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22年 第28卷 第7期    刊出日期:2022-04-01
    上一期   
    研究生论坛
    Hcy、NF-κB、MCP-1与急性脑梗死关系的研究进展
    王瑶, 贺雯
    2022, 28(7):  889-893.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2.07.001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缺血性卒中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是我国居民死亡或致残的首要病因,其早期干预治疗对改善患者预后极为重要。溶栓和血管内治疗为血管再通最有效的治疗方式,可最大程度挽救脑缺血半暗带,但脑再灌注损伤仍不可避免。炎症机制是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关键部分,因此积极减轻过度炎性反应意义重大。大量研究显示,同型半胱氨酸(Hcy)、核因子-κB(NF-κB)、单核细胞趋化蛋白-l(MCP-1)与急性脑梗死关系密切,与脑缺血后炎症损伤联系紧密。本文就Hcy、NF-κB、MCP-1与急性脑梗死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改善患者预后提供新思路。
    2型糖尿病患者运动依从性的研究进展
    朱颖逸, 王惠, 吕伟波, 程康耀
    2022, 28(7):  894-897.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2.07.002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运动作为预防2型糖尿病发生与进展的重要手段之一,患者的运动依从性受到多种可控或不可控的因素影响,其干预和管理手段也逐渐向数字化方向发展。本文针对2型糖尿病患者运动依从性现状进行综述,剖析其运动依从性的主要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运动依从性的干预对策,为2型糖尿病患者运动行为促进提供参考。
    司美格鲁肽治疗肥胖的研究进展
    邢国庆, 于苏国
    2022, 28(7):  898-901.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2.07.003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全球范围内,肥胖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公共健康危机,且发病率不断增高。肥胖和一系列并发疾病给医疗保健系统带来了巨大负担,如何更有效减轻体质量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热点,仅靠单纯的生活干预很难控制,因此作为辅助手段的抗肥胖药物受到广泛的关注,但目前被批准用于减轻体资料的药物相对较少。司美格鲁肽是一种新型的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ucagon-like peptide-1 receptor agonist,GLP-1RA),相比传统的GLP-1RA,其具有半衰期长、稳定性高等优点。本文重点以司美格鲁肽治疗肥胖的研究进展进行讨论,为减轻肥胖提供一种新选择。
    科研课题专栏
    2型糖尿病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软脑膜侧支循环的影响
    陈建军, 陈巧琼, 梅志忠, 黄晓芸, 余映丽, 林菡, 黄益洪, 廖旺
    2022, 28(7):  902-907.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2.07.004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软脑膜侧支循环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3月1日至2021年6月30日东莞市厚街医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缺血性脑梗死(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及颈内动脉颅内段闭塞或狭窄程度大于85%)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糖尿病脑梗死组),共94例,其中男51例,女43例,年龄(65.02±14.15)岁。配对选取94例脑血管闭塞或狭窄部位、程度相似、年龄相近的非糖尿病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48例,女46例,年龄(68.20±12.63)岁。采用局部软脑膜侧支循环评分(rLMC)作为评价软脑膜侧支循环指标,对两组患者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S),相关因素如患者发病年龄、入院时的血压、血糖、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吸烟史、饮酒史、既往脑梗死病史和冠心病等进行对比分析、相关回归分析等。结果 糖尿病脑梗死组和对照组的rLMC分别为(11.55±5.22)分和(14.02±4.8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入院时NIHSS评分分别为(11.99±8.57)分和(10.03±8.75)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3);ASPECTS分别为(5.26±2.45)分和(6.27±2.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入院时血糖和饮酒史有差异外,其余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rLMCS评分的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rLMC与NIHSS评分(r=-5.790,P<0.001)和ASPECTS评分(r=0.556,P<0.001)显著相关。收缩压(r=0.207,P=0.045)和舒张压(r=0.213,P=0.040)、胆固醇(r=0.244,P=0.018)、LDL-C(r=0.215,P=0.03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年龄(r=-0.089,P=0.392)和血糖(r=-0.292,P=0.12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多元回归显示只有ASPECTS和NIHSS评分跟rLMC有显著相关。结论 2型糖尿病不仅显著影响急性缺血性脑梗死软脑膜侧支循环的建立,而且还影响脑梗死体积和疾病的严重程度。除了2型糖尿病对软脑膜侧支循环的影响外,可能动脉血压(收缩压和舒张压)、胆固醇和LDL-C与软脑膜侧支循环的灌注相关。
    尪痹的中医证型与促炎因子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张瑀琼, 崔宏伟, 于蕾, 李国华, 吕新亮
    2022, 28(7):  907-911.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2.07.005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尪痹最早由现代医家焦树德教授提出,是继“痹症”“历节”“鹤膝风”之后中医界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进一步具体化表达。从最早对本病有记载的《黄帝内经》到现在,历经两千多年后尪痹仍然是医学界公认的难以彻底治愈的疾病之一。各大医家根据自身临床经验对本病的证型不断完善,直到2018年在《类风湿关节炎病证诊疗指南》才有了最为全面的8种证型,其中5种实证分别是寒湿痹阻证、风湿痹阻证、湿热痹阻证、瘀血阻络证、痰瘀痹阻证,3种虚证分别是气阴两虚证、气血两虚证、肝肾不足证。中医从宏观角度在辨证论治原则的指导下收效斐然。西医从微观角度认为本病的发生发展与促炎因子关系密切,其中多种促炎因子的表达随着中医证型的不同有所差异。本文就尫痹发病过程中的中医证型与促炎因子相关性作一综述,探讨中医在治疗尫痹发展中对炎症因子的作用,以期对中医辨证论治和中西医联合用药上有指导作用,进一步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人参皂苷Rg3抗肝癌作用研究进展
    唐琳琳, 李洪英, 刘文山, 丁传华
    2022, 28(7):  912-916.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2.07.006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18年GLOBOCAN数据显示,肝癌发病例数位居恶性肿瘤第4位,死亡例数位居第2位。中晚期肝癌患者推荐中医中药辅助肝癌的治疗。人参皂苷Rg3是一种四环三萜达玛烷型稀有人参皂苷,存在20(R)和20(S)两种对映异构体。以人参皂苷Rg3单体为主要成分的抗癌新药参一胶囊于2003年上市,主要应用于肺癌、肝癌的辅助治疗。人参皂苷Rg3体内外研究均证实其有良好的抗肝癌活性。人参皂苷Rg3抗肝癌的作用机制是多方面的,包括诱导肝癌细胞凋亡、调控自噬逆转耐药、抑制细胞侵袭及转移、抑制血管生成。本文就人参皂苷Rg3治疗肝癌的临床前及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对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治疗发热临证经验撷要
    刘志龙, 何婧, 黎崇裕
    2022, 28(7):  916-919.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2.07.007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发热一是指体温≥37.3 ℃,超出正常范围;二是虽体温<37.3 ℃,但自觉身热或发烫等不适表现。本文系统总结了应用中医药诊治发热的经验,临证以高热和低热为凭,再结合主要伴随症状为辨证论治提供证候依据,进而运用以经方为主的高效处方。
    循证医学案例研究法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
    别凤杰, 赖米林, 徐飚, 王蕾, 刘晓雁
    2022, 28(7):  920-923.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2.07.008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循证医学案例研究法在乳腺科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2021年4月至12月在乳腺科实习的规培生共24名,根据入科时间限定的教学模式分为2组。对照组11名(男生4名,女生7名),采用传统教学法;试验组13名(男生6名,女生7名),采用循证医学案例研究教学法。轮训结束后通过调查问卷评分和出科考试成绩评价两组教学效果。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 两组住培医生出科考试成绩、主观题成绩、客观题成绩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调查问卷评分中,试验组对案例研究循证教学模式的评价显著高于对照组学生对传统教学法的评价,分别是学习兴趣[(6.08±2.02)分比(4.00±1.55)分]、临床思维能力[(6.62±1.66)分比(4.00±1.34)分]、信息获取能力[(7.00±1.35)分比(5.00±1.48)分]、接诊自信心[(6.23±1.92)分比(3.45±1.37)分]、提问能力[(6.23±1.92)分比(4.00±1.90)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在乳腺科住培医师临床轮训阶段开展案例研究为主的循证医学教学模式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及对新问题的解决能力。
    广州市某中医院过敏性疾病过敏原检测分析
    邓超, 沈素晶, 梁铭, 朱卓均
    2022, 28(7):  924-928.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2.07.009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过敏性患者的过敏原情况。方法 共纳入2019年11月至2020年10月期间来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儿科、呼吸科、耳鼻喉科等科室就诊的507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免疫印迹法进行过敏原特异性免疫球蛋白E(immunoglobulin E,IgE)抗体检测,用χ2检验分析过敏原分布情况及统计学差异。结果 在507患者标本中,男267例,女240例,年龄2~90岁。过敏原检测结果阳性者402例,其中男性阳性率为79.4%(212/267),女性阳性率79.2%(190/240),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2,P>0.05)。而过敏原阳性年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6.92,P<0.05),季节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60,P<0.05)。其中吸入性过敏原阳性率高于食入性过敏原,吸入性过敏原主要以户尘螨(62.2%,250/402)、粉尘螨(55.9%,225/402)及蟑螂(50.0%,201/402)为主,食入性过敏原以鸡蛋白(22.9%,92/402)和牛奶(19.9%,80/402)为主。结论 广东省第二中医院过敏性患者的过敏原以户尘螨、粉尘螨、牛奶、鸡蛋白和蟑螂为主,不同年龄和季节分布存在一定差异,日常生活可以重点关注。
    腹腔镜操联合体位疗法缓解腹腔镜术后非切口疼痛的疗效观察
    温桂香, 范彩连, 黄素嫦
    2022, 28(7):  929-933.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2.07.010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腹腔镜操联合体位疗法缓解腹腔镜术后非切口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本研究为临床干预研究。研究对象为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妇科2019年7月至2021年7月完成腹腔镜手术后出现非切口疼痛的患者,共9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对照组、观察1组、观察2组,每组30例。对照组年龄(34.36±4.25)岁,观察1组年龄(35.41±3.26)岁,观察2组年龄(34.48±3.56)岁。对照组:腹腔镜术后常规给予饮食指导、运动指导、心理护理等;观察1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膝胸卧位;观察2组:在观察1组的基础上指导患者做腹腔镜操。对比3组患者腹腔镜术后非切口疼痛干预后的疼痛评分、疼痛持续时间、护理满意度的差异。采用方差分析、χ2检验、秩和检验。结果 (1)疼痛评分:3组患者干预后6 h的疼痛评分比较,F=26.824,P<0.001;3组患者干预后24 h的疼痛评分比较,F=28.577,P<0.001;3组患者干预后48 h的疼痛评分比较,F=43.037,P<0.001。(2)疼痛持续时间:观察1组与对照组比较,χ2=7.460,P=0.024;观察2组与观察1组比较,χ2=0.543,P=0.762;观察2组与对照组比较,χ2=11.416,P=0.003。(3)护理满意度:对照组、观察1组、观察2组护理满意度分别为90.0%(27/30)、96.7%(29/30)、100.0%(30/30)。观察1组与对照组比较,Z=-2.065,P=0.039;观察2组与观察1组比较,Z=-2.051,P=0.040。结论 腹腔镜操联合体位疗法能明显缓解腹腔镜术后非切口疼痛,缩短疼痛持续的时间,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且操作简单,不产生费用,无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不同扳机方式对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新鲜周期移植妊娠结局的影响比较
    刘伟, 许丹丹, 童洁, 任建枝
    2022, 28(7):  933-936.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2.07.011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比较不同扳机方式对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在新鲜周期移植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七十三集团军医院生殖医学中心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多囊卵巢综合征并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助孕的患者255例,在助孕过程中根据不同扳机方式分为: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扳机组(HCG扳机组,81例)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联合低剂量HCG扳机组(联合扳机组,174例)。比较两组的一般资料、获卵数、可利用胚胎数、MⅡ卵率、临床妊娠率、持续妊娠率、早期流产率及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发生率。采用t检验、χ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两组间获卵数、可利用胚胎数、MⅡ卵率、临床妊娠率、持续妊娠率、早期流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HCG扳机组的OHSS总发生率(6.17%,5/81)低于联合扳机组(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956,P=0.001)。结论 在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行新鲜周期IVF-ET助孕过程中,GnRH-a联合低剂量HCG扳机更优,能减少OHSS的发生。
    基于智能疾病管理系统的类风湿关节炎疾病活动度评估的随机对照研究
    潘登, 王浩, 吴恒莲, 陈腾云, 邓运明
    2022, 28(7):  937-941.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2.07.012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基于智能疾病管理系统(SSDM)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心理状况、自我效能以及活动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5月至12月于东莞东华医院治疗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115例。脱组3例,最终纳入112例患者,其中男60例,女52例,年龄23~76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对照组应用常规教育+电话随访教育,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应用基于智能疾病管理系统对患者进行管理。观察两组的疾病活动性评分28(DAS28)、健康评估问卷(HAQ)评分、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晨僵时间、疾病缓解率、随访率以及复发率。应用SPSS 20.0进行数据分析,采用χ2检验、t检验。结果 干预后,研究组DAS28、HAQ、HAMD、HAMA评分均比对照组低(均P<0.05);干预后,研究组SF-36评分比对照组高(P<0.05)。干预后,研究组晨僵时间较对照组缩短(P<0.05);研究组缓解率为98.21%(55/56),随访率为96.43%(54/5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3.93%(47/56)、80.36%(45/56),复发率为1.79%(1/56),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6.07%(9/5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245、6.527、10.721,P=0.008、=0.006、<0.001)。结论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在疾病治疗过程中应用智能疾病管理系统效果更佳,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调整患者的不良心理状况,有效的降低疾病活动度,同时可以提高疾病的缓解率以及患者随访率,降低疾病复发率,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疾病管理中值得推广和应用。
    NT-proBNP在心血管系统疾病中的应用进展
    罗威, 张原琪(审校)
    2022, 28(7):  942-946.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2.07.013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氨基末端B型钠尿肽原(NT-proBNP)在心血管系统疾病中的应用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尤其是在心力衰竭、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的诊断、危险分级及预后评估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效。本文对以上几个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不同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丙肝抗体的效果
    吴菲菲
    2022, 28(7):  946-949.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2.07.014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用不同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丙型肝炎(简称丙肝)抗体的效果。方法 选取深圳市罗湖区辖区医院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20~65岁男性80例丙肝患者血清,根据检测方式分为常规组(间接ELISA法,40例)和试验组血清(双抗原夹心ELISA法,40例),比较分析两组检测结果。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χ2检验。结果 抗-丙型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 C,HCV)阳性标本有8份,试验组阳性检出率为87.50%(7/8),常规组阳性检出率为25.00%(2/8);抗-HCV阴性标本有72份,试验组阴性检出率为97.22%(70/72),常规组阴性检出率为83.33%(60/72);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349 2、7.912 1,P=0.011 7、0.004 9)。试验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均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双抗原夹心ELISA法检测丙肝抗体具有较高的特异度、灵敏度,可为疾病治疗提供参考数据,达到改善预后作用,值得推广。
    多层螺旋CT扫描MPR和VR重建在细微及隐匿性骨折中的应用对比
    陈斌, 冷志欣, 田红岸
    2022, 28(7):  950-953.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2.07.015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CT,MSCT)扫描多层面重组(multiplanar reformation,MPR)以及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VR)在诊断细微及隐匿性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咸宁市中心医院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126例疑似骨折但普通X线检查阴性,行MSCT扫描证实为细微及隐匿骨折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其中男66例,女60例,年龄16~63岁,疑似骨折关节共145处,分别应用MSCT MPR以及VR重建诊断细微及隐匿骨折,比较不同重建方法在诊断隐匿性骨折中的效果。计数资料以例或百分比形式表示,采用χ2检验,采用McNemar检验,计算MSCT在诊断隐匿性骨折中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结果 126例患者经手术及术后随访共证实145个骨关节损伤中隐匿性骨折115个,无骨折部位30个。骨折关节部位包括:骨盆及髋关节26个,膝关节20个,脊柱21个,踝关节31个,肘关节11个,腕关节6个。以手术及术后随访结果为金标准,McNemar检验提示,MSCT诊断隐匿性骨折的灵敏度、特异度以及准确度分别为98.26%(113/115)、100.00%(30/30)、98.62%(143/145)。MPR识别隐匿骨折的正确率为94.78%(109/115),漏诊6处;VR识别隐匿性骨折的正确率为99.13%(114/115),漏诊1处;MPR及VR均能正确识别未骨折处,两种重建方法诊断隐匿性骨折的正确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684,P>0.05)。结论 MSCT扫描及其后处理技术MPR、VR均能有效显示微小及隐匿性骨折,在诊断微小及隐匿性骨折中具有重要价值。
    超声诊断和治疗在下肢肌腱病中的应用进展
    赵静, 郑爱平
    2022, 28(7):  953-956.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2.07.016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年来,肌腱病在专业体育运动员和业余体育爱好者人群中发病率逐渐升高。肌腱病会导致受累肌腱疼痛和功能障碍。目前临床对于肌腱病的诊断通常需要依靠影像学方法进行。近年来,超声诊断和辅助治疗技术在肌腱病患者中广泛被应用。本综述简要总结了超声技术作为下肢肌腱病影像学诊断工具和辅助下肢肌腱病治疗的研究进展。超声成像主要通过评价肌腱厚度、回声情况和新生血管情况来获取诊断。超声在诊断肌腱病变方面具有良好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但对于肌腱病变疾病发展阶段的识别仍存在不足。超声下引导的临床治疗也用于许多肌腱病的治疗,这也是今后进一步研究的重要方向。
    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谵妄患者肠道菌群结构变化研究
    梁嘉敏, 杨子健, 杨吉武, 梁佩雯, 胡顺晴
    2022, 28(7):  957-961.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2.07.017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究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谵妄(POD)的老年患者肠道菌群的结构改变。方法 研究类型为病例对照研究。选取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2019年9月至2021年8月腰硬联合麻醉下行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随机选取其中有POD发生的患者13例(POD组),其中男7例,女6例,年龄(72.62±3.25)岁;同时随机选取无POD发生的患者20例(Non-POD组),其中男13例,女7例,年龄(73.00±4.19)岁。16S rRNA测序技术被用于分析两组患者术前12 h及术后48~60 h的粪便菌群的结构变化。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结果 POD组术后的Chao1指数[(333.32±97.86)比(455.20±153.50)]及Shanon指数[(3.27±0.79)比(5.05±1.06)]均显著低于Non-POD组(均P<0.05);POD组术后厚壁菌门[(52.45±7.38)%比( 46.70±6.94)%]、变形菌门[(21.45±4.73)%比(16.42±3.55)%]相对丰度均高于Non-POD组,放线菌门[(32.35±8.60)%比(42.75±9.43)]、拟杆菌门[(12.68±3.78)%比(21.37±4.17)%]的相对丰度均低于Non-PO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OD组术后萨特氏菌属[(16.45±3.74)%比(10.18±2.40)]、葡萄球菌属[(21.38±4.60)%比(14.92±2.94)%]、变形杆菌属[(15.33±3.22)%比(9.48±1.67)%]、梭状芽孢杆菌属[(28.55±4.90)%比(14.70±2.92)%]相对丰度均高于Non-POD组,双歧杆菌属[(29.41±5.80)%比(45.24±7.08)%]、柔嫩梭菌属[(10.18±2.04)%比(13.50±2.31)%]、拟杆菌属[(27.65±3.59)%比(34.76±4.72)%]相对丰度均低于Non-PO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肠道菌群多样性下降;肠道菌群门、属水平上结构变化可能参与了髋关节置换术后POD的发生。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小腿运动神经及其支配肌肉病变的超声测值变化及相关性研究
    霍中元, 赵红艳, 程辰, 田卫, 宋欢欢
    2022, 28(7):  962-966.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2.07.018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通过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小腿运动神经及其支配肌肉剪切波硬度测值变化及相关性,探讨高频灰阶超声与剪切波弹性成像联合评估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患者小腿运动神经及肌肉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8月至2021年11月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附属连云港中医院糖尿病科住院病例80例对照研究。DPN患者40例中男18例,女22例,年龄(58.95±7.08)岁;不伴周围神经病变的糖尿病患者40例中男18例,女22例,年龄(59.03±8.03)岁。同期正常对照组30例,年龄(58.40±6.26)岁。运用超高频超声常规灰阶模式和剪切波成像模式采集受检者小腿腓神经、胫神经截面积,腓肠肌、胫骨前肌、腓骨肌杨氏模量测值。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3组受检超声参数测值,并对小腿运动神经截面积与对应支配肌肉的杨氏模量相关性分析。统计学方法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χ2检验,运用Kendall W检验进行一致性检验,并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 3组间各超声参数测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其中DPN患者的胫神经截面积、腓总神经截面积值最大,分别为(16.29±2.01)mm2、(19.88±2.71)mm2,其剪切波硬度杨氏模量值最低,腓肠肌(最大跖屈位)、腓肠肌(最大背屈位)、胫骨前肌、腓骨肌杨氏模量值分别为(56.29±10.12)kPa、(79.25±12.86)kPa、(76.84±12.88)kPa、(67.09±12.55)kPa。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DPN患者小腿胫神经、腓总神经截面积与对应支配肌肉杨氏模量测值均呈负相关(均P <0.01),其中胫神经截面积与腓肠肌杨氏模量(最大背屈位)及(最大跖屈位)相关性r值分别为-0.617和-0.632,腓总神经截面积与胫骨前肌杨氏模量(最大跖屈位)相关性r值为-0.622,腓总神经截面积与腓骨肌杨氏模量值(足内翻位)相关性r值为-0.629。结论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存在小腿肌肉硬度减低,常规灰阶超声可联合剪切波弹性成像评估小腿运动神经及其支配肌肉病变,为临床评估DPN患者提供更多的影像学诊断依据。
    论著
    锥形束CT联合六维床在子宫颈癌放疗中的应用及靶区外放边界的分析研究
    王宇留, 方涌文, 肖亮杰, 姚文燕, 刘镖水, 林晓生, 林承光, 方键蓝
    2022, 28(7):  967-970.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2.07.019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锥形束CT(CBCT)联合六维(6D)治疗床纠正子宫颈癌调强放疗摆位精度及靶区外放边界的研究。方法 随机选取2020年10月至2021年4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36例子宫颈癌患者,年龄35~70岁;卡氏评分>80分。接受容积调强放射治疗(VMAT),每例患者每次治疗前进行CBCT扫描共714次,得到容积CT图像,重建后和定位CT图像进行配准,先进行3D配准,记录摆位误差数值,再次进行6D配准,记录6D摆位误差数值;记录各患者的体质量指数(BMI),并分析BMI在6D配准中冠状面偏转角(Rtn)、矢状面俯仰角(Pitch)、横断面翻滚角(Roll)方向的影响;按Van Herk公式MPTV=2.5∑+0.7σ计算平移方向的相应外放边界值(MPTV)。对所有数据分别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和配对t检验。结果 3D配准和6D配准在左右(LR)、头脚(SI)、腹背(AP)方向的摆位误差取绝对值分别为(2.1±0.9)、(3.2±1.2)、(2.3±1.2)mm;(1.8±0.6)、(3.2±1.0)、(2.2±0.8)mm;对原始数据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中,SI方向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LR和AP方向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BMI影响下,正常与肥胖患者在Rtn、Pitch、Roll方向的旋转摆位误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通过计算外放边界6D配准比3D配准在LR、SI和AP分别减少1.0、2.0、1.6 mm。结论 CBCT联合6D治疗床在线纠正,6D图像配准优于3D图像配准;通过外放边界公式MPTV=2.5∑+0.7σ计算出6D的外放边界比3D的外放边界小,这对于在临床上子宫颈癌的放疗使用6D图像配准联合6D床比单使用3D床更具有优势,能够减少靶区周围正常组织受量,提高肿瘤放疗的精确性。
    广州地区生殖系统念珠菌病的菌型及其体外药敏结果分析
    黎小东, 宋卫忠, 曹文苓, 李平, 梁景耀, 李华平, 王焕丽, 王建琴
    2022, 28(7):  971-974.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2.07.020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监测2013年至2019年广州地区生殖系统念珠菌分离菌株情况,及其7种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趋势。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在广州市皮肤病防治所性传播疾病门诊就诊的生殖系统念珠菌病患者共649例,其中男116例,女533例,年龄15~84岁。采用法国梅里埃公司的ATB ID32C酵母菌鉴定反应板鉴定菌种和Rosco纸片扩散法进行体外药敏检测,比较不同菌型念珠菌的药敏趋势。统计学方法采用χ2检验。结果 临床649株生殖系统念珠菌感染患者中白念珠菌517株(79.66%)、光滑念珠菌72株(11.09%)、近平滑念珠菌33株(5.09%)和其他念珠菌27株(4.16%);7年间的年分离率:白念珠菌平缓无变化(χ2=11.56,P>0.05),光滑念珠菌波动性升高、近平滑念珠菌和其他念珠菌均波动性降低(χ2=13.72、19.28、14.76,均P<0.05)。念珠菌对7种药物敏感性为:制霉菌素99.69%(647/649)、酮康唑85.20%(553/649)和氟康唑72.57%(471/649),敏感性较高,而伊曲康唑52.23%(339/649)、咪康唑34.36%(223/649)、嗌康唑34.98%(227/649)和特比奈酚8.32%(54/649)的敏感性低。结论 生殖系统念珠菌病以白念珠菌为主,念珠菌对多烯类药物敏感性高,唑类药物存在交叉耐药,不同菌型的药敏有差异。
    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病原菌分布和免疫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周蓓, 樊利春
    2022, 28(7):  975-978.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2.07.021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细菌感染和免疫指标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选择2019年8月至2021年8月海南省妇女儿童医学中心收治的100例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为观察组,另随机选取同期在海南省妇女儿童医学中心进行体检的健康女性10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组年龄(35.29±4.61)岁,体质量(52.35±3.30)kg,对照组年龄(35.22±4.56)岁,体质量(52.22±3.20)kg。比较两组外周血免疫指标水平,并进行相关性分析。此外,采集所有观察组患者的脓液标本实施细菌培养以及药敏试验,分析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常见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结果采用χ2检验、t检验。结果 观察组外周血免疫球蛋白(Ig)A、IgM水平分别为(2.68±1.04)g/L和(1.80±0.77)g/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2.08±0.86)g/L、(1.28±0.46)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46、5.797,均P<0.001)。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细菌感染和IgA、IgM均呈正相关关系(r=0.574、0.611,均P<0.05)。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脓液标本主要病原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占73.00%(73/100)。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常见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按照从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青霉素(87.67%,64/73)、苯唑西林(75.34%,55/73)、克林霉素(38.36%,28/73)、庆大霉素(27.40%,20/73)、呋喃妥因(10.96%,8/73)、左氧氟沙星(9.59%,7/73)、四环素(8.22%,6/73)、万古霉素(0)。结论 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细菌感染和免疫指标存在密切相关,且其主要病原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具有较高的敏感性。
    静脉输注纳布啡与瑞芬太尼辅佐硬膜外分娩镇痛的效果比较
    黄育, 陈伟明, 王寿平
    2022, 28(7):  979-985.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2.07.022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比较静脉输注纳布啡与瑞芬太尼辅佐硬膜外阻滞应用于分娩镇痛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2020年8月至10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足月初产妇150例,按照简单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单纯硬膜外镇痛组(C组)、纳布啡辅佐硬膜外镇痛组(N组)和瑞芬太尼辅佐硬膜外镇痛组(R组),每组50例。3组均待宫口开至3 cm时行硬膜外阻滞分娩镇痛。在行硬膜外穿刺前10 min内,N组予纳布啡0.1 mg/kg静脉注射,R组予首量瑞芬太尼0.2 μg/kg静脉注射后予瑞芬太尼[0.05 μg/(kg·min)]静脉持续泵注至麻醉平面达到T10时停止泵注。3组均予0.065%罗哌卡因+0.4 μg/ml舒芬太尼硬膜外持续泵注。记录镇痛前、硬膜外穿刺即刻、镇痛后各时间点产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的评分;记录产程时间、剖宫产率、器械助产率、缩宫素使用率、产妇满意度;记录新生儿Apgar评分(1 min、5 min、10 min),抽取脐动脉血行血气分析;观察分娩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统计学方法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t检验、χ2检验。结果 N组和R组硬膜外穿刺即刻VAS评分均明显低于C组[(5.68±1.13)分、(5.61±1.11)分比(8.10±1.00)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N组和R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N组和R组产妇满意度评分均较C组升高[(9.04±0.86)分、(9.36±0.74)分比(8.47±0.84)分](均P<0.05),但N组和R组对比无差异;N组和R组硬膜外穿刺即刻Ramsay镇静评分均高于C组[(1.75±0.43)分、(2.17±0.60)分比(1.17±0.3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N组和R组头晕发生率均较C组升高[32.0%(16/50)、40.0%(20/50)比12.0%(6/50)](均P<0.05),但N组和R组对比无差异;R组嗜睡发生率为10.0%(5/50),与发生率均为0的N组和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组产妇一般资料、产程时间、剖宫产率、器械助产率、缩宫素使用率、其他时间点VAS评分、改良Bromage评分及所有时间点的Ramsay镇静评分、新生儿Apgar评分、脐动脉血气分析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静脉输注小剂量纳布啡、瑞芬太尼可以明显缓解硬膜外分娩镇痛起效前的疼痛程度,缓解产妇的紧张情绪,令其可以更好地配合麻醉医师指令,为麻醉操作创造更有利的条件,提高产妇满意度,同时不影响分娩方式、不延长产程、不增加母婴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
    临床研究
    肝内门-体静脉分流的多层螺旋CT与超声表现及误诊原因分析
    冯云, 胡蓉, 霍亚玲, 王丹
    2022, 28(7):  986-988.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2.07.023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肝内门-体静脉分流(IPSVS)的多层螺旋CT(MSCT)与超声表现及误诊原因,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收集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10年1月至2020年1月12例行MSCT及超声检查确诊为IPSVS患者(男5例,女7例,年龄2~8个月)的临床资料,其中7例行超声随访,回顾性分析本病的影像诊断准确率、影像表现及误诊原因。结果 MSCT诊断准确率83.33%(10/12),2例误诊为多发血管瘤。超声诊断准确率66.67%(8/12),2例误诊为肝囊肿,1例误诊为肝内胆管扩张,1例误诊为肝内动-静脉畸形;IPSVS影像表现为门脉分支与肝静脉或下腔静脉间的低密度影/无回声,增强门脉期肝内低密度影强化程度与沟通血管相仿,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探及由门脉流至肝静脉或下腔静脉的红蓝相间血流信号;5例患者口服普萘洛尔,随访超声显示3例囊状扩张缩小,分流血管逐渐闭合,2例病变缩小,静脉端分流口流速减小。2例未行临床干预仅定期随访,超声显示病变大小及肝静脉端分流口流速无明显变化。结论 IPSVS各年龄段均可发病,无肝性脑病风险者病情多进展缓慢。MSCT对IPSVS的诊断准确率高于超声,但后者对血流方向及流速的判断更精确,且检查费用低,可作为本病随访的首选方法。
    葡萄糖酸氯己定抗菌透明敷料在腰大池置管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对感染率的影响
    范玉滢, 马红艳, 余文俊, 张燕
    2022, 28(7):  989-991.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2.07.024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究葡萄糖酸氯己定抗菌透明敷料在腰大池置管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对感染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5月广东三九脑科医院收治的腰大池置管术后患者70例,男39例,女31例,平均年龄38.0岁。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5例。对照组使用常规固定方法,研究组利用葡萄糖酸氯己定抗菌透明敷料固定。观察两组患者48 h内脱管、内引流管阻塞、非计划性拔管、皮肤过敏症状、颅内感染、脑脊液渗漏发生情况。采用χ2检验。结果 研究组48 h内脱管、非计划性拔管、皮肤过敏症状、颅内感染、脑脊液渗漏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2.9%(1/35)比8.6%(3/35)、2.9%(1/35)比11.4%(4/35)、5.7%(2/35)比45.7%(16/35)、2.9%(1/35)比11.4%(4/35)、0比8.6%(3/35),均P<0.05]。结论 将葡萄糖酸氯己定抗菌透明敷料应用于腰大池置管术后中能够有效降低48 h内脱管、内引流管阻塞、非计划性拔管、皮肤过敏症状、颅内感染、脑脊液渗漏的发生率,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理想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全子宫切除术后患者自我效能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成洁好, 陈海平, 赖乐琪
    2022, 28(7):  992-995.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2.07.025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全子宫切除术后患者自我效能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取方便抽样方法选取2020年9月至2021年3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妇科病房的全子宫切除术后患者51例作为研究对象,年龄41~74(53.71±8.72)岁。采用一般资料调查问卷、自我效能感量表进行问卷调查。釆用Pearson相关分析方法来探讨全子宫切除术后患者自我感受负担与自我效能感的相关性,统计学方法采用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多重线性回归。结果 全子宫切除术后患者的自我效能感总分为(21.76±9.30)分,不同子女的个数、家庭人均月收入患者的自我效能感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88、1.24,P=0.015、0.044)。结论 家庭人均月收入、病程是全子宫切除术后患者自我效能的重要影响因素,建议对家庭人均月收入较低、病程较长的患者加强术后心理护理以提高其自我效能感。
    病例报告
    原发性卵巢类癌1例
    王稳, 田翔宇, 姚淑娟
    2022, 28(7):  996-998.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2.07.026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原发性卵巢类癌十分罕见,多发生于围绝经期女性,目前多为病例个案报道,妇科医生对其认识相对较少,术前不易诊断,主要依靠术后病理检查明确诊断,易引起误诊。临床发现盆腔包块,以及出现某些内分泌物质及其引起的皮肤潮红、毛细血管扩张、支气管痉挛、心脏损害等症候群,应高度怀疑该病。手术范围可根据患者的年龄、生育要求等具体情况个体化选择,术后均应严密随访。
    以低钾血症、反复骨折为首发表现的库欣综合征1例并文献复习
    刘英晓, 林雯雯, 张玉盼
    2022, 28(7):  999-1001.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2.07.027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1例以低钾血症、反复骨折为首发表现、体征不典型的库欣综合征。方法 分析山东大学附属威海市立医院1例以低钾血症、反复骨折为首发表现的库欣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该例患者女性,68岁,以低钾血症、反复骨折为首发表现,后诊断为鞍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型垂体瘤,经手术治疗好转。结论 有低钾血症、多次骨折病史的患者,因临床体征不典型,易导致漏诊,临床工作中要引起重视。
    护理研究
    老年大肠黑变病伴晚期直肠癌的护理
    王佃荣, 刘伟, 王兰兰, 王倩, 李秀举, 赵立平
    2022, 28(7):  1002-1006.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2.07.028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总结1例老年大肠黑变病(melanosis coli,MC)合并晚期直肠癌的围术期护理。方法 对1例MC合并晚期直肠癌的患者做好围术期护理并进行文献学习。结果 术前个体化综合评估,加强肺功能锻炼,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和充分的肠道准备。术后合理的营养支持,实施多模式镇痛策略,加强管路护理、注重黑变结肠造口护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积极防治并发症,加强健康宣教指导。经过19 d的精心治疗和护理,患者康复出院。结论 MC临床少见,伴发直肠癌也罕有报道,总结其围术期护理,为临床提供参考。

    缺血性脑卒中伴吞咽障碍患者对出院计划服务需求的质性研究

    梁玮莹, 尹玉珊
    2022, 28(7):  1006-1009.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2.07.029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对出院计划服务的需求,为制订科学、规范的出院计划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质性研究中的现象学研究方法。选取2020年12月至2021年6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10例缺血性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男9例,女1例,年龄43~82岁,学历小学至大专,住院4~24 d),进行半结构式访谈,并用Colaizzi分析法对资料进行编码、分析、归类和提炼主题。结果 卒中吞咽患者的出院计划服务需求归纳为4个主题,分别为疾病知识、吞咽康复锻炼、精神心理支持、社会支持需求。结论 缺血性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对出院计划服务需求较高,应充分发挥医护技、家属的协同作用,提供个性化多学科协作的出院计划服务,提高缺血性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出院后的生活质量。
    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高低沙发椅临床应用效果
    张曼茵, 汤舜銮, 许燕杏
    2022, 28(7):  1010-1012.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2.07.030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评估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应用高低沙发椅的康复效果。方法 选择2021年1月1日至6月30日汕头市中心医院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各50例。A组男19例,女31例,年龄(72.76±12.22)岁。B组男22例,女28例,年龄(67.68±15.64)岁。两组均采取常规术后第1天床上坐位法护理。此外,B组采用高低沙发椅护理方法。比较两组住院天数、康复进程、并发症发生率、住院费用及对护理人员满意度等。服从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或构成比表示,采用卡方检验,等级资料采用u检验。结果 B组住院天数较少,功能恢复率高[98%(49/50)比82%(41/50)],并发症少,住院费用少,对护理满意度高,均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高低沙发椅用于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康复过程可起到积极的帮助作用。

    半导体激光联合30%超分子水杨酸治疗痤疮的疗效和护理体会

    张文君, 李月明, 何诗琪, 梁淑鸿, 刘映雪, 吴怡玲, 龚业青
    2022, 28(7):  1013-1016.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2.07.031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半导体激光联合30%超分子水杨酸治疗痤疮的疗效和护理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0月至2021年4月在广州市皮肤病防治所就诊的100例痤疮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50例。对照组男19例,女31例,年龄14~41(25.62±8.35)岁,给予半导体激光治疗;研究组男20例,女30例,年龄12~43(26.43±8.12)岁,给予半导体激光联合30%超分子水杨酸治疗。记录患者皮肤纹理特征变化、不良反应,并评估临床疗效及患者满意度;采用t检验、χ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治疗结束后,研究组色斑[(35.41±6.22)%比(40.16±9.37)%]、毛孔[(25.10±6.83)%比(29.65±8.40)%]、红斑[(21.05±8.42)%比(28.18±9.23)%]、紫质[(28.02±9.02)%比(32.60±10.67)%]计数均较对照组减少(t=2.986、2.972、4.035、2.318,均P<0.05);第2次治疗后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44.00%(22/50)均明显高于对照组24.00%(1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56,P=0.035),对照组与研究组治疗结束后2个月临床总有效率为54.00%(27/50)、78.00%(39/5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17,P=0.011);对照组与研究组痤疮总满意度为88.00%(44/50)、100.00%(50/5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542,P=0.004)。结论 半导体激光联合30%超分子水杨酸治疗可显著改善痤疮症状,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和,同时应配合规范化护理措施,保障临床治疗效果和患者满意度。
    综述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与脑卒中后疼痛和抑郁的关系
    田锦秀, 成爱霞, 李浩亮
    2022, 28(7):  1017-1020.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2.07.032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是成人脑内含量最丰富的神经营养因子,具有显著的脑损伤修复能力。最近的多项研究表明,BNDF在脑卒中后的多种并发症的发生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有希望成为新的卒中治疗方法的晚期靶点,但它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本文就BDNF的生物学特性、在卒中后并发症的作用机制以及最新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从而为脑卒中后疼痛及抑郁的临床诊治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萝卜硫素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研究进展
    王浩, 谢庆芝
    2022, 28(7):  1021-1024.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2.07.033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国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问题仍较严重,目前以抗生素为主的治疗方案仍存在部分不足。研究发现,萝卜硫素(sulforaphane,SFN)这一天然植物活性物质,通过增强机体抗氧化性,抑制Hp生长定植以及对Hp的直接杀伤作用治疗Hp感染,可以提高根除率,减轻不良反应。本文综述了SFN治疗Hp的研究进展,希望为Hp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肝移植围术期诱发肠损伤铁死亡的研究新进展
    吴威, 谭永星, 王永旺
    2022, 28(7):  1025-1028.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2.07.034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铁死亡(ferroptosis)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以铁依赖性的脂质活性氧(lipid reactive oxygen species,L-ROS)过度积累为特征的一种新的细胞程序性死亡方式,其与铁代谢、脂质代谢和氨基酸代谢等多种代谢调控途径相关。本文概述铁死亡相关概念、形态及生化特征、调控机制,以及铁死亡在肝移植围术期诱发肠损伤中的作用机制和针对铁死亡的治疗策略,旨在为肝移植远隔器官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前置胎盘的病因、诊断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刘静, 盖欣欣, 梁森, 魏学功
    2022, 28(7):  1029-1033.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2.07.035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前置胎盘是产科常见的并发症,其病因学的研究尚不明确。大量的研究显示,高龄产妇、剖宫产史、多胎妊娠、医学辅助生殖、宫腔操作史等可增加其发生的危险性。近年来前置胎盘的发生率有持续上升的趋势,逐渐成为临床医生关注的重点,其发生是妊娠晚期出血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果处理不及时可严重威胁母婴生命安全。因此,明确诊断、科学治疗对减少母婴不良结局的发生有着重要意义。本文旨在归纳总结前置胎盘的病因、诊断及治疗的研究新进展,为临床医师提供诊断及治疗前置胎盘的依据,以减少产妇和新生儿的病死率。
    空气污染物与脓毒症的关系研究进展
    陈璟, 史菲
    2022, 28(7):  1034-1036.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2.07.036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脓毒症是一种由感染引起的全身性炎性反应综合征,脓毒症病情凶险,病死率高,在目前仍是威胁人类生命安全的重症。经过不懈研究,人们对脓毒症的认识逐步加深,但至今它仍是一凶险病情。脓毒症肾损害的研究历史已有几十年,其机制仍未完全阐明,可能包括: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炎症因子、一氧化氮学说、细胞凋亡学说、内皮功能障碍及内皮素作用、内毒素直接损伤及氧化应激损伤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空气污染可诱发感染等多种疾病,故空气污染物很可能是导致脓毒症的重要危险因素。本次探讨空气污染物对脓毒症的影响,有望对该病进行早期防控减少发病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