度评分分别为(15.37±1.84)分、(9.66±1.43)分、(8.02±1.23)分,均低于对照组[(22.61±2.41)分、(13.10±1.51)分、(12.97±1.64)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ESCA评分中健康知识、自护技能、自我概念、自我责任维度分别为(49.58±4.40)分、(41.85±3.80)分、(30.29±3.38)分、(27.30±2.29)分,均高于对照组[(42.35±4.83)分、(37.06±3.11)分、(27.16±3.88)分、(24.11±2.04)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对乳腺癌切除术患者给予家属协同心理认知护理,能够有效降低其痛苦程度及癌因性疲乏,提高积极应对方式及自护能力。

    论著

    地屈孕酮联合硝苯地平对先兆流产患者妊娠结局与血清miRNA-141、miRNA-518e的影响

    孙秀利 缑良芝 郭倩 高亚娟 高瑜 王运萍 李亚波
    2024, 30(15):  2485-2489.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4.15.005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地屈孕酮结合硝苯地平对先兆流产患者妊娠结局及血清miRNA-141、miRNA-518e的影响。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选取陕西省结核病防治院2020年5月至2023年5月收治的117例先兆流产患者开展试验,以电脑编号奇偶数字分为结合组(58例)及参考组(59例)。参考组予以硝苯地平治疗(10 mg/次,3次/d;持续给药3 d后,调整剂量为20 mg/次,3次/d,持续给药直至症状完全消失为止),结合组则于参考组基础上加用地屈孕酮治疗(首次给药剂量40 mg,之后间隔12 h给药1次,调整剂量10 mg/次,持续给药至症状彻底消失)。比较两组妊娠结局、生殖激素水平、子宫动脉血流参数、血清miRNA-141与miRNA-518e水平。采用t检验、χ2检验进行统计比较。结果 结合组流产率低于参考组,足月妊娠率高于参考组[3.45%(2/58)比15.25%(9/59)、86.21%(50/58)比64.41%(38/59)],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30 d后两组各项生殖激素水平均高于治疗前1 d,且结合组升高幅度优于参考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各项子宫动脉血流参数均低于治疗前1 d,且结合组下调幅度优于参考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血清miRNA-141、miRNA-518e水平均低于治疗前1 d,且结合组低于参考组[(20.73±1.82)比(24.81±2.09)、(15.97±1.45)比(22.50±2.03)],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地屈孕酮结合硝苯地平能显著改善先兆流产患者妊娠结局、生殖激素及子宫动脉血流,同时可负向调控miRNA-141、miRNA-518e的表达。

    术前WLR及p16蛋白检测对阴茎癌患者生存情况的预测价值

    施量 任磊 陈汉轩
    2024, 30(15):  2489-2494.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4.15.006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评估术前白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WLR)及p16蛋白表达检测对阴茎癌患者生存情况的预测价值。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在咸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治疗的91例阴茎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阴茎部分切除术,术后对患者进行为期3年的随访,根据预后情况分为生存组(58例)和死亡组(33例)。生存组年龄(61.12±7.13)岁;死亡组年龄(60.88±7.22)岁。对比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及术前影像学检查结果(肿瘤部位、肿瘤长径、神经侵犯、淋巴结转移、分化程度),测定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蛋白1 (TRAP1),并检测切除组织中p16蛋白表达情况,计算术前WLR、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单核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MLR)。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患者生存情况的影响因素,并利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评估WLR联合p16蛋白表达对阴茎癌患者术后死亡的预测价值。统计学方法采用t检验、χ2检验。结果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及肿瘤部位、肿瘤长径、分化程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死亡组神经侵犯、淋巴结转移及p16蛋白阳性表达占比均高于生存组[63.64%(21/33)比32.76%(19/58)、57.58%(19/33)比31.03%(18/58)、66.67%(22/33)比32.76%(19/5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8.140、6.141、9.769,均P<0.05)。死亡组患者术前WLR、NLR、PLR、MLR及VEGF、TRAPl水平均高于生存组[(5.62±0.91)比(4.11±0.75)、(5.27±0.88)比(3.91±0.71)、(181.06±25.13)比(145.32±20.64)、(0.58±0.20)比(0.32±0.12)、(539.03±52.48)ng/L比(442.18±47.36)ng/L、(58.01±6.63)ng/L比(45.25±5.82)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537、8.044、7.331、7.761、9.016、9.556,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阴茎癌患者术前肿瘤神经侵犯和淋巴结转移情况,以及p16蛋白、VEGF、TRAPl、WLR、NLR、PLR、MLR均是影响其预后的重要因素(均P<0.05)。ROC显示,WLR联合p16蛋白表达对患者死亡的预测准确度为0.943(0.896~0.990)。结论 术前检测WLR及p16蛋白表达有助于评估阴茎癌患者术后生存情况。

    神经酰胺面霜辅助治疗面部敏感性皮肤患者的疗效观察

    许洁如 吕平平 太美灵 江岭 李宛钊 李华润 秦思 温炬
    2024, 30(15):  2495-2500.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4.15.007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究神经酰胺面霜辅助治疗面部敏感性皮肤的修复疗效与安全性,并分析其对皮肤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研究,选取2022年6月至2023年4月在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皮肤科就诊的60例面部敏感性皮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男3例、女27例,年龄22~39(27.97±4.80)岁,病程1周~5个月,给予盐酸西替利嗪片和舒敏治疗;观察组男3例、女27例,年龄19~42(31.33±6.42)岁,病程1周~5个月,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神经酰胺面霜治疗,均连续治疗4周。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面部皮肤角质层含水量、经表皮水分流失量(TEWL)、皮肤油脂含量、皮肤红斑量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统计学方法采用t检验、χ2检验。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67%(29/30),高于对照组的76.67%(23/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92,P=0.022)。治疗前、第1周,两组患者面部皮肤角质层含水量及TEWL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第2周、第4周,观察组面部皮肤角质层含水量均高于对照组[(159.4±30.38)μs比(144.9±24.50)μs、(172.5±27.70)μs比(152.8±20.56)μs],TEWL均低于对照组[(21.00±3.05)g/m2/h比(22.87±2.87)g/m2/h、(18.93±2.98)g/m2/h比(21.93±2.73)g/m2/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035、3.128、2.440、4.071,均P<0.05)。治疗前、第1周、第2周,两组患者面部皮肤油脂含量及皮肤红斑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第4周,观察组面部皮肤油脂含量高于对照组[(5.60±2.39)%比(4.13±2.16)%],皮肤红斑量低于对照组[(12.43±1.76)mm2比(14.12±1.79)mm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495、3.679,均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神经酰胺面霜对面部敏感性皮肤具有较好的辅助修复疗效,能够减轻患者临床症状,在促进皮肤屏障功能恢复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且不良反应少,安全性较佳。

    血清Hcy及FGF-23预测血液透析治疗尿毒症合并高血压患者并发心脑血管事件的价值

    柯婷雯 叶钊 杜雅钦 郑烨焱
    2024, 30(15):  2500-2506.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4.15.008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FGF-23)预测血液透析治疗尿毒症合并高血压患者并发心脑血管事件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选取2019年2月至2022年12月在黄石市中医医院收治的98例行血液透析治疗的尿毒症合并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8例、女40例,年龄53~76(64.18±5.39)岁;另收集患者血清Hcy、FGF-23等临床资料,随访1年。统计随访期间患者发生心脑血管事件情况,采用t检验、χ2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血液透析治疗尿毒症合并高血压患者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因素,并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分析Hcy与FGF-23预测其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价值。结果 98例行血液透析治疗的尿毒症合并高血压患者中,有37例(37.76%)出现心脑血管事件,其余61例(62.24%)未出现心脑血管事件。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吸烟史、饮酒史、心率、高血压病程、收缩压、舒张压、降压药物使用种类、空腹血糖、三酰甘油、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前白蛋白、转铁蛋白、尿素氮、肌酐、尿酸、血清丙氨酸转氨酶、γ-谷氨酰转移酶、血钙、血磷、总尿素清除指数、血甲状旁腺素、左室射血分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心脑血管事件组透析龄、血白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尿白蛋白排泄率、红细胞分布宽度、Hcy、FGF-23均高于非心脑血管事件组[(4.83±0.81)年比(4.39±0.58)年、(36.33±5.08)g/L比(32.66±5.39)g/L、(3.59±0.75)mmol/L比(3.25±0.35)mmol/L、(38.77±4.43)mg/24 h比(35.54±4.41)mg/24 h、(15.59±2.19)%比(13.21±1.16)%、(18.82±2.31)μmol/L比(14.46±2.20)μmol/L、(189.71±32.69)ng/L比(154.59±27.68)ng/L],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低于非心脑血管事件组[(40.56±7.12)ml/min/1.73 m2比(46.37±6.23)ml/min/1.73 m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126、3.388、3.043、3.509、7.303、9.333、5.683、4.239,均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透析龄、Hcy、FGF-23、eGFR水平是影响血液透析治疗尿毒症合并高血压患者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因素(均P<0.05)。ROC分析结果显示,Hcy、FGF-23及二者联合预测血液透析治疗尿毒症合并高血压患者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灵敏度分别为71.68%、76.57%、78.04%,特异度分别为78.59%、74.31%、89.36%,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68、0.745、0.886。结论 血清Hcy、FGF-23水平与血液透析治疗尿毒症合并高血压患者并发心脑血管事件有关,Hcy、FGF-23处于高水平时心脑血管事件发生风险更高,二者联合预测血液透析治疗尿毒症合并高血压患者并发心脑血管事件效能较高。

    显微手术夹闭治疗前循环破裂动脉瘤的预后影响因素

    陈泽鑫 王育胜 林楚纯 蔡跃豪 袁军
    2024, 30(15):  2506-2510.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4.15.009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影响显微手术夹闭治疗前循环破裂动脉瘤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8年1月至2023年6月揭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前循环破裂动脉瘤患者,男38例、女42例,年龄(53.28±2.81)岁,入院至手术时间(1.96±0.52)d,临床表现:剧烈头痛48例,轻度头痛31例,意识障碍26例。所有患者均行显微手术夹闭治疗,根据预后分为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术后随访6个月,分析其临床资料,应用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对患者预后进行评估,采用χ2检验,以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 80例患者均随访成功,其中预后良好59例(73.75%),预后不良21例(26.25%);两组年龄、性别、动脉瘤长径、手术时间、出血次数、入院至手术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术前Hunt-Hess分级、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术后脑血管并发症、术后颅内感染、Fisher分级为影响前循环破裂动脉瘤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 影响显微手术夹闭治疗前循环破裂动脉瘤患者预后的因素较多,主要与术前Hunt-Hess分级、GCS评分、术后颅内感染等密切相关。

    医学新进展

    咽喉反流性疾病诊断及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

    杨洋 杨培 景楠
    2024, 30(15):  2511-2518.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4.15.010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咽喉反流性疾病是由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引发直接或间接造成的上消化道、呼吸道炎性状态。在儿童许多常见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咽喉反流均存在不可忽视的影响。腺样体肥大、慢性鼻窦炎、慢性鼻炎、分泌性中耳炎、哮喘及喉功能紊乱等疾病都与咽喉反流密切相关。咽喉反流的诊断方法主要为多通道腔内阻抗(MII)、24 h动态双探针pH测定、活检、量表等,治疗主要以药物、饮食与调节生活方式相结合的方法。

    基础研究

    胃癌组织中NF-κB、PD-1、PD-L1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张丽柯 徐全晓 李媛媛 杨卫
    2024, 30(15):  2519-2523.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4.15.011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胃癌组织中核转录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 B,NF-κB)、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1,PD-1)、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ligand 1,PD-L1)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于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治疗的62例胃癌患者手术切除后组织标本及癌旁正常组织标本分别作为胃癌组及癌旁组。62例患者中,男39例,女23例,年龄(61.86±2.31)岁,肿瘤长径(4.92±0.53)cm。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NF-κB、PD-1、PD-L1表达情况。比较两组NF-κB、PD-1、PD-L1表达阳性率,分析其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采用χ2检验。结果 胃癌组NF-κB、PD-1、PD-L1表达阳性率高于癌旁组[83.87%(52/62)比33.87%(21/62)、75.81%(47/62)比30.65%(19/62)、80.65%(50/62)比40.32%(25/6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2.008、25.396、21.088,均P<0.05);肌层及浆膜层浸润、有淋巴结转移及Ⅲ+Ⅳ期患者NF-κB表达阳性率高于黏膜及黏膜下层浸润、无淋巴结转移及Ⅰ+Ⅱ期患者[92.68%(38/41)比66.67%(14/21)、94.74(36/38)比66.67%(16/24)、92.31%(36/39)比69.57%(16/2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158、6.619、3.978,均P<0.05);肌层及浆膜层浸润、有淋巴结转移及Ⅲ+Ⅳ期患者PD-1表达阳性率高于黏膜及黏膜下层浸润、无淋巴结转移及Ⅰ+Ⅱ期患者[85.37%(35/41)比57.14%(14/21)、89.47%(34/38)比54.17%(13/24)、89.74%(35/39)比52.17%(12/2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031、9.998、11.135,均P<0.05);低分化、肌层及浆膜层浸润、有淋巴结转移及Ⅲ+Ⅳ期患者PD-L1表达阳性率高于高中分化、黏膜及黏膜下层浸润、无淋巴结转移及Ⅰ+Ⅱ期患者[96.00%(24/25)比70.27%(26/37)、90.24%(37/41)比61.90%(13/21)、92.11%(35/38)比62.50%(15/24)、94.87%(37/39)比56.52%(13/2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787、5.445、6.472、11.286,均P<0.05)。结论 胃癌组织中NF-κB、PD-1、PD-L1表达阳性率升高,且NF-κB、PD-1表达与胃癌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有关,PD-L1表达与胃癌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有关。

    临床研究

    消肿汤治疗混合痔患者术后并发症的临床效果

    袁文贝 张雷虹
    2024, 30(15):  2524-2528.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4.15.012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消肿汤治疗混合痔患者术后并发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3年2月至2024年1月岷县中医院收治的120例混合痔患者进行随机对照试验。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男31例,女29例,年龄(43.15±13.19)岁,病程(3.70±1.95)年,体质量指数(22.70±2.25)kg/m2。观察组男28例,女32例,年龄(42.68±14.80)岁,病程(3.90±2.36)年,体质量指数(22.91±2.13)kg/m2。两组术后均常规处理;对照组患者用高锰酸钾熏洗治疗,观察组患者用消肿汤熏洗治疗;5 d 1个疗程,两组均治疗2个疗程。治疗后,比较两组总有效率。记录两组患者术后第1、3、7、11天各项临床症状积分及治疗前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采用t检验、χ2检验。结果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0%(45/60),观察组为91.7%(55/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7、11天,观察组疼痛、创面渗液、肛门坠胀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术后第3天:(4.93±1.07)分比(6.13±1.28)分、(1.85±0.40)分比(2.07±0.68)分、(2.02±0.75)分比(2.35±0.71)分;术后第7天:(3.53±1.11)分比(4.13±0.93)分、(1.47±0.54)分比(1.87±0.85)分、(1.53±0.50)分比(1.87±0.72)分;术后第11天:(1.62±1.11)分比(2.28±1.51)分、(0.75±0.79)分比(1.21±0.72)分、(0.63±0.58)分比(0.98±0.8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TNF-α、IL-1β、IL-6水平均低于对照组[(2.75±1.01)ng/L比(5.25±1.87)ng/L、(5.75±2.00)ng/L比(9.78±2.82)ng/L、(8.14±2.14)ng/L比(12.68±4.13)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采用消肿汤治疗混合痔患者术后并发症效果确切,值得推广应用。

    吉兰-巴雷综合征的电生理分型与预后

    郭媛媛 白雅 李雯 管招锐 王波 刘学东
    2024, 30(15):  2528-2533.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4.15.013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吉兰-巴雷综合征(GBS)患者的电生理分型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前瞻性选取2020年9月至2023年11月在西京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GBS患者168例,按照Hadden神经电生理分型标准分为5种。以随访的Hughes评分作为预后评价指标,评分3~6分为预后不良组,评分1~2分为预后良好组。观察指标有性别、年龄、高峰期Hughes评分、高峰期mRC评分、发病至随访时间、脑脊液免疫球蛋白G(IgG)、血清抗-GM抗体、前驱期消化道感染、机械通气、血压明显波动、丙种球蛋白治疗等。通过电话、门诊、入院3种随访形式对患者进行盲法随访。采用χ2检验,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COX风险回归模型及生存曲线分析电生理分型对GBS患者预后影响的相对危险度(RR)。结果 168例GBS患者中,男100例,女68例。预后不良29例,其中死亡8例(男6例,女2例);预后良好139例。轴索型为主要分型(40.48%,68/168),神经失电位型最少(5.36%,9/168),脱髓鞘型36.31%(61/168),不明确型11.90%(20/168),正常型5.95%(10/168)。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提示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为轴索型损伤(RR=4.871,95%CI:1.397~16.983,P=0.013)、男性(RR=3.295,95%CI:1.117~9.718,P=0.031)、年龄40~65岁(RR=2.565,95%CI:1.011~6.512,P=0.047)。结论 电生理分型中轴索型损伤为GBS患者预后不良的主要危险因素。

    强脉冲光联合重组人源Ⅲ型胶原蛋白贴敷料对玫瑰痤疮患者的影响

    马涛 陆延娜 白雪 刘波
    2024, 30(15):  2533-2538.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4.15.014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评估强脉冲光结合重组人源Ⅲ型胶原蛋白贴敷料在玫瑰痤疮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前瞻性研究,选取2020年4月至2023年4月在延安市人民医院皮肤科治疗的122例玫瑰痤疮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强脉冲光组和治疗组,各61例。强脉冲光组男31例、女30例,年龄(31.63±5.57)岁,病程(3.49±1.31)年,接受强脉冲光治疗;治疗组男34例、女27例,年龄(30.18±5.14)岁,病程(3.36±1.27)年,在强脉冲光组基础上采用重组人源Ⅲ型胶原蛋白贴敷料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玫瑰痤疮研究者整体评估(IGA)评分、VISIA红区情况、皮肤生理指标、医生整体评价法(PGA)、痤疮特异性生活质量调查表(Acne-QOL)及治疗相关不良事件。统计学方法采用t检验、χ2检验。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4周的总有效率为91.80%(56/61),高于强脉冲光组的73.77%(45/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60,P=0.008)。治疗前,两组患者IGA评分、面部VISIA红区检测情况、经皮水分散失值(TEWL)、皮肤油脂、角质层含水量、皮肤损伤程度及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4周,治疗组IGA评分、TEWL、皮肤油脂均低于强脉冲光组[(2.27±0.83)分比(3.83±0.86)分、(12.29±2.91)%比(16.45±2.17)%、(70.31±11.92)μg/cm2比(83.64±13.83)μg/cm2],面部VISIA红区检测情况、角质层含水量、皮肤损伤程度、自我感知、情感功能、痤疮症状、社会功能评分均高于强脉冲光组[(56.82±12.56)分比(42.31±10.97)分、(67.91±11.24)%比(56.26±10.39)%、(2.82±0.87)分比(2.25±0.81)分、(22.52±2.71)分比(18.73±2.52)分、(16.83±2.74)分比(14.32±2.18)分、(20.52±2.46)分比(17.93±2.38)分、(19.74±2.85)分比(15.83±2.14)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0.194、8.951、5.702、6.796、5.944、3.745、7.999、5.599、5.910、8.568,均P<0.05)。治疗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6.56%(4/61),与强脉冲光组[11.48%(7/6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99,P=0.343)。结论 强脉冲光联合重组人源Ⅲ型胶原蛋白贴敷料在治疗玫瑰痤疮应用中显示出良好的临床效果,可有效改善皮肤整体状况和生活质量,同时表现出较高的安全性,适宜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孕妇孕前BMI及孕期体重增加量与紧急剖宫产风险的关系

    李晓红 闵爱 王世英
    2024, 30(15):  2539-2543.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4.15.015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孕妇孕前体重指数(BMI)、孕期体重增加量与产程中行紧急剖宫产术风险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0年12月至2023年12月于安康市妇幼保健院住院的80例单胎初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孕周(38.95±1.45)周,年龄(33.28±1.34)岁,孕前体重(57.22±10.17)kg。根据分娩方式将产妇分为阴道分娩组(47例)和紧急剖宫产组(33例),比较两组孕妇年龄、孕前BMI、孕期体重及增加量、空腹胰岛素、空腹血糖、总胆固醇、糖化血红蛋白、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三酰甘油及受教育程度,使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紧急剖宫产风险因素,Spearman相关性分析孕妇孕前BMI及孕期体重增加量与产程中行紧急剖宫产术风险的关系,采用tχ2检验进行统计比较。结果 阴道分娩组年龄为(31.28±1.22)岁、孕前BMI为(22.21±2.48)kg/m2、孕期体重增加量为(15.11±5.18)kg,紧急剖宫产组分别为(33.78±1.44)岁、(23.39±2.33)kg/m2、(26.59±6.33)k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孕妇年龄大、教育程度低、孕前BMI高、孕期体重增加量多是行紧急剖宫产的风险因素;相关性分析显示,孕前BMI、体重增加量与行紧急剖宫产术呈正相关(r=0.236r=0.710,均P<0.05)。结论 孕前BMI、孕期体重增加量与紧急剖宫产相关,孕前超重及肥胖是孕妇产程中行紧急剖宫产术的危险因素,适当的体重管理有助于降低紧急剖宫产的风险。

    脑脊液中TXB2、S100B水平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预后的相关性

    贾宇恒 艾文君
    2024, 30(15):  2544-2548.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4.15.016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究脑脊液中血栓素B2(thromboxane B2,TXB2)、S100钙结合蛋白B(S100 calcium-binding protein B,S100B)水平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0年5月至2023年5月西安市长安医院急诊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96例,均行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收集所有患者的病历资料,检测患者术后24 h脑脊液中的TXB2、S100B水平。依据患者术后28 d预后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分析高血压脑出血预后的影响因素,评价脑脊液中TXB2、S100B水平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预后的预测效能。采用χ2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影响因素的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模型。结果 术后28 d,96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预后良好68例(70.83%),预后不良28例(29.17%)。两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预后良好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中线移位占比及脑脊液TXB2、S100B水平均低于预后不良组[(15.34±2.61)分比(20.18±3.32)分、19.12%(13/68)比39.29%(11/28)、(156.04±17.31)ng/L比(190.35±18.29)ng/L、(1.72±0.34)μg/L比(1.93±0.47)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NIHSS评分(OR=3.691,95%CI 1.262~10.799)、中线移位(OR=3.425,95%CI 1.171~10.019)、脑脊液TXB2(OR=5.675,95%CI 1.939~16.602)及S100B(OR=4.486,95%CI 1.533~13.125)是高血压脑出血预后的危险因素(均P<0.05)。脑脊液中TXB2、S100B单一及联合预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预后的灵敏度分别为0.764、0.727、0.799,特异度分别为0.641、0.703、0.782,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31、0.705、0.823。结论 脑脊液中TXB2、S100B水平的变化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预后有关,且两者联合检测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预后的预测效能良好。

    M-BLI联合白蛋白与碱性磷酸酶比值诊断食管癌的价值

    姚芬 黄咪 杨苗苗
    2024, 30(15):  2549-2552.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4.15.017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蓝激光成像结合放大内镜(magnifying endoscopy combined with blue laser imaging,M-BLI)、白蛋白与碱性磷酸酶比值(albumin-to-alkaline phosphatase ratio,AAPR)诊断食管癌的价值。方法 选取2022年3月至2023年12月在安康市人民医院检查时疑似食管癌的患者92例,男49例,女43例,年龄(51.27±15.19)岁。所有患者均以病理组织学检查为金标准。病理检查前依次行常规白光内镜检查、M-BLI检查及血AAPR检测。评价M-BLI联合AAPR诊断食管癌的准确率。采用t检验、Kappa检验。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评估诊断价值。结果 92例患者经病理诊断确诊早期食管癌38例(41.30%),非瘤性病变54例(58.70%)。M-BLI诊断食管癌的阳性预测值为78.05%,阴性预测值为88.24%,准确率为83.70%,一致性Kappa值为0.668。食管癌组和非瘤性病变组AAPR分别为(0.57±0.14)、(0.69±0.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72,P=0.003)。M-BLI、AAPR单一及联合诊断食管癌的灵敏度分别为0.84、0.72、0.84,特异度分别为0.83、0.79、0.85,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35(95%CI 0.770~0.901)、0.795(95%CI 0.725~0.864)、0.893(95%CI 0.843~0.944)。结论 M-BLI联合AAPR可用于诊断食管癌,且诊断准确率较高。

    超声引导下球囊扩张术在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狭窄治疗中的应用

    周密 李建锋 余斐
    2024, 30(15):  2553-2557.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4.15.018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引导下动静脉内瘘(AVF)球囊扩张术在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选取2020年2月至2023年2月在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治疗的500例尿毒症MHD AVF狭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法分为观察组(243例)和对照组(257例)。观察组男130例、女113例,年龄(49.53±6.23)岁,在CDFI引导下实施AVF球囊扩张术;对照组男122例、女135例,年龄(50.11±6.98)岁,行内瘘切除修复术。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情况、内瘘修复情况、透析前后氧化应激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髓过氧化物酶(MPO)]、血液循环指标(峰值流速、内瘘血流量、血管内径)、并发症及透析后6个月内瘘再狭窄情况。统计学方法采用t检验、χ2检验。结果 观察组手术成功率、内瘘通畅率均高于对照组[97.94%(238/243)比82.88%(213/257)、100.00%(243/243)比80.54%(207/25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2.060、52.529,均P<0.05)。透析前,两组患者氧化应激指标、血液循环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透析3个月后,观察组SOD指标及内瘘血流量、血管内径均高于对照组[(89.43±9.76)IU/ml比(84.53±9.14)IU/ml、(447.54±27.28)ml/min比(383.69±25.39)ml/min、(3.27±0.42)mm比(2.48±0.39)mm],MDA、MPO指标及峰值流速均低于对照组[(6.19±0.49)nmol/ml比(6.47±0.56)nmol/ml、(39.87±4.92)IU/L比(42.18±5.17)IU/L、(241.64±19.87)cm/s比(267.52±20.13)cm/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797、27.106、21.808、5.936、5.112、14.459,均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及透析后6个月内瘘再狭窄率均低于对照组[10.29%(25/243)比16.34%(42/257)、2.88%(7/243)比7.78%(20/25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945、5.874,均P<0.05)。结论 CDFI引导下AVF球囊扩张术治疗尿毒症MHD患者,可提高内瘘通畅率及手术成功率,改善血液循环,减轻氧化应激反应,提高安全性,降低术后内瘘再狭窄风险。

    甲苯磺酸瑞马唑仑用于无痛胃肠镜诊疗中的镇静效果

    张修德 张琦 杨丽敬
    2024, 30(15):  2558-2563.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4.15.019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注射用甲苯磺酸瑞马唑仑用于无痛胃肠镜诊疗中的镇静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12月至2024年1月在阳谷县人民医院接受无痛胃肠镜检查的408例患者进行随机对照试验。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注射用甲苯磺酸瑞马唑仑组(R组)和丙泊酚组(P组),各204例。R组男113例,91例,年龄(37.68±5.33)岁,体质量指数(22.41±1.57)kg/m2,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Ⅰ级127例,Ⅱ级77例。P组男127例,女77例,年龄(38.09±5.76)岁,体质量指数(22.56±1.74)kg/m2,ASA分级Ⅰ级130例,Ⅱ级74例。比较两组镇静成功率、镇静诱导时间、镇静苏醒时间、低血压发生率、需治疗的低血压发生率、呼吸抑制发生率及不同时间点(诱导前和诱导后1 min、3 min、6 min、9 min、12 min、15 min、20 min)血流动力学参数[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心率(heart rate,HR)、血氧饱和度(SpO2)、呼吸频率(respiratory rate,RR)],并记录两组满意度及不良反应。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t检验和χ2检验。结果 两组镇静成功率均为100.00%(204/204)。R组镇静诱导时间、镇静苏醒时间均短于P组[(34.19±4.52)s比(40.52±5.06)s、(5.72±1.07)min比(7.33±1.28)min;t=13.325、13.784,均P<0.05]。R组低血压、需治疗的低血压、呼吸抑制发生率均低于P组[10.29%(21/204)比22.55%(46/204)、2.94%(6/204)比8.82%(18/204)、5.39%(11/204)比11.27%(23/204);χ2=11.161、6.375、4.620、均P <0.05]。两组诱导后1 min、3 min、6 min、9 min、12 min SBP、DBP、HR、RR、SpO2均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且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R组患者满意度评分为(8.24±0.76)分,麻醉医生及内镜医生对R组的满意度评分为(8.08±0.82)分、(8.59±0.60)分,均高于P组的(6.37±1.16)分、(6.53±1.37)分、(7.12±1.24)分(t=19.259、13.866、15.242,均P<0.05)。R组低氧血症及总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7.35%(15/204)、20.10%(41/204),均低于P组的18.14%(37/204)、31.37%(64/204)(χ2=10.667、6.784,均P<0.05)。结论 注射用甲苯磺酸瑞马唑仑在无痛胃肠镜的诊疗中应用具有镇静效应,可维持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缩短患者苏醒时间,降低低血压、低氧血症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并提高满意度。

    地中海饮食对结直肠癌恶病质患者的效果

    周井荣 王刚
    2024, 30(15):  2563-2569.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4.15.020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索地中海饮食对结直肠癌引起的恶病质患者的营养状况、肌肉质量和力量以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 选取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2020年1月至2023年6月收治的165例结直肠癌引起的恶病质患者进行随机对照试验。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83例和观察组82例。对照组男48例,女35例,年龄(62.87±5.56)岁。观察组男45例,女37例,年龄(63.36±4.84)岁。对照组采用常规营养支持,观察组采用地中海饮食。两组均干预8周。干预后,比较两组肌肉质量、握力、体质量、上臂肌围、皮褶厚度、氯离子(chloride ion,Cl-)、钠(sodium,Na)、钾(potassium,K)、前蛋白(prealbumin,PA)、白蛋白(albumin,ALB)、总蛋白(total protein,TP)、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以及总有效率。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结果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652,P=0.199)。干预后,两组电解质检测指标、营养指标、炎症因子、肌肉质量、握力、体质量、上臂肌围、皮褶厚度均较同组治疗前有所改善(均P<0.05)。干预后,观察组全身脂肪量、全身肌肉量、躯干肌肉量、躯干脂肪量分别为(44.36±2.06)kg、(14.46±2.65)kg、(26.85±3.11)kg、(12.32±3.62)kg,均高于对照组(t=2.317、2.689、2.787、2.337,均P<0.05);观察组握力、体质量、上臂肌围、皮褶厚度、Cl-、Na、K、TP、ALB、PA、CRP、IL-6、TNF-α分别为(267.84±8.45)N、(65.58±4.65)kg、(24.58±3.32)cm、(14.87±2.33)mm、(102.63±5.51)mmol/L、(139.85±7.52)mmol/L、(0.48±0.13)mmol/L、(68.97±4.62)g/L、(38.89±4.63)g/L、(215.65±13.32)g/L、(18.75±3.31)mg/L、(15.65±2.31)ng/L、(20.12±2.86)ng/L,均优于对照组(t=4.327、3.309、2.559、3.285、8.404、8.668、2.870、6.547、5.566、4.430、15.173、14.300、19.883,均P<0.05)。结论 结直肠癌引起的恶病质患者进行地中海饮食效果显著,能够维持机体所需量,改善营养状态,提高肌肉力量和质量,降低炎症因子水平,值得推广。

    康柏西普注射液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治疗效果

    王昞 苏安乐 朱红娜 陆慧琴 曲晓瑜
    2024, 30(15):  2569-2574.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4.15.021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康柏西普注射液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血清人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胎盘生长因子(PIGF)水平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研究,选取2020年5月至2022年8月西安市第一医院收治的193例DR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康柏西普玻璃腔内注射液治疗。治疗1个月后,评估临床治疗效果,并分为疗效不佳组(27例)和疗效良好组(166例)。疗效不佳组男15例、女12例,年龄(53.14±9.45)岁,糖尿病病程(12.63±2.89)年;疗效良好组男86例、女80例,年龄(51.86±9.72)岁,糖尿病病程(10.82±3.51)年。对比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及血清MCP-1、PIGF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康柏西普注射液对DR患者治疗效果的危险因素,以及血清MCP-1、PIGF水平对DR患者治疗效果的预测效能。采用t检验、χ2检验。结果 疗效不佳组糖尿病病程、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MCP-1、PIGF水平均高于疗效良好组[(12.63±2.89)年比(10.82±3.51)年、(9.03±0.81)%比(8.52±0.94)%、(102.47±21.57)ng/L比(89.65±20.18)ng/L、(906.49±83.52)ng/L比(684.53±70.42)ng/L、(75.83±9.25)ng/L比(62.01±8.43)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541、2.662、3.032、14.786、7.793,均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HbA1C、VEGF、MCP-1及PIGF水平均是影响DR患者康柏西普注射液治疗效果的危险因素(均P<0.05)。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分析结果显示,血清MCP-1、PIGF及二者联合对DR患者康柏西普注射液治疗效果预测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33、0.811、0.909。结论 康柏西普注射液治疗可降低DR患者血清MCP-1、PIGF水平,且二者联合治疗效果的预测效能较高。

    颈外体表标志环颏距与喉罩型号选择的临床研究

    刘宝芸 黄浩贤 黄敏贞 盛恒炜
    2024, 30(15):  2574-2578.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4.15.022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本研究通过对颈外体表标志环颏距进行测量,旨在探讨喉罩型号选择的新方法。方法 前瞻性研究,选取2019年11月至2020年10月在佛山市三水区人民医院使用经典喉罩全身麻醉行择期手术的98例患者,其中有4例患者因自身原因取消手术,共有94例患者进入数据分析,男36例、女58例,年龄18~65岁。术前访视时,测量和记录数据,包括性别、年龄、身高、体质量、改良的Mallampti分级、张口度等。在麻醉前,测量并记录环颏距。将喉罩置入成功患者按不同喉罩型号进行分组,对比3组患者一般资料及环颏距差异,采用logistics回归分析喉罩型号的影响因素。统计学方法采用方差分析、χ2检验。结果 3种型号喉罩患者年龄、体质量、环颏距比较[(37.75±9.05)岁比(33.62±11.98)岁比(29.11±9.80)岁、(46.74±3.58)kg比(57.26±6.52)kg比(70.86±10.61)kg、(7.85±0.83)cm比(9.34±0.74)cm比(11.64±0.65)c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7.643、51.126、156.135,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喉罩型号选择与体质量、环颏距存在相关关系(均P<0.05)。通过绘制小提琴图和计算3种型号喉罩患者环颏距的95%可信区间,可得到环颏距推荐适用范围为环颏距7.87~10.81 cm选择4号(占53.19%,50例),环颏距<7.87 cm选择3号(占17.02%,16例),环颏距>10.81 cm选择5号(占29.79%,28例)。结论 环颏距可以作为选择喉罩大小的指标,在临床操作上更为简便快速,可有效提高手术过程,具有较强的临床实用性。

    不同剂量甲磺酸萘莫司他在血液透析患者治疗中的抗凝效果

    全星 肖倩 宋利 全梓林 尹燕 冯仲林
    2024, 30(15):  2579-2584.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4.15.023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甲磺酸萘莫司他在血液透析治疗中的抗凝效果与安全性。方法 前瞻性队列研究。选取2023年3月至8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血液净化中心行甲磺酸萘莫司他抗凝治疗的65例维持性透析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接受甲磺酸萘莫司他抗凝剂量分为萘莫司他10 mg/h组(33例)和萘莫司他20 mg/h组(32例)。萘莫司他10 mg/h组男23例、女10例,年龄(58.8±16.0)岁;萘莫司他20 mg/h组男17例、女15例,年龄(62.6±15.7)岁。所有患者均采用血液透析治疗模式,每周3次,治疗时间每次4 h。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非参数检验,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和log-rank检验比较两组静脉壶、动脉壶和管路堵塞率组间差异。结果 共纳入65例维持性透析患者,行甲磺酸萘莫司他抗凝178例次,其中萘莫司他10 mg/h组87例,萘莫司他20 mg/h组91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干体质量、身高、冠心病、糖尿病、出血原因及实验室检查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萘莫司他20 mg/h组静脉壶堵塞评分为3分的患者占3.3%(3/91),低于萘莫司他10 mg/h组的6.9%(6/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萘莫司他20 mg/h组治疗时间长于萘莫司他10 mg/h组[(225.0±21.3)min比(217.0±18.1)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87,P<0.05)。萘莫司他20 mg/h组透前跨膜压和透前动脉压均低于萘莫司他10 mg/h组[(57.0±43.4)mmHg(1 mmHg=0.133 kPa)比(77.3±31.2)mmHg、(-82.3±28.9)mmHg比(-71.1±29.4)mm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488、2.448,均P<0.05)。生存分析显示,两组患者体外循环累积堵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5例维持性透析患者使用萘莫司他抗凝后,2例(3.1%)发生出血加重情况。结论 甲磺酸萘莫司他抗凝在普通血液透析治疗中堵管发生率较低,出血风险小。20 mg/h的萘莫司他抗凝具有更好效果,可以显著降低静脉壶堵塞发生率,为出血高风险的维持性透析患者提供新的抗凝方法。

    T淋巴细胞亚群、IL-6在胃癌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

    周光婷 王刚
    2024, 30(15):  2585-2589.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4.15.024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在胃癌患者中的表达,探究其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1年6月至2023年6月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06例胃癌患者为试验组,入院次日检测其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及IL-6水平。选取同时段于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进行体检的健康者80例为对照组,体检当日检测其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IL-6水平。比较两组T淋巴细胞亚群及IL-6水平。胃癌患者院外随访6个月,根据患者死亡、存活情况将其分为预后不良组(17例)、预后良好组(89例)。预后不良组男10例(58.82%),女7例(41.18%),年龄(60.47±5.89)岁;文化程度:中学及以上9例(52.94%),中学以下8例(47.06%)。预后良好组男55例(61.80%),女34例(38.20%),年龄(60.08±5.71)岁;文化程度:中学及以上32例(35.96%),中学以下57例(64.04%)。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胃癌患者预后的因素。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评估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IL-6预测胃癌患者预后的价值。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结果 试验组CD3+、CD4+水平低于对照组[(55.27±8.72)%比(68.97±6.45)%、(26.42±10.21)%比(38.12±5.07)%],CD8+、IL-6水平高于对照组[(33.36±6.02)%比(24.66±3.75)%、(6.97±3.29)ng/L比(3.62±1.01)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1.821、-9.413、11.360、8.803,均P<0.05)。预后不良组CD3+、CD4+水平低于预后良好组[(45.12±10.06)%比(57.21±6.97)%、(20.01±10.12)%比(27.64±9.81)%],CD8+、IL-6水平、肿瘤分期Ⅳ期患者占比高于预后良好组[(40.12±6.01)%比(32.07±5.12)%、(9.75±3.16)ng/L比(6.44±3.05)ng/L、70.59%(12/17)比32.58%(29/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068、-2.924、5.774、4.077,χ2=8.692,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分期、CD3+、CD8+、IL-6水平是影响胃癌患者预后的因素(均P<0.05)。CD3+、CD8+、IL-6预测患者预后不良的ROC下面积分别为0.847、0.853、0.768。结论 胃癌患者CD3+、CD4+低表达,CD8+及IL-6高表达。CD3+、CD8+、IL-6水平是影响胃癌患者预后的因素。

    康复新液联合金黄膏对混合痔患者术后创面愈合及肛门功能的影响

    刘智 徐秀兰
    2024, 30(15):  2590-2594.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4.15.025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康复新液联合金黄膏对混合痔患者术后创面愈合及肛门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3年3月至2024年3月于九江市濂溪区中医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混合痔患者96例进行随机对照试验。采用抽签法将其分为对照组、治疗组,各48例。对照组男26例,女22例,年龄(42.52±4.62)岁,病程(7.57±1.15)年,创面面积(3.11±0.86)cm2。治疗组男27例,女21例,年龄(42.88±4.70)岁,病程(7.63±1.30)年,创面面积(3.30±0.75)cm2。对照组术后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康复新液联合金黄膏治疗,两组均治疗7 d。对比两组术后创面疼痛程度、创面愈合情况、炎症指标及肛门功能。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视觉模拟量表评分低于照组[(2.54±0.85)分比(3.97±0.9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682,P<0.001)。治疗组创面水肿消失时间、新生肉芽组织与创面相平时间、创面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5.11±1.12)d比(6.78±1.30)d、(11.25±1.85)d比(14.25±1.65)d、(16.35±2.87)d比(20.84±2.98)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743、8.385、7.519,均P<0.05)。治疗后,治疗组白细胞介素6、C反应蛋白水平低于对照组[(12.01±1.55)ng/L比(16.58±2.14)ng/L、(9.25±1.02)mg/L比(13.52±2.14)mg/L],肛管静息压、肛管最大收缩压及肛管舒张压高于对照组[(55.85±5.87)mmHg比(50.24±4.97)mmHg(1 mmHg=0.133 kPa)、(122.25±13.65)mmHg比(115.69±12.24)mmHg、(93.52±16.35)mmHg比(86.24±15.42)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982、12.479、5.053、2.479、2.242,均P<0.05)。结论 混合痔患者采用康复新液联合金黄膏治疗可减轻术后创面疼痛,促进创面愈合,降低炎症反应,改善肛门功能。

    病例报告

    盆腹腔巨大肿物切除1例并围手术期思考

    徐艳婷 张晓楠
    2024, 30(15):  2595-2597.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4.15.026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盆腹腔肿物来源多样,术前诊断困难。巨大肿物压迫周围脏器,易导致缺血再灌注损伤。本文报道近期青岛大学附属威海市中心医院成功切除巨大盆腹腔肿物(22.5 kg)1例,并进行围手术期思考。

    以广泛骨髓坏死起病的儿童伯基特白血病1例并文献复习

    丁慧 郭庆伟 李府 杨晓梅
    2024, 30(15):  2598-2601.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4.15.027.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伯基特淋巴瘤以腹部发病最常见,其次见于头部和颈部,骨髓肿瘤细胞超过25%则成为伯基特白血病,但以广泛骨髓坏死(BMN)起病罕见,诊断困难。本文回顾性分析1例以广泛BMN起病的伯基特白血病患儿的临床特点、诊疗经过及预后,并进行文献总结。

    护理研究

    基于MEWS评分不同风险等级护理模式对重症肺炎患者的影响

    金媛 侯雨坤 宋丹
    2024, 30(15):  2602-2606.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4.15.028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究分析基于改良早期预警评分系统(MEWS)评分的不同风险等级护理模式对重症肺炎患者的影响效果。方法 以简单随机抽样法选取2020年5月至2023年5月在江苏省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80例重症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用计算机随机编号的方式将研究对象分成对照组与治疗组,各40例。对照组男25例、女15例,年龄28~59(48.45±6.75)岁,病程5~13(8.25±2.02)d,采取常规化临床护理干预。治疗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27~60(48.18±6.54)岁,病程6~15(8.30±2.18)d,采取基于MEWS评分的不同风险等级护理模式。比较分析两组患者入院次日和出院前1日的肺功能水平、症状改善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统计学方法采用χ2检验、t检验。结果 干预后,治疗组患者的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FEV1/FVC均高于对照组[(2.12±0.45)L比(1.81±0.40)L、(2.55±0.51)L比(2.30±0.45)L、(83.14±6.14)%比(78.69±6.6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26、2.33、3.11,均P<0.05)。治疗组退热时间、啰音消失时间、咳嗽持续时间、流涕持续时间均短于对照组[(4.36±1.25)d比(5.14±1.45)d、(6.85±1.20)d比(8.74±1.15)d、(9.74±1.96)d比(12.11±2.38)d、(7.11±1.30)d比(8.45±1.28)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58、7.19、4.86、4.65,均P<0.05)。治疗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2.50%(1/40)比20.00%(8/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1,P<0.05)。结论 基于MEWS评分的不同风险等级护理模式在重症肺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对改善患者肺功能具有积极影响,可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缩短临床症状持续时间。

    多学科协作分层急救护理对心律失常致心搏骤停患者的应用

    雷亚莉 李曼 刘晓荣 赵喜荣
    2024, 30(15):  2606-2612.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4.15.029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究多学科协作分层急救护理对心律失常致心搏骤停患者的应用。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设计,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西安市中医医院收治的96例心律失常导致心搏骤停的患者。按照收治时间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48例。对照组中男24例,女24例;年龄45~70(58.35±7.78)岁;原发病:冠心病20例,心肌炎10例,高血压性心脏病8例,瓣膜性心脏病6例,心肌梗塞4例。试验组中男23例,女25例;年龄46~69(58.47±7.82)岁;原发病:冠心病21例,心肌炎9例,高血压性心脏病9例,瓣膜性心脏病5例,心肌梗塞4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急救护理,试验组采用多学科协作分层急救护理。两组均干预至患者出院。比较两组生命体征恢复时间(自主呼吸、窦性心律、自主循环)、抢救成功率、住院时间、格拉斯哥昏迷指数表(GCS)评分、抑郁-焦虑-压力量表简体中文版(DASS-21)评分和生活质量综合问卷(GQOLI-74)评分。统计学方法采用t检验、χ2检验。结果 试验组的自主呼吸、窦性心律和自主循环等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56.27±16.48)h比(108.67±27.84)h、(2.24±0.69)d比(5.68±1.34)d、(42.87±13.68)h比(129.56±36.37)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1.22、15.81、15.46,均P<0.05);试验组的抢救成功率、干预后GC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93.75%(45/48)比79.17%(38/48)、(7.74±0.91)分比(5.37±0.76)分],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10.96±2.13)d比(15.68±3.24)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36,t=13.85、8.43,均P<0.05);试验组干预后的压力、抑郁和焦虑评分均低于对照组[(6.86±1.21)分比(9.37±1.34)分、(4.57±1.27)分比(6.15±1.37)分、(6.38±1.67)分比(9.57±2.1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63、5.86、8.10,均P<0.05);试验组干预后的躯体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状态和心理功能等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1.40、11.52、9.76、8.93,均P<0.05)。结论 多学科协作分层急救护理能提高心律失常导致心搏骤停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尽快恢复生命体征,缩短住院时间,减轻消极情绪,提高GCS评分和生活质量,为心律失常致心搏骤停患者的急救护理提供有效的实践指导。

    时间护理呼吸训练联合排痰管理对肺癌患者术后的疗效

    冯金鸽 范巧红
    2024, 30(15):  2612-2616.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4.15.030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肺癌术后患者实施时间护理呼吸训练及排痰管理的疗效。方法 该文为回顾性研究。选取咸阳市中心医院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收治的120例肺癌手术治疗患者为观察对象。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实施常规护理的60例患者为对照组,2022年2月至2023年1月实施时间护理呼吸训练联合排痰管理的60例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男45例,女15例,年龄(65.39±6.25)岁,体重指数(BMI)为(23.54±2.15)kg/m2。观察组男43例,女17例,年龄(65.85±5.48)岁,BMI为(23.68±2.24)kg/m2。采用六分钟步行试验(6MWT)、肺癌患者生活质量量表(QLQ-C30)分别评价两组患者步行能力及生活质量,对比两组患者肺功能指标、排痰能力。统计学方法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步行能力、排痰量均高于对照组[(5.38±0.59)m比(4.96±0.85)m、(52.69±5.12)ml比(50.26±5.36)ml],咳嗽时间短于对照组[(2.96±0.45)d比(3.21±0.56)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14、2.54、2.70,均P<0.05);观察组潮气量(VT)、肺活量(VC)、功能残气量(FRV)、肺总量(TLC)指标均高于对照组[(0.52±0.08)L比(0.48±0.11)L、(3.38±0.31)L比(3.21±0.21)L、(2.26±0.26)L比(2.15±0.28)L、(5.21±0.56)L比(4.86±0.57)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28、3.55、2.23、3.39,均P<0.05);观察组肺癌专属问题、躯体功能、情感功能、社交/社会功能、功能状况均高于对照组[(72.59±3.48)分比(70.48±3.59)分、(72.58±3.59)分比(70.58±3.56)分、(75.63±5.45)分比(73.58±5.48)分、(72.59±3.59)分比(70.59±3.57)分、(73.69±2.57)分比(72.48±2.4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27、3.06、2.06、3.06、2.62,均P<0.05)。结论 时间呼吸训练联合排痰护理应用于肺癌术后患者中,能提升患者肺功能与步行能力,促进患者排痰能力,整体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静脉溶栓后急诊颈动脉内膜剥脱伴多系统功能衰竭患者的护理并文献分析

    张纯 陈敏 赵俊 李倩 赵畅 方艳 陈静 汪志忠
    2024, 30(15):  2617-2621.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4.15.031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该研究分析了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后紧急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且并发多系统功能衰竭患者的综合护理实践。通过术前详尽的病情评估与专科护理措施的实施(如心脏并发症管理、呼吸支持技术、预防肺部感染、血压与脑灌注压的调控、伤口与出血控制、镇静与镇痛策略、营养支持以及随访管理等),突显了综合专科护理在处理高风险CEA患者中的重要性,并通过结合相关文献分析,总结护理经验,探讨护理实践中的关键问题和未来的研究方向,旨在提升对此类高风险患者护理策略的理解,为临床护理实践提供参考。

    消化内科患者营养护理质量评估体系构建

    马燕 王玲 宋玉玲
    2024, 30(15):  2622-2627.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4.15.032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运用三维质量结构模式构建消化内科患者营养护理质量评估体系,为提高营养护理质量提供标准化、导向性依据。方法 2019年2月至3月系统检索欧洲肠内肠外营养学会、中国指南网、美国肠外肠内营养学会、知网、万方、维普、JBI数据库,经系统筛选、评价文献、综合证据,并结合安塞区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患者实际情况形成初始营养护理质量问卷。运用德尔菲法对北京市、上海市、广州市、郑州市27名专家进行2轮次函询。专家均为女性,年龄(47.28±5.79)岁。专家权威程度以权威程度系数表示,专家的协调系数用变异系数和肯德尔和谐系数描述。明确各指标内容的重要性,并采用层次分析法确立各条目的权重水平。结果 首轮专家函询的判断系数为0.97,专家对研究内容熟悉程度系数为0.89,权威程度系数为0.93;第2轮专家函询的判断系数为0.89,专家对研究内容熟悉程度系数为0.87,权威程度系数为0.88。最终形成3项一级指标(结构指标、过程指标、结果指标)、6项二级指标(环境设备、人力资源、临床服务、营养护理流程、风险管理、服务结果)、21项三级指标。结论 构建消化内科患者营养护理质量评估体系具有一定的科学性,能够反映临床护理需求,为提高护理质量提供参考依据,对持续提高消化内科护理质量具有导向性作用。

    混合痔患者术后采用中药熏洗联合艾灸干预的效果

    李丹垚 熊丹 陈艳萍 胡晓阳
    2024, 30(15):  2627-2631.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4.15.033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混合痔患者术后采用中药熏洗联合艾灸干预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5月于江西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手术治疗的混合痔患者68例进行随机对照试验。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观察组男18例,女16例,年龄(42.01±6.19)岁,病程(3.28±1.13)年,体质量(60.29±6.32)kg。对照组男20例,女14例,年龄(45.05±6.14)岁,病程(3.35±1.05)年,体质量(60.31±6.21)kg。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观察组采用中药熏洗联合艾灸干预;两组患者均连续干预7 d。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肛门水肿程度、肛门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生活质量[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并发症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结果 观察组肛门坠胀消失时间、分泌物消失时间、创面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4.73±0.53)d比(5.68±0.85)d、(6.02±1.25)d比(7.89±1.54)d、(14.58±2.68)d比(17.89±2.62)d;t=5.530、5.497、5.150,均P<0.001]。观察组干预后肛门水肿、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1.23±0.15)分比(1.62 ±0.16)分、(2.16±0.28)分比(2.69±0.46)分(t=10.369、5.739,均P<0.001]。观察组干预后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评分均高于对照组[(83.23 ±2.15)分比(78.62 ±2.16)分、(84.16±2.28)分比(79.69±2.46)分、(84.16±2.46)分比(78.69±2.53)分、(84.16±2.98)分比(78.69±2.52)分;t=8.820、7.771、9.039、8.173,均P<0.001]。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5.88%(2/34)比29.41%(10/34);χ2=6.476,P<0.05]。观察组护患沟通、操作水平、病房环境、患者感受评分均高于对照组[(21.86±3.21)分比(17.77±2.35)分、(21.56±2.36)分比(18.33±2.38)分、(22.65±2.45)分比(20.73±2.36)分、(22.12±2.32)分比(19.73±2.38)分;t=5.995、5.619、3.291、4.193,均P<0.05]。结论 混合痔患者术后采用中药熏洗联合艾灸干预能够缩短创面愈合时间,减轻肛门水肿、疼痛程度,减低并发症发生风险,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和生活质量。

    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模式在血液净化进修护士培训中的效果分析

    麦建玲 马淑娥 吴翠翠 桂屏 张文超 杨敏 方坤洋
    2024, 30(15):  2632-2636.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4.15.034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SCE)模式在血液净化进修护士中的效果。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选取2016年10月至2022年10月在广东省中医院总院血液净化中心的107例进修护士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016年10月至2019年10月的54例进修护士纳入对照组,2019年11月至2022年10月的53例进修护士纳入观察组。对照组男3例、女51例,年龄(32.21±5.19)岁,采用传统常规模式教学及考核;观察组男1例、女52例,年龄(32.34±5.33)岁,采用OSCE模式。对比两组进修护士培训前后综合能力情况及培训效果满意度。统计学方法采用t检验、χ2检验。结果 培训前,两组进修护士综合能力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培训后,观察组评判思维、实践能力、护患沟通、健康宣教、应急应变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18.27±0.39)分比(17.55±0.31)分、(18.30±0.43)分比(17.52±0.30)分、(18.23±0.76)分比(17.13±0.92)分、(14.08±0.73)分比(13.38±0.99)分、(14.08±0.83)分比(13.42±0.97)分、(89.64±1.71)分比(87.89±1.5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475、10.954、7.015、4.284、4.089、5.650,均P<0.05)。观察组进修护士对培训效果的满意度为92.45%(49/53),高于对照组的77.78%(42/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30,P=0.033)。结论 科学运用OSCE模式,可有效及全面提升血液净化进修护士的综合素质,提高其教学满意度,以达到更理想的教学效果。

    老年胰腺肿瘤住院患者衰弱现况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

    张淼 刘静静 张敏 韦筱燕
    2024, 30(15):  2636-2640.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4.15.035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调查老年胰腺肿瘤住院患者衰弱状况,收集老年胰腺肿瘤患者一般资料及相关实验室指标,分析以上因素与老年胰腺肿瘤患者发生衰弱的相关性,分析衰弱影响因素,为临床医务人员筛查、干预衰弱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23年1月至10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胰腺外科一病区60岁及以上的老年胰腺肿瘤住院患者215例进行病例对照研究。通过自制一般资料问卷和弱势老年人调查-13(Vulnerable Elders Survey-13,VES-13)问卷将患者分为衰弱组与非衰弱组。对比两组临床资料及数据。采用SPSS 22.0进行数据处理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中位数和四分位数间距表示,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Mann Whitney检验。计数资料用频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对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影响因素进行二元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215例患者,其中男126例,女89例,年龄(68.53±5.96)岁,衰弱发生率为84.65%(182/215)。两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特殊疾病、特殊服药、1周内有无食物减少、放化疗史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衰弱组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与非衰弱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衰弱组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免疫球蛋白A(immunoglobulin A,IgA)、D-二聚体水平与非衰弱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低BMI(OR=0.176,95%CI 0.086~0.361)和IgA水平升高(OR=1.839,95%CI 1.094~3.091)是老年胰腺肿瘤住院患者发生衰弱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 老年胰腺肿瘤住院患者的衰弱发生率较高;相较于非衰弱的老年胰腺肿瘤患者,评估为衰弱的老年胰腺肿瘤住院患者的BMI、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水平较低,而IgA、D-二聚体水平较高;低BMI与高IgA水平是发生衰弱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医务人员应及早评估和筛查相关影响因素,并针对危险因素进行及早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