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23年 第29卷 第23期    刊出日期:2023-12-01
    上一期   
    医学新进展

    髓内钉治疗股骨中下段骨折的并发症分析

    耿泽月 张兴凯 杜刚强 周楠 赵冬阳 王志刚
    2023, 29(23):  3321-3324.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3.23.001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髓内钉目前已成为股骨中下段骨折的常见治疗方式,但不同类型的髓内固定方式在开口、置钉及预后随访过程中均存在一定的差异与问题。本文通过汇总关于采用顺行及逆行髓内固定治疗股骨中下段骨折的文献,并对文献中所提及的相关并发症及解决方案进行总结,意在为合适髓内固定方式的选择及相应并发症的避免提供参考。

    艾司氯胺酮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进展

    张辰喜 王鹏飞 潘欣 刘紫仪 张勇
    2023, 29(23):  3325-3329.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3.23.002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对舒适化医疗的需求更加迫切,这也促进了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的发展。ERAS倡导多模式镇痛,即通过联合麻醉、复合用药等方式,减少阿片类药物的使用量,并增强术后的镇痛效果,以期加快患者的术后康复。而氯胺酮作为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DA)受体阻滞药,在临床上一直有应用,但可能存在的一些不良反应限制了它的进一步使用。随着国外效价更高、不良反应更少的艾司氯胺酮的引入,国内相关临床试验还较少,尚缺少充足的临床试验对其安全性及有效性进行验证,麻醉医生对其使用还存在疑问和顾虑,故本文对艾司氯胺酮在麻醉科的常见应用进行系统论述,旨在提供部分支持和参考。

    维生素C在呼吸道感染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肖曦 石斗飞
    2023, 29(23):  3330-3335.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3.23.003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年来,维生素C在呼吸道感染等疾病的辅助治疗中被广泛应用,但其有效性却备受质疑。本文探讨了维生素C对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的影响,查阅相关文献梳理了其作用机制、给药剂量以及不良反应。数十年来,大量研究证实,维生素C通过减弱氧化应激、降低炎性反应、调节免疫、改善循环、抗病原微生物、保护肺脏等作用,对呼吸道感染性疾病预防及治疗具有一定影响。有研究表明,应用维生素C对疾病治疗可能无明显效果。年龄、体质量、性别等因素均可能影响维生素C的需求量。自维生素C问世以来,大量动物模型实验及临床研究报道了其在感染性疾病中的有效性,且具有安全性较高、价格低廉、百姓熟知等特点,不应否定维生素C的临床价值。

    PP1A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研究进展

    司航 王娜娜 刘素素 张骞
    2023, 29(23):  3336-3340.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3.23.004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蛋白磷酸酶是一组在人类细胞中广泛存在并催化已经磷酸化的蛋白质分子发生去磷酸化反应的一类酶分子。而磷酸蛋白磷酸酶催化亚基超家族是一组主要使丝氨酸/苏氨酸残基去磷酸化的蛋白磷酸酶,其中蛋白磷酸酶1(protein phosphatase-1,PP1)参与了真核生物大部分的去磷酸化反应,并参与调节多种生物活动。由PPP1CA基因编码的PP1催化亚基α(catalytic subunit alpha of protein phosphatase-1,PP1A)是修饰PP1最重要的一种亚型,在多种肿瘤生存和转移中起着重要作用,但其在肿瘤中也会表现出抑制作用,这使其可能成为肿瘤治疗的新靶标。因此,本文旨在对PP1A在多种肿瘤中关键作用进行综述,并针对其作为肿瘤治疗的新靶标潜力进行评价。

    肝硬化患者营养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付志鹏 郑盛 杨涓
    2023, 29(23):  3341-3344.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早期对肝硬化患者营养状况进行评估,并及时进行营养支持,对缩短肝硬化患者住院时间、减少肝硬化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意义重大。因此,营养评价工具选择十分重要。目前,肝硬化营养评价方法包括营养风险筛查方法及营养评定方法,本文对肝硬化营养风险筛查方法及营养评定方法的优缺点及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分析,以明确各个工具在肝硬化患者中的应用价值,为建立肝硬化患者营养评价金标准提供参考。

    科研课题专栏

    基于盆底解剖三代电生理技术治疗盆底肌过度紧张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陈泽楷 衡宝利 陈洁
    2023, 29(23):  3345-3350.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3.23.006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基于盆底解剖三代电生理技术治疗盆底肌过度紧张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10月至2023年5月在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36例男性患者,年龄21~82(48.47±19.68)岁,均诊断为盆底肌过度紧张,临床表现以尿等待、尿线细、尿中断、尿潴留等排尿困难为特征,可出现尿频、夜尿,部分伴有排粪困难,直肠指检肛门括约肌紧张。彩超前列腺大小23~43(32.42±5.24)g。其中3例患者因尿潴留留置尿管。每例患者在电生理技术治疗前均口服盐酸坦索罗辛缓释胶囊(0.2 mg,每晚1次)或赛洛多辛胶囊(4 mg,每日2次)2~4周,临床症状没有改善。26例患者伴有排大便困难,采用经皮低频脉冲电刺激治疗。治疗前给予每例患者红外线热成像检测,可视化选择患者个体化电治疗参数,精准治疗,每完成10次治疗,重复红外线热成像检测,调整电治疗参数。采用配对t检验、χ2检验。结果 患者电刺激治疗后尿等待时间[(2.39±1.44)s]短于治疗前[(41.21±12.25)s],最大尿流率(Qmax)[(16.06±1.90)ml/s]高于治疗前[(7.46±1.39)ml/s],尿频次数[(6.00±0.71)次]低于治疗前[(10.76±1.50)次],夜尿次数[(0.45±0.50)次/晚]少于治疗前[(2.06±1.22)次/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0 1)。尿潴留患者治疗后均顺利拔除尿管,排尿顺畅。排大便困难治疗前发生率为72.0%(26/36),治疗后发生率为0。结论 在采用α1受体阻滞剂治疗排尿困难后无效,伴有排大便困难时,要考虑盆底肌过度紧张。三代电生理技术治疗盆底肌过度紧张获得满意的近期临床疗效,随着治疗例数增加,远期疗效将得到进一步证实,为治疗盆底肌过度紧张提供了一种可靠的新方法。

    低能量冲击波与低频TENS治疗顽固性ⅢB型前列腺炎的临床对照研究

    李远超 蒙冬如 李文华 高展峰 卞军 赖德辉 欧海宁 黄涛 林家锡
    2023, 29(23):  3350-3355.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3.23.007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低能量冲击波与低频经皮神经电刺激(TENS)对顽固性ⅢB型前列腺炎的治疗效果,并分析其并发症及安全性。方法 本文为随机对照试验。前瞻性选取2021年6月至2022年10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就诊的顽固性ⅢB型前列腺炎患者104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每组52例。研究组年龄24~42(33.1±7.3)岁,症状持续3~23(17.1±2.2)个月,采用低能量冲击波治疗。对照组年龄26~40(32.0±8.5)岁,症状持续3~22(17.5±2.8)个月,采用低频TENS治疗。治疗4周为1个疗程,1个疗程结束后采用慢性前列腺炎症状指数(NIH-CPSI)对两组临床症状进行评分,并分析其并发症、安全性。统计学方法采用t检验、χ2检验。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疼痛与不适、排尿症状、生活质量影响评分和NIH-CPSI总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研究组疼痛与不适、排尿症状、生活质量影响评分及NIH-CPSI总分均低于对照组[(9.21±2.10)分比(11.30±2.90)分、(5.13±0.60)分比(6.52±0.56)分、(5.10±1.10)分比(7.10±1.40)分、(20.26±1.05)分比(22.83±0.6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209、12.213、8.100、15.007,均P<0.05)。研究组治疗后总有效率[71.15%(37/52)]高于对照组[42.31%(22/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814,P=0.003)。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结论 低能量冲击波治疗对顽固性ⅢB型前列腺炎的效果优于传统低频TENS治疗,且低能量冲击波治疗对患者较为方便,容易接受,安全性可靠,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荔湾社区无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脑血管功能评估及干预的研究

    许璇 祁风 余科 刘祖佑 梁晓君 冯丽娟
    2023, 29(23):  3355-3359.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3.23.008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对荔湾社区无症状中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进行脑血管功能评估及危险因素干预,探讨无症状中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脑血管储备能力变化与脑血管事件的关系。方法 本文为前瞻性研究。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广州市荔湾社区中慢性病患者2 315例,其中无症状中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262例[中度狭窄175例、重度狭窄87例],有5例无症状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考虑颈动脉手术转诊到神经介入科,余257例[男153例、女104例,年龄(75.08±2.88)岁]无症状中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入组观察。入组患者均进行脑血管功能评估、危险因素干预、抗血小板聚集及降脂治疗。记录1年后患者脑血管储备能力变化及脑缺血事件发病率。采用t检验、χ2检验。结果 入组无症状中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共有4例发生缺血性事件,次年发病率为1.5%(4/257)。出现脑缺血事件患者年龄[(78.50±2.88)岁]、吸烟率[100.0%(4/4)]、高脂血症患病率[100.0%(4/4)]均高于无脑缺血事件患者[(75.02±2.85)岁、44.3%(112/253)、45.5%(115/25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413,χ2=4.939、4.712;均P<0.05)。出现脑缺血事件患者入组时脑血管储备能力[(17.09±0.69)%]、入组1年后脑血管储备能力[(17.89±0.37)%]及脑血管储备能力增加值[(0.80±0.57)%]均低于无脑缺血事件患者[(21.99±2.04)%、(25.38±2.02)%、(3.39±2.1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790、7.372、2.397,均P<0.05)。无症状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男性比例[69.5%(57/82)]、吸烟率[54.9%(45/82)]、糖尿病患病率[51.2%(42/82)]、年龄[(76.58±2.03)岁]、低密度脂蛋白[(4.11±0.71)mmol/L]均高于无症状中度颈动脉狭窄患者[54.9%(96/175)、40.6%(71/175)、37.1%(65/175)、(74.37±2.95)岁、(3.55±1.07)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978、4.615、4.553,t=6.118、4.264;均P<0.05)。治疗1年后,中度狭窄组患者脑血管储备能力增加值[(3.68±2.25)%]显著高于重度狭窄组[(2.64±1.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89,P<0.05)。入组时及1年后,中度狭窄组患者吸入CO2前血流平均速度、吸入CO2后血流平均速度、脑血管储备能力均高于重度狭窄组[(64.68±3.42)cm/s比(60.76±5.19)cm/s、(79.21±4.78)cm/s比(73.40±6.09)cm/s、(22.43±2.08)%比(20.80±1.72)%、(65.41±3.05)cm/s比(60.86±3.86)cm/s、(82.50±4.16)cm/s比(75.12±4.62)cm/s、(26.12±1.95)%比(23.44±1.5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173、8.294、6.185、10.201、12.799、10.925,均P<0.05)。结论 脑血管储备能力改变与无症状中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发生缺血性事件风险之间相关。通过一级预防来改善脑血管储备能力,可以减少脑血管事件发生。

    治疗前外周血单核细胞计数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预后意义

    张进萍 范丽萍 黄震宇 黄晓玲 黄豪博
    2023, 29(23):  3360-3365.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3.23.009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治疗前外周血单核细胞计数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患者预后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12月初诊于福州市第二医院和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的641例初治DLBCL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78例,女263例,年龄14~86岁。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确定治疗前外周血单核细胞计数最佳截断值;按截断值将患者分为外周血单核细胞计数高水平组(217例)和低水平组(424例)。χ2检验和log-rank检验分别比较两组患者临床和实验室特征、总生存期(OS)及疾病无进展生存期(PFS)的差异;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各指标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与治疗前外周血单核细胞计数低水平组比较,高水平组患者年龄>60岁比例[44.70%(97/217)比36.32%(154/424)]、男性比例[70.51%(153/217)比53.07%(225/424)]、乳酸脱氢酶(LDH)水平高于正常上限(ULN)比例[68.20%(148/217)比40.80%(173/424)]、高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2~4分)比例[31.34%(68/217)比16.27%(69/424)]、Ann Arbor分期Ⅲ~Ⅳ比例[84.79%(184/217)比58.73%(249/424)]、结外病灶>1处比例[48.39%(105/217)比30.42%(129/424)]、有B症状比例[31.34%(68/217)比16.75%(71/424)]、高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3~5分)比例[59.45%(129/217)比32.08%(136/424)]、复发/难治发生率[34.56%(75/217)比23.11%(98/424)]均更高(均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有B症状、LDH>ULN、高ECOG评分(2~4分)、Ann Arbor分期Ⅲ~Ⅳ、结外病灶>1处、非生发中心B细胞(non-GCB)亚型、外周血单核细胞计数高与DLBCL患者OS、PFS有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LDH>ULN、高ECOG评分(2~4分)、non-GCB亚型是DLBCL患者OS的独立不良预后因子(均P<0.05);高ECOG评分(2~4分)、结外病灶>1处、non-GCB亚型是DLBCL患者PFS的独立不良预后因子(均P<0.05);外周血单核细胞计数高是DLBCL患者OS的独立不良预后因子(HR=1.80,95%CI 1.14~2.82,P<0.01),但不是DLBCL患者PFS的独立不良预后因子。结论 治疗前外周血单核细胞计数高是DLBCL患者OS的独立不良预后因子。

    精准医学指导在ASO介入术后运动康复中的应用研究

    郎征 王喆 姚小军
    2023, 29(23):  3366-3369.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3.23.010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精准医学指导下的运动康复训练对动脉硬化闭塞症(ASO)介入术后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本文为前瞻性研究。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3月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23例ASO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61例)和康复组(62例)。常规组男33例、女28例,年龄45~75(61.36±5.25)岁,实施常规康复锻炼;康复组男32例、女30例,年龄43~77(60.45±5.13)岁,实施基于精准医学的运动康复训练,对入组患者开展为期1年随访。对比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自我管理能力、血管内皮功能及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t检验、χ2检验。结果 干预后,康复组自我护理能力量表(ESCA)、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评分[(125.44±20.61)分、(2.66±0.25)分]均高于常规组[(110.33±20.47)分、(1.92±0.6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079、8.829,均P<0.001)。随访结束时,康复组血流介导下管壁切应力引发的血管舒张功能(FMD)、硝酸甘油介导下管壁切应力引发的血管舒张功能(NMD)[(12.25±3.14)%、(9.85±2.41)%]均高于常规组[(10.11±3.47)%、(8.22±2.16)%],脉搏波传导速度(PWV)[(10.24±3.45)m/s]低于常规组[(12.41±3.12)m/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588、3.948、3.657,均P<0.001)。随访结束时,康复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45%(4/62),低于常规组[18.03%(11/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42,P<0.05)。结论 精准医学指导下的运动康复训练能有效改善ASO介入术后患者的健康认知水平,提升自我管理能力,促进患者血管内皮功能恢复,对降低相关并发症发生风险有积极作用。

    ESD与EMR治疗早期胃癌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程媚霖 杨敬端
    2023, 29(23):  3370-3374.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3.23.011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及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治疗早期胃癌对血清肿瘤标志物表达的影响,及不同术式与不良预后发生率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5月至2021年4月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10例早期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将采用ESD治疗的60例患者列为ESD组[男35例、女25例,年龄(50.33±5.31)岁],采用EMR治疗的50例患者列为EMR组[男30例、女20例,年龄(51.25±5.17)岁]。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情况及预后情况,并经Spearman相关性系数检验不同治疗方式与早期胃癌不良预后发生率的相关性。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 ESD组病灶完整切除率[91.67%(55/60)]、治愈性切除率[83.33%(50/60)]均高于EMR组[70.00%(35/50)、60.00%(30/50)],非治愈性切除率[8.33%(5/60)]低于EMR组[30.00%(15/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5.156、9.630、15.156,均P<0.05)。术前,两组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ESD组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6.41±2.11)μg/L]、糖类抗原19-9(carbohydrate antigen 19-9,CA19-9)[(37.22±5.18)U/ml]、糖类抗原724(carbohydrate antigen 724,CA724)[(35.12±5.47)U/ml]均低于EMR组[(8.24±3.13)μg/L、(40.16±5.33)U/ml、(38.44±5.63)U/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644、2.925、3.128,均P<0.05)。ESD组术后1年病情复发率为10.00%(6/60)、病死率为6.67%(4/60),均低于EMR组[24.00%(12/50)、18.00%(9/50)],术后2年病情复发率为16.67%(10/60)、病死率为11.67%(7/60),均低于EMR组[32.00%(16/50)、24.00%(12/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945、5.936、6.382、5.187,均P<0.05)。经Spearman相关性系数检验,ESD与早期胃癌不良预后发生率呈负相关(r=-0.155、-0.147,均P<0.001),EMR与早期胃癌不良预后发生率呈正相关(r=0.254、0.251,均P<0.001)。结论 与EMR相比,对早期胃癌实施ESD治疗能显著提升病灶切除率,对下调肿瘤标志物表达有重要意义,选择ESD治疗还可有效改善患者预后,降低病情复发及死亡风险。

    去甲斑蝥素片辅助ERCP治疗食管癌的应用研究

    冯冬冬 杨明真
    2023, 29(23):  3374-3378.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3.23.012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去甲斑蝥素片辅助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治疗食管癌对术后胆道感染的防治效果。方法 本文为前瞻性研究。选取2021年5月至2022年12月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15例食管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电脑随机分组法将入组患者分为对照组(57例)和观察组(58例)。对照组男34例、女23例,年龄(61.22±5.32)岁,采用ERCP治疗;观察组男35例、女23例,年龄(60.45±5.17)岁,采用去甲斑蝥素片辅助ERCP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炎症因子、免疫功能指标、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及术后不良事件发生情况。采用t检验、χ2检验。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炎症因子、免疫功能指标及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3.52±0.46)ng/L]、白细胞介素-6(IL-6)[(135.45±10.69)ng/L]、IL-8 [(15.22±5.24)μg/L]均低于对照组[(4.79±1.24)ng/L、(140.77±10.88)ng/L、(18.44±5.27)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306、2.645、3.286,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总T细胞(CD3)[(65.29±10.76)%]、干扰素-γ(IFN-γ)[(10.21±3.44)ng/L]、IL-12 [(61.25±10.71)μg/L]均高于对照组[(60.77±10.31)%、(8.24±2.39)ng/L、(56.25±10.15)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300、3.561、2.569,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癌胚抗原(CEA)[(4.24±1.36)μg/L]、糖类抗原19-9(CA19-9)[(7.49±2.11)U/ml]、糖类抗原50(CA50)[(5.11±1.27)μg/L]均低于对照组[(5.82±1.25)μg/L、(10.61±4.24)U/ml、(7.25±2.14)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483、5.009、6.535,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6.90%(4/58),低于对照组[17.54%(10/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77,P<0.05)。结论 去甲斑蝥素片辅助ERCP能有效缓解食管癌患者炎症反应并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同时还可下调肿瘤标志物水平并降低胆道感染等不良事件发生风险。

    头孢菌素类药物序贯疗法治疗新生儿肺炎的应用研究

    何青 田静
    2023, 29(23):  3379-3382.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3.23.013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头孢菌素类药物序贯疗法治疗新生儿肺炎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本文为前瞻性研究。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南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00例新生肺炎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序贯组和常规组,各50例。常规组男32例、女18例,日龄(19.33±5.25)d,予以常规药物治疗;序贯组男30例、女20例,日龄(19.16±5.48)d,予以头孢菌素类药物序贯疗法治疗。对比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炎症因子变化情况,治疗后康复情况、医疗成本及用药安全性。采用t检验、χ2检验。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儿炎症因子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序贯组C-反应蛋白(CRP)[(6.65±2.33)mg/L]、白细胞介素-6(IL-6)[(133.65±20.74)ng/L]、降钙素原(PCT)[(0.41±0.15)μg/L]均低于常规组[(7.95±2.12)mg/L、(145.77±20.61)ng/L、(0.73±0.21)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918、2.931、8.768,均P<0.05)。序贯组咳嗽消失时间[(10.24±3.25)d]、吸气三凹征消失时间[(7.67±2.46)d]、退热时间[(3.11±0.74)d]均短于常规组[(12.77±2.28)d、(8.85±2.14)d、(4.25±1.71)d],细菌清除率[92.00%(46/50)]高于常规组[76.00%(38/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506、2.559、4.326,χ2=4.762;均P<0.05)。序贯组住院时间[(12.23±4.14)d]、总治疗时长[(20.27±5.11)d]均短于常规组[(15.22±5.27)d、(23.11±5.16)d],总医疗支出[(23.35±5.17)百元]低于常规组[(26.72±5.31)百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155、2.765、3.215,均P<0.05)。序贯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10.00%(5/50)]低于常规组[30.00%(15/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50,P=0.012)。结论 头孢菌素类药物序贯治疗新生儿肺炎能有效抑制患儿炎症因子水平并加快康复进程,对缩短患儿治疗周期、降低医疗成本并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发生风险均有积极意义。

    菖蒲麻胆汤结合丙戊酸钠对卒中后癫痫的康复影响研究

    李琳琳 邓倩
    2023, 29(23):  3383-3387.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3.23.014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菖蒲麻胆汤结合丙戊酸钠对卒中后癫痫患者神经及运动功能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 本文为前瞻性研究。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21例卒中后癫痫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60例)和联合组(61例)。对照组男32例、女28例,年龄(61.22±5.33)岁,采用丙戊酸钠治疗;联合组男31例、女30例,年龄(60.33±5.25)岁,采用菖蒲麻胆汤结合丙戊酸钠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癫痫发作情况,脑神经功能、运动功能改善情况及用药安全性。采用t检验、χ2检验。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癫痫发作情况、脑神经功能、运动功能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联合组癫痫发作次数[(2.15±0.27)次/月]低于对照组[(3.31±0.42)次/月],症状持续时间[(1.25±0.36)min/次]短于对照组(2.29±0.46)min/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8.102、13.862,均P<0.05)。治疗后,联合组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35.25±10.61)μg/L]、神经元轴突轻链(NF-L)[(1 033.46±200.27)μg/L]均低于对照组[(42.11±10.77)μg/L、(1 192.72±200.64)μg/L],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26.11±5.15)分]高于对照组[(23.32±5.19)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560、4.370、2.968,均P<0.05)。治疗后,联合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上肢评分[(58.44±10.33)分]、下肢评分[(28.72±5.31)分]均高于对照组[(51.15±10.11)分、(25.21±5.2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923、3.643,均P<0.05)。治疗后,联合组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6.56%(4/61)]与对照组[5.00%(3/6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23,P>0.05)。结论 菖蒲麻胆汤结合丙戊酸钠治疗卒中后癫痫可有效促进患者癫痫症状恢复,对改善患者脑神经功能及运动功能均有积极意义,此联合用药方法未明显增加药物不良反应发生风险,安全性较高。

    8S管理模式在消毒供应中心呼吸机管路全流程管理中的应用

    张红梅 程娟娟
    2023, 29(23):  3387-3391.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3.23.015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8S管理模式在消毒供应中心呼吸机管路全流程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12月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实行常规管理的108套呼吸机管路纳入对照组,另将2022年1月至12月行8S管理模式的135套呼吸机管路纳入观察组。对比两组呼吸机管路清洗时间、返洗率、清洗合格率、损坏率、更换频次、使用寿命,另采用本院自制质量管理量表对比34名工作人员在8S管理模式实施前后的工作质量水平。工作人员中男18名、女16名,年龄(28.36±2.15)岁。采用χ2检验、t检验。结果 观察组呼吸机管路的器械清洗时间[(64.31±10.76)min]短于对照组[(67.44±11.25)min],返洗率[2.22%(3/135)]、损坏率[1.48%(2/135)]均低于对照组[8.33%(9/108)、6.48%(7/108)],清洗合格率[99.26%(134/135)]高于对照组[94.44%(102/10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208,χ2=4.773、4.206、4.972;均P<0.05)。观察组呼吸机管路的更换频次[(4.42±0.71)次/年]低于对照组[(4.69±0.85)次/年],使用寿命[(7.33±1.25)个月]高于对照组[(6.95±1.65)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698、2.042,均P<0.05)。8S管理模式实施后,工作人员器械功能检查[(22.34±1.01)分]、安全识别[(20.49±1.30)分]、器械清洗消毒[(22.35±0.76)分]、风险防范评分[(22.34±1.85)分]及总分[(96.01±1.78)分]均高于实施前[(21.65±1.65)分、(19.36±2.32)分、(21.88±0.98)分、(20.35±1.25)分、(93.42±2.0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080、2.478、2.209、5.197、5.625,均P<0.05)。结论 8S管理模式能够明显缩短呼吸机管路的器械清洗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同时降低返洗率、损坏率以及更换频次,提高其使用寿命,在此基础上大幅度改善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的质量管理水平。

    SWAN-rLMC评分和脑血流量变化对慢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预后评估的临床意义

    许开喜 徐行茹 陈新建 王金 马先军 左涛生 陈宇辰 顾宝东 孟云 殷信道
    2023, 29(23):  3392-3398.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3.23.016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磁敏感加权血管成像(SWAN)的区域性软脑膜侧支(rLMC)评分和三维伪连续动脉自旋标记(3D-pcASL)的脑血流量(CBF)变化对慢性大脑中动脉闭塞(CMCAO)患者预后评估的临床意义。方法 本回顾性分析以2017年1月至2022年1月南京中医药大学连云港附属医院收治的CMCAO患者35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1例、女14例,年龄(66.57±10.28)岁,所有患者均行常规磁共振成像(MRI)、磁共振血管成像(MRA)、SWAN、3D-pcASL检查。将SWAN-rLMC评分>12分定义为侧支不良组(17例),≤12分为侧支良好组(18例),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χ2检验对组间资料进行比较,分析SWAN-rLMC评分的良好组、不良组与CBF关系,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下的面积(AUC)和最佳截断值来评估SWAN-rLMC评分、CBF灌注判断患者预后的价值。结果 35例CMCAO患者右侧15例,左侧20例。SWAN显示大脑后动脉(PCA)的不对称皮质静脉征(CVS)26例,侧脑室体旁的不对称深髓质静脉(DMV)21例,均显示DMV和CVS扩张19例。SWAN-rLMC评分良好组18例中等、高灌注12例,不良组17例中等灌注1例。在随访中17例发生不良预后[6例脑梗死,10例短暂性缺血发作(TIA),1例死亡]。根据SWAN-rLMC评分的侧支不良组患侧CBF[(31.76±10.72)ml·100 g-1·min-1]低于侧支良好组[(48.82±18.63)ml·100 g-1·min-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96,P<0.05)。侧支良好组与不良组患侧低灌注比较[33.3%(6/18)比94.1%(16/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431,P<0.001)。经Mann-Whitney U检验,侧支良好组的灌注优于不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660,P<0.001)。SWAN-rLMC评分侧支良好组的良好预后率高于侧支不良组,等及高灌注组的良好预后率高于低灌注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7.927、21.898,均P<0.001)。SWAN-rLMC评分、CBF灌注判断不良预后的AUC值分别为0.858、0.882,均具有良好的识别能力。将SWAN-rLMC评分与CBF灌注相结合判断不良预后的AUC值为0.954,与AUCSWAN-rLMC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45,P<0.05)。结论 改良SWAN-rLMC评分和3D-pcASL是影像评估侧支循环方法,可以直观反映脑氧代谢、脑灌注和侧支循环变化,二者联合应用有利于更好为临床预防、治疗、预后评估提供个体定量依据,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加速康复外科在耳内镜下鼓膜修补术围手术期的应用研究

    熊辉强 潘鸿桂 曹小青 甘文鹉
    2023, 29(23):  3399-3402.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3.23.017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加速康复外科(ERAS)在耳内镜下鼓膜修补术围手术期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本文为随机对照试验。前瞻性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丰城市人民医院收治并进行耳内镜下鼓膜修补术的40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静止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ERAS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ERAS组男4例、女16例,年龄(45.7±11.6)岁,采用ERAS模式进行围手术期管理;对照组男5例、女15例,年龄(46.5±12.4)岁,采用传统的围手术期管理。对比两组患者术前焦虑情况及术后舒适度、疼痛、不良反应、住院时间、住院费用。采用t检验、χ2检验。结果 ERAS组患者术前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为(27.31±1.54)分,低于对照组的(34.82±5.1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70,P<0.001)。术后1 d、2 d,ERAS组患者Kolcaba的舒适状况量表(GCQ)评分均高于对照组[(89.53±7.85)分比(83.24±7.21)分、(87.31±7.67)分比(81.03±8.45)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1.73±1.12)分比(3.00±1.31)分、(1.59±1.06)分比(2.78±1.2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639、2.461、3.295、3.217,均P<0.05)。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914、1.464,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耳部切口无出血,患者无眩晕、恶心、呕吐及误吸等不良事件发生。结论 ERAS用于耳内镜下鼓膜修补术围手术期的效果确切,能缓解患者术前焦虑情绪,减轻患者术后疼痛,提高患者术后舒适度。

    口腔种植体周围感染病原菌分布特点及对策分析

    陈新华 李红艳 李战青 吕洋 刘修萍
    2023, 29(23):  3403-3406.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3.23.018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口腔种植体周围感染常见的病原菌分布特点,并探讨具体应对措施。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期间在黄河三门峡医院接受口腔种植治疗的150例患者以及同期在他院行口腔种植后发生种植体周围感染到本院就诊的9例患者,共159例患者纳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术后感染将患者分为未感染组[146例,男77例,女69例,年龄(52.71±0.42)岁]与感染组[13例,男7例,女6例,年龄(52.54±0.38)岁]。收集并对比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和临床资料,通过单因素、多因素分析归纳可导致种植体周围感染的主要因素,并结合分析结果提出具体防治措施。采用t检验、χ2检验。结果 13例患者的种植体中分离出病原菌45株,病原菌类型以厌氧菌[62.22%(28/45)]、需氧菌[26.67%(12/45)]为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长期吸烟、饮酒、合并糖尿病、骨结合不良、不良口腔卫生习惯均是可导致种植体周围感染的危险因素(OR=3.125、2.614、3.215、3.126、3.198,P=0.013、0.017、0.042、0.016、0.015)。结论 种植体周围感染病原菌多为厌氧、需氧菌,患者发生感染考虑与自身吸烟、饮酒、合并糖尿病及不良口腔卫生习惯相关,骨结合不良也是种植体周围感染的重要因素,需嘱患者戒烟、戒酒、保持口腔卫生、控制个人血糖并密切关注观察种植体骨结合情况以防止感染。

    宁泌泰胶囊联合手术治疗慢性前列腺炎合并前列腺增生的效果评价

    赵宗勇 任之尚 徐龙 刁统祥
    2023, 29(23):  3407-3411.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3.23.019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宁泌泰胶囊联合手术在慢性前列腺炎合并前列腺增生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9年6月至2022年6月聊城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76例慢性前列腺炎合并前列腺增生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每组38例。观察组年龄(61.58±6.44)岁,对照组年龄(62.31±7.28)岁。均实施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电切术(PKRP),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于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宁泌泰胶囊。术前2周开始用药,并于手术后持续用药2周,共用药1个月。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治疗前、术前1 d及术后2周炎症指标[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α(MIP-1α)、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治疗前、术前1 d及术后3个月尿流动力学指标[最大尿流率(Qmax)、残余尿量(PVR)、膀胱稳定性]、慢性前列腺炎症状评分表(NIH-CPSI)评分、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表(IPSS)评分。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t检验。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分别为(51.49±12.44)min、(5.19±0.98)d、(79.58±8.13)ml,对照组为(68.73±14.35)min、(6.08±1.22)d、(98.55±10.24)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596、3.506、8.944,均P<0.01)。观察组术前1 d血清MIP-1α、VCAM-1、IL-6水平分别为(14.95±2.18)µg/L、(72.58±8.51)ng/L、(185.73±32.62)ng/L,术后2周分别为(6.51±1.38)µg/L、(40.28±8.75)ng/L、(119.24±35.58)ng/L;对照组术前1 d为(16.83±2.27)µg/L、(81.44±8.22)ng/L、(215.37±31.11)ng/L,术后2周为(8.11±1.44)µg/L、(54.56±7.93)ng/L、(153.15±39.48)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682、4.616、4.053、4.945、7.454、3.993,均P<0.001)。观察组术后3个月Qmax、膀胱稳定性、PVR分别为(12.39±2.47)ml/s、(174.65±15.32)ml、(44.66±15.26)ml,对照组为(9.25±2.31)ml/s、(154.51±16.83)ml、(62.79±14.93)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724、5.455、5.235,均P<0.001)。观察组术前1 d、术后3个月NIH-CPSI评分分别为(17.17±2.11)分、(7.84±1.08)分,对照组为(19.16±2.15)分、(10.29±1.25)分(t=4.072、9.143,均P<0.001)。观察组术后3个月IPSS评分低于对照组[(8.17±1.43)分比(11.22±1.68)分](t=8.552,P<0.001)。结论 宁泌泰胶囊联合PKRP治疗慢性前列腺炎合并前列腺增生,能减轻炎症反应,改善尿流动力学,有助于病情恢复。

    基于科技查新探讨人工智能在医学影像诊断中的应用

    唐丹 王耀东
    2023, 29(23):  3412-3416.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3.23.020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根据人工智能(AI)技术在医学影像诊断领域研究的项目进行统计,分析广东省医学AI的研究特点及方向,为医学AI在广东的发展规划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查新系统中的人工智能相关项目进行分析,对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在医学影像诊断中的研究及应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进行文献对比。结果 在2016年至2022年共接收50项医学AI与影像诊断相关的查新申请。AI研究集中在超声、CT、MRI等技术的应用领域。所采用的AI的关键技术以深度学习、机器学习为主,有些项目采用的是不同的辅助诊断系统。结论 广东省的医学AI研究中,医学影像诊断是其中重要的研究方向。研究取得初步进展。相关管理部门应加强对医学AI在影像诊断中的研究,加大投入并有效引导,重视原创,培养医学与计算机工科人员相结合的交叉人才,将医学人工智能产业做大做强。

    基础研究

    智三针疗法对PSCI大鼠学习和记忆能力的影响

    翁瑜君 陈志宁 梁伟海 余永森 林国伟 唐梁 刘晓俊
    2023, 29(23):  3417-3421.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3.23.021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智三针疗法对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PSCI)大鼠学习和记忆能力的影响。方法 2022年8月2日至10月3日进行动物实验研究。将45只SPF级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PSCI大鼠对照组、智三针疗法组,每组15只。用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法制备PSCI大鼠模型,用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大鼠的学习和记忆能力,分别给予3组大鼠相应干预21 d。用Morris水迷宫实验测定3组大鼠干预后的逃避潜伏期及游泳距离。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用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用LSD-t检验,组内自身对照用配对t检验。结果 最终智三针疗法组大鼠存活12只、PSCI大鼠对照组11只、假手术组12只。造模后/假手术后,3组大鼠逃避潜伏期[(51.94±8.19)s、(53.13±6.28)s、(41.66±6.65)s]及游泳距离[(1 242.25±100.72)cm、(1 192.28±137.72)cm、(702.92±85.60)c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4.060、4.240,均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PSCI大鼠对照组、智三针疗法组大鼠的逃避潜伏期、游泳距离均明显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228、2.219、2.304、2.343,均P<0.05);与PSCI大鼠对照组比较,智三针疗法组大鼠的逃避潜伏期、游泳距离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620、1.866,均P>0.05)。与造模前比较,造模后智三针疗法组、PSCI大鼠对照组的逃避潜伏期[(51.94±8.19)s比(37.32±6.19)s、(53.13±6.28)s比(35.90±6.08)s]及游泳距离[(1 242.25±100.72)cm比(623.52±42.22)cm、(1 192.28±137.72)cm比(629.36±39.87)cm]均有增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7132.692、2.208、2.276P<0.05);与假手术前比较,假手术后大鼠的逃避潜伏期、游泳距离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478、1.372,均P>0.05)。针灸干预后,智三针疗法组大鼠逃避潜伏期与针灸干预前比较明显缩短[(45.64±7.70)s比(51.94±8.19)s],游泳距离明显减少[(887.35±92.47)cm比(1 242.25±100.72)c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245、2.211,均P<0.05);针灸干预后,PSCI大鼠对照组、假手术组大鼠的逃避潜伏期、游泳距离与干预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602、1.370、1.681、1.824,均P>0.05)。针灸干预结束后,3组大鼠的逃避潜伏期[(45.64±7.70)s、(56.33±10.32)s、(39.17±5.35)s]及游泳距离[(887.35±92.47)cm、(1 292.29±104.52)cm、(621.33±56.41)c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4.270、4.320,均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PSCI大鼠对照组、智三针疗法组大鼠的逃避潜伏期、游泳距离均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508、2.482、2.473、2.318,均P<0.05);与PSCI大鼠对照组比较,智三针疗法组大鼠的逃避潜伏期缩短,游泳距离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261、2.201,均P<0.05)。结论 大鼠在卒中后认知障碍状态下,经过智三针疗法干预,在学习能力及记忆力方面都有改善。

    论著

    基于网络药理学分析丹参抑制FASN表达治疗膀胱癌的分子机制研究

    桂志明 黄健 李世豪 吴昊开 汪前亮
    2023, 29(23):  3422-3429.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3.23.022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应用网络药理学思路与方法研究丹参的有效成分及潜在分子靶点,揭示丹参治疗膀胱癌的分子机制。方法 研究时间为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基于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分析平台(TCMSP)分析丹参中生物利用度(OB)≥30%,类药性指数(DL)≥0.18的活性成分,进而获得活性成分的下游靶点进行基因本体论(GO)与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功能富集分析,并纳入癌症基因图谱(TCGA)数据库中膀胱癌数据集进行风险回归分析,结合风险基因表达水平与生存预后信息筛选丹参在膀胱癌中的潜在治疗靶点,并在膀胱癌细胞系中进行验证与体外治疗实验。结果 丹参中65个活性成分可作用于下游270个靶蛋白,其功能富集分析集中在氮代谢、膀胱癌、内分泌抵抗、前列腺癌、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等通路上,提示丹参具备治疗膀胱癌的潜力,膀胱癌患者测序数据显示其中44个基因在膀胱癌中具有预后价值(P<0.05),研究进一步基于其中18个基因成功构建了风险回归模型[曲线下面积(AUC)=0.819],结合基因在癌与癌旁中的表达水平筛选获得MMP9、MAOA、PSMB5、HCAR及脂肪酸合成酶(FASN)作为丹参治疗膀胱癌的分子靶点,其中的FASN风险系数最高(core=0.007 412)。细胞实验表明FASN在膀胱癌细胞系J82中表达明显增高,而经过丹参(IC50=10 mg/L)处理后,膀胱癌细胞的增殖、侵袭及迁移能力均明显减弱,且FASN蛋白也表达减少。结论 本研究揭示了丹参的有效活性成分及其治疗膀胱癌的分子靶点,为临床应用丹参治疗膀胱癌提供了必要的实验依据与理论基础。

    不同喂养方式与6月龄婴儿缺铁性贫血发生的结果分析

    林惠芳 郭勇 吴婕翎
    2023, 29(23):  3429-3431.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3.23.023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6月龄内婴儿不同喂养方式与其缺铁性贫血发生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2年12月至2023年2月在广东省妇幼保健院保健且进行血常规检测的6月龄婴儿623例,其中男婴364例,出生体质量为(3.22±0.33)kg;女婴259例,出生体质量为(3.11±0.33)kg。按喂养方式分为母乳喂养组(201例,出生后至6月龄内纯母乳喂养)、人工喂养组(289例,出生后完全婴儿配方奶粉喂养)和混合喂养组(133例,出生后部分母乳喂养+婴儿配方奶粉喂养),整理3组婴儿血常规中血红蛋白等贫血相关的指标,分析3组婴儿贫血的情况。采用χ2检验。结果 6月龄婴儿缺铁性贫血的发生率为22.3%(139/623),均为轻度贫血。母乳喂养组婴儿缺铁性贫血发生率[30.8%(62/201)]高于人工喂养组[15.9%(46/289)]和混合喂养组[23.3%(31/1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340,P<0.001)。结论 母乳喂养的婴儿缺铁性贫血的发生率较高,但以轻度为主,仍推荐6月龄内婴儿母乳喂养,但应正确、及时、合理地添加含铁丰富的辅食,以预防婴幼儿缺铁性贫血的发生。

    白细胞介素-33在儿童细菌性、真菌性和病毒性肠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黄海 王洪丽 李慧雯 陈焕 陈佩瑜
    2023, 29(23):  3432-3435.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3.23.024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究血清白细胞介素-33(IL-33)水平在诊断儿童细菌性、真菌性和病毒性肠炎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消化科2022年6月至2023年6月收治的187例细菌性肠炎、真菌性肠炎及病毒性肠炎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72例细菌性肠炎患儿中男38例,女34例,年龄(9.6±3.2)岁;48例真菌性肠炎患儿中男26例,女22例,年龄(10.7±3.8)岁;67例病毒性肠炎患儿中男33例,女34例,年龄(10.3±3.6)岁。另选取6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其中男30例,女30例,年龄(10.9±4.2)岁。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试剂盒检测所有患儿血清中的IL-33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血清IL-33对儿童细菌性、真菌性和病毒性肠炎的诊断价值。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χ2检验。结果 健康志愿者组IL-33水平为(72.03±32.25)ng/L,细菌性肠炎组为(129.01±50.79)ng/L,真菌性肠炎组为(100.47±45.65)ng/L,病毒性肠炎组为(100.16±48.58)ng/L,细菌性肠炎组、真菌性肠炎组、病毒性肠炎组IL-33水平均高于健康志愿者组(t=7.516、3.788、3.797,均P<0.001),真菌性肠炎组和病毒性肠炎组IL-33水平均低于细菌性肠炎组(t=3.138、3.417,P=0.0020.001),真菌性肠炎组与病毒性肠炎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34,P=0.973)。IL-33诊断儿童细菌性、真菌性和病毒性肠炎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26 9、0.669 8和0.669 9。结论 IL-33对儿童细菌性、真菌性和病毒性肠炎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尤其是儿童细菌性肠炎患者。

    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48例临床分析

    陈步信 贾金荣 朱灿 龙雪微
    2023, 29(23):  3436-3438.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3.23.025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总结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的临床特点,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方法 对2021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广州市白云区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48例IM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女性20例,男性28例,年龄(5.53±2.15)岁,体质量(13.42±4.26)kg。结果 IM发病以学龄前儿童多见,男性多于女性;所有的病例均有发热,其余的体征有咽峡炎、颈淋巴结肿大、皮疹、眼睑浮肿,呼吸系统受累最常见,部分病例伴有肝功能受损、脓毒血症、脾大;在48例病例中,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比例升高者分别占66.7%(32例)、54.2%(26例),异型淋巴细胞≥10%患儿40例(83.3%),EB病毒(EBV)-CA-IgM阳性30例(62.5%),EBV-DNA载量阳性48例(100.0%),EA-IgG阳性6例(12.5%);有6例(12.5%)使用了抗生素,2例(4.2%)使用了免疫球蛋白,2例(4.2%)使用伐昔洛韦抗病毒。结论 儿童IM临床表现多样,早期诊断困难,因此,对发热时间较长、抗生素治疗无效的患儿应及早完善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EBV-CA-IgM及EBV-DNA检测,以提高早期诊断率。大部分病例无须特殊治疗,以对症治疗为主。

    耐药基因23Sr RNA的A2063G基因位点突变肺炎支原体肺炎62例临床分析

    贾金荣 陈步信 庾伟君 龙小慧 江伟宜
    2023, 29(23):  3439-3442.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3.23.026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总结耐药基因23Sr RNA的A2063G基因位点突变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特点,提高儿科医师的临床诊疗水平。方法 对2022年7月至2023年7月广州市白云区第二人民医院儿科收治的62例耐药基因23Sr RNA的A2063G基因位点突变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女28例,男34例,年龄(6.36±4.15)岁。呼吸道感染病原体及耐药基因的检测采用多重靶向扩增-高通量测序法(tNGS)。结果 62例患儿中以学龄前期儿童多见[42例(67.7%)],秋季高发[30例(48.4%)],临床表现以咳嗽[62例(100.0%)]、发热[48例(77.4%)]为主,部分伴有喘息,大部分肺部体征早期不明显,随着病情进展可闻及干、湿啰音,肺外并发症主要有皮肤黏膜、血液系统、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等;呼吸道多种病原体靶向测序:肺炎支原体、耐药基因23Sr RNA的A2063G基因位点突变,血清肺炎支原体特异性抗体IgM均阳性,胸部X线表现以支气管肺炎、间质性肺炎、大叶性肺炎为主,4例患儿有胸腔积液;50例(80.6%)用阿奇霉素治疗有效,12例(19.4%)更换多西环素治疗有效,部分联合使用了糖皮质激素及免疫球蛋白,所有病例均好转或治愈出院。结论 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临床表现多样,病程较长,可累及多个系统。耐药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治疗仍可首选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大部分是有效的,如无效可在权衡利弊下选择四环素类或氟喹诺酮类,部分病例需要联合使用糖皮质激素及免疫球蛋白。耐药基因的检测对评估肺炎支原体肺炎的疗效有一定意义。

    布地奈德联合异丙托溴铵雾化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的疗效分析

    陈利娟 刘晓丹 陈敏 姜小花
    2023, 29(23):  3443-3447.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3.23.027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布地奈德联合异丙托溴铵雾化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的疗效及对血清白细胞介素(IL)-6、IL-17A水平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为随机对照试验。前瞻性选取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徐州市立医院2022年1月至2023年5月收治的106例支气管肺炎患儿,通过信封法将患儿分为两组,每组53例。对照组男29例、女24例,年龄(5.23±1.16)岁,给予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观察组男28例、女25例,年龄(5.28±1.21)岁,给予布地奈德+异丙托溴铵雾化吸入治疗。从疗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时间、免疫功能水平、血清炎症因子水平、血清降钙素原(PCT)水平变化情况及药物的安全性方面对两组患儿进行综合对比。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t检验、χ2检验。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6.23%(51/53)比79.25%(42/53)](χ2=7.102,P=0.008)。观察组的咳嗽、气促、肺部啰音、发热、胸片阴影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t=17.453、8.190、10.529、10.266、15.488,均P<0.001)。治疗后,两组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及CD8+)、炎症因子、PCT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的CD3+、CD4+水平均高于对照组,CD8+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614、7.970、9.020,均P<0.001);观察组各炎症因子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均P<0.001);观察组血清PCT水平低于对照组[(1.12±0.17)µg/L比(2.71±0.23)µ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472,P<0.001)。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43%(5/53)比7.55%(4/53),χ2=0.121,P=0.727]。结论 小儿支气管肺炎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案较多,而选择布地奈德+异丙托溴铵雾化治疗更具优势,不仅可改善其免疫功能,还可促进患儿肺损伤修复,减轻其炎症反应,促使其各项症状及体征尽快消失,且安全性也有所保障,推广价值高。

    卡格列净对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的疗效

    蒿自睿 温影珍 蔡填 李桂平
    2023, 29(23):  3448-3452.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3.23.028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2型糖尿病(T2DM)患者经常伴发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本研究拟分析在生活方式和二甲双胍治疗基础上,加用卡格列净是否能够改善T2DM患者的NAFLD。方法 采用前瞻性干预性研究,将2021年10月至2022年9月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确诊T2DM合并NAFLD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干预组男38例,女22例,年龄(50.5±7.0)岁;对照组男37例,女23例,年龄(51.3±8.2)岁。对照组使用生活方式干预联合二甲双胍1.0 g bid治疗,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卡格列净100 mg qd治疗,两组均治疗12周。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12周后分别测定血清生化指标及脂肪肝相关指标。同时比较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发生泌尿生殖系统感染和低血糖比例。使用student t检验、秩和检验、χ2检验。结果 治疗12周后,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患者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较低[(6.7±0.5)mmol/L比(7.0±0.6)mmol/L、(7.0±0.5)%比(7.3±0.6)%],三酰甘油水平较低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较高[1.87(0.54,2.21)mmol/L比2.02(0.60,2.39)mmol/L、(1.00±0.09)mmol/L比(0.92±0.11)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组患者血浆转氨酶水平较对照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患者肝脏纤维化指标、肝脏硬度[(7.1±3.0)kPa比(9.5±3.3)kPa]和肝脂肪含量[(10.8±5.6)%比(13.7±5.2)%]明显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对于T2DM合并NAFLD患者,在生活方式干预和二甲双胍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卡格列净治疗能够明显改善患者血糖和血脂代谢紊乱,同时还能够改善NAFLD。本研究可为临床医生对合并NAFLD的T2DM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

    临床研究

    肺功能监测联合运动减肥对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症状控制的影响

    谭志勇
    2023, 29(23):  3453-3456.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3.23.029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肺功能监测联合运动减肥对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症状控制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韶关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100例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男性23例、女性27例,年龄5~12(8.09±1.14)岁;对照组: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龄5~12(7.89±1.54)岁。对照组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肺功能监测联合运动减肥干预。评估两组临床疗效、症状评分、肺功能指标、炎症因子、预后康复效果。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χ2检验。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00%(46/50),高于对照组的74.00%(37/50)(χ2=5.741,P=0.017)。治疗后,观察组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达峰容积比(VPEF/VE)、达峰时间比(TPTEF/TE)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咳嗽、鼻塞、咽干咽痒、胸闷急促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炎症因子[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圣乔治呼吸问卷(SGRQ)评分、Borg呼吸困难评分均低于对照组,6 min步行距离(6MWD)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肺功能监测联合运动减肥对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干预效果良好,控制患儿症状,提高肺功能,降低炎症因子水平,促进康复。

    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湿疹的效果分析

    顾钊雄 梁艳冰 许小洁 罗倩红
    2023, 29(23):  3457-3461.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3.23.030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评价以小儿推拿特色疗法为主的儿童湿疹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6月至2023年6月来自新兴县人民医院、新兴县中医院门诊收治的80例湿疹患儿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前瞻性研究,采用简单随机方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40例中男21例、女19例,年龄(4.38±1.05)岁;治疗组40例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4.43±1.13)岁。对照组治疗措施根据患者病情选择使用,主要包括疾病治疗、基础护理、抗组胺药片、免疫系统调节剂等;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小儿推拿特色疗法;治疗2周为1个疗程。在治疗1个疗程后评估临床疗效,比较两组特应性皮炎积分指数(SCORAD)评分、儿童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CDLQI)评分,在第4周、5周、8周进行随访跟踪长期疗效。采用t检验、χ2检验。结果 治疗2周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5%(29/40),治疗组为92.5%(37/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41,P=0.019)。治疗前,对照组的SCORAD评分、CDLQI评分分别为(42.77±12.51)分、(16.93±5.61)分,治疗组分别为(41.20±13.68)分、(15.60±5.82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537、1.036,P=0.593、0.303)。治疗2周后,对照组的SCORAD评分、CDLQI评分分别为(23.25±14.72)分、(11.00±6.96)分,治疗组分别为(13.20±12.71)分、(7.47±6.47)分,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943、9.596、15.441、10.377,均P<0.001);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268、2.346,P=0.002、0.022)。随访第4周、5周、8周,对照组复发率分别为41.4%(12/29)、51.7%(15/29)、58.6%(17/29),治疗组复发率分别为10.8%(4/37)、16.2%(6/37)、18.9%(7/3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8.272、9.448、11.074,均P<0.01)。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湿疹不但近期疗效确切,而且远期疗效稳定,复发率低。

    护理研究

    J-Valve介入瓣膜用于不同瓣位生物瓣衰败瓣中瓣治疗的术中护理

    宋海娟 谢庆 陈晓霞 刘小民 郭海江 庄建
    2023, 29(23):  3462-3466.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3.23.031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总结J-Valve介入瓣膜行瓣中瓣治疗在不同瓣位外科生物瓣衰败患者中的早期结果及术中护理经验。方法 选取2020年4月至2021年8月期间,在广东省人民医院因不同瓣位外科生物瓣衰败行介入瓣中瓣手术的39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19例男性,20例女性,年龄(72.6±10.8)岁,全部采用J-Valve介入瓣膜治疗。实施有针对性的术中护理方案,加强病情监测、安全护理、手术护理配合,采取有效护理干预紧急应对术中并发症。观察患者术后重症监护室治疗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有无发生脑卒中、植入永久起搏器、心包积液等并发症,住院期间护理满意度。结果 35例单纯行经导管二尖瓣瓣中瓣植入术的患者手术中无死亡,1例因介入瓣膜移位至左心室而紧急中转开胸,1例因心包填塞再次开胸止血,1例出现轻度左心室流出道梗阻;除1例术后30 d内因颅内出血行开颅手术外,无患者出现脑卒中、植入永久起搏器、心包积液及因心源性疾病再入院并发症。其余4例非单纯经导管二尖瓣瓣中瓣植入术的患者中,1例经心尖主动脉瓣瓣中瓣植入术及1例经右心房三尖瓣瓣中瓣植入术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术中及术后并发症;1例经心尖同期行二尖瓣瓣中瓣植入术及主动脉瓣瓣中瓣植入术的患者,在术后16 d因严重肺出血及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1例经心尖同期行二尖瓣瓣中瓣植入术联合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及二尖瓣瓣周漏封堵术的患者,在术后10 d因肺部真菌感染致感染性休克死亡。住院期间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统计结果均为满意。结论 在生物瓣衰败的高危患者中采用J-Valve介入瓣膜行二尖瓣瓣中瓣植入术取得良好的早期临床效果,也可安全应用于主动脉瓣或三尖瓣位生物瓣衰败的瓣中瓣治疗,为不同瓣位生物瓣衰败患者提供了一种可替代外科手术的新选择,但在同一时期进行多瓣位介入手术时仍需非常慎重。在手术治疗过程中,实施有科学依据的护理方案,可有效预防并发症,促进早期康复,提高护理满意度。

    穴位按摩联合坐式八段锦改善脑血管疾病术后便秘的效果研究

    曾爱青 孙迟 余璐 夏蕊
    2023, 29(23):  3466-3470.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3.23.032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穴位按摩联合坐式八段锦在改善脑血管疾病术后便秘的效果。方法 本研究为随机对照试验。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2021年7月至2023年1月期间于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脑血管疾病术后便秘患者100例分为两组,各50例。对照组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61.25±3.25)岁,给予常规护理;试验组中男30例,女20例,年龄(62.03±3.31)岁,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穴位按摩联合坐式八段锦,两组连续治疗4周。比较两组生活质量、排便积分、大便性状分型。采用χ2检验、秩和检验、t检验。结果 治疗2周、4周后,试验组患者便秘状况评估量表(PAC-QOL)评分分别为(46.38±4.85)分、(35.17±2.46)分,低于对照组的(54.25±5.35)分、(41.05±4.2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706、8.497,均P<0.001);试验组排便费力分值分别为(1.42±0.38)分、(1.02±0.18)分,低于对照组的(1.64±0.46)分、(1.26±0.2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67、5.230,均P<0.05);试验组患者布里斯托大便分类法大便形状分型[Ⅰ型(10例、0)、Ⅱ型(16例、2例)、Ⅲ型(16例、10例)、Ⅳ型(8例、22例)、Ⅴ型(0例、16例)]与对照组[Ⅰ型(13例、0例)、Ⅱ型(23例、10例)、Ⅲ型(12例、15例)、Ⅳ型(2例、15例)、Ⅴ型(0例、10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221、2.667,P=0.026、0.008)。结论 穴位按摩联合坐式八段锦可有效改变脑血管疾病患者术后大便形状,促进排便,改善便秘,提高生活质量。

    多元化优质护理对独眼白内障患者自我效能感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黄莉琦 莫伍玲 卢素芬
    2023, 29(23):  3471-3473.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3.23.033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实施多元化优质护理对独眼白内障患者自我效能及生活质量的护理效果。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2021年7月至2022年3月收治的120例独眼白内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手术方式均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其中女58例,年龄(56.03±10.77)岁;男62例,年龄(57.20±11.64)岁。给予多元化优质护理,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及视功能的生存质量量表来比较患者术前和术后1周的自我效能感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 术后1周患者的自我效能感评分由术前的(19.61±5.58)分增至(30.15±5.5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97,P=0.001);生存质量评分由术前的(36.15±17.97)分增至(81.01±13.7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361,P<0.001)。结论 多元化优质护理能有效地提升独眼白内障患者的一般自我效能感,提高术后生活质量,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和应用。

    基于循证的神经源性膀胱管理方案的构建和应用研究

    邱霞 资青兰 冯小红 彭三 王洁琼 谢克基
    2023, 29(23):  3474-3478.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3.23.034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构建基于循证的神经源性膀胱管理方案并探讨其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泌尿外科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首次就诊时间,将2022年7月至2023年1月收治的51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实施常规管理,其中男性26例,女性25例,年龄(56.12±9.20)岁;将2023年2月至2023年7月收治的51例患者纳入观察组,实施基于循证的神经源性膀胱管理,其中男性23例,女性28例,年龄(55.80±7.02)岁。比较两组患者管理前后的心理状态[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膀胱功能恢复情况(膀胱容量、最大排尿量、残余尿量)。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 管理前,两组患者SAS、SD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694、0.275);管理后,观察组SAS评分低于对照组[(19.89±3.51)分比(26.20±3.38)分](P<0.001),观察组SDS评分低于对照组[(34.86±2.42)分比(47.23±4.59)分](P<0.001)。管理前,两组患者膀胱功能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管理后,观察组膀胱容量高于对照组[(371.66±62.67)ml比(344.51±60.35)ml](P<0.05),观察组最大排尿量高于对照组[(243.37±56.79)ml比(197.48±49.90)ml](P<0.001),观察组残余尿量低于对照组[(89.69±17.59)ml比(99.55±20.96)ml](P<0.05)。结论 基于循证的神经源性膀胱管理方案能够改善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负面情绪及膀胱功能。

    基于时机理论的舒心护脉操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康复中的应用

    黄婷婷 何建茹 靳利利 李燕萍 陈泳辰
    2023, 29(23):  3478-3482.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3.23.035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基于时机理论的舒心护脉操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康复中的应用,探讨对患者生活质量及心储备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2月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心血管科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观察组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53~78(60.37±5.51)岁;病程3~20(7.34±2.38)年。对照组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56~76(61.85±3.56)岁;病程3~23(7.46±2.49)年。对照组按照心力衰竭诊疗规范进行治疗及常规护理,在患者出院前48 h给予常规出院宣教及运动康复指导,并定期随访;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为期6个月的基于时机理论的舒心护脉操抗阻运动,出院后电话回访时给予技术指导。比较两组护理前后患者的心储备功能、治疗有效率、护理满意度。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χ2检验。结果 (1)两组患者心储备功能比较,干预后观察组各项疗效指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0.0%(27/30)和63.3%(19/30),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100.0%(30/30)和76.7%(23/30),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循序渐进地坚持舒心护脉操抗阻运动不仅可有效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储备功能,还可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B超辅助定位在婴儿痉挛症患儿行ACTH肌内注射中的效果

    沈慧玲 江剑民 何艳冰 梁薇 李小晶 吴汶霖
    2023, 29(23):  3483-3486.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3.23.036.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肌内注射治疗婴儿痉挛症(IS)的临床护理方法。方法 选取2019年12月至2022年1月入住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神经内科病区接受ACTH肌内注射治疗的67例IS患儿进行调查研究。其中男35例,女32例,月龄(9.02±1.23)个月。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34例和对照组33例,对照组实施常规肌内注射方法,试验组实施B超辅助定位肌内注射方法(肌内注射前,使用B超测量臀部肌层厚度,以确定肌内注射深度,选用长度3.7 cm注射针头进行臀部肌内注射)。治疗期间所有患儿均入住洁净单间,其余的护理及健康宣教两组间均无差异。比较两组患儿注射部位不良反应发生率(包括注射部位硬结、院感)以及治疗周期内有效完成率。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χ2检验。结果 对照组注射部位硬结发生率为84.85%(28/33),治疗周期内有效完成率为75.76%(25/33);试验组注射部位硬结发生率为17.65%(6/34),治疗周期内有效完成率为97.06%(33/34);两组患儿上述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结论 B超辅助行ACTH肌内注射,可有效减少注射相关的不良事件,并提高IS患儿治疗完成率。

    以效能理论为导向的护理干预在多发性骨髓瘤合并肾衰竭患者中的应用

    杨玲 韩焕美 周丽华 张涛 胡浩敏 张志芳 刘新新
    2023, 29(23):  3487-3491.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3.23.037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究以效能理论为导向的护理干预在多发性骨髓瘤合并肾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本文为随机对照试验。选择2020年4月至2023年3月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血液科收治的98例多发性骨髓瘤合并肾衰竭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49例)和观察组(49例)。对照组男31例,女18例,年龄(53.42±6.41)岁;观察组男30例,女19例,年龄(53.29±6.47)岁。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以效能理论为导向的护理干预,两组均干预3个月。比较两组慢性病自我效能量表(CDSES)评分、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自我感受负担量表(SPBS)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率。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结果 护理后,观察组CDSES中的完成自我管理、一般自我管理、达成效果及应对问题评分分别为(5.92±1.23)分、(6.15±1.20)分、(5.64±1.29)分、(5.78±1.47)分,均高于对照组的(5.34±1.21)分、(5.62±1.19)分、(5.03±1.31)分、(5.12±1.44)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394,P=0.019;t=2.195,P=0.031;t=2.323,P=0.022;t=2.245,P=0.027);护理后,观察组APACHEⅡ、SPBS评分分别为(18.22±1.95)分、(21.15±3.39)分,均低于对照组的(19.14±2.11)分、(22.66±3.4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241,P=0.027;t=2.198,P=0.030);观察组患者护理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8.16%(4/49),低于对照组的24.49%(12/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80,P=0.029)。结论 将以效能理论为导向的护理干预应用于多发性骨髓瘤合并肾衰竭患者的护理中,能提升患者的自我效能,改善患者的健康情况和自我感受,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互联网+护理服务在老年居家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中的应用

    李佩君 陈翠萍 林禧 卓姝妤 李晓芳 彭敏
    2023, 29(23):  3492-3496.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3.23.038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基于互联网+护理服务的模式体系建设及实践成果,分析其在髋关节置换术后老年居家患者中发挥的作用。方法 本研究为随机对照试验。选择2022年6月至2023年6月在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进行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居家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35例,女性25例,年龄为(68.37±5.24)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服务,观察组则构建并应用互联网+护理服务模式。比较两组患者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并发症发生率。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χ2检验。结果 观察组患者干预后1、3、6个月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分别为(59.66±5.27)、(73.25±2.39)、(87.54±3.78)分,对照组患者干预后1、3、6个月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分别为(53.21±5.18)、(64.28±2.18)、(75.67±2.21)分,观察组干预后1、3、6个月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均优于对照组(t=4.781、15.188、14.848,均P<0.001)。观察组患者干预后1、3、6个月的Barthel指数分别为(55.46±2.29)、(73.66±3.39)、(82.97±3.77)分,对照组患者干预后1、3、6个月的Barthel指数分别为(49.21±2.18)、(68.61±2.85)、(74.42±3.51)分,观察组干预后1、3、6个月的Barthel指数均优于对照组(t=10.827、6.245、9.091,均P<0.001)。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6.67%(2/30),对照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0.00%(6/30),观察组患者具有较低的并发症发生率(P<0.05)。结论 互联网+护理服务在老年居家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具有较高的临床护理意义,值得进一步研究。

    炎症性肠病患儿父母疾病认知调查分析

    刘丽英 魏丽娟 张妙贤 唐盈玉 张超米
    2023, 29(23):  3497-3500.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3.23.039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调查炎症性肠病患儿父母疾病认知现状,分析炎症性肠病患儿父母疾病认知特点。方法 采用中文版克罗恩病与溃疡性结肠炎知识问卷,于2021年6月至2022年10月通过方便抽样方法对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157例炎症性肠病患儿父母进行调查,其中患儿男93例,女64例,年龄范围在3个月~18岁,年龄为(9.80±4.78)岁。分析患儿父母疾病知识得分及回答正确率。结果 炎症性肠病患儿父母的疾病知识得分为6(2,9)分,其中饮食知识得分1(0,1)分,药物知识得分3(1,5)分,一般知识得分1(0,1)分,并发症知识得分2(0,2)分。24条知识条目中,炎症性肠病患儿父母70%以上不知道的项目有8条。结论 炎症性肠病患儿的父母疾病知识水平普遍较低,护理人员需根据患儿父母的疾病认知具体情况提供个性化的干预措施,提高患儿父母的疾病知识水平。

    隔药艾灸护理干预对宫腔侵入性操作后患者即时止疼效果的临床研究

    张爱玉
    2023, 29(23):  3501-3506.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3.23.040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隔药艾灸护理干预对宫腔侵入性操作后即时止疼效果,为隔药艾灸在术后止疼方面的推广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本研究为随机对照试验。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在烟台市烟台山医院进行宫腔侵入性操作后疼痛评分达重度疼痛的女性不孕症患者95例,年龄(32.40±4.32)岁,随机分组划分为对照组(31例)、发热贴组(32例)、隔药艾灸组(32例)。对照组术后接受常规疼痛护理,发热贴组在疼痛护理基础上给予下腹部一次性发热贴贴敷,隔药艾灸组在疼痛护理基础上给予穴位贴敷+隔药艾灸干预。对比3组各时间节点的疼痛数字评分法(NRS)评分、疼痛消失时间、疼痛控制有效率、舒适度状况[简化舒适状况量表(GCQ)],评价止疼效果。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χ2检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⑴NRS评分:隔药艾灸组在干预后5、10 min的平均NRS评分与对照组间差异分别为1.54分(95%CI:0.89~2.19;P<0.001)、2.91分(95%CI:2.18~3.63;P<0.001);与发热贴组间差异为1.41分(95%CI:0.76~2.05;P<0.001)、2.00分(95%CI:1.28~2.72;P<0.001);组间平均差异达到较大效应量;发热贴组NRS评分较对照组有所降低,但只有干预后10 min平均NRS评分组间差异为0.91分(95%CI:0.18~1.63;P<0.05)。⑵疼痛消失时间:对照组、发热贴组、隔药艾灸组疼痛消失时间分别为(38.23±15.41)min、(26.09±13.48)min、(15.50±7.99)min,隔药艾灸组疼痛消失时间均短于其他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⑶疼痛控制有效率:干预后5 min,隔药艾灸组NRS降低分值均高于对照组与发热贴组,达到较大效应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发热贴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隔药艾灸组疼痛控制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和发热贴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⑷疼痛控制满意度:隔药艾灸组均高于发热贴组和对照组(均P<0.001)。⑸GCQ评分:隔药艾灸组在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维度评分及总舒适度均高于对照组和发热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干预后10 min NRS评分会对GCQ评分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r=-0.735,P<0.001)。结论 对宫腔侵入性操作后疼痛患者实施隔药艾灸可以有效缓解疼痛,减少疼痛不适时间,提高舒适度,且隔药艾灸的即时止疼效果优于发热贴,推荐应用于宫腔操作检查后止疼。

    PDCA循环管理在急诊科动物咬伤伤口处理中的应用研究

    许锦云
    2023, 29(23):  3507-3510.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3.23.041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处理(action)(PDCA)循环管理在急诊科动物咬伤伤口处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3年1月至6月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收治的200例动物咬伤患者临床资料,将2023年1月至3月采取常规急诊管理期间收治的100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其中男56例,女44例,年龄(40.29±6.43)岁;2023年4月至6月采取PDCA循环管理期间收治的100例患者设为观察组,其中男59例,女41例,年龄(39.63±6.89)岁。对比两组急诊管理质量、伤口愈合等级、伤口愈合情况、伤口疼痛程度。采用t检验、χ2检验、秩和检验。结果 观察组的不易清洗易滑倒发生率低于对照组[0比6.00%(6/100)];伤口冲洗依从率[98.00%(98/100)]、座椅舒适度[97.00%(97/100)]、伤口处理规范率[99.00%(99/100)],高于对照组[89.00%(89/100)、85.00%(85/100)、91.00%(91/1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296、6.664、8.791、6.737,P=0.038、0.010、0.003、0.009);观察组伤口愈合效果优于对照组,伤口疼痛程度轻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521、3.443,均P<0.05);观察组伤口愈合时间(9.63±2.11)d、瘢痕宽度(35.36±4.05)mm,均短于对照组的(12.47±3.48)d、(43.31±5.64)mm,就诊次数少于对照组[(4.35±0.58)次比(5.11±0.76)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978、11.594、7.950,均P<0.001)。结论 PDCA循环管理能提高急诊管理质量、动物伤口处理规范率,加快伤口愈合。

    目视流程图解实景图像管理在消毒供应室骨科植入器械管理中的应用

    冷敏娟 陆婉婷
    2023, 29(23):  3511-3514.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3.23.042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目视流程图解实景图像管理在消毒供应室骨科植入器械管理中的应用。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选取2020年12月至2021年12月在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的200件骨科植入器械作为对照组,实施常规消毒管理;另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的200件骨科植入器械作为研究组,实施目视流程图解实景图像管理。比较两组器械消毒效率、清洗时间、消毒合格率及交接错误率。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χ2检验。结果 对照组骨科植入器械消毒效率调查问卷评分及清洗时间分别为(49.42±1.50)分、(39.98±1.50)min,研究组骨科植入器械消毒效率调查问卷评分及清洗时间分别为(49.78±1.65)分、(39.52±1.46)min,研究组消毒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清洗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5倍放大镜检测、微生物培养检测、杰力试纸检测消毒合格率分别为97.00%(194/200)、96.00%(192/200)、96.50%(193/200),研究组5倍放大镜检测、微生物培养检测、杰力试纸检测消毒合格率分别为100.00%(200/200)、99.50%(199/200)、100.00%(200/200),研究组器械清洗消毒合格率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对照组器械交接错误率为3.00%(6/200),研究组未发生器械交接错误,研究组交接错误率低于对照组(χ2=4.230,P=0.040)。结论 目视流程图解实景图像管理可有效提升消毒供应室对骨科植入器械的清洗消毒效率,降低器械错误交接风险。

    流行病学

    2013—2022年广州市番禺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罗健斌 杨燕君 吴少敏 谢丹
    2023, 29(23):  3515-3519.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3.23.043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广州市番禺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有效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子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获取广州市番禺区2013—2022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采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结果 2013—2022年广州市番禺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共报告740起,其中传染病事件732起(98.92%),中毒事件8起(1.08%);未分级事件728起(98.38%),一般事件12起(1.62%);死亡5例,均为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传染病事件报告数由多到少按传染病类别排序依次为乙类传染病、其他传染病、丙类传染病、甲类传染病;按传播途径依次为呼吸道传染病、肠道传染病、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传染病事件中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主要发生在10—11月,其他传染病发病高峰在1—3月和12月。发病场所主要为学校/幼托机构,病种主要为水痘和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中毒事件全部为食物中毒,主要为河豚鱼,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结论 学校/托幼机构为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重点场所,应在加强呼吸道、肠道传染知识宣教的同时进一步做好相关疾病监测、预警和上报工作。要加强对重症患者的早发现早诊治工作,加强河豚鱼中毒等食物中毒预防知识宣教,增强大众自我防范意识。

    2013—2022年广州市番禺区水痘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李晓玲 杨燕君 吴少敏 谢丹
    2023, 29(23):  3520-3524.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3.23.044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2013—2022年广州市番禺区水痘流行病学特征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情况,为制定水痘防控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监测报告管理系统”中收集2013—2022年广州市番禺区水痘疫情数据结合人口统计资料进行分析。采用多个独立样本的非参数检验、χ2检验。结果 2013—2022年番禺区共报告水痘病例35 080例,无死亡病例,年均发病率193.05/10万,总体呈下降趋势(趋势χ2=10 644.262,P˂0.001),2017年发病率(371.14/10万)最高、2022年(67.54/10万)最低。全年各月份均有发病,发病高峰出现在11月至次年1月。各年度从发病到诊断耗时2(1,3)d。下辖16个镇/街道均有水痘病例报告,累计报告发病数前三位的是南村镇(4 578例,占13.05%)、市桥街(4 089例,占11.66%)和钟村街(3 736例,占10.65%)。各镇/街道年均发病率介于59/10万~231/10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 319.790,P˂0.001);其中年均发病率前三位的为钟村街(231.25/10万)、小谷围街(209.19/10万)和市桥街(177.38/10万)。男女病例比例1.18∶1,男、女年发病率分别为165.08/10万和157.80/10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057,P˂0.001)。病例年龄(13.06±10.22)岁,5~7岁发病最多,各年龄组病例数前三位的为6~岁(2 290例,占6.53%)、5~岁(2 282例,占6.51%)、7~岁(1 970例,占5.62%)。病例职业主要集中在学生、托幼儿童和散居儿童,三者占74.87%(26 263/35 080),其中学生最多,占43.80%(15 366/35 080)。结论 2013—2022年广州市番禺区水痘病例主要为小学生,特别是5~7岁的幼小衔接年龄儿童,近年报告病例明显下降,水痘暴发疫情以学校为主,要进一步缩短病例发病后诊断时间,提高适龄儿童免疫水平,加强学校水痘疫情监测和防控知识宣教工作。

    护理研究

    2022—2023年新冠疫情期间及疫情后手足口病流行病学及分型分析

    肖雪 梁妤婷 古锐 李莉 陈娟 钟家禹
    2023, 29(23):  3525-3528.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3.23.045
    摘要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对比了解2022—2023年新冠疫情期间及疫情后广州市和佛山市手足口病流行病学及非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71,EV71)非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saekievirus group A 16,CA16)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为治疗和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运用荧光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对2022—2023年疑似手足口病患者标本同时进行肠道病毒(enterovirus,EV)通用型、EV71、CA16检测,并选取EV71和CA16是阴性而EV通用型是阳性的标本进行型别鉴定,设计5′非编码区(UTR)引物,RT-PCR扩增后进行序列测定,序列用BLAST程序进行序列的EV型别确定。结果 2022年,同时进行EV通用型、EV71、CA16 3种病毒检测的疑似手足口病例标本共362份,总阳性47份,阳性率为12.98%;其中EV71阳性0份;CA16阳性5份,占1.38%;非EV71非CA16的EV阳性标本42份,占11.60%。2023年,同时进行EV通用型、EV71、CA16 3种病毒检测的疑似手足口病标本有297份,总阳性100份,阳性率为33.67%,全年没有检出EV71,CA16全年检出率为2.36%(7/297),非EV71非CA16的EV阳性率为31.31%(93/297)。51份非EV71非CA16阳性标本的序列分析表明,2022—2023检出的非EV71非CA16的EV有9种型别,分别为:CA6、CA10、CA4、CA2、CA8、柯萨奇病毒B组5型(CB5)、CB2、CB3、埃可病毒30型(E30),其中CA6占主要,为27.45%(14/51),其次是CA10,占15.69%(8/51)。结论 新冠疫情结束后的2023年比疫情期间的2022年EV阳性率高。2022—2023年手足口病主要以非EV71非CA16为主,序列分析表明非EV71非CA16病毒中以CA6和CA10为主,应加强对CA6、CA10为主要非EV71非CA16病毒进行研究及监测。