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25年 第31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25-03-01
    上一期   
    泌尿生殖专栏
    基于网络的决策辅助工具在前列腺癌患者 治疗决策中应用效果的meta分析
    陈媛 高梦昕 王晶 陈雨钦 蔡超 孙红玲
    2025, 31(5):  706-712.  DOI: 10.3760/cma.j.cn441417-20241011-05001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系统评价基于网络的决策辅助工具(DA)在前列腺癌治疗决策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The Cochrane Library、CINAHL、MEDLINE、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中建库至2024年8月7日有关基于网络的DA在前列腺癌治疗决策中应用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并追溯纳入研究的参考文献。采用主题词结合自由词方式检索。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采用漏斗图评估发表偏倚。结果 共纳入13篇文献。Meta分析结果显示:干预组选择保守治疗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19,95%CI:(1.02,1.39),P=0.03];干预组与对照组选择前列腺癌根治术和放疗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RR=1.01,95%CI:(0.92,1.10),P=0.87;RR=0.84,95%CI:(0.62,1.15),P=0.28];在低危患者中,干预组选择前列腺癌根治术的比例低于对照组[RR=0.73,95%CI:(0.54,0.98),P=0.04];干预组与对照组决策冲突和决策后悔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MD=-0.03,95%CI:(-0.11,0.05),P=0.42;SMD=0.01,95%CI:(-0.24,0.26),P=0.94];干预组与对照组满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MD=-0.11,95%CI:(-0.44,0.22),P=0.50]。结论 DA具有影响前列腺癌患者治疗决策的潜力。

    肾小管细胞来源外泌体在肾纤维化中的研究进展

    李晓童 于胜强
    2025, 31(5):  712-718.  DOI: 10.3760/cma.j.cn441417-20241119-05002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慢性肾脏病以肾功能衰竭和肾纤维化进展为特征。肾小管细胞来源外泌体介导的细胞间通讯与肾纤维化有关。本文综述肾小管细胞来源外泌体在缺血性或梗阻性损伤后介导成纤维细胞活化和肾纤维化的作用,以及成为肾纤维化的新兴生物学标志物、干预治疗目标和靶向治疗载体的潜力。

    单中心449例儿童肾穿刺活检病理及部分患儿基因结果分析

    刘玉洁 李玉柳 张亚欣 赵公平 曹广海 张书锋 田明 刘翠华
    2025, 31(5):  719-723.  DOI: 10.3760/cma.j.cn441417-20240914-05003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儿童肾脏病病理诊断构成特点及基因情况。方法 收集2020年1月至2023年12月于河南省儿童医院肾脏风湿免疫科住院接受肾穿刺活检的449例肾脏病患儿病理资料及部分患儿基因检测结果。于患儿入院后1周内完成肾穿刺活检、病理检查以及基因检测。结果 在449例肾脏病患儿中,男308例(68.60%),女141例(31.40%);年龄为10月龄~17岁,中位年龄为5岁;临床表现:肾型过敏性紫癜159例,血尿和(或)蛋白尿133例,肾病综合征115例,肾功能不全15例,狼疮性肾炎14例,重复肾活检12例。原发性肾小球疾病242例,占比53.90%,其中微小病变性肾病(MCD)97例,IgA肾病78例,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症(FSGS)24例,膜性肾病13例。继发肾小球疾病173例,占比38.53%,其中紫癜性肾炎159例,狼疮性肾炎14例。肾小管-间质疾病9例,占比2.00%,其中急性肾小管-间质损伤7例,亚急性肾小管-间质肾病1例,中度慢性肾小管-间质损伤1例。2例重复肾活检患儿结果发生改变:患儿3初次肾活检结果为轻微病变肾小球病,重复肾活检结果为Alport综合征;患儿5初次肾活检结果为MCD,重复肾活检结果为FSGS。67例肾脏病患儿行基因检测,阳性39例,占比58.21%,其中Alport综合征15例,FSGS 14例,微小病变性肾病14例,轻度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7例。结论 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仍是常见儿童肾脏疾病,以MCD和IgA肾病为主。继发肾小球疾病以紫癜性肾炎多见。

    不同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的效果及复发影响因素分析

    思雅芳 刘瑜瑜 曹丽
    2025, 31(5):  723-728.  DOI: 10.3760/cma.j.cn441417-20240814-05004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评估不同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IMN)的效果,并分析复发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20年6月至2023年6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榆林医院收治的100例IMN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案将患者分为研究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研究组男35例,女15例;年龄(56.39±10.73)岁;体重指数(25.31±2.36)kg/m2;合并高血压史14例,合并糖尿病史12例,合并高脂血症史11例。对照组男37例,女13例;年龄(57.21±10.80)岁;体重指数(25.74±2.52)kg/m2;合并高血压史13例,合并糖尿病史14例,合并高脂血症史12例。研究组和对照组均采用利妥昔单抗治疗方案,每次静脉滴注利妥昔单抗注射液375 mg/m2。对照组每周1次,连续治疗4周。研究组每2周1次,连续治疗6周。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肾功能[24 h尿蛋白定量(24 h UP)、血肌酐(Scr)、肾小球滤过率估计值(eGFR)]、免疫功能[M型磷脂酶A2受体(PLA2R)抗体、CD19抗原阳性B(CD19+B)细胞、免疫球蛋白G(IgG)],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t检验和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随访1年后,研究组复发率为22.00%(11/50),对照组复发率为18.00%(9/50),总复发率为20.00%(20/100),将患者分为复发组(20例)和未复发组(80例);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IMN患者复发的影响因素。结果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60.00%(30/50),对照组为62.00%(31/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和对照组24 h UP、Scr、PLA2R抗体、IgG水平、CD19+B细胞比例和eGF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期间,研究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34.00%(17/50)比56.00%(28/50)](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复发组和未复发组年龄、24 h UP、Scr、PLA2R抗体、IgG水平和CD19+B细胞比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OR:7.679,95%CI:1.973~29.884)、24 h UP(OR:2.319,95%CI:1.505~3.574)、Scr(OR:1.115,95%CI:1.016~1.223)、PLA2R抗体水平(OR:1.033,95%CI:1.001~1.065)和CD19+B细胞比例(OR:1.031,95%CI:1.004~1.060)均是IMN患者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IgG水平(OR:0.499,95%CI:0.265~0.941)为独立保护因素(均P<0.05)。结论 两种利妥昔单抗治疗方案效果相似,研究组安全性较好。年龄、24 h UP、Scr、PLA2R抗体、IgG水平和CD19+B细胞比例均是预测IMN复发的重要因素。

    高通量血液透析联合血液透析滤过治疗终末期肾病的效果

    权皎洁 王小玲 陈惠娟
    2025, 31(5):  729-733.  DOI: 10.3760/cma.j.cn441417-20240924-05005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高通量血液透析联合血液透析滤过治疗终末期肾病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西安高新医院收治的94例终末期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47例)和观察组(47例)。对照组男27例,女20例;年龄(61.91±7.39)岁;体重指数(23.21±3.24)kg/m2;病程(3.85±0.68)年;原发疾病:慢性肾小球肾炎23例,糖尿病肾病14例;高血压性肾损害10例。观察组男25例,女22例;年龄(61.75±7.23)岁;体重指数(23.07±3.19)kg/m2;病程(3.77±0.59)年;原发疾病:慢性肾小球肾炎26例,糖尿病肾病13例;高血压性肾损害8例。对照组采用高通量血液透析治疗(4 h/次,每周3次),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血液透析滤过治疗(4 h/次,每2周1次)。两组均连续治疗4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炎症因子水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钙磷代谢情况(血钙、血磷)、肾功能[尿氮素(BUN)、肌酐(Scr)]、营养状况[前白蛋白(PA)、血红蛋白(Hb)、白蛋白(ALB)]。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t检验和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血清TNF-α、CRP、IL-6水平均低于对照组[(23.28±3.49)ng/L比(31.39±4.27)ng/L、(6.38±1.09)mg/L比(8.23±1.54)mg/L、(8.01±1.49)ng/L比(12.04±2.03)ng/L](均P<0.05);观察组血钙水平高于对照组[(2.35±0.34)mmol/L比(2.06±0.25)mmol/L],血磷水平低于对照组[(1.30±0.11)mmol/L比(1.56±0.15)mmol/L](均P<0.05);观察组血清BUN、Scr水平均低于对照组[(14.85±2.12)mmol/L比(17.72±2.35)mmol/L、(301.24±29.89)μmmol/L比(440.34±37.78)μmmol/L](均P<0.05);观察组血清PA、Hb和ALB水平均高于对照组[(274.12±31.47)mg/L比(168.24±20.13)mg/L、(117.03±14.23)g/L比(99.78±10.16)g/L、(42.14±5.03)g/L比(36.02±4.19)g/L](均P<0.05)。结论 高通量透析联合血液透析滤过治疗可降低终末期肾病患者炎症因子水平,改善钙磷代谢情况、肾功能和营养状况。

    包皮切割缝合器治疗5~8岁儿童包茎手术相关并发症的防治体会

    杨毅 徐乐 陈志军 张鑫 黄中华 梁鸿毅 邱敏捷 蒋杰宏
    2025, 31(5):  733-737.  DOI: 10.3760/cma.j.cn441417-20241119-05006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应用包皮切割缝合器治疗儿童包茎手术相关并发症的防治策略,为更好地开展这一临床技术保驾护航。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23年8月就诊于广州市番禺区何贤纪念医院的1 932例5~8岁包茎儿童临床资料,年龄(6.41±0.14)岁。所有患儿均采用七氟烷吸入麻醉,在全程完全无痛状态下应用一次性包皮切割缝合器进行包皮环切手术。统计术中、术后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所有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完成时间为4.5~6.5 min,平均5.2 min。术后随访2~8个月,平均6.5个月。121例(6.26%)儿童术中发生系带活动性出血,109例(5.64%)儿童术后发生相关并发症。其中术后近期并发症(<7 d)发生率为3.11%(60/1 932),分别为迟发血肿32例、排尿困难8例、器械故障4例、创面感染15例、误伤尿道外口1例;中期并发症(7~30 d)发生率为1.55%(30/1 932),分别为包皮水肿10例、脱钉困难20例;远期并发症(>30 d)发生率为0.98%(19/1 932),分别为继发瘢痕束缚性包茎9例、皮桥形成10例。所有患儿并发症均得到妥善处理。结论 在全程完全无痛理念下应用包皮环切缝合器治疗儿童包茎,须规范手术操作流程,熟练掌握操作技巧以及加强术后护理宣教,有助于降低儿童包茎手术相关并发症。

    低能量冲击波治疗阴茎硬结症的临床效果

    杜宇轩 周晨妤 陈晓峰 朱双菊 卞军 赖德辉 梁雁冰
    2025, 31(5):  738-741.  DOI: 10.3760/cma.j.cn441417-20241022-05007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低能量冲击波治疗阴茎硬结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019年5月至2024年3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泌尿外科诊断为阴茎硬结症的22例患者应用低能量冲击波进行治疗(每周1次,疗程4~12周),疗程结束后对患者硬结尺寸、阴茎弯曲程度、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国际勃起功能指数调查问卷表-5(International Index of Erectile Function Questionnaire-5,IIEF-5)评分、并发症等进行记录。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患者年龄32~55岁,平均年龄43.5岁;40岁以下6例(27.3%),40~50岁12例(54.5%),50岁以上4例(18.2%)。平均病程16个月;病程1年内10例(45.4%),1~2年8例(36.4%),超过2年4例(18.2%)。14例(63.6%)仅有1枚硬结,6例(27.3%)有2枚硬结,2例(9.1%)有3枚硬结。硬结大多呈结节状,仅4枚呈长条索状。硬结最大为25 mm × 23 mm,最小为5 mm × 5 mm。硬结分布于阴茎两侧8例(36.4%),分布于阴茎背侧14例(63.6%)。18例患者(81.82%)在疗程结束后出现了尺寸变小或变软的现象;18例有阴茎勃起疼痛的患者中,14例(77.78%)得到减轻;8例阴茎勃起后明显弯曲的患者中,6例(75.00%)治疗后改善;9例有勃起功能障碍的患者中,7例(77.78%)改善。所有患者均未见明显并发症。结论 低能量冲击波治疗有助于缓解阴茎硬结导致的疼痛,改善阴茎弯曲,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新辅助治疗联合根治性膀胱切除术治疗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效果

    郭桂军 刘佛林
    2025, 31(5):  742-745.  DOI: 10.3760/cma.j.cn441417-20241010-05008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新辅助治疗[吉西他滨+顺铂(GC)方案新辅助化疗+替雷利珠单抗免疫治疗]联合根治性膀胱切除术治疗肌层浸润性膀胱癌(MIBC)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6月至2023年1月在赣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新辅助治疗联合根治性膀胱切除术治疗的6例MIB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6例均为男性;年龄53~70岁,中位年龄62岁;肿瘤临床分期:T2N0M0 3例,T3N0M0 3例。第1天给予替雷利珠单抗注射液200 mg,静脉滴注;第1和第8天给予注射用盐酸吉西他滨1 000 mg/m2,静脉滴注;给予注射用顺铂70 mg/m2,分1~2 d静脉滴注;21 d为1个疗程,共3~4个疗程。新辅助治疗后6周内,完成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包括淋巴结清扫术)。采用电子病历系统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包括年龄、吸烟史、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和发病次数等。评估患者新辅助治疗效果,包括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疾病稳定、疾病进展。新辅助治疗期间,记录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0~4级)。记录患者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完成情况,以及术后病理降期例数。术后随访8~26个月,记录患者肿瘤复发情况。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6例MIBC患者均完成新辅助治疗,完全缓解1例(16.67%),部分缓解2例(33.33%),疾病稳定3例(50.00%),客观缓解率为50.00%(3/6),疾病控制率为100.00%(6/6)。治疗有效与无效MIBC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新辅助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00.00%(6/6),其中3~4级白细胞减少2例、3~4级恶心呕吐1例、3~4级血小板减少1例。6例MIBC患者均完成根治性膀胱切除术,术后病理降期1例(<pT2N0M0)。术后随访8~26个月,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肿瘤复发。结论 新辅助治疗联合根治性膀胱切除术治疗MIBC效果良好,安全性较高。

    慢性肾脏病健康教育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唐芳 邹涛 罗仕妙 吴晓娜 揭西娜 傅立哲 秦新东 邓丽丽 吴一帆
    2025, 31(5):  746-751.  DOI: 10.3760/cma.j.cn441417-20241217-05009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构建慢性肾脏病健康教育效果评价指标体系,为开展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计算机检索Cochrane、PubMed、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等数据库中建库至2023年6月慢性肾脏病健康教育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相关文献。最终筛选文献80篇,得到一级指标6个(满意度效果、教育效果、管理效果、经济效果、社会效果、可持续发展)。基于文献检索基础,参照《慢性肾脏病健康教育规范》地方标准及“观众-社会-经济-可持续”评估指标体系模型,结合健康教育工作实际,初步拟定慢性肾脏病健康教育效果评价指标体系(一级指标6个,二级指标20个)。制作专家函询问卷,包括卷首语、专家基本信息调查表、专家熟悉程度与判断依据、专家意见表。于2023年8月至9月,采用电子邮件发放专家函询问卷,函询2轮,间隔时间为2周。第1轮专家函询结束后,研究小组根据专家意见和指标筛选原则进行修改,形成第2轮专家函询问卷。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积极性采用问卷回收率和意见提出率表示;权威性采用权威系数表示;协调程度及一致性分别采用肯德尔和谐系数、变异系数表示;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一、二级指标权重。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慢性肾脏病及科普领域专家28名,男8名,女20名;年龄:≥30~<35岁14名,≥35~<40岁5名,≥40岁9名;学历:本科17名,硕士5名,博士6名;工作年限:<10年17名,≥10~<20年5名,≥20年6名;职称:中级9名,副高级15名,正高级4名;健康教育活动频率:每天1~2次8名,每周1~2次6名,每月1~2次8名,每季度1~2次4名,每年1~2次2名。2轮专家函询问卷回收率分别为100.00%(28/28)、92.86%(26/28)。在第1轮专家函询中,有16名专家以文字或口头形式提出意见,占比57.14%。2轮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0.804、0.839。第1轮专家函询中的一、二级指标肯德尔和谐系数分别为0.263、0.211,第2轮为0.316、0.272,两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第1轮专家函询一级指标变异系数为0~0.196,无增删;二级指标变异系数为0~0.286,修改4项。第2轮专家函询一、二级指标均无增删,最终构建包括6个一级指标和27个二级指标的慢性肾脏病患者健康教育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满意度及教育效果权重均为0.173,管理效果为0.172,经济效果为0.170,社会效果为0.163,可持续发展效果为0.018。结论 慢性肾脏病健康教育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科学合理,内容全面,针对性强,可用于评价慢性肾脏病患者健康教育活动。

    医学新进展

    移植后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在儿童扁桃体腺样体肥大中的研究进展

    张涵 孙婷 王延飞 张肖林 车娟
    2025, 31(5):  752-757.  DOI: 10.3760/cma.j.cn441417-20240724-05010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移植后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PTLD)为儿科常见疾病,具有异质性的继发性恶性肿瘤。儿童发病率高于成人,病死率为20%。PTLD常首发于头颈部Waldeyer环,表现为扁桃体腺样体肥大、扁桃体炎或颈部淋巴结肿大。儿童扁桃体腺样体肥大是耳鼻咽喉科常见疾病,移植后儿童出现扁桃体腺样体肥大,应警惕PTLD。本文综述PTLD在扁桃体腺样体肥大中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研究进展,旨在早期识别诊断和治疗PTLD,改善预后。

    基于磁共振成像的影像组学在垂体腺瘤中的应用现状及进展

    莫家婵 范万峰 姜兴岳
    2025, 31(5):  757-760.  DOI: 10.3760/cma.j.cn441417-20240926-05011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影像组学是一种从医学图像中[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等]高通量挖掘定量特征工具,在垂体腺瘤(PA)研究中的应用价值较高。从垂体MRI图像中提取的影像组学特征可为PA诊疗提供信息,如预测术后肿瘤复发、肿瘤侵袭性、肿瘤质地、手术切除率、药物治疗反应、术后并发症、术前肿瘤亚型等。本文综述基于MRI的影像组学预测PA术后复发、侵袭性和质地的应用现状及进展。

    论著

    浸润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水平裂分化情况及肿瘤边缘-水平裂距离与预后的关系

    赵金鹏 高呈飞 吕晓东
    2025, 31(5):  761-765.  DOI: 10.3760/cma.j.cn441417-20240523-05012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水平裂分化情况及肿瘤边缘-水平裂距离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8年7月至2021年7月在烟台市莱阳中心医院胸心外科接受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的91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胸部增强薄层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联合术中直视探查评估患者水平裂分化情况,良好33例,不全58例。采用胸部增强薄层CT测量58例水平裂分化不全患者肿瘤边缘-水平裂距离,以4 cm为距离临界值,≤4 cm 25例,>4 cm 33例。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吸烟、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TNM分期;术后采用电话回访或门诊复查等随访36个月,每2个月随访1次,记录患者复发情况(淋巴结转移、原位复发及远处转移)和无病生存期。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曲线;单因素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结果 不同水平裂分化情况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水平裂分化良好患者无病生存期为30.5个月,不全患者为24.6个月,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NM分期(HR=2.592,95%CI:1.739~3.865)和分化程度(HR=3.199,95%CI:1.711~5.982)均是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不同肿瘤边缘-水平裂距离的水平裂分化不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肿瘤边缘-水平裂距离>4 cm患者无病生存期为29.4个月,≤4 cm患者为18.5个月,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边缘-水平裂距离(HR=2.381,95%CI:1.073~5.287)、TNM分期(HR=2.609,95%CI:1.566~4.347)和分化程度(HR=3.384,95%CI:1.539~7.441)均是水平裂分化不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 肿瘤边缘-水平裂距离是水平裂分化不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可评估患者预后,指导综合治疗。

    miR-6884-5p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与肿瘤标志物的相关性

    刘珍珍 刘谩 贾永庆 杨美菊
    2025, 31(5):  766-770.  DOI: 10.3760/cma.j.cn441417-20240515-05013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miR-6884-5p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与肿瘤标志物的相关性及预后价值。方法 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治疗的91例NSCLC患者样本。术中采集患者的癌组织及癌旁组织,同时收集50例正常人血清作为对照组。NSCLC患者:男55例,女36例,年龄(60.3±7.4)岁;正常对照组:男27例,女23例,年龄(60.1±5.7)岁。采用实时定量PCR(qRT-PCR)检测NSCLC患者肿瘤组织及血清中miR-6884-5p的相对表达水平。通过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分析miR-6884-5p在NSCLC诊断中的价值。采用Cox回归分析影响NSCLC患者5年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统计学方法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结果 肿瘤组织中miR-6884-5p的表达低于癌旁组织(P<0.001);NSCLC患者血清中miR-6884-5p的表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01)。ROC分析显示,血清miR-6884-5p在NSCLC诊断中的曲线下面积为0.863。血清中miR-6884-5p的表达与癌抗原125(CA125)和癌胚抗原(CEA)均呈负相关(均P<0.05)。miR-6884-5p低表达组患者的临床高分期(III+IV)和淋巴结转移数均高于高表达组(均P<0.05),5年生存率低于高表达组(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发现,miR-6884-5p(HR=0.370,95%CI 0.206~0.664)、年龄(HR=2.639,95%CI 1.505~4.627)、肿瘤大小(HR=2.415,95%CI 1.392~4.190)、临床分期(HR=0.339,95%CI 0.193~0.597)、淋巴结转移(HR=3.058,95%CI 1.760~5.311)是影响患者5年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均P<0.05)。结论 miR-6884-5p在NSCLC中低表达与肿瘤进展及不良预后密切相关,有望成为潜在的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点。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营养风险列线图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陈聪玲 王婷 张进召
    2025, 31(5):  771-779.  DOI: 10.3760/cma.j.cn441417-20241014-05014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的营养风险影响因素,建立对应的列线图模型并进行效能验证。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选取2021年6月至2023年6月长安医院收治的AECOPD患者300例,经计算机产生随机数表,以7∶3将其分为学习集(210例)、检验集(90例)。根据学习集患者是否存在营养风险将其分为营养风险组(83例)、无营养风险组(127例)。比较两组一般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出AECOPD患者存在营养风险的影响因素,建立回归方程及列线图模型;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对模型的预测效能进行内部评价;用校准曲线、决策曲线评价模型的校准能力、临床净获益。统计学方法采用χ2检验、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合并糖尿病(OR=2.861,95%CI 1.407~5.818)、膳食结构失衡(OR=2.985,95%CI 1.401~6.358)、COPD评估测试(CAT)评分(OR=2.163,95%CI 1.436~3.258)、多重耐药(OR=2.051,95%CI 1.075~3.912)均是AECOPD患者存在营养风险的危险因素(均P<0.05);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评分(OR=0.496,95%CI 0.252~0.977)、白蛋白(Alb,OR=0.524,95%CI 0.341~0.805)均是保护因素(均P<0.05)。列线图模型预测学习集营养风险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45,灵敏度为91.57%,特异度为91.34%;预测检验集营养风险的AUC为0.909,灵敏度为86.11%,特异度为94.44%。学习集、检验集的校准曲线经Hosmer-Lemeshow检验,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512、0.633,均P>0.05)。Bootstrap法内部验证结果显示,学习集、检验集的一致性指数(C-index)指数分别为0.932、0.908;决策曲线显示,学习集、检验集分别在风险阈值0.16~0.80、0.45~0.83范围内获取临床净收益。结论 合并糖尿病、膳食结构失衡、多重耐药、CAT评分均是AECOPD患者存在营养风险的危险因素,PSSS评分、Alb是保护因素,据此建立的列线图模型具有良好临床效能。

    肺叶定量CT参数和HCAR水平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病情程度及疗效的相关性

    张鹏娟 宁芳卫 张中冕 范林鹏
    2025, 31(5):  779-783.  DOI: 10.3760/cma.j.cn441417-20240930-05015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肺叶定量CT参数、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白蛋白比值(HCAR)水平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病情程度及治疗效果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22年3月至2024年8月收治的92例COPD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患者病情程度分为轻度组(42例)、中度组(31例)及重度组(19例)。3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比3组入院时肺叶定量CT参数[CT空气潴留指数(ATI)、低衰减区面积百分比(LAA%)、管壁面积百分比(WA%)]及血清HCAR水平,并分析其相关性;对比不同治疗效果患者各指标水平,偏回归分析其与治疗效果的关联性,以及对治疗无效的预测价值。统计学方法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t检验。结果 3组患者ATI、LAA%、WA%及血清HCAR水平比较,重度组>中度组>轻度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9.049、211.037、95.503、26.523,均P<0.05);ATI、LAA%、WA%及血清HCAR均与患者病情程度呈正相关(r=0.622、0.671、0.637、0.667,均P<0.001)。治疗无效患者ATI、LAA%、WA%及血清HCAR水平均高于有效患者(t=5.537、14.983、3.901、5.410,均P<0.05);ATI(OR=3.070,95%CI 1.541~6.117)、LAA%(OR=2.534,95%CI 1.847~3.477)、WA%(OR=3.086,95%CI 1.416~6.727)及血清HCAR水平(OR=4.085,95%CI 2.441~6.837)均为患者治疗无效的危险因素(均P<0.05)。ATI、LAA%、WA%及血清HCAR水平联合预测治疗无效的效能为0.912,高于各指标单独预测。结论 肺叶定量CT参数和血清HCAR均与患者病情程度及治疗效果相关,ATI、LAA%、WA%及血清HCAR水平联合检测可提高预测治疗效果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胸腺肽α1联合比阿培南治疗重症肺炎患者的疗效

    吴成琳 王绍霞 任乐豪
    2025, 31(5):  784-787.  DOI: 10.3760/cma.j.cn441417-20241128-05016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究胸腺肽α1联合比阿培南对重症肺炎患者的治疗效果及血清CD40L、表面活性蛋白(SP-D)、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选取2022年6月至2023年8月西安凤城医院收治的88例重症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4例。对照组:男24例、女20例,年龄40~69(52.34±5.76)岁;病程1~3(2.10±0.24)周;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使用比阿培南(0.3 g+100 ml生理盐水稀释后静脉滴注,每8 h 1次,3次/d)。研究组:男23例、女21例,年龄41~65(50.83±5.24)岁;病程1~4(2.57±0.84)周;在对照组基础上使用胸腺肽α1(1.6 mg胸腺肽α1以1 ml注射用水溶解后皮下注射,每天1次)。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2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治疗前后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价Ⅱ(APACHEⅡ)评分,以及血清CD40L、SP-D、IL-1β水平。统计学方法采用t检验、χ2检验。结果 研究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84.91%(37/44)比70.45%(31/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06,P<0.05)。治疗后,研究组APACHEⅡ评分和CD40L、IL-1β、SP-D水平均低于对照组[(12.59±4.35)分比(15.40±4.61)分、(1.48±0.63)μg/L比(2.64±0.40)μg/L、(19.81±1.57)ng/L比(24.30±1.76)ng/L、(145.67±10.69)μg/L比(152.31±10.74)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943、-10.361、-12.653、-2.912,均P<0.05)。结论 胸腺肽α1联合比阿培南能提高重症肺炎患者治疗效果,改善临床症状,降低血清CD40L、SP-D、IL-1β水平。

    瑞芬太尼在重症监护病房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张利佳 张如 李瑞涛 陈婷
    2025, 31(5):  787-791.  DOI: 10.3760/cma.j.cn441417-20240820-05017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瑞芬太尼在重症监护病房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纳入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榆林市第一医院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机械通气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各60例。A组和B组男女比分别为33∶27、34∶26;年龄分别为(47.25±4.39)、(47.36±4.42)岁;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APACHEⅡ)评分分别为(21.07±2.03)、(21.11±2.06)分。A组采用芬太尼静脉泵入给药,起始剂量为0.5 μg/(kg·h),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给予0.7~1.5 μg/kg负荷剂量;B组采用瑞芬太尼,起始剂量为0.05 μg/(kg·min)。采用面部表情评分法(FPS)、Ramsay镇静评分法评估两组疼痛程度、镇静状态,每20 min一次。对镇静镇痛效果不达标者,单次增加0.25 μg/(kg·h)芬太尼或0.025 μg/(kg·min)瑞芬太尼,直至镇痛镇静效果满意。对于芬太尼剂量增加至1 μg/(kg·h)或瑞芬太尼剂量增加至0.1 μg/(kg·min)但镇静镇痛效果仍不达标者,给予丙泊酚静脉泵入,起始剂量0.5 μg/(kg·h),逐渐增加用药剂量至镇静镇痛效果满意。比较两组相关指标。采用χ2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用药前及用药后90 min,两组患者Ramsay镇静评分和FPS评分、平均动脉压(MAP)及心率(HR)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用药后10 min和30 min,两组Ramsay镇静评分均较用药前升高,B组更高;FPS评分均较用药前降低,B组更低;MAP、HR水平均较用药前下降,但B组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B组机械通气时间、拔管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A组[(63.13±3.63)h比(89.26±3.41)h、(93.86±6.33)h比(126.35±13.41)h、(12.05±3.27)d比(16.52±5.84)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B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略低于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瑞芬太尼不仅可以降低重症监护病房机械通气患者的FPS评分,也能提高Ramsay镇静评分,还能保持MAP、HR相对稳定,有利于患者的快速恢复,具有较高安全性。

    血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及皮质醇水平与抑郁发作患者自杀风险的临床研究

    杨茂增 蔡伟玲 陆小兵 梁耀国 李一凡 梁苑施
    2025, 31(5):  792-795.  DOI: 10.3760/cma.j.cn441417-20240619-05018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血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及皮质醇(COR)水平与抑郁发作患者自杀风险的关系,为早期识别和干预抑郁发作患者自杀行为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选取东莞市第七人民医院2022年8月至2024年5月就诊的80例抑郁发作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应用Beck自杀意念量表对患者进行自杀风险评估,并采取外周血测定ACTH及COR水平。其中,40例自杀意念评分阳性患者为研究组,40例自杀意念评分阴性患者为对照组。研究组:男20例、女20例,年龄19~65(42.87±2.98)岁,病程1~10(5.87±0.56)年。对照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19~64(42.84±2.97)岁,病程1~11(5.89±0.59)年。两组采用相同方法治疗6周。比较治疗前后两组ACTH水平、COR水平、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Beck评分。统计学方法采用t检验。结果 治疗前,研究组患者ACTH与COR水平均高于对照组[(25.41±11.84)ng/L比(20.14±7.45)ng/L、(268.41±66.52)nmol/L比(239.25±57.41)n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38、2.10,均P<0.05);抗抑郁治疗后,研究组ACTH水平、COR水平、HAMD评分、Beck评分均高于对照组(t=6.05、12.88、14.36、38.11,均P<0.05)。结论 抑郁发作患者ACTH及COR水平越高,自杀风险就越高,且在抗抑郁治疗后ACTH及COR水平仍然高于无自杀风险患者,血ACTH及COR水平可作为评估抑郁发作患者自杀风险的潜在生物学指标。

    丁苯酞胶囊对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认知功能网络连通性的干预研究

    牛亚利 蔡春茜 武蕊 王雪 张福庆 万春晓
    2025, 31(5):  796-800.  DOI: 10.3760/cma.j.cn441417-20241104-05019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究丁苯酞胶囊对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认知功能网络连通性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1月至2024年4月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接受治疗的70例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安慰剂组和丁苯酞胶囊组,每组35例。安慰剂组中男19例,女16例;年龄(54.59±6.22)岁;高血压9例、高脂血症6例、糖尿病4例、冠心病2例。丁苯酞胶囊组中男21例,女14例;年龄(55.07±6.32)岁;高血压10例、高脂血症7例、糖尿病5例、冠心病1例。安慰剂组患者接受常规抗血小板治疗并口服安慰剂,每次0.2 g,每天三次;丁苯酞胶囊组在常规抗血小板治疗基础上联合丁苯酞软胶囊治疗,空腹口服,每次0.2 g,每天三次。两组均连续治疗6个月。观察指标包括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第3、6个月的失连接指数、功能网络连接指数、认知功能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率。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失连接指数、功能网络连接指数、认知功能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第3、6个月,丁苯酞胶囊组的失连接指数均低于安慰剂组[(0.18±0.02)分比(0.23±0.03)分,(0.15±0.01)分比(0.21±0.02)分],功能网络连接指数均高于安慰剂组[(0.69±0.05)分比(0.66±0.07)分,(0.75±0.06)分比(0.69±0.07)分],认知功能评分均高于安慰剂组[(23.39±5.14)分比(20.97±4.96)分、(26.17±6.89)分比(22.31±5.27)分](均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均有所上升,且丁苯酞胶囊组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安慰剂组(均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丁苯酞胶囊通过多方面作用,包括调节脑血液循环、抗氧化应激、抑制炎症反应、促进神经再生及调节神经递质等,有效强化了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认知功能网络连通性,提升了其生活品质,且有良好的安全性。

    临床研究

    罗哌卡因连续胸椎旁神经阻滞对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患者的影响

    李楠 孙双春 延育强 张勤
    2025, 31(5):  801-805.  DOI: 10.3760/cma.j.cn441417-20240425-05020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评估罗哌卡因连续胸椎旁神经阻滞(CTPVB)对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患者认知功能、镇痛效果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为随机对照试验。选取2023年1月至12月西安市中心医院行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的8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信封法分为对照组(40例)和研究组(40例)。对照组男24例,女16例;年龄(43.24±5.79)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级16例,Ⅱ级24例;病理分期Ⅰa、Ⅰb、Ⅱa、Ⅱb、Ⅲa期各15、11、6、5、3例。研究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44.13±5.62)岁;ASA分级Ⅰ级17例,Ⅱ级23例;病理分期Ⅰa、Ⅰb、Ⅱa、Ⅱb、Ⅲa期各14、13、5、6、2例。对照组给予全身麻醉,研究组给予罗哌卡因CTPVB(麻醉诱导前在超声引导下行患侧CTPVB,探头平行于肋间隙行穿刺点定位,使用平面内穿刺法至T4~T8节段,在各椎旁间隙注射0.5%罗哌卡因5 ml,用针刺皮肤痛觉消退法确定神经阻滞效果,CTPVB起效15 min后开始全身麻醉)联合全身麻醉。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认知功能[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静息和咳嗽时的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法(VAS)]、镇痛情况、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IL)-6、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采用χ2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研究组术后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拔管时间:(19.95±7.83)min比(26.36±8.02)min、苏醒时间:(10.96±6.78)min比(21.53±9.24)min、术后监护室停留时间:(52.85±10.23)min比(61.31±10.13)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24 h,研究组MMSE评分为(26.55±2.42)分,高于对照组的(24.30±2.5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h、6 h、12 h,研究组在静息及咳嗽状态下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研究组镇痛情况优于对照组[丙泊酚用量:(582.68±75.31)mg比(674.74±80.95)mg、芬太尼用量:(209.86±28.74)µg比(347.43±30.58)µg、首次按压镇痛泵时间:(11.13±4.86)h比(7.94±5.38)h、镇痛泵按压次数:(2.35±0.86)次比(4.25±1.35)次](均P<0.05)。术后24 h、48 h,研究组IL-6、IL-8、TNF-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32.50%(13/40)比47.50%(19/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罗哌卡因CTPVB可改善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患者的术后认知功能、镇痛效果,减轻手术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对术后恢复有积极影响。

    信迪利单抗联合沙利度胺治疗中晚期食管癌的临床研究

    宋群莉 关微 陈瑶莉
    2025, 31(5):  806-810.  DOI: 10.3760/cma.j.cn441417-20240425-05021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信迪利单抗联合沙利度胺治疗中晚期食管癌的效果。方法 本研究为随机对照试验。按随机数字表法将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铜川市人民医院就诊的155例中晚期食管癌患者分为研究组(77例)和对照组(78例)。对照组男41例,女37例,年龄(60.41±8.21)岁,体重指数(22.86±1.24)kg/m2,肿瘤分期:Ⅱ期10例、Ⅲ期30例、Ⅳ期38例;研究组男44例,女33例,年龄(59.32±8.06)岁,体重指数(22.91±1.28)kg/m2,肿瘤分期:Ⅱ期8例、Ⅲ期27例、Ⅳ期42例。对照组在常规化疗基础上口服沙利度胺,200 mg/次,1次/d。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静脉滴注信迪利单抗200 mg,每21 d给药一次。两组均以21 d为1个化疗周期,治疗4个周期后评价疗效,对比两组抗肿瘤疗效、肿瘤标志物水平、免疫功能、药物不良反应,随访1年生存情况。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t检验、χ2检验、Log-rank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研究组的客观缓解率[33.77%(26/77)]、疾病控制率[85.71%(66/77)]高于对照组[19.23%(15/78)、71.79%(56/7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癌胚抗原、鳞状细胞癌抗原、细胞角蛋白19片段抗原水平均低于对照组[(26.27±4.18)ng/L比(35.19±5.12)ng/L、(20.03±3.27)ng/L比(24.25±4.01)ng/L、(14.92±2.73)ng/L比(18.23±3.14)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辅助性T细胞1/辅助性T细胞2高于对照组[(6.37±0.98)%比(6.01±1.02)%],辅助性T细胞17/调节性T细胞低于对照组[(1.02±0.15)%比(1.23±0.1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研究组和对照组分别存活48例和36例,研究组总生存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信迪利单抗联合沙利度胺治疗中晚期食管癌可增强抗肿瘤疗效,改善患者免疫功能,安全可靠。

    MSCT检查联合血清CA125、SCC、ProGRP、NSE诊断肺癌的准确性

    葛强 李建宜 闫晓红
    2025, 31(5):  810-814.  DOI: 10.3760/cma.j.cn441417-20240103-05022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MSCT)检查联合血清糖类抗原125(CA125)、鳞状细胞癌抗原(SCC)、胃泌素释放肽前体(ProGRP)、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诊断肺癌的准确性。方法 以2018年12月至2023年9月陇县中医医院收治的92例肺癌患者作为恶性组,110例肺部良性病变患者作为良性组,所有患者均经手术病理检查确诊,并在入院后次日行MSCT检查及血清CA125、SCC、ProGRP、NSE水平检测,比较两组MSCT征象及血清CA125、SCC、ProGRP、NSE水平,统计两组MSCT检查结果,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分析MSCT联合血清肿瘤标志物对肺癌的诊断价值。采用χ2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良性组男78例,女32例,年龄(67.37±6.71)岁,体重指数(22.36±2.16)kg/m2;恶性组男73例,女19例,年龄(67.78±6.49)岁,体重指数(22.49±2.51)kg/m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恶性组分叶征、支气管充气征、毛刺征、胸膜凹陷征、空泡征、磨玻璃结节比例均高于良性组(均P<0.05)。92例肺癌患者MSCT检出75例,检出率为81.52%;110例肺部良性病变患者MSCT检出69例,检出率为62.73%。恶性组血清CA125、SCC、ProGRP、NSE水平均高于良性组(均P<0.05)。MSCT联合血清CA125、SCC、ProGRP、NSE诊断肺癌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73,大于五者单独诊断(均P<0.05)。结论 肺癌患者与肺部良性病变患者MSCT征象及血清CA125、SCC、ProGRP、NSE水平存在明显差异,MSCT联合血清CA125、SCC、ProGRP、NSE可有效提高对肺癌的诊断效能。

    中医药研究

    中药治疗腺样体肥大的用药分析

    丘婷 吴秀君 李美芬 郭良芬
    2025, 31(5):  815-817.  DOI: 10.3760/cma.j.cn441417-20240925-05023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中药治疗腺样体肥大的用药特点及组方规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收集广东省妇幼保健番禺院区2022年1月1日至12月31日诊断为腺样体肥大儿童的中药处方共计559张,数据采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其中男357例(63.86%),女202例(36.14%);1~3岁60例(10.73%)、4~6岁343例(61.36%)、7~9岁134例(23.97%)、10岁以上22例(3.94%)。6个证型依次为:肺脾两虚(22.54%、126例)、痰湿互结(20.04%、112例)、痰热壅肺(18.78%、105例)、邪滞鼻窍(15.92%、89例)、脾胃虚证(13.95%、78例)、饮食停滞(8.77%、49例)。筛选出201味中药进行分析,归经以肺、脾、胃经为主;使用频次较高的中药为茯苓、法半夏、甘草、浙贝母、辛夷;常用两味中药配伍以法半夏、茯苓配伍频数最高(244);常用三味中药配伍以法半夏、茯苓、陈皮配伍频数最高(184)。结论 小儿腺样体肥大用药以祛邪通窍、益气健脾、化痰祛湿为主。

    阿达木单抗联合关中李氏骨伤流派减压除痛法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髋关节功能的影响

    张翊一 郑州 刘茜
    2025, 31(5):  818-822.  DOI: 10.3760/cma.j.cn441417-20241022-05024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评估阿达木单抗联合关中李氏骨伤流派减压除痛法改善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髋关节功能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本研究为随机对照试验。选取西安市第五医院2021年5月至2024年5月90例AS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5例。治疗组和对照组的男女比分别为30∶15、33∶12;年龄分别为(32.6±7.4)、(33.1±7.8)岁;体重指数(BMI)分别为(24.3±3.5)、(24.1±3.3)kg/m²;病程分别为(2.83±0.42)、(2.86±0.51)年。对照组采用阿达木单抗治疗,皮下注射,每次40 mg,每两周一次;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关中李氏骨伤流派减压除痛法,每周一次。两组均治疗4周。观察两组疗效,治疗前后Harris评分、总被动活动度、强直性脊柱炎疾病活动指数(BASDAI)和强直性脊柱炎功能指数(BASFI)评分、血清炎症因子,治疗后穿鞋袜困难程度。采用χ2检验、秩和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5.56%(43/45)比71.11%(32/45)](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Harris评分和总被动活动度分别为(86.29±1.43)分和(225.39±8.57)°,均优于对照组的(78.96±1.09)分和(204.23±7.32)°(均P<0.05);治疗组的BASDAI、BASFI评分分别为(3.25±0.67)、(1.93±0.43)分,均低于对照组的(3.92±0.74)、(2.44±0.38)分(均P<0.05);治疗组的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和穿鞋袜困难程度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阿达木单抗联合关中李氏骨伤流派减压除痛法对AS患者髋关节功能的恢复有显著效果。

    通督益髓针法联合凝神止抽汤在肝风内动型小儿抽动症中的应用效果

    贺佳妮 刘燕观 冯卫星 郝涛
    2025, 31(5):  823-827.  DOI: 10.3760/cma.j.cn441417-20241022-05025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通督益髓针法联合凝神止抽汤治疗肝风内动型小儿抽动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本研究为随机对照试验。纳入2021年12月至2024年4月榆林市中医医院收治的102例肝风内动型小儿抽动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1例。治疗组男29例,女22例,年龄(8.03±2.21)岁,病程(3.86±0.62)个月;对照组男27例,女24例,年龄(7.89±2.15)岁,病程(3.80±0.59)个月。对照组给予盐酸硫必利片口服,起始剂量0.05 g/次,2次/d,给药至第3周后,增加至0.10 g/次,2次/d,连续治疗1个月。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通督益髓针法(每周3次,中间间隔1~2 d)联合凝神止抽汤(1剂/d,3~10岁,每次100 ml,每日2次;11~12岁,每次200 ml,每日2次,早晚温服),共治疗1个月。治疗结束后,观察两组患儿中医证候评分、耶鲁综合抽动严重程度量表(Yale Global Tic Severity Scale,YGTSS)评分、发病频率及间歇时长、神经递质平衡及体液免疫水平,并记录安全性。统计学方法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χ2检验。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中医证候评分低于对照组[(2.08±0.53)分比(3.31±0.88)分],且治疗组运动抽动、发声抽动、综合损害评分及YGTSS总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日发病频率低于对照组(1.80±0.24比4.16±0.66),间歇时长长于对照组[(10.48±1.53)h比(4.48±1.48)h](均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神经递质水平高于对照组,免疫功能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运用通督益髓针法联合凝神止抽汤治疗肝风内动型小儿抽动症在改善中医证候、YGTSS评分、发病频率及间歇时长、神经递质平衡及体液免疫水平等方面均优于常规药物治疗,并有较高的安全性。

    浮针结合肌内效贴治疗脑卒中偏瘫肩痛的疗效观察

    荆波雯 赵鹏飞 孙莹 麻永华 罗平
    2025, 31(5):  828-832.  DOI: 10.3760/cma.j.cn441417-20240730-05026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浮针结合肌内效贴治疗脑卒中偏瘫肩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本研究为随机对照试验。选取2023年8月至2024年5月于淄博市第九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接受治疗的脑卒中偏瘫肩痛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浮针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浮针治疗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58.67±8.68)岁。对照组男20例、女10例,年龄(58.63±7.07)岁。对照组接受肌内效贴及常规康复训练,康复训练每天1次,共7次,第4天予以肌内效贴治疗,贴扎时间维持3 d;浮针治疗组接受浮针结合肌内效贴及常规康复训练,浮针治疗每天1次,共3次,第4天予以肌内效贴治疗,贴扎时间维持3 d,第7天再予以浮针治疗1次。治疗7 d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疼痛情况,简化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 Upper Extremity,FMA-UE)评价上肢功能恢复情况,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评价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统计学方法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结果 治疗前,两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 d后,浮针治疗组VAS评分低于治疗前[(2.23±1.10)分比(5.43±0.73)分](P<0.05);治疗7 d后,浮针治疗组VAS评分低于治疗3 d后及治疗前[(2.03±1.25)分比(2.23±1.10)分、(5.43±0.73)分](均P<0.05),对照组VAS评分低于治疗前[(4.00±1.66)分比(5.40±0.72)分](P<0.05)。浮针治疗组治疗7 d后VAS评分低于对照组[(2.03±1.25)分比(4.00±1.66)分](P<0.05)。治疗前及治疗7 d后,两组FMA-UE、MB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浮针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63.33%(19/30)比36.67%(11/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67,P=0.039)。结论 浮针结合肌内效贴及常规康复训练治疗能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肩痛,优于肌内效贴联合常规康复训练。

    醒脑开窍针联合加味涤痰汤治疗风痰瘀阻证脑卒中后失语症患者的疗效

    韩昭 张薇 张旭龙
    2025, 31(5):  833-838.  DOI: 10.3760/cma.j.cn441417-20241010-05027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醒脑开窍针联合加味涤痰汤对风痰瘀阻证脑卒中后失语症患者的疗效。方法 前瞻性选取2022年1月至2024年3月陕西省康复医院收治的94例风痰瘀阻证脑卒中后失语症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7例。对照组男28例、女19例,年龄(65.83±7.24)岁,脑梗死33例、脑出血14例;研究组男30例、女17例,年龄(63.29±8.15)岁,脑梗死35例、脑出血12例。所有患者均给予脑卒中常规言语康复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加味涤痰汤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3个月。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失语商(AQ)、洛文斯顿认知功能成套评估工具(LOTCA)、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中医证候评分和血清炎症因子水平。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t检验、χ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治疗3个月后,研究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3.62%(44/47)比72.34%(34/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532,P=0.006)。治疗1、2、3个月后,研究组的AQ、LOTC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NIHSS、中医证候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3个月后,研究组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α、细胞黏附分子-1水平均低于对照组[(0.73±0.18)mg/L比(0.96±0.22)mg/L、(8.52±2.14)ng/L比(10.36±2.59)ng/L、(5.13±1.28)ng/L比(6.24±1.52)ng/L、(1.33±0.29)ng/L比(1.68±0.42)ng/L、(137.25±28.89)µg/L比(155.41±32.06)µg/L],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高于对照组[(8.39±2.02)µg/L比(7.23±1.56)µ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547、3.755、3.829、4.701、2.885、3.116,均P<0.05)。结论 醒脑开窍针联合加味涤痰汤治疗风痰瘀阻证脑卒中后失语症患者,可明显改善其语言功能,提高认知水平,减轻脑损伤相关炎症反应,疗效显著。

    标准化疗方案联合百合地黄汤治疗老年肺结核患者的疗效

    曹东东 聂娟利
    2025, 31(5):  839-843.  DOI: 10.3760/cma.j.cn441417-20240820-05028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标准化疗方案联合百合地黄汤治疗对老年肺结核患者痰菌转阴率及血清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等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为随机对照试验。选取2022年1月至2024年1月在榆林市第三医院就诊的老年肺结核患者10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53例。对照组男26例、女27例,年龄(65.83±3.75)岁,体重指数(21.26±1.19)kg/m2,接受标准化疗方案(2HRZE/4HR,H:异烟肼,R:利福平,Z:吡嗪酰胺,E:乙胺丁醇)治疗,口服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持续治疗2个月;之后,继续口服异烟肼、利福平,持续治疗4个月。研究组男28例、女25例,年龄(66.19±3.59)岁,体重指数(21.23±1.20)kg/m2,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百合地黄汤治疗,每日1剂,分2次于早、晚饭前服用;在标准化疗方案治疗期间连续服用,持续6个月。比较两组痰菌转阴率、中医证候积分、肺功能指标[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用力肺活量(FVC)、呼气流量峰值(PEF)]、血气指标[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氧合指数(OI)]、血清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和CD4+/CD8+)水平变化,并记录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采用χ2检验、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治疗6个月后,研究组的痰菌转阴率高于对照组[86.79%(46/53)比66.04%(35/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34,P=0.012);中医证候积分的干咳乏力、潮热盗汗、手足心热、脉象细数评分均低于对照组[(0.65±0.16)分比(0.78±0.15)分、(0.58±0.13)分比(0.66±0.19)分、(0.59±0.17)分比(0.71±0.16)分、(0.58±0.18)分比(0.69±0.20)分];FEV1、FVC、PEF、PaO2、OI水平均高于对照组[(1.23±0.26)L比(1.02±0.11)L、(2.06±0.28)L比(1.87±0.31)L、(1.29±0.22)L/s比(1.14±0.20)L/s、(63.28±5.88)mmHg(1 mmHg=0.133 kPa)比(60.17±6.24)mmHg、400.65±30.90比387.16±29.42];CD3+、CD4+、CD4+/CD8+均高于对照组[(68.78±6.53)×109/L比(65.01±6.41)×109/L、(41.59±3.46)×109/L比(38.97±3.51)×109/L、1.58±0.22比1.36±0.19];PaCO2低于对照组[(45.02±4.47)mmHg比(47.79±4.16)mm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9.43%(5/53)比24.53%(13/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83,P=0.038)。结论 标准化疗方案治疗和百合地黄汤的联合使用,能显著提高老年肺结核患者的痰菌转阴率,并可能通过增强免疫功能中的CD4+T细胞水平发挥作用。

    护理研究

    家庭功能在支气管哮喘患者应对方式与希望水平间的中介效应分析

    刘娜 李赛赛 李秋菊 李英
    2025, 31(5):  844-848.  DOI: 10.3760/cma.j.cn441417-20241014-05029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支气管哮喘患者家庭功能、应对方式与希望水平之间的关系,并检验家庭功能在这一关系中的中介效应。方法 选取2022年4月至2024年4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120例支气管哮喘患者进行横断面研究,其中男66例、女54例,≤50岁71例、>50岁49例。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患者数据,包括一般资料(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病程等)和Herth希望量表、医学应对方式问卷、家庭关怀度问卷评分,采用Pearson法进行相关性分析,并采用AMOS 26.0统计软件构建中介效应的结构方程模型。采用t检验、F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支气管哮喘患者的希望水平在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收入、主要居住地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重分层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屈服应对方式对支气管哮喘患者的希望水平具有负向预测作用(β=-0.526,P<0.05),家庭功能对希望水平具有正向预测作用(β=0.343,P<0.05),而屈服应对方式对希望水平的直接效应减弱(β=-0.307,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希望水平得分与屈服应对方式得分呈负相关(r=-0.647,P<0.05),与家庭功能得分呈正相关(r=0.625,P<0.05);家庭功能得分与屈服应对方式得分呈负相关(r=-0.633,P<0.05)。进一步分析显示,屈服应对方式对希望水平的效应随着家庭功能的加入而减弱,说明家庭功能在屈服应对方式和希望水平之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Bootstrap结果显示,屈服应对方式对希望水平的中介效应量为-0.321,占总效应的35.04%。结论 支气管哮喘患者的家庭功能在屈服应对方式与希望水平之间具有部分中介效应。未来制定干预措施时,应注重提高患者的家庭功能,以期提升患者的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

    AECOPD合并呼吸衰竭的风险预警模型建立及应对策略分析

    樊媛媛 庞晓倩 郭祯
    2025, 31(5):  849-854.  DOI: 10.3760/cma.j.cn441417-20241012-05030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连续性血液净化风险控制的治疗性护理程序在严重脓毒症患儿中的应用效果

    张弛 邵彤 徐聪蕊
    2025, 31(5):  855-859.  DOI: 10.3760/cma.j.cn441417-20240820-05031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基于连续性血液净化(CBP)风险控制的治疗性护理程序在儿科重症监护病房(PICU)严重脓毒症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河南省儿童医院郑州儿童医院2022年1月至2024年1月PICU收治的严重脓毒症患儿78例,依照护理方法不同分为两组,各39例。对照组男20例,女19例,年龄(9.95±0.54)岁,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男22例,女17例,年龄(9.98±0.57)岁,实施基于CBP风险控制的治疗性护理程序。两组均持续护理至患儿出院。比较两组患儿的病情严重情况、炎症因子水平、生活质量、家属满意度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统计学方法采用χ2检验、t检验。结果 护理后,观察组的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价Ⅱ评分低于对照组[(21.15±3.07)分比(28.64±3.12)分],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降钙素原水平均低于对照组[(20.03±4.46)mg/L比(25.99±5.31)mg/L、(45.33±22.65)µg/L比(66.39±25.15)µg/L、(0.95±0.22)mg/L比(1.47±0.45)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686、5.367、3.886、6.483,均P<0.001);儿童生活质量普适性核心量表(PedsQL 4.0)的生理功能、情感功能、社会功能、角色功能评分和护理满意度的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5.13%(2/39)比20.51%(8/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29,P=0.042)。结论 基于CBP风险控制的治疗性护理程序可改善严重脓毒症患儿的病情和炎症因子水平,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有效保障患儿生命安全,改善其生活质量,提高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

    动机保护理论的健康教育模式在癌性疼痛患者疼痛全程管理中的应用

    曾雅燕 陈旭娜 林彤彤 谢漫 郑智强 蔡莹莹
    2025, 31(5):  860-864.  DOI: 10.3760/cma.j.cn441417-20240724-05032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基于动机保护理论的健康教育模式应用于癌性疼痛患者疼痛全程管理的效果。方法 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选取2021年10月至2023年1月揭阳市人民医院肿瘤内科一科收治的癌性疼痛患者90例,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男22例,女23例,年龄(59±1)岁。观察组男22例,女23例,年龄(55±1)岁。对照组采用常规健康教育模式干预,观察组采用基于动机保护理论的健康教育模式干预。对比干预前(入院时)、干预后(出院时)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和疼痛控制障碍程度、服药依从性、自我管理能力和生活质量评分。采用χ2检验、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疼痛程度低于对照组(χ2=13.856,P<0.001);疼痛控制障碍程度评分低于对照组[(6.71±4.12)分比(20.07±8.38)分](t=9.590,P<0.001);服药依从性、自我管理能力、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7.53±0.76)分比(5.57±1.64)分、(87.87±12.73)分比(69.44±16.69)分、(71.78±9.82)分比(65.80±7.3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296、5.859、3.275,均P<0.05)。结论 将动机保护理论的健康教育模式应用于癌性疼痛患者的疼痛全程管理,可有效减轻患者疼痛,提高服药依从性,增强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改善生活质量。

    基于TTM的早期心脏康复护理用于PCI治疗AMI患者的价值

    童晶
    2025, 31(5):  865-869.  DOI: 10.3760/cma.j.cn441417-20240411-05033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基于跨理论模型(TTM)的早期心脏康复护理用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价值。方法 本研究为随机对照试验。选取2021年3月至2023年3月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行PCI治疗的82例AM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常规组(41例)和TTM组(41例)。TTM组男18例,女23例;年龄48~85(60.23±3.86)岁;发病至手术时间2~12(6.41±1.26)h;病变血管:左前降支19例,右回旋支5例,右冠状动脉17例。常规组男16例,女25例;年龄47~85(59.98±3.72)岁;发病至手术时间2~12(6.38±1.32)h;病变血管:左前降支16例,右回旋支7例,右冠状动脉18例。常规组采用常规早期心脏康复护理,TTM组在常规组基础上采用基于TTM的早期心脏康复护理。两组均干预至出院后6个月。比较两组依从性,干预前后心功能[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健康信念水平[冠心病健康信念量表(CADHBS)]、自我管理能力[冠心病自我管理量表(CSMS)],干预期间心脏不良事件发生情况。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TTM组总依从率[97.56%(40/41)]高于常规组[80.49%(33/41)](P<0.05)。干预后,TTM组LVEF高于常规组[(61.69±3.58)%比(55.06±3.15)%],LVESD、LVEDD均低于常规组[(34.16±2.13)mm比(39.74±2.61)mm、(52.47±2.35)mm比(61.85±3.27)mm](均P<0.05);TTM组CADHBS和CSMS评分均高于常规组[(69.85±4.59)分比(51.38±4.12)分、(98.76±6.89)分比(87.41±5.02)分](均P<0.05)。干预期间,TTM组心脏不良事件总发生率[4.88%(2/41)]低于常规组[24.39%(10/41)](P<0.05)。结论 基于TTM的早期心脏康复护理用于PCI治疗AMI患者中,可提高患者依从性、健康信念水平和自我管理能力,改善心功能,降低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

    赋能理论指导的自我管理模式在急性髓系白血病化疗患者中的应用

    杜露露 朱趁红 刘瑞莹 孙静
    2025, 31(5):  870-874.  DOI: 10.3760/cma.j.cn441417-20240822-05034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化疗患者中采取赋能理论指导的自我管理模式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8月至2023年8月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70例AML患者临床资料,依照护理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对照组男18例,女17例,年龄(40.53±2.36)岁,病程(13.59±3.54)个月;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男17例,女18例,年龄(40.59±2.42)岁,病程(13.62±3.61)个月;接受赋能理论指导的自我管理模式干预。两组均持续护理1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心理状态、自我效能水平、自我管理能力、生活质量及不良反应发生率。采用χ2检验、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护理后,观察组正性负性情绪量表中的积极情感层面评分高于对照组、消极情感层面评分低于对照组[(28.87±2.14)分比(19.82±2.01)分、(13.51±1.37)分比(18.82±1.4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8.236、15.691,均P<0.05);健康促进策略量表中的自我减压、正面态度、自我决策评分分别为(28.98±1.62)分、(41.18±2.37)分、(11.24±1.15)分,均高于对照组的(24.72±1.51)分、(34.84±2.26)分、(8.91±1.1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1.380、11.453、8.550,均P<0.05);自我护理能力测定量表中的健康知识水平、自我概念、自我护理技能、自我责任感评分分别为(26.73±1.51)分、(15.95±1.27)分、(26.64±1.42)分、(16.84±1.52)分,均高于对照组的(19.98±1.46)分、(10.31±1.14)分、(21.41±1.37)分、(13.93±1.4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9.012、19.552、15.681、8.168,均P<0.05);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中的心理健康、周围环境、生理健康、社会关系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0.868、6.488、9.396、9.306,均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5.71%(2/35)比22.86%(8/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00,P=0.040)。结论 赋能理论指导的自我管理模式可减轻AML化疗患者的消极心理状态,有效提升患者自我效能水平和自我管理能力,减少不良反应发生风险,进而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三位一体慢性病管理模式对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效果分析

    晁媛媛 陈晓冬 梁乐 王丽娜
    2025, 31(5):  875-880.  DOI: 10.3760/cma.j.cn441417-20240829-05035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医院-社区-家庭三位一体慢性病管理模式在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患者健康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前瞻性选取2021年10月至2023年5月期间在西安市第一医院首次就诊的NPDR患者136例,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8例。对照组男42例,女26例,年龄(59.7±9.1)岁,病程≥5年48例;观察组男35例,女33例,年龄(60.5±8.6)岁,病程≥5年41例。对照组实施常规管理,观察组实施医院-社区-家庭三位一体慢性病管理模式。两组均连续干预3个月。比较两组视力、血糖指标[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hPG)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及血糖控制率,干预前后简易疾病感知问卷(BIPQ)、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自我管理量表、糖尿病患者特异性生存质量量表(DSQL)评分及经济负担水平。统计学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χ2检验、秩和检验。结果 干预3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的视力改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61.77%(42/68)比30.88%(21/68)],视力下降率低于对照组[4.42%(3/68)比20.59%(14/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956,P=0.001);FPG、2hPG、HbA1c水平均低于对照组[(7.95±1.29)mmol/L比(9.08±1.31)mmol/L、(10.27±1.25)mmol/L比(11.39±1.28)mmol/L、(6.94±0.36)%比(8.48±0.3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FPG、2hPG、HbA1c控制率均高于对照组[27.94%(19/68)比2.94%(2/68)、39.71%(27/68)比20.59%(14/68)、57.35%(39/68)比22.06%(15/6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BIPQ、DSQL评分及经济负担均低于对照组[(44.59±3.24)分比(57.57±4.63)分、(41.34±3.07)分比(52.37±3.41)分、(1.98±0.51)万元比(2.37±0.64)万元],自我管理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95.52±6.64)分比(83.71±4.5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8.941、19.823、4.683、12.073,均P<0.05)。结论 实施医院-社区-家庭三位一体慢性病管理模式有利于改善NPDR患者视力,控制血糖水平,提高患者疾病感知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及生活质量,减轻患者及家庭经济负担,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